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台湾前辈美术家传记,追溯台湾美术百年历程
「家庭美术馆--美术家传记丛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二百余幅图版
细述各擅木雕、油画、雕刻、学术性素描等领域之六位台湾前辈美术家
随时代推移而起伏的个人生涯、艺术成就
林天瑞(1927-2003)出生于高雄茄萣的小渔村,十六岁考入台南州立专修工业学校土木科,获颜水龙指导;二十一岁作品分别入选全省美展与台阳美展后,隔年他再进入李石樵画室研习素描,此后即成为全国性画展的常胜军。1950年代,林天瑞成立工作室,开始其设计事业,自此优游于艺术与设计领域。
60年代以后,林天瑞持续以色彩朴实而体现生命韧性的画作屡获奖项肯定,并与友人合组高雄美术研究会、台湾南部美术协会,为战后的南台湾艺坛树立了风气与典范;设计事业亦于70年代臻于巅峰。秉持生活与艺术结合的他,为自己的创作开展了多样面貌,亦成为现代台湾美术史上难得的生活美学实践者。
本书为「家庭美术馆--美术家传记丛书」之六位台湾前辈美术家传记之一,此系列以严谨的研究与考证为基础,深入浅出的文字、二百幅以上的图版为内容,于各书中追溯美术家的生涯与艺术历程,目的在于为百年来台湾前辈美术家的艺术成就留下纪录,同时做为美术家生涯与作品研究之详尽参照。
「家庭美术馆--美术家传记丛书」共六册:
《木雕.宗师.黄龟理》
《太极.浑厚.朱 铭》
《阳光.海洋.林天瑞》
《游笔.人生.郑世璠》
《童心.创意.刘兴钦》
《溯根.探源.陈奇禄》
作者简介
萧琼瑞
1955年生于澎湖,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现为美术史研究者,专研台湾美术史
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台南市文化局长、国立成功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台南市文化基金会执行委员、台南市公共艺术委员会委员、台南市文献管理委员会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委员、财团法人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董事、财团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会董事,兼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台南大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开授台湾美术史。
着作包括《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之发展》、《观看与思维-台湾美术史论集》、《台湾美术评论全集-刘国松》、《台南市艺术人才暨团体基本史料汇编》、《岛屿色彩-台湾美术史论》、《府城民间传统画师辑》、《云山丽水-府城民间画师潘丽水之研究》、《岛民.风俗.画-18世纪台湾原住民生活图录》、《图说台湾美术史》、《激盪与回游-台湾近现代艺术11家》、《台湾现代美术大系-抽象抒情水墨》、《台湾美术全集25-张万传》、《美术家传记丛书-丰美.彩绘.潘丽水》、《历史.荣光.名作系列-林觉》
I 在时代夹缝中追求艺术之梦
▍南台湾海边出生的小男孩
▍初识艺术的魅力
▍迁居台北,崭露头角
II 用紧握画笔的手成家立业
▍返回故乡高雄,重新开始
▍「瑞士美术设计室」成立
▍组成家庭,画家背后多了一双支撑的手
▍自古典写实走向现代
III 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在创作中得到解脱
▍一生的阴影
▍抽象抒感与具象写实间的摆盪
▍创作与设计并行不悖
IV 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
▍旅日考察美术教育和工艺设计
▍巴西咖啡乐室:咖啡+音乐+画作
▍小园:艺术介入空间的典范
V 内省源头,外观世界
▍原真自我与海洋的对话
▍写生之旅遍地结果
▍实至名归,荣耀加身
VI 纯真自然,画如其人
▍强烈肌理,丰富质感
▍巧妙构图,丰润原色
▍始终不失朴实的人文本色
▍全方位的生活艺术家
附录
参考资料
林天瑞生平年表
前言
照耀历史的美术家风采
台湾的美术,有完整纪录可查者,只能追溯至日治时代的台展、府展时期。日治时代的美术运动,是迈向近代美术的黎明时期,有着启蒙运动的意义,是新的文化思想萌芽至成长的时代。
台湾美术的主要先驱者,大致分为二大支流:其一是黄土水、陈澄波、陈植棋,以及颜水龙、廖继春、陈进、李石樵、杨三郎、吕铁洲、张万传、洪瑞麟、陈德旺、陈敬辉、林玉山、刘启祥等人,都是留日或曾留日再留法研究,且崛起于日本或法国主要画展的画家。而另一支流为以石川钦一郎所栽培的学生为中心,如倪蒋怀、蓝荫鼎、李泽藩等人,但前述留日的画家中,留日前也多人曾受石川之指导。这些都是当时直接参与「赤岛社」、「台湾水彩画会」、「台阳美术协会」、「台湾造型美术协会」等美术团体展,对台湾美术的拓展有过汗马功劳的人。
自清代,就有不少工书善画人士来台客寓,并留下许多作品。而近代台湾美术的开路先锋们,则大多有着清晰的师承脉络,尽管当时国画和西画壁垒分明,但在日本绘画风格遗绪影响下,也出现了东洋画风格的国画;而这些,都是构成台湾美术发展的最重要部分。
台湾美术史的研究,是在1970年代中后期,随着乡土运动的兴起而勃发。当时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除了明清时期的传统书画家以外,主要集中在日治时期「新美术运动」的一批前辈美术家身上,尽管他们曾一度蒙尘,如今已如暗夜中的明星,照耀着历史无垠的夜空。
战后的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交错、冲击与融合的历史新阶段。台湾美术家惊人的才华,也在特殊历史时空的催迫下,展现出属于台湾自身独特的风格与内涵。日治时期前辈美术家持续创作的影响,以及国府来台带来的中国各省移民的新文化,尤其是大量传统水墨画家的来台;再加上台湾对西方现代美术新潮,特别是美国文化的接纳吸收。也因此,战后台湾的美术发展,展现了做为一个文化主体,高度活络与多元并呈的特色,汇聚成台湾美术史的长河。
「家庭美术馆—美术家传记丛书」于民国81年起陆续策画编印出版,网罗20世纪以来活跃于台湾艺术界的前辈美术家,涵盖面遍及视觉艺术诸领域,累积当代人对台湾前辈美术家成就的认知与肯定,阐述彼等在台湾美术史上承先启后的贡献,是重要的艺术经典。同时,更是大众了解台湾美术、认识台湾美术史的捷径,也是学子及社会人士阅读美术家创作精华的最佳丛书。
美术家的创作结晶,对国家社会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价值。优美艺术作品能美化国家社会的环境,净化人类的心灵,更是一国文化的发展指标;而出版「美术家传记」则是厚实文化基底的首要工作,也让中华民国美术发展的结晶,成为丰饶的文化资产。
我是一个对语言文字有着极高敏感度的人,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阳光.海洋.林天瑞》时,就立刻被这个书名所吸引。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关于人生哲理的书,或者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生故事。 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情感触角,勾勒出一种更加宏大的生命图景。书中的“阳光”和“海洋”,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像是人生际遇和内心世界的隐喻。我一直在思考,“林天瑞”这个名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是他,还是她,抑或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的某种特质? 