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都在其中,文化就在那里。
从场域到精神意识的文化广角论,大隐于市的文创后新视角。
在《咏物成金:文化.创意.产业析论》一书之后,黄光男先生重新审视根源之「文化」意涵、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之天职与经营等,以其如此丰沛之文化资源的管理与使用中,更提出「类博物馆」概念。
人们的生命情思绽发流动间,从精致纯艺术创作到普遍的日常活动,当可溯及其文化根源或指标时,例如:庙前文化、丧葬礼仪、流行文化等活动,或是山巅海滨、时节地产等风景与产物,从场域到无形的精神意识,所吸引的人潮和能量自是不能小觑,这样的「文化潜力」适足以产官学结合并引导之,方为深入民众的零距离文化推广。
本书特色
※ 本书为国内首度提出并深度探讨”类博物馆”一概念,并与国内博物馆行政、经营面分析比较,梳理“文化”与“休闲”之间的孰重孰轻,立论清晰,在对现有之制度发问之际也提出建议。
作者简介
黄光男
高雄人1944年生,屏师、国立艺专美术科毕业,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美研所硕士、高雄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行政院政务委员。曾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校长,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顾问、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专长水墨画创作、中国美术史、美术理论、美学、美术行政及博物馆学等。
在典藏艺术家庭出版之着作计有《异国文化行脚》、《一样湖山两样春》、《画境与化境》、《咏物成金:文化.创意.产业析论》等论着,以及其他作品问世,水墨画作品之现代性表现杰出。
推荐序:文化理念的碰撞—从贾克朗谈黄光男新作(代序)∕郭为藩
推荐序: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刘兆玄
作者自序/黄光男
第一章 文化信念与实践
博物馆营运经验的两大反思
百货公司VS博物馆
监狱VS博物馆
宗教性博物馆与信仰文化活动的纳入
从博物馆扩及到类博物馆
第二章 文化休闲与其产业发展
何谓文化休闲?
文化休闲的范围与功能
文化休闲产业
文化高本质之「体」,才能有文化创意产业之「用」
第三章 生活兴味与文化动向
文化里的时空意涵
知是文化里的主调?
以「文化治理」切入文化创意产业
第四章 一点现实几分理想──庙前文化与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实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台湾庙前文化的意义
庙前文化的维护
第五章 公益性文化传播──福德正神与博物馆
土地公行谊
博物馆的人道精神
神性与人性
第六章 文化美学的开拓──大学博物馆的机能
大学博物馆设立
大学博物馆特性
国际知名大学博物馆实例
提升大学博物馆治理机构与发展跨校博物馆联盟
第七章 人文生活场域──类博物馆
博物馆是教室、教堂、媒体与文化现实的展示场
博物馆的功能
博物馆的能量
博物馆产业
类博物馆
类博物馆产业
类博物馆产业实例
让有形与无形文化资产根植于常民生活中的类博物馆
推荐序1
文化理念的碰撞—从贾克朗谈黄光男新作(代序)∕郭为藩教授
「黄光男先生的阅历非常丰富,写作很勤,下笔又快,论述范围也相当辽阔。……最近完成新作《楼外青山:文化.休闲.类博物馆》,涉猎文化休闲产业、文化传播、大学博物馆、类博物馆诸领域,超越过去他经常讨论的范畴,……尤多对他所称「常民文化」的关照及对无形文化资产的珍惜。从此一角度看,笔者自然地联想到法国贾克朗的观点。两位文化老将的视野皆非常宽广,见解也有不少交集的焦点。
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中,作者专章讨论一个国外尚不流行、但国内已有论述的概念──「类博物馆」(quasi-museum),强调「博物馆收藏丰富是它呈现博物馆张力的凭籍,类博物馆则在事实发生地或事件本身的真实故事,可感染观众的情思变化」。类博物馆的范围包括纪念馆、庙宇与庙前文化、名人墓园、民俗村、主题乐园、文化遗产等。这些尚未机构化而具博物馆形式的文化园区,黄光男先生一再强调其具有的文化休闲及文化产业双重功能。」
推荐序2
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刘兆玄会长
「基于长期担任博物馆长的专业,他提出「类博物馆」的观念。将博物馆的定义扩大为「凡人类生活所依恃的精神文明、物质象征的纪念馆、文化中心或事件纪念地点,作为追忆、认知与省思的场所」。如此一来,各种小型的纪念馆,如二二八纪念馆、私人美术馆、地方文化中心等,就有了更为周延的定位。「类博物馆」以它真实的故事、收集的藏品、重要的地标等特色,而有别于博物馆的丰富收藏与博大。
此书总结了黄光男先生长期博物馆工作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值得推荐。」
这本书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慢生活”的窗户,而窗外,是满眼的青山绿水,是文化氤氲的悠闲时光。《楼外青山》所描绘的那些“类博物馆”概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休闲”不仅仅是放空,更是一种有品质、有深度的精神享受。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一个以传统戏剧为主题的文化空间 S.T.P.L.A.C.E. 的描述。那里不仅仅有戏曲表演,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让人们可以亲身学习戏曲身段、了解脸谱绘制的平台。这种“玩”中带“学”,学中带“玩”的模式,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陈迹。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对一些传统艺术感到疏远,总觉得它们离我太远。但这本书告诉我,其实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的眼睛和体验的意愿。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了这些“类博物馆”如何将文化传承与现代人的休闲需求完美结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静心”的强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能让自己沉静下来,细细品味文化的空间,该是多么难得的奢侈。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将更多有意义的文化体验融入到日常的休闲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本厚厚的书里,突然闯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游乐场。