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文艺复兴以来横跨五百年的西方艺术,寻找一个 「美」的议题,从众多的杰作中,挑出二十五位具特殊性格、令人悸动的女子。在现实生活中,她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都深刻的触动了艺术家的灵魂,透过艺术家的画笔、雕刀与相机,将她们转化为人间的传奇。
此书一改过去人们欣赏作品的惯性,取而代之的,将影像的人物引出,与我们相遇,透过美学的敏感与文学的抒情,为这些画中的影像注入了生命与温度,彷彿跨越所有的藩篱,她们一个个活了起来,并且真实的走到我们面前,是我们可以触碰,可以与之对话的对象。
读者不仅可以借此了解杰出艺术家们的生命历程,更重要的是,深入他们作品中的女主角,借由她们展现的风情,去挖掘长久以来艺术中一直在探索的——「什么是美?」。在阅读每件作品中的影像时,一页页由美交织而成的知识史、艺术史、身体史、心理史、文化交流史……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
作者简介
方秀云(Natalia S. Y. Fang)
横跨两岸与欧美的艺术史学家、文学与艺术评论家、传记作者、诗人、散文作家。
出生于台北,英国爱塞斯大学现代艺术与电影评论研究所、爱丁堡大学艺术史硕士、格莱斯哥大学艺术史博士。
专长广及文学、艺术与美学各领域。经常在报纸、杂志、期刊、与画册发表文章,累逾千篇。着有艺术书:《慾望毕卡索》、《高更的原始之梦》、《解读高更艺术的奥祕》、《拥抱文生.梵谷》、《艺术家和他们的女人》与《艺术家的自画像》;并在德国出版两本英文着作:Dali's 'Le Christ': Religious or Sacrilegious?、Empress Dowager CiXi: Images, Ideas and Reality。十三岁开始写诗,诗集有《梦与诗》、《爱,就这样发生了》与《以光年之速,你来》。
推荐序 故事,不只是故事 萧琼瑞
导读 母性/兽性/感性/灵性——美术史作品中的女性 曾长生
自序 问世间,「美」为何物?
1. 肉体与精神,这一刻相遇了
波提且利 《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
2. 抹不去的凝视记忆
达文西 《抱银貂的女子》(The Lady with Ermine)
3. 因美,激发的骚动
委拉斯盖兹 《洛克比维纳斯》(Rokeby Venus)
4. 原罪,裙下的狂妄
林布兰 《沐浴溪间的韩德瑞各》(Hendrickje Bathing in a River)
5. 一剎那的觉醒动人
维梅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6. 春娇百媚,魂引心牵
罗姆尼 《爱玛˙汉密尔顿》(Emma Hamilton)
7. 按捺不住的青春
汉佛 《瑞斯肖像画》(Rice Portrait)
8. 美与尊严,吸吮的天堂之爱
罗塞蒂 《贝塔˙碧翠丝》(Beata Beatrix)
9. 一颗定心的宝石
惠斯特 《灰与黑改编曲一号:艺术家的母亲》(Arrangement in Grey and Black No.1: The Artist's Mother)
10. 诗性的忧郁情状
马内 《柏丝o摩莉索与一束紫罗兰》(Berthe Morisot with a Bunch of Violets)
11. 从人群中发现惊奇
雷诺瓦 《戏院包厢》(La Loge)
12. 一个原始的触动,只因温柔
高更 《做针线活的苏珊》(Suzanne Sewing)
13. 情愿为美而沉沦
罗丹 《缩身的女子》(Crouching Woman)
14. 为人间悲苦,带来最美的救赎
梵谷 《悲痛》(Sorrow)
15. 红磨坊,在歇斯底里之外
罗特列克 《日本厅》(Divan Japonais)
16. 几千代的链条缠在一起
孟克 《圣母玛利亚》(The Madonna)
17. 那么脆弱,致命的一击
雷顿 《火红的六月》(Flaming June)
18. 蠕动的性爱因子
克林姆 《茱迪斯之一》(Judith I)
19. 冷清清的,挥走吧!
