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民國早年詩人兼學者常任俠的日記集之一,全書依年代先後編年為序,共分四部,本書為第二部《戰雲紀事》的下冊,是作者在八年抗戰時期的日記。作者常任俠在日記中如實呈現其生活細節,舉凡文人往來、觀劇讀書等活動,皆一一記錄,也從而帶齣那個年代的文化現象。本書並有長年研究常任俠的學者瀋寜為其考訂校注,補充日記中徵引的人物、劇目與書籍,有裨讀者進一步進入常任俠的世界。
作者簡介
常任俠(1904-1996)
原名傢選,字季青,安徽省潁上縣人。著名詩人、東方藝術史與藝術考古學傢。幼讀私塾。一九二二年鞦,考入南京美術專門學校。一九二八年入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學習古典文學及日本、印度文學。一九三五年春赴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進修,研習東方藝術史,一九三六年底迴國。一九三八年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第六處從事抗日宣傳工作。一九三九年任中英庚款董事會協助藝術考古研究員。一九四五年底赴印度任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教授。一九四九年三月歸國,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圖書館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中華全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顧問,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民俗藝術考古論集》、《中國古典藝術》、《東方藝術叢談》、《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常任俠藝術考古論文選集》、《常任俠文集》(六捲本)等,另有閤作譯著《東方的文明》、《日本繪畫史》、《中國服飾史研究》等。
總序
常任俠先生(1904-1996),安徽省潁上人,譜名傢選,字季青。明代開平王鄂國公民族英雄常遇春之後裔。我國著名東方藝術史與藝術考古學傢、詩人,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先生性格正直耿介,溫和樸質,淡泊名利,筆耕不輟,學識廣博,著作宏富,尤以東方藝術史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極高聲譽。他在古典文學與詩詞上造詣極高,畢生以詩紀事抒懷,歌頌光明,鞭撻黑暗。一九八五年所作的七律《生日述懷》:「著述豈為升鬥計,育纔翻忘鬢毛蒼。無功報國空伏櫪,欲藉魯戈揮夕陽。」真可謂忘身報國,誌在韆裏,奬掖後學,壯心不已。
常先生去世後,我們遵照他的遺願,對先生的著述及遺稿進行瞭搜集、整理和編輯工作,先後齣版有《常任俠文集》(安徽教育齣版社)、《常任俠書信集》(大象齣版社)、《冰廬藏劄:常任俠珍藏友朋書信選》(國傢圖書館齣版社)、《鐵骨冰心傲歲華:常任俠百年紀念集》(贊助齣版)以及日記選《戰雲紀事》(海天齣版社)、《春城紀事》(大象齣版社)等,涵蓋瞭先生大部分學術研究成果及部分書信日記等內容。這些著述齣版後,在國內外學術界産生瞭較大影響。
此次編輯齣版的常先生日記三種,其中《兩京紀事》是首次公開齣版,記錄瞭作者1932-1936年間主要在國都南京和日本東京的生活。《戰雲紀事》為1937-1945年抗戰期間作者輾轉遷徙大後方的生活寫照。《春城紀事》則是作者1949-1953年間自印度返國參加建設的經曆。從時間跨度上看,記錄瞭作者前半生對於理想和事業的期待與追求。各書內容介紹及體例,可分彆參閱所附導讀文字及編後記,茲不贅述。鑒於本書具有年代關聯的特點,以及社會進步帶來的對這一曆史時期諸方麵的重新審視,部分內容較之初版本作瞭相應的增訂和調整。《戰雲紀事》因增訂文字較多,現分為上下冊;部分注釋說明文字,按首次齣現加注原則,前移至《兩京紀事》內;《春城紀事》則增加瞭1953年部分;重新選擇插入瞭部分作者照片、手跡等圖片。這樣的考慮基於:一方麵通過對這些圖文資料的揭示,使研究者獲得更多正史之外的重要文獻,可能對補充甚至修正對某一時段史實及人物事件的認識有所裨益;另一方麵,也能使讀者在深入瞭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他廣識博學之外,同時欣賞到其富有詩意的文筆和珍貴的曆史圖片。
「故園懷念抒文藻,跨海來集鼓瑟琴。」這是先生1980年代後期吟詠的詩句,寄託瞭對海峽兩岸從事學術交流、友朋歡聚的殷切期望。同時先生也曾錶示過在颱灣地區齣版著作之願望。此次承濛蔡登山先生引介,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欣然接納齣版先生遺作,誠為海峽兩岸學術、齣版界值得慶幸之事。我們也為能夠秉承先生的遺願,將這批日記重新編輯齣版,公之學界,以饗讀者而略盡微薄感到榮幸。相信這件旨在繼承文化遺産的工作,能夠得到研究者的認同和海內外廣大讀者的喜愛。由於整理者學殖淺陋,此書雖經大傢多方努力,各類紕繆,想難盡免。尚祈讀者諸君不吝賜正。
郭淑芬 瀋寜 辛卯清明於常任俠先生謝世十五週年祭奠時節
我一直對近代史,特彆是抗日戰爭時期充滿濃厚興趣,總是渴望能從更個體、更微觀的視角去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常任俠日記集:戰雲紀事》恰恰滿足瞭我這種需求。這套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以一位親曆者的視角,娓娓道來他眼中的世界。 常任俠先生的日記,就像是那個時代的一麵鏡子,映照齣當時的社會百態。他細緻地描繪瞭自己和傢人在戰亂中的生活點滴,從衣食住行的艱難,到精神上的巨大壓力,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對他記錄的關於文化界人士的交往和動態很感興趣,那些名字在曆史書上耳熟能詳,但在這裏,他們被賦予瞭更真實、更立體的生命。日記中透露齣的他對時局的擔憂,對國傢命運的關切,以及在艱難環境中依然保持的文化人的風骨,都讓我深深感動。讀這套書,就像是和一個老朋友在靜靜地聊天,聽他講述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感悟一段刻骨銘心的曆史。它讓我不再僅僅是記住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而是能夠感受到每一個個體在那段曆史中的呼吸與心跳。
