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意在思考當代藝術,以批評為主,兼涉研究,以中國藝術為主,兼涉西方藝術。內容分為三輯:第一輯觀察與批評,討論西方藝術理論的翻譯問題,嘗試在西方的影響下進行藝術理論的寫作。第二輯畫展與畫傢,收錄瞭作者為海內外一些當代藝術傢和藝術群體所寫的展覽前言和評論,作者力圖將艱深的理論化為平易的通俗語言,以便使這些藝術傢及其作品能為更多人理解。第三輯訪談與講座,既有作者對二十多年來藝術理論研究的概括和總結,也有對新媒體新形式的探討,體現瞭作者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判斷和態度。
作者簡介
段煉
執教於加拿大高校,研究藝術與文學,齣版有《藝術與精神分析》、《世紀末的藝術反思》、《海外看風景》、《跨文化美術批評》、《觀念與形式》、《觸摸藝術》、《詩學的蘊意結構》、《視覺的愉悅與挑戰》等。
序
輯一 觀察與批評
批評的現世焦慮
觀念與形式
那時,川大還沒有藝術係
親曆西方美術教育
美國當代藝術機構
從當代視角看浪漫主義
當代批評傢速寫
輯二 畫展與畫傢
展覽與批評
藝術傢眼中的自己
當代騎士的自畫像
透過浪漫與感傷
一個異類的藝術傢
七人其藝
光與色的意蘊
張頌南的視覺敘事
輯三 訪談與講座
美術批評與學科跨界
視覺秩序與圖像問題
數位藝術書麵訪談
對話數位藝術
冷眼看當代藝術
跋: Peter Fuller and I
序
承濛秀威齣版社的雅意,作者得以選編這本十多萬字的小書,意在思考當代藝術,以批評為主,兼涉研究,以中國藝術為主,兼涉西方藝術。
當代藝術是個西方概念,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以西方藝術理論為語境,這裏既有西方的影響,也有中國的迴應。這樣的互動彰顯瞭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係,造成瞭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化特徵,也催生瞭「中國性」特徵。於是,我們不僅可以從西方和中國兩個相對的視角來看當代藝術,而且可以從跨文化的多元視角來進行這一審視。
本書所收文章的批評觀點,來自上述多元視角。這些文章分為三輯:在第一輯〈觀察與批評〉裏,作者討論瞭在西方的影響下進行藝術理論寫作的問題,並將個人的西方藝術教育背景,同中國的藝術活動聯係起來,還將今日視角用於曆史考察,體現瞭跨文化的多元研究的曆史意識。
第二輯〈畫展與畫傢〉主要收錄瞭作者為海內外一些當代藝術傢和藝術群體所寫的展覽前言和評論,可算個案的匯集。在寫作中,作者力圖將艱深的理論化為平易的通俗語言,以便使這些藝術傢及作品能為更多人理解。同時,作者也有意進行文體的嘗試,將理論和批評寫作當成一種藝術創造的活動。
第三輯〈訪談與講座〉既有作者對自己20多年來進行藝術理論研究的概括和總結,也有對新媒體新形式的探討。迴顧與前瞻是曆史意識的錶現,同跨文化的多元特徵縱橫交織,構成瞭當代藝術研究的基本框架。這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框架,也是一個選擇性的框架,體現瞭作者對當代藝術的判斷。
這些文章大多於近年發錶於北京《美術觀察》、上海《藝術當代》、重慶《當代美術傢》、南京《畫刊》、成都《大藝術》等期刊、展覽目錄及畫冊,作者在此願對這些刊物錶示感謝。作者還要特意感謝秀威齣版社副總編輯蔡登山先生和蔡曉雯編輯,若無他們的慧眼和勞作,拙著將無以成書。
2011年1月,濛特利爾
我之所以會對《圖像叢林:當代藝術批評》産生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當下視覺文化泛濫的觀察。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圖像所包圍,社交媒體、廣告、電影、展覽,它們以驚人的速度更新換代,但有多少圖像真正觸動瞭我們,留在瞭我們的記憶深處?這本書的名字“圖像叢林”本身就帶著一種隱喻,它暗示著圖像的豐富、復雜,甚至可能存在的危險性——就像置身於一片無法輕易穿越的密林。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在這片“叢林”中為我們指引方嚮,如何幫助我們辨彆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植被”,又如何理解那些令人迷失的“陰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有效的解讀工具,讓我們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審視、分析,並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它是否能幫助我提升辨彆藝術作品的“眼力”,從而更好地欣賞那些在當代社會語境下具有深刻意義的創作?
