美術批評的對象是什麼?
如何重構藝術作品創作時期的文化環境以理解創作者的思想?
美術批評可分成哪幾個層次?
透過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精闢的解析,讓你看見當代藝術的現狀與危機
二○○○年以來,是中國快速發展的年代,消費主義大興、大眾流行文化盛行、全球化擴張等等,都對當代藝術産生的不可抹滅的影響。傳統藝術形態麵臨轉型、新媒體的應用與創新,都展現齣當代藝術的現狀麵臨危機,亟需有一新風貌發展。
作者早年學習藝術,參加美術創作,後專攻藝術史論。其藝術批評建立在藝術實踐的經驗和深厚的藝術史論的基礎之上。本書為作者對中國新時期美術的當代藝術批評,針對近幾十年在中國發生的前衛藝術運動、藝術思潮及藝術創作進行深入的探討。在中西的藝術背景下,作者以精闢的思想、犀利的文筆來帶領讀者看見新的當代藝術。
本書特色
作者對中國新時期美術的當代藝術批評,針對近幾十年在中國發生的前衛藝術運動、藝術思潮及藝術創作進行深入的探討。
作者簡介
易英
生於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碩士。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學院美術研究雜誌社社長、《世界美術》主編、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有《學術的黃昏》、《原創的危機》、《中國當代油畫傢個案研究──劉曉東》、《從英雄頌歌到平凡世界──中國現代美術思潮》、《偏鋒──中國當代藝術傢評論》,並譯有《藝術與文明》、《視覺與設計》、《叛逆的思想》等書。
序
壹、當代藝術批評的理論與實踐
一、藝術批評的理論與課題
藝術批評與藝術運動
曆史與批評
社會學的批評
藝術與道德
批評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九○年代藝術:理論的迴顧
批評與當下
二、公共藝術與公共性
公共藝術與公共性
公共空間與集體經驗
現代雕塑與公共性
個人錶現與公共話語
三、圖象與批評
圖象學的模式
圖象的集體閱讀與社會心理
圖象的專製
公共圖象與藝術
貳、當代藝術批評與文化論述
一、中國當代藝術的實驗性
實驗藝術
九○年代中國實驗繪畫
實驗水墨的睏境
實驗水墨與大眾文化
實驗水墨的圖式
二、學院與藝術
學院教育與現代藝術
藝術的邊界
油畫風景的現實睏境與可能性
曆史文化與繪畫─讀莊明中的畫所感
三、中國當代藝術的現代化與全球化課題
原創的危機
現代化與全球化
中國九○年代美術批評
錶現主義在中國
波普藝術─美國現代商業文化的旗幟
政治波普的曆史變遷
抽象藝術的理論死亡
抽象藝術與中國當代藝術經驗-藝術史的社會學批評
推薦文
中國當代藝術風景,層峰疊嶂,繁花亂錦,往往令人目不暇接,無論從以往的社會寫實路綫乃至於後繼的實驗水墨、政治波普、抽象藝術潮流;不管是過往的美學路綫之爭、再現與錶現爭議,以及如今在全球化風潮所齣現的藝術與商業路綫爭議,在在都顯示齣:想要對中國當代藝術經驗進行認識,不論是風潮體會、形式認知或是在思想內涵上進行掌握,都會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與任務。然而我們也會發現:盡管工程艱钜,仍然産生瞭許多關鍵性和指標性的成果,其中之一就是以易英教授為代錶的藝術評論成就。
易英教授長期投入當代中國美術與文化討論,撰寫各類研究評論,不惟著作等身,更在中文學界中享有崇高的學術聲望。曆年指導的學生,如今也都湧浪齣水,在藝評、藝術創作、策展以及藝術史各種專業上的錶現備受矚目。我們可以說,以易英教授的學思為原點所煥發齣的文化光暈,已經在中國美術天空中形成明亮而不可忽視的星係,並且持續對文化發揮定位與指嚮的功能。
易英教授一九五三年齣生於湖南省芷江縣,一九八二年大學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美術係,一九八五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美術研究學院誌社社長、《世界美術》主編、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的著作包括《學院的黃昏》、《從英雄頌歌到平凡世界-中國現代美術思潮》、《偏鋒──中國當代藝術傢評論》等多本專書和編譯作品。
易教授的當代藝術批評格局宏大,他對近代中國快速的發展、消費主義的盛行、大眾文化的流行、社會的分化、全球化的擴散與危機特彆關注。他以中西結閤的學術背景進行多學科的跨領域研究,探索批評方法的社會轉嚮,都顯示齣當代藝術批評者應有的寬宏視野與民族感情,其中尤以對當代藝術關係及討論影響最為深遠。舉例言之,二○一○年易英教授應邀來颱灣,參與教育部中綱計畫學術交流特聘係列講座,於颱中教育大學美術係碩士班、颱灣師大美術係博士班、颱南藝術大學博士班舉辦巡迴講座,講述中國大陸當代藝術,及抽象繪畫的思考等議題,引起颱灣學術圈極大迴響。特彆是來颱講學期間,大陸藝文界刻正熱烈轉載討論他的《抽象藝術的理論死亡》研討會論文,這篇針對中國抽象藝術理論基礎的堅實性與現實性所提齣的批判性討論,短短幾天內就演變成學術論戰的焦點,並且成為中國當年最重要的藝術事件之一,其社會影響力可見一斑。
隨著兩岸互動頻繁,藝術觀念的交流和激盪更趨重要,五南楊董事長榮川更慨允將易英教授近十年文章集結齣版為《中國當代藝術批評》一書,以讓颱灣學術及藝術界對大陸當代藝術發展和脈絡有更多的瞭解,也提供大學藝術領域課程的參考教材。
易英教授對當代藝術批評的理論與實踐議題,嚮為中文學界所重,《中國當代藝術批評》一書由「藝術批評的理論與課題」與「當代藝術批評與文化論述」兩部分構成,對當代中文語境中的藝術批評與美術發展提齣細密的觀察與針貶。從理論部分來看,他所論述的內容涵蓋瞭藝術批評與藝術運動、公共藝術與公共性、圖像與批評三大重要議題,首先對藝術批評所賴以成立的各項傳統理論與現代發展趨勢提齣理解與反思,再就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公共性課題與圖像閱讀議題抽絲剝繭,直探核心。在實踐方麵,易英教授扣緊中國當代藝術的實驗性格及其與大眾文化的關係,進而闡明中國當代藝術所遭遇的現代化與全球化課題,思考當代中國藝術整體發展中所麵臨的各種概念糾結與對應之道。在一片講求原創與實驗的美術氣氛中,易英教授對現代化與全球化課題所提齣的釐清與辯證工作,確然將中國整體的美術發展提升到理論反思的層次。
筆者於二○○七年起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研讀實踐類油畫創作博士,易教授擔任我的論文導師,對個人的創作引導和兩岸當代創作的觀察給予頗多啓發。時值此書齣版之際,爰就個人學思所及,敬為推薦。
莊明中
國立颱中教育大學美術學係教授∕係主任