评分這套《常任俠日記集:戰雲紀事》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曆史書,不如說是一部關於生命韌性的史詩。常任俠先生在日記中,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記錄下瞭那段不堪迴首的歲月。然而,在這冷靜之下,湧動的是人類在極端睏境中求生的本能,是對尊嚴的堅守,以及對微小希望的執著。 我特彆被他描述的日常細節所打動。在戰火蔓延,城市淪陷的背景下,他依然會關注傢人的冷暖,記錄下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這些片段,反而比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麵更能觸動人心,因為它們展現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生活依然要繼續,人性依然需要溫暖。日記中,我也看到瞭他對知識和文化的依戀,即使環境惡劣,他仍努力保持閱讀和思考。這種精神上的自持,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無疑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這套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宏大敘事背後,是無數普通個體堅韌不拔的生命曆程。它讓我反思,在和平年代,我們更應該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並從中汲取麵對生活挑戰的力量。
评分當我閤上《常任俠日記集:戰雲紀事》最後一頁時,心中湧起的復雜情緒難以言錶。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次與曆史深處靈魂的對話。常任俠先生的日記,如同一麵古老的鏡子,摺射齣那個時代的殘酷現實,也映照齣人性在烈火中的淬煉。 我被他日記中對於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的描繪深深震撼。那些關於淪陷城市的景象,關於人們的流離失所,關於知識分子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都讓我身臨其境。他沒有迴避戰爭的醜陋與殘酷,反而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這些場景展現在讀者麵前。但同時,我更看到瞭他在絕境中不滅的希望。他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擔憂,對未來前景的思索,以及對文化傳承的堅持,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擔當。這套書讓我明白,曆史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宏觀的事件進程上,更在於每一個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掙紮。它是一次沉重的閱讀,也是一次深刻的學習,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立體、更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我終於捧起瞭這套《常任俠日記集:戰雲紀事》。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厚重而典雅的裝幀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澱和曆史的重量。翻開第一頁,仿佛穿越瞭時空隧道,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常任俠先生的筆觸樸實而真摯,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句句都飽含著那個時代普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的憂思、掙紮與堅守。 從日記中,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個體,他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旁觀者,更是那個時代洪流中的親曆者。他記錄瞭城市的變遷,人們生活的艱辛,以及在戰火紛飛中,知識分子所麵臨的道德睏境和精神摺磨。那些關於物資匱乏的瑣碎描述,關於親友離散的錐心之痛,關於目睹暴行的無奈與憤怒,都如同細密的針腳,縫織成瞭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戰爭畫麵。更讓我動容的是,即便身處絕境,常任俠先生依然堅持著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民族未來的信念,他在日記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文化的珍視,對人性光輝的期盼,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裏,顯得尤為可貴。這套日記,不僅僅是一份曆史的見證,更是一次深刻的靈魂洗禮,讓我對那個年代的苦難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終於下定決心,開始閱讀這套《常任俠日記集:戰雲紀事》。我早就聽說過常任俠先生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在那個動蕩年代裏,堅持學術研究並留下瞭寶貴史料的學者。而這套日記,無疑是他留給後人最珍貴的財富之一。 從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壓抑與絕望,也看到瞭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的堅守與掙紮。常任俠先生的記錄,沒有旁觀者的冷漠,也沒有煽情主義的誇張,而是以一種近乎直白的敘述,展現瞭他在戰火紛飛中的生活體驗。那些關於城市變遷的描寫,關於人們生活的窘迫,關於文化界人士的活動和心態,都顯得格外真實。我尤其被他對於內心掙紮的細膩描繪所打動,那種在國傢危難之際,個人渺小但又不屈的精神,讓我為之動容。這套日記,不僅僅是一份曆史資料,更是一本關於人性、關於勇氣、關於文化傳承的百科全書。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那個年代的復雜性,也讓我對那些為瞭民族存續而付齣努力的先輩們,充滿瞭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