哈莫休伊 《史捷盖迪大街30号,室内钢琴前的女子》(Interior with Woman at Piano, Strandgade 30)
20. 美得纯真无邪?
吉布森 《永恆的疑惑》(The Eternal Question)
21. 维纳斯走来,献上水果盘
莫迪里亚尼 《珍妮˙荷布特妮》(Jeanne Hebuterne)
22. 风骚,浪漫冥想的微光
根特 《李.米乐》(Lee Miller)
23. 能偷心,全因美与爱
格特勒 《晚餐》(Supper)
24. 消失的天真烂漫
比尔曼 《默想》(Contemplation)
25. 在艳粉上的激情舞动
雪吉尔 《睡眠》(Sleep)
后记
推荐序
故事,不只是故事∕萧琼瑞
华文世界对西方艺术名作的介绍,应是首推民国初年傅雷(1908-1966)所撰《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1934)。作为翻译名家的傅雷,以他丰富的艺术史背景,在二十个讲次中,介绍了西方知名艺术作品二十余件,成为当时青少年,乃至一般知识份子,深入了解西方艺术经典的最佳指引。
然而这本书距今已逾七十年,不论在名词的翻译上,抑或诠释的角度上,似乎都与今天的社会有了距离;尽管对专业的艺术学习者而言,它到底还是一本值得一再研读的好书。
方秀云小姐在艺术的领域中,浸淫多年,拥有完整的学术训练背景,然而更难得的是:她敏锐的触角、多元的视野,加上诗情的笔触,和历史的宏观,使得这些西方经典的名作,在她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迸发理性与美感交融的灵光,云兴霞蔚、引人入胜,又涤情澄智、灿然可观,可说是继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之后,最富典范性的西方艺术经典导读。
方秀云是艺坛的一支健笔,十三岁便开始写诗,写作的范围扩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各领域,文章屡见报纸、杂志、期刊与画册专文;出版的艺术专书,有:《慾望毕卡索》、《高更的原始之梦》、《解读高更艺术的奥祕》、《拥抱文生.梵谷》、《艺术家和他的女人》,及《艺术家的自画像》等等。而这本《艺术,背后的故事》,取材范围更广,从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以降,到当代的表现,前后五百年;同时,这本书和其他艺术评介专书不同的是,讨论的画作,全数集中在女性的题材上,而这些女性,在作者的描述、诠释下,全成了「美」的化身与象征。
女性,在西方的艺术史上,尤其是文艺复兴以降的艺术史,始终是永不褪色的新鲜课题。女性可能是天使的化身,也可能是撒旦的帮凶;可能是情慾的象征,也可能是抚慰的泉源;可能是人生旅途中最令人惬意的亲密伙伴,也可能成为生活竞赛中最无情的嫉妒者……,但女人永远是「美」的议题的关键点。
这本书从艺术史中撷取了二十五位具代表性的女人,她们分别是艺术家的模特儿、情妇、妻子、母亲、姊妹,或朋友;同时,她们也分别是演员、贵妇、妓女、舞女,或诗人、艺术家。总之,她们不只外表动人,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特的性格、气质和灵魂;作者正是透过这些女性的独特生命,以及她们和艺术家之间爱、恨、情、仇的纠葛,透析了时代的价值、历史的脉动、美学的超越,和艺术的精微。更具体地说,这本书打破了传统艺术经典导读经常陷于一端,如:艺术家的传记、美术品的形式分析等狭隘类型,从历史、美学、文化、心理、身体,乃至知识的角度,予以立体化的呈现与分析,让画中的人物、创作的艺术家,以及整个久远的时代,具体而微地活化在我们面前,这是作者最大的成就与贡献。
作为一个「美」的沉思者与追求者,作者本身同为女性的身份,显然让她在这个历史探究、追寻与重建的过程中,始终盪漾在一种诗质的情境中;尽管作者的文笔是如此地优美、陈述的口吻是如此地亲和,但本书提供给我们的,绝对不只是故事,而是一种对美的悸动与歌赞。
《艺术,背后的故事》,书名或许也可以是《女性,背后的真理》。
(萧琼瑞,知名艺术史学者,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教授,
曾任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长,为国内各大美术馆的典藏、谘询委员,着作等身。)
自序
问世间,「美」为何物?