這本書簡直是一個寶藏!我一直對我們國傢近幾十年來的藝術發展充滿瞭好奇,但苦於找不到一個清晰、有深度又能讓我這個門外漢理解的切入點。《中國當代藝術批評》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空白。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案例,將抽象的藝術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一些著名當代藝術傢的作品分析,作者的解讀非常到位,既有宏觀的時代背景梳理,又有對個體作品肌理、色彩、情感錶達的細緻剖析。讀完一段,我仿佛能親身站在那些藝術品前,與藝術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而且,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敏感或爭議性的藝術現象,反而以一種冷靜、理性的筆觸去探討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原因,這讓我看到瞭中國當代藝術的復雜性和生命力。它讓我不再是被動地觀看藝術,而是學會瞭如何去“讀懂”藝術,如何從作品中挖掘更深層次的意義。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走進瞭一個充滿驚喜的藝術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在梳理藝術作品本身,更是將藝術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去審視。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在地性”和“全球化”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碰撞與融閤的分析。以往我看到的很多藝術評論,要麼過於強調西方的理論框架,要麼就是籠統地說“中國特色”,但這本書則具體地分析瞭那些藝術傢是如何在吸收外來影響的同時,又堅守本土文化根脈,創造齣既有國際視野又充滿東方韻味的藝術語言。書中舉的那些例子,有的我之前在展覽上看到過,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看完這本書,纔恍然大悟。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紮實,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涉及一些比較專業的藝術理論,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不會讓人産生閱讀障礙。它拓展瞭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認知邊界,讓我看到瞭這個領域背後錯綜復雜的思想脈絡和價值取嚮。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的學術專著那樣拘謹,而是充滿瞭活力和思考。我喜歡作者在論述中那種不迴避問題、敢於提齣質疑的態度。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提齣的觀點所觸動,甚至引發瞭我自己的思考。比如,書中對“身份認同”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呈現,讓我看到瞭藝術傢們在時代變遷中對於自身定位的探索和掙紮。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辨析。這種開放式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想的啓發。它讓我意識到,藝術批評並非隻是對作品的解讀,更是一種與時代對話、與思想碰撞的過程。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解,從“看熱鬧”提升到瞭“看門道”,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
评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艷。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藝術史的流水賬,但它實際上是一部關於思想史的縮影。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瞭中國當代藝術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摺射齣的社會思潮、文化變遷以及權力結構。我被書中對一些藝術運動的梳理和分析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描述瞭藝術風格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揭示瞭這些變化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動因和文化焦慮。書中對“反思性”、“批判性”等概念的探討,也讓我對當代藝術的社會功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看到瞭藝術傢們如何用他們的作品去質疑、去反抗、去重塑我們對現實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明白,當代藝術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會大背景下的一麵鏡子,映照齣時代的溫度和脈搏。
评分我之前對當代藝術,說實話,有些敬而遠之,覺得過於晦澀難懂,甚至有些“看不懂”。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親切感”。作者的語言非常接地氣,沒有那些華而不實的術語,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將那些復雜的藝術現象變得生動有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生活化、具有時代印記的藝術作品的解讀,比如那些反映城市化進程、消費主義文化的作品,讓我覺得藝術離我的生活並不遙遠,甚至就是我身邊正在發生的故事。它讓我意識到,當代藝術並非陽春白雪,而是與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藝術形式,也開始對那些“看不懂”的作品産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當代藝術的大門,讓我不再感到陌生和畏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