评分這本《圖像叢林:當代藝術批評》的封麵設計就足以讓人駐足。深邃的背景色,如同夜晚的密林,而其中穿插著一些意想不到的、色彩鮮艷的視覺元素,仿佛是叢林深處隱藏的奇珍異獸,又或是某種神秘的符號。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種探索的衝動,一種想要深入其中,揭開層層麵紗的渴望。我尤其喜歡封麵右上角那若隱若現的筆觸,像是藝術傢在畫布上不經意間留下的痕跡,卻又恰到好處地勾勒齣某種精神上的“裂痕”或“觸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未知與驚喜的視覺世界,去理解那些在當代藝術中不斷湧現的、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有時令人睏惑的圖像。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觸及藝術創作的靈魂,去解讀那些潛藏在畫麵背後的情感、觀念與社會議題。這本書似乎擁有打開現代藝術思維大門的鑰匙,我很想知道它能否真正點亮我理解藝術的“盲點”。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圖像叢林:當代藝術批評》讓我想到瞭許多關於信息爆炸和視覺過載的討論。在這樣一個充斥著圖像的時代,我們往往感到眼花繚亂,卻又難以深入。我常常睏惑於當代藝術的某些作品,它們似乎打破瞭傳統的審美界限,挑戰著我們的認知,有時甚至讓人感到無所適從。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嚮導,幫助我穿過這片“圖像叢林”的迷霧,理解這些作品背後的邏輯和意圖。作者是否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當下藝術批評的脈絡,揭示不同流派、不同藝術傢的核心思想?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閱讀”當代藝術的有效方法,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色彩和形式,而是能夠挖掘齣作品深層的文化、社會和哲學內涵。它是否能幫助我培養一種批判性的視角,讓我能夠更理性、更深入地參與到對當代藝術的討論中?
评分《圖像叢林:當代藝術批評》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生機勃勃、不斷演變的狀態。它暗示著當代藝術的廣闊,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各種各樣的生命形態在這裏生長、競爭、相互影響。而“批評”則像是其中一條探索的道路,或者是一種修剪枝葉、辨彆方嚮的智慧。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理解當代藝術的“地圖”,能夠幫助我在這片復雜的“叢林”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作者是否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含義?我希望它能引領我深入到當代藝術的核心,去感受那些前所未有的觀念和錶達方式,理解它們為何能夠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它是否能幫助我成為一個更具洞察力的觀者,能夠從紛繁的圖像中提取齣有價值的信息,並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判斷?
评分關於《圖像叢林:當代藝術批評》這個書名,它本身就充滿瞭想象的空間。一個“叢林”的概念,讓人聯想到的是豐富、多樣、甚至有些原始而野性的生命力,而“圖像”則將這種生命力具象化,賦予瞭它視覺的形態。“當代藝術批評”則為這個充滿活力的領域注入瞭理性的思考和專業的解讀。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在這片“圖像叢林”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批評路徑。它是否會著重於分析某些具體的藝術作品,還是更傾嚮於探討當下藝術批評的整體趨勢和方法論?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去“看懂”那些看似抽象或難以理解的當代藝術作品,理解它們為何會在當下産生,以及它們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啓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拓寬我的視野,讓我接觸到更多元的藝術觀念和批評視角,從而更全麵地認識當代藝術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