它不拘泥于传统博物馆的定义,而是将“文化”的概念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生活美学馆”,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关于家居装饰,更是关于如何将艺术、设计、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对于餐具的选择,对于花艺的搭配,甚至对于光影的运用,都展现出了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美的敏感。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一个精致的空间,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空间也充满文化的美感。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化即享受”的解读。它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各种新颖的体验方式,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例如,作者介绍了一个以“星空”为主题的体验馆,在那里,你可以通过高科技设备,身临其境地探索宇宙的奥秘,感受星辰大海的浩瀚。这种将科学、艺术与休闲巧妙结合的模式,让我觉得文化可以如此有趣,如此令人着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休闲”可以不仅仅是放松,更可以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它鼓励我们去发现身边的“类博物馆”,去体验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独特空间。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小众”事物充满好奇的人,而《楼外青山》恰恰满足了我这份猎奇心。它探讨的“类博物馆”,很多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可以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场所。我读到关于一个“声音博物馆”的部分,那里收集了世界各地的自然之声、城市之声,甚至是一些童年的回忆声音。这种用听觉去构建博物馆的方式,是我从未想象过的。在嘈杂的都市生活中,能够置身于这样一个“声音的庇护所”,聆听纯粹的声音,感受那些被遗忘的声响,无疑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洗礼。 书中对于“文化解压”的阐述也让我颇有共鸣。作者没有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这些“类博物馆”如何成为现代人释放压力、寻找内心平静的港湾。无论是陶艺工作室里专注的手工制作,还是茶道空间里宁静的品茗时光,都提供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我的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感受”和“参与”的。它鼓励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文化宝藏,去发现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带来平静与慰藉的独特空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丰富的定义,它不仅仅是柴米油盐,更可以是充满文化气息的探索与体验。
评分这本书真的打开了我对“博物馆”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博物馆就该是严肃地摆放着文物,配上长篇大论的介绍,走进去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有时甚至会有点枯燥。但《楼外青山:文化.休闲.类博物馆》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博物馆可以如此鲜活,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书中提到的那些“类博物馆”,比如手工艺体验坊、主题咖啡馆、甚至是精心布置的民宿,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场,而是将文化融入到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中。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化即生活”的论述。它不是高高在上地陈列,而是巧妙地融入日常。比如,作者在描述一家以地方传统美食为主题的体验空间时,那种对食材的考究、对烹饪技艺的传承,以及食客在品尝过程中的满足感,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不仅仅是吃一顿饭,更是一种对地域文化最直接、最温暖的感受。读到这里,我立刻开始思考,我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隐藏的“类博物馆”?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街区,那些坚持传统手艺的匠人,他们所做的,不正是将文化转化为一种活生生的体验吗?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文化宝藏,去享受文化带来的休闲与乐趣,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遥不可及的展品。
评分这本书真的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视角!我之前总以为“博物馆”就是一个个存放古董的地方,但《楼外青山》里的“类博物馆”概念,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在描写一个以“旧时光”为主题的收藏馆时,那种对老物件的细致描绘,对背后故事的挖掘,让我感觉自己穿越回了某个年代。在那里,你可以触摸到泛黄的信件,看到旧时的海报,甚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岁月气息。这种“复古”体验,远比在玻璃柜前看一件件文物要生动得多,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温度,一种与过去对话的亲切感。 书中对于“文化体验”的重视,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倡导。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化享受,在于亲身体验,在于参与其中。比如,他介绍了一个关于地方戏曲的互动空间,在那里你可以穿上戏服,学习几个简单的身段,甚至在舞台上过一把戏瘾。这种“玩”着学,学着乐的模式,让那些原本高冷的戏曲艺术变得如此有趣和接地气。我读完这本书,立刻萌生了去寻找这样一些“类博物馆”的冲动,去感受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文化魅力,去体验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的独特空间。它让我明白,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点亮平凡日子的一束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