「美是真理,真理是美」——那是所有
你在世上知道,和所有你必须知道的。
1819年之春,英国诗人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谱下一首诗〈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这最末的两句话,点出了美的本质,人类在探寻真理时,能通往的路可以有很多很多,而美是一条最自然、不费力、最快速的捷径了。
永恆的议题
何谓美呢?是一种主观的知觉,命定的,基因演化时就形成了,所以,为什么有一句话说:「美在于看的人眼里。」那是一个满足的知觉经验,愉悦的情绪发生了。
自古以来,人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探讨这个命题,美学概念,在早期希腊哲学已形塑,像西元前哲学家兼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570-495 BC)与追随者,他们这一派认为美与数学有相关性,依照对称与黄金比例,自然达到了均衡与和谐,东西看起来特别赏心悦目;柏拉图执意美是高于其他想法之上的形式;而亚里斯多德将美与美德拉扯在一块儿。在中古时代,社会强调神与迷信,古典的美学不但被否定,还将此一事视为罪恶,文明被沾污了,遮蔽人的眼睛,能见的仅是乌云密布。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重新挖掘古典,宣扬人文主义,云雾才渐渐拨开,理性、次序、比例、和谐,再次成了美的产物,自此,美是创作灵感的泉源,更是汲汲的追求,如此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后半叶。
当然,在历史上,理性、次序、比例、和谐的诉求,不断遭受挑战,许多思想家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譬如康德(Immanuel Kant)、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等,有所谓的不对称被当作崇高性来看,也有所谓的权力的意志……等等拒绝美的说法。从十九世纪末,艺术家们走出学院派的那套陈规,到二十世纪欧洲的战乱,致使艺术面对前所未有的剧变,无情的破坏传统与文明,用残暴与撕解来制造「丑恶」、「虚无」、与「毁灭」。不可否认的,这些都反映了时代的脉动,反美学的情绪可说勐烈攀升,到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时,简直冲至顶点。近几十年来,浪潮逆转,像哲学家盖.瑟斯罗(Guy Sircello)提出的「美学新理论」(New Theory of Beauty),又把美的价值拉了上来。
不论赞叹也好,抨击也好,在过去,在现在,甚至未来,「美」始终是艺术里关键的议题,也是人类永恆的探索。
一颗珍珠
自文艺复兴以来横跨五百年的西方艺术,强调人本,而人的身体便成了探知与研究的专注,这其中,女子的形像更为画家、雕刻家、摄影家的焦点。因此,用女体来传达何谓美,或对待美一事,再自然也不过了,这现象塑造了《艺术,背后的故事》(Beauteous Babes: Their Artistic Essence)书写原型。
在密集构思此书时,我几乎天天梦到不同名画的女人,好几个月下来,数一数,真不下三百多位了,她们彷彿从画面中走出来,到我这儿争相请求为她们谱写动人的故事!虽然都想将她们一网打尽,但若真如此,内容势必得浓缩,这又怎能深透每一位女子的生命呢?
