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位前辈美术家传记,串联近代台南美术史
「历史.荣光.名作系列--美术家传记丛书」
重访台南地区美术发展的来时路,回顾其融汇多元传统、迈向文化自主的历程。
薛万栋(1911-1993)的画家生涯,同时也是一部台湾民国以来的时代动盪史。出生于民国前一年的他习画过程不算顺遂,国小一毕业即到台南火车站担任驿手,休假时间才有机会作画,十九岁开始向台南画家蔡妈达学习东洋画,二十一岁那年旋即以二件画作入选台展。
从自力习画到获选台展,这项成就对正值气盛之年的青年而言实属不易,但在二十七岁那年以〈游戏〉一作获得府展特选总督赏之后,薛万栋的名字却突然从台湾近代美术史上销声匿迹,时代因素在这里发挥了不可抹灭的作用。
本书以薛万栋的成名作〈游戏〉为主要分析对象,在罗列其历来评价之后,继以此作切入其随着时代颠沛、政局变迁与家计因素而起伏的画家生涯。薛万栋于二次战后开设的「万栋画室」,既是他1950年代以后的生计来源,也是他从东洋画改以水墨创作的主要据点,尽管他从事的肖像画行业仅能煳口,但他仍定期提出画作参加台阳美展、省展、国风画展等,创作不辍直至古稀之年。本书于生平介绍之外,特别收录与薛万栋有四十年交谊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潘元石对画家的怀想,其对薛万栋之为人与性格近距离描写,为这位生活困苦而毅力过人的艺坛前辈,揭开了亲近可人的一面;主作之外二十幅代表作品的赏析,则为这位向来被视为昙花一现的画家,留下了令人惊艳的深刻足迹。
作者简介
潘青林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美术行政与管理组博士
英国新堡大学(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博物馆学研究所艺术硕士
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
现任
国立台南大学美术学系副教授
着作
《藏书票艺术解码》(2009)
《以艺术行政观点探究藏书票艺术发展》(2010)
得奖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Ex-libris Societies (FISAE), Udo Ivask Certificate and Medal, 2010.
序
Ⅰ、薛万栋名作分析-- 〈游戏〉
传奇名作,众家评论
业余画家,专业杰作
Ⅱ、台湾美术史上的遗珠--薛万栋
昙花一现的艺术家
业余习画,崛起台府展
造化弄人,肖像成主业
专访潘元石,怀想薛万栋
Ⅲ、薛万栋作品欣赏及解析
姐妹
夏晴
织网
公园山水
赤崁楼夜色
湖畔夏牧
小西门
云霞
河边小路
也学开屏
全家福
三火鸡
朝天鸡鸣
阖家全庆
爱
富贵长春
盛放
老虎母子
爬山虎
勐虎下山
Ⅳ、薛万栋生平大事记
Ⅴ、参考书目
《薛万栋:游戏》,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鲜明的个人色彩,仿佛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通论,而是一位作者带着他的独特视角和深刻体悟,向读者娓娓道来。我一直对那些能把复杂事物简单化,又能从中挖掘出独特价值的作者充满敬意。游戏,在我看来,远不止是屏幕上的像素和代码,它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一种想象的画布,更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薛万栋”究竟会从哪些独特的角度切入?他是否会从游戏的历史发展讲起,讲述那些改变世界的里程碑式作品?亦或是,他会聚焦于当下热门的游戏类型,剖析它们的成功之处和潜在问题?更让我好奇的是,他会如何看待游戏中的“玩家”这个角色?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参与者、创造者?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关于游戏开发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还是会揭示游戏对我们心理机制的微妙影响?它是否会引导我思考,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游戏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将我们引向何方?
评分薛万栋:游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背景色,搭配上一个若隐若现的游戏人物剪影,再加上那几个遒劲有力的标题字体,瞬间就点燃了我对游戏世界的想象。我本身就是个资深玩家,从像素时代的冒险到如今光影炫酷的3A大作,我体验过太多太多的游戏,也感受过它们带给我的快乐、挑战与思考。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无数关于游戏角色的故事,关于那些像素点构筑的宏伟世界,关于开发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以及玩家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我、释放情感的独特体验。这本书,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游戏深层魅力的探索,一场对我们与游戏之间复杂关系的剖析。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游戏”这个概念,它仅仅是消遣娱乐,抑或是某种文化现象,甚至是连接人心的桥梁?这本书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游戏叙事?是激昂的史诗,是深刻的寓言,还是细腻的情感流露?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我对习以为常的游戏世界,产生全新的认知和更深的理解。
评分《薛万栋:游戏》这个书名,如同一扇缓缓开启的大门,门后是那个我既熟悉又充满未知的三维空间。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数字文化和互动媒体的人,我一直在思考游戏是如何从单纯的娱乐产品,演变成一种强大的文化现象,甚至是一种新的叙事形式。这本书,似乎正好抓住了这个核心。我设想,它可能会深入探讨游戏中的叙事艺术,分析那些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互动的方式,赋予玩家沉浸式的体验。它是否会解读游戏中的符号学,揭示那些隐藏在视觉和听觉元素背后的深层含义?亦或是,它会从游戏的社会学角度出发,分析游戏如何构建社群,如何影响代际沟通,甚至如何反映社会思潮?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会否触及到游戏伦理的边界,例如虚拟资产的价值,玩家的权利,以及游戏对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影响?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游戏世界的视角,让我看到它不仅仅是屏幕上的光影,更是承载着人类情感、智慧和创造力的复杂生态系统。
评分这本《薛万栋:游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无数未竟梦想和激情的厚重感。封面上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搭配上书名本身,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时间和成长的故事,而“游戏”这个词,又如同注入了一股青春的活力,打破了沉闷。我是一个经历过游戏行业几番起伏的观察者,看着那些曾经辉煌的游戏公司逐渐淡出视线,又看着新兴的独立游戏开发者们凭借创意杀出重围。所以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去梳理游戏发展的脉络,它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标志性的作品,以及它们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关于技术革新,是关于艺术审美,还是关于游戏机制的演变?亦或是,它会触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那就是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交模式,甚至如何定义我们作为个体的身份认同?我对那些关于游戏设计师的采访,关于游戏剧情的解读,以及关于玩家社群的观察都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能否成为一本带领我重新审视游戏与人生关系的指南,能否让我从中找到共鸣,甚至是对未来游戏发展趋势的某种预示?
评分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薛万栋:游戏》这本书时,一股莫名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书名简洁有力,却又充满想象空间。游戏,对于我而言,是童年回忆的碎片,是青春期挥洒汗水的地方,更是成年后偶尔能找到片刻宁静与忘我的港湾。我一直觉得,游戏世界里蕴藏着无数的故事,有关于英雄的崛起,有关于友谊的羁绊,有关于失落的王国,也有关于人性的挣扎。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探索这些故事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它会讲述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游戏,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吗?会剖析那些让我们为之疯狂的游戏机制,为何如此引人入胜?抑或是,它会更加关注游戏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例如,游戏如何帮助我们学习新技能,如何塑造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或者,它是否会引发一些关于游戏成瘾的讨论?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些能让我重新审视游戏在我生命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度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