书中关于“选择”与“放弃”、“存在”与“虚无”的探讨,都显得异常深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漂泊”与“归属”的思考,它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种在不确定中寻找安定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困惑,并非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内心的纠结。它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得以审视自己,去理解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缺憾,并从中找到前进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的作品情有独钟,所以《阳光.海洋.林天瑞》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充满画面感的自然散文,或者是关于某个艺术家在海边的创作经历。 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抽象而又无比真实的情感空间。作者似乎并未过多地着墨于具体的场景,而是通过对“阳光”和“海洋”这两个意象的反复运用,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我始终在猜想,那位“林天瑞”,他是不是一个人,还是一段经历的代称?书中的许多段落,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又夹杂着对生命的热切渴望,这种矛盾的表达,反而让我觉得异常真实。 那些关于“过去”与“现在”的界限模糊的描写,以及对“时间”的独特感知,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遗忘”与“铭记”的探讨,它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种诗意的语言,引发读者对记忆的深刻反思。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叙事,却给了我无数个可以停下来思考的瞬间,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非凡的片段。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阳光.海洋.林天瑞》,就被那充满诗意的书名深深吸引。封面设计也十分考究,仿佛能感受到夏日阳光的温度,听到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我原本期待的是一篇关于旅行的游记,或许是作者在海边小镇的悠闲时光,又或是对壮丽海景的细腻描摹。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它不像我读过的许多旅行文学那样,仅仅记录风土人情和景点打卡。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深邃的内心探索之旅。作者似乎并未过多地去描绘那些具体的景致,而是将笔触更多地投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一直在猜测,那位名叫“林天瑞”的人物,究竟是作者本人,还是一个虚构的、承载着某种情感符号的角色?书中的某些段落,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又夹杂着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人读来颇有共鸣。那些关于“阳光”的描写,并非单纯的光线明暗,似乎也暗喻着希望与温暖;而“海洋”的意象,时而辽阔宁静,时而汹涌澎湃,仿佛象征着人生的起伏跌宕。我尤其对书中一些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的片段印象深刻,它们没有直接讲述过去发生的故事,而是通过一种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填补空白,回味那些逝去的岁月。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静下来的力量,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连接,以及在喧嚣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方式。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拿到《阳光.海洋.林天瑞》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书名听起来很唯美,但总觉得内容会比较散漫,缺乏明确的故事线。然而,当我真正投入进去阅读时,我发现我对它的预判完全错误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碎片组成的散文集,但这些碎片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它没有清晰的起承转合,也没有明确的主角命运走向。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情绪的流动,一种情感的梳理。书中的“阳光”和“海洋”,与其说是景物描写,不如说是作者用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我一直在寻找“林天瑞”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他或许是一个经历过某种变故的人,也或许只是作者构建的一个符号,用来承载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书中对“孤独”与“陪伴”的探讨,以及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都做得十分深刻。 我尤其对书中一些关于“等待”的描写感到震撼,那种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等待,让我想起了生活中许多相似的时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等待一个具体的结果,而是在等待一种内心的释然,一种对过往的和解。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让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情感。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自然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阳光.海洋.林天瑞》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我猜想这应该是一本描绘海岸风光,或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翻开之后,我发现它确实有关于自然景色的笔触,但这些描写似乎并非故事的重点,而更像是一种烘托,一种情绪的铺垫。 书中对“阳光”的描述,常常伴随着某种微妙的心境变化,仿佛阳光的强度、角度,都与人物的情绪息息相关。而“海洋”,则似乎是承载了无数秘密与情感的巨大容器。我一直在揣摩,林天瑞这个名字,是否代表了作者在某个时期,或是某个地方,与海洋和阳光有过特别深刻的联系。书中关于“离别”与“重逢”的意象反复出现,但这些都并非以直白的情节展现,而是通过一些隐喻和象征,让读者去体会其中的酸楚与希望。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潮汐的描写,它不仅仅是自然的现象,更像是生命中的潮起潮落,有规律却又充满未知。这让我思考,我们在人生这条大河中,是否也如同潮水一般,有着自己的涨落周期,也需要学会拥抱每一次的退潮,为下一次的涌起积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