所以,我决定从艺术杰作当中,挑出二十五位,选择的标准不是因为单纯的诱人,而是拥有特殊的性格与灵魂,能耐人寻味;另外,也涉及了角色的扮演,诸如模特儿、情妇、妻子、母亲、手足、女儿、小说家、诗人、艺术家、妓女、舞女、演员、贵妇、沙龙的女主人……等等,各种形象都纳入进来;还有,时代性的美学、刻划的角度,与不同的创作媒材,也是三项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些串联起来,便是本书所呈现的样貌。
这些女子包括:波提且利的西蒙内塔、达文西的切奇莉亚、委拉斯盖兹的情妇、林布兰的韩德瑞各、维梅尔的玛莉亚、罗姆尼的爱玛、汉佛的珍.奥斯丁、罗塞蒂的伊丽莎白、惠斯特的安娜、马内的柏丝、雷诺瓦的妮妮、高更的贾斯汀、罗丹的爱戴儿、梵谷的克拉希娜、罗特列克的珍.阿芙丽、孟克的达妮、雷顿的朵萝西、克林姆的安黛儿、哈莫休伊的艾妲、吉布森的艾芙琳、莫迪里亚尼的珍妮、根特的李.米乐、格特勒的娜塔莉、比尔曼的海尔嘉、与雪吉尔的印地拉。
她们是名家画笔下、雕刀下、与相机下的女人,有着万种风情,她们感动了天才,自然也会感动我们。在时空的洪流中,她们到现在还能保持震盪,不就因为美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吗?
对我而言,深透她们的风情,犹如掌中握有的「不规则的珍珠」,如此丰盈的触感,非对比、非均匀、混杂、不合常情、非一成不变的幻化特征,揭开的竟是由美交织而成的一页页知识史、艺术史、身体史、心理史、文化交流史,那般的恣意,那般的富裕,这就是为什么各个散发无穷的迷惑了。
因觉醒而起
长久以来,我在美的探寻里,懵懵懂懂的,经常在混沌之中翻滚,不知去向,直到十五年前,观赏了一部义大利导演维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1971年拍的《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里面有两位音乐家,他们是好友,相争相斗,聚在一起时经常辩论什么是「美」?笃信精神美的卡斯塔夫(Gustav)踏上威尼斯,尝试寻找创作灵感,最后,当死神降临时,他才体悟到「美」——竟然与他一生信仰的美学观背道而驰:目睹一个惊艳的脸庞,活力的身影,像勾魂似的,一种肉体的耽溺、爱的渴望、以及美的救赎,同时在那一刻发生了,不管内心怎么用理性、逻辑、意志力来否认,但此欲望来得之快,如此强烈,侵袭与撞击,没有比这更真实的了。卡斯塔夫那一剎那的领会,往后,也成了我对美的觉醒。
那一瞬间的觉醒,后续的力量之强,十几年以来,从未断过。每天,当我面对电脑的萤幕,脑子里总会闪过一个念头——有一天,我要写「美书」。这样的梦想,因《艺术,背后的故事》的完成与出版,在经历五千多个日子,最后也终于实现了。
现在,就让我将香槟酒浇灌到你手中的玻璃杯上,慢慢的,微微的,带着知性的醺意,在阅读美的诞生的同时,好好感受这世间最「美」的滋味吧!你,准备好了吗?
写于爱丁堡
2012年之夏,正在自然里寻找年轻的颜色
导读
母性∕兽性∕感性∕灵性
——美术史作品中的女性
近年来台湾的艺术发展工程,多着眼于台湾观点的地方艺术史整理,以致于跨领域、跨文化而具国际观的关键性人文基础建设,略显不足。艺术环境如要升级,艺术社会的首务必须加强:不同层次的美学思维论述,艺术相关专业的整合与分工,以及重视专业艺评的投入。
至于一般大众的艺术素养有否提升?博物馆与美术馆虽然也引进了一些东西方名家的展览,宣传报导「狂喜如风」,相关论述也「回音游走」于艺术圈,然而,观众「美的感受」并未「吻了下去」,社会人文素养更未曾留下多少「美的印记」。《艺术,背后的故事》作者方秀云,显然是诚心投入此领域的少数「傻瓜」之一。
《艺术,背后的故事》书写美术史作品中的女性,我们或许可以将她们的气质,概分为四种类型:母性、兽性、感性、与灵性。
母性:现代圣母玛利亚
「圣母玛利亚」在传统的宗教艺术品扮演一个很关键的角色,她始终保持圣洁、端庄的形象。对许多艺术家而言,心理上,投射了母性的角色,象征着温煦、无条件的爱。有关这类型,在此书第4章林布兰的韩德瑞各、第9章惠斯特的安娜、第12章高更的贾斯汀、第16章孟克的达妮、与第19章哈莫休伊的艾妲,可以观察得到。
就举挪威画家孟克,在创作的生涯中,不断刻划「圣母玛利亚」,然而,他不遵照以往的保守与规律,让画面出现重重的火燄,有热情、燃烧的意象,同时,又有一份美,兼具宁静与心甘情愿,散发的竟是谦逊的温暖,像来自上天的光芒,承受圣灵一般的洗涤,所以,是神圣的。我们知道他自幼缺乏母爱,不难想像他内在的需求,此缪思达妮的模样,将他心理的图像生动的描绘出来。
兽性:沉沦之美
人宁可丢弃无忧、纯真,去选择沉沦,亲近兽性,此来自于两千多年来,在西方文学与艺术里,不断讨论的「堕落」(Fall)观念,这是《圣经.创世记》的亚当与夏娃故事,记载着伊甸园跑来一条蛇,诡祕、狡猾地怂恿夏娃吃知识树果,而之前上帝已吩咐不准吃,但她还是听蛇的话,再引诱亚当,于是两人吃了下去,之后,他们被赶出伊甸园,苦难从那一刻起便紧紧相随。
类似的,可在此书的第2章达文西的切奇莉亚、第13章罗丹的爱戴儿、第15章罗特列克的珍.阿芙丽、第18章克林姆的安黛儿、第20章吉布森的艾芙琳、与第25章雪吉尔的印地拉,看到人类「堕落」与野性的沉沦。在此,就举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尊《缩身的女子》,模特儿爱戴儿蹲的姿态,极度的弯曲,并粗暴的揭露私密,将情绪带到了最高潮,那身体的撕裂,如动物嚎叫一般,冲破了文明与道德的尺度,完全是兽性的情色主义啊!
感性:色香味觉之美
五官的知觉及愉悦与否,是艺术里的重要元素,有些艺术家将人物塑造得不仅可看,甚至达到几近可食、可闻、可听、或可触摸的地步,在此书的几位女子身上,像第1章波提且利的西蒙内塔、第3章委拉斯盖兹的情妇、第6章罗姆尼的爱玛、第11章雷诺瓦的妮妮、第17章雷顿的朵萝西、第21章莫迪里亚尼的珍妮、与第23章格特勒的娜塔莉,能够体验到这些感知。
其中,莫迪里亚尼的《珍妮.荷布特妮》最明显,女主角珍妮的模样,如作者描绘的:「她的皮肤仿桃子的嫩粉,也像芒果般的黄,嘴唇如樱桃的红,衣服综合黑莓的深蓝、李子皮的深红、与奇异果的绿……」珍妮整个人就像一个水果盘,那般的色香味俱全,反映的不就是最佳的感性世界?
灵性:博爱之美
世间有一种美,跟完善、理想背道而驰,但不是丑,指的是更深沉、包容性的内涵。不少艺术家将此部分带进来,倒不是为了张扬,最主要是想用另一视角或态度来对待,有时注入同情、同理心的成分,有时因内藏的灵气使然,为此,不凡的美便勾勒了出来,这活生生的展现在第5章维梅尔的玛莉亚、第7章汉佛的珍.奥斯汀、第8章罗塞蒂的伊丽莎白、第10章马内的柏丝、第14章梵谷的克拉希娜、第22章根特的李.米乐、与第24章比尔曼的海尔嘉身上。
以梵谷绘制的《悲痛》为例,克拉希娜全身的无血气、无精力,枯干、凹陷,如骷髅似的,简直是人间苦难的极致,这呈现的是画家的生命体验,他同情矿工、妓女……一些卑微的人物,不仅如此,自己的东西也分拨给他们,此社会关怀与宗教情操,全然的深透了他的美学观,此女体在许多人的眼里,是有缺陷的,但那甩不掉的悲情,却成为大爱的最高原型。这正符合英国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所说的:「基督教对不幸身体的接受,允许了对灵魂的特殊对待。」
但愿读者亲身体验这趟真善美的灵魂之旅,在唿吸美术史名作中所散发出的「母性慰借」、「兽性唿应」、「感性滋润」、「灵性昇华」等气韵之后,也能似作者般留下一丝难忘的「美的抓痕」。
曾长生(Pedro Tseng Ph. D.)
(本文作者曾长生为台湾第一位艺术评论博士,
台湾美术院院士,资深艺评人∕画家,现任教台艺大、淡江、世新等大学。)
我对“故事”这个词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我认为任何事物,一旦被赋予了故事,便会立刻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而当“艺术”与“故事”碰撞在一起时,《艺术,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名字,便自然而然地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一直觉得,艺术作品本身是沉默的,它们的美丽或许能够打动人,但它们的意义却常常需要解读。而解读,往往就离不开那些隐藏在创作过程中的细节、灵感来源、甚至是艺术家不为人知的坎坷经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睿智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那些关于艺术创作的,充满人情味儿的故事。我不期待它会教我什么高深的艺术理论,我只希望能从中感受到创作者的温度,理解他们为何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又在这其中倾注了怎样的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那些在博物馆里被静静陈列的艺术品,曾经是如何鲜活地存在于某个时代、某个人的生命之中。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和社会变迁颇感兴趣的普通人,我总是在寻找能够连接古今、串联个体与时代的读物。当我偶然看到《艺术,背后的故事》这本书名时,我便觉得它可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一直认为,艺术作品并非凭空产生,它们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艺术家个人经历的折射,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某种回应。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挖掘出那些被大众所忽略的细节,比如某幅画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某个雕塑诞生时的政治气候,或是某种艺术风格兴起时,文人墨客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讲述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展现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情感表达。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以及艺术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日记,记录着那些凝固在画布、石雕上的时代印记。
评分我是一个对“深度”和“洞察”有着不懈追求的读者,我厌倦了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渴望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当我看到《艺术,背后的故事》这本书时,我便被它所承诺的“深度”所吸引。我常常思考,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究竟是什么让它们能够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我猜想,这其中一定蕴含着艺术家们对于人性、对于生命、对于宇宙的深刻洞察。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根源,揭示艺术家们是如何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转化为具象的艺术形式。我希望它能引导我去思考,那些作品所传递的普世价值,以及它们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启示。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创作过程的趣闻轶事,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关联,从而提升我自身的认知维度,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评分对于我来说,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冒险,我期待着在文字的世界里,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发。《艺术,背后的故事》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艺术品背后的,或许是激情澎湃的创作瞬间,或许是默默无闻的灵感闪现,亦或是充满戏剧性的个人经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充满感染力的方式,讲述那些故事,让我能够仿佛置身其中,与艺术家们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的创作乐趣,甚至分担他们的创作压力。我期待着,通过这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能够让我对艺术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将其视为遥不可及的“高雅艺术”,而是能够将其看作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鲜活载体,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独特诠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以及抽象的笔触,仿佛在诉说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翻阅这类“艺术”题材的书籍,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遥远,或者太过高深莫测,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背后的故事”这几个字,却像一盏微弱的灯,在我心头亮起,让我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故事,能够让冰冷的艺术作品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在博物馆里,看着那些大师的画作,虽然惊叹于它们的技法和构图,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膜,无法真正触碰到创作者的心灵。这本书,会不会就是那把钥匙,能够打开这扇尘封的门,让我窥见艺术家们在创作时的挣扎、灵感迸发时的狂喜,或是对作品倾注的无数心血?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学术、非枯燥的方式,带领我走进那些艺术品的灵魂深处,去感受它们之所以是它们的原因,去理解那些线条、色彩和形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生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