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是借由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这是克利的美学理念。本书从简单的线条开始,逐步引导读者认识平面、尺寸、平衡和运动,以及结构。
本书初版于1925年,至今仍是世界各地美术教育的权威性参考书籍。
我被颜色所主宰,我不需要去抓住它,颜色永远控制着我……这是幸福时刻的感受,颜色和我已经合为一体……
--保罗.克利
作者简介
保罗.克利(Paul Klee, 1879-1940)
是 20 世纪最具诗意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之一。诞生于瑞士,父亲为德裔,母亲是法国与瑞士混血的后裔,双亲均为音乐家。有一个姐姐,大她三岁。7 岁习小提琴;19 岁才拿到高中文凭,随后前往慕尼黑习画;21 岁正入美术学院研习雕刻与雕塑。
1920-1930 年执教于包浩斯学校。
1940 年 6 月 29 日病逝。
他一生致力于抽象与非具象的研究,并借由象征来传达艺术理念,为后世画家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典范。
序言
向克利致敬,向刘其伟致敬!
最开始接触克利的作品是在主编巨匠美术周刊时,之后又陆续主编了克利的艺术画册,却一直对克利没有特别的感受。虽然资料读多了,我非常了解他的画作充满诗意,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尤其他对色彩的层次与安排有高妙的见解,但总觉得克利的作品少了点「重量」,直到我亲炙克利的作品之后,才真正心悦臣服,打从心底佩服起这位大师对艺术创作所具有的深厚诠释力。
从书本或印刷物上理解艺术作品,的确不如亲眼去欣赏画作所得到的视觉冲击与艺术震撼来得大。1993年为了要去瑞士少女峰旅游,在伯恩停留,终于有机会在伯恩市立美术馆,仔仔细细地欣赏克利的艺术创作,这才真正理解色彩原来可以有如此丰富的层次;绘画创作的媒材可以如此多样多变;画面的线条与构图也可以这么自由跳跃、奔放而充满童趣,克利确实如此不同凡响,不愧是大师巨匠。
克利在包浩斯学院的教授群中,算是相当幸运的一位了。在世时他已经享有盛名,创作丰富而深受世人喜爱。在包浩斯学院中,他对于艺术创作的革新观念与前卫思想,全部都浓缩在他的教学笔记中,这也是出版本书的重要起点。借由本书的出版,希望能让读者更加理解克利的艺术内涵,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克利的生平、创作、教学及艺术精髓。因此除了克利的教学笔记之外,我们还特别将有「中国克利」之称的刘其伟先生诠释克利艺术深度的文章一併罗列在本书当中。
1992年我第一次拜访了刘其伟先生,当时是因为和西班牙某出版公司合作,要翻译出版一系列近现代西洋艺术家画册。其中的一本克利画册中,需要一些补充资料,才与其老(我们都这样尊称刘其伟先生)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年的缘分。
当时克利这本画册规划成二大部份:一部份是介绍克利的生平和创作脉络,另一部份是克利的作品赏析。由于第一部份的内容需要补强,因此,我特别情商其老将他的一篇〈欣赏克利作品的关键〉文章让我转载在画册中。其老是个非常爱护后辈的长者,对我这个后生晚辈简直就是有求必应,他当然是爽快的一口就答应下来,还不断的自谦说他文笔不好,要我重新再将文字整理一遍。其实其老是非常慎重地看待这件事,一方面这是国内第一本有系统介绍克利作品的画册,再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内容是由西班牙的艺术专家执笔,其老深觉他的这篇文章有必要字字斟酌。在整理完文字之后,我们一次一次的细细琢磨克利的创作思维,并且加入了图解说明,才终告完成(这篇文章已收录在本书当中)。
至此之后,我便经常拜访其老的工作室,一聊就是大半天。有时只是在一旁看着他充满诗意的创作,有时只是天南地北泡茶聊天。我很喜欢听他老人家说他的探险故事,从他与新几内亚部落酋长的友谊,聊到躲避剥头皮族追捕的惊险事蹟,彷彿在描述另一个世纪的丛林冒险。他最骄傲的莫过于他是台湾的山岳警察这个身份,在环保意识尚不普及的当时,他老人家就一马当先,大力提倡保护濒临绝种动物、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他还是反对在兰屿倾倒核废料的急先锋,并且将他的理念一一入画。
其老是个简朴的人,生活简单,生命却无比丰富。他常常说:「生活不容易啊,我从来没有走过平平坦坦的路,要努力克服困难和挫折,才会让人坚强。」所以,他会支持儿子刘宁生勇敢的去追逐他驾着船环游世界的梦想。因为梦想与冒险会使人坚强与伟大。但这个有伟大梦想,集画家、哲学家、作家、探险家、环保警察于一身的长者,却是个最爱家的男人,你很难邀请他共进晚餐,除非太太首肯,他总是说:「刘妈妈在家等我吃晚饭,没见到我她放心不下。」
当时我的公司距离其老的工作室很近,他只要有朋友为他送来一些稀奇的礼物,他就打电话给我说:「丽雯,妳快来呀,给妳瞧瞧一些有趣的东西。」要不然就是叫我去吃一些新奇有趣的零食。他常常念着说:「找个时间有空帮妳画一幅肖像画。」我总是拖拖拉拉地应着,心里想:「我何德何能,怎么能让其老帮我画幅肖像画。」就这么拖呀拖的拖过了好多年。有时候他知道我又出了哪本艺术书了,就会主动去新书发表会帮我站台,只要他一出现,我的读者们根本忘了新书发表会的主题,纷纷奔去找他签名,他也总是笑嘻嘻、有求必应的在一本又一本的书上,签上他的招牌签名:阿罗哈!ㄌ一ㄡˊㄑ一ˊㄨㄟˇ,并且画上一条可爱的鱼。要不就是在他的文创商品出版时,叫我去工作室拿,笔记本、电话簿、茶杯组、卡片……琳瑯满目,有时连我的小女儿都雨露均霑,见者有份。
在其老突然去世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一家画廊的楼下巧遇,他一见到我就说:「什么时候有空啊,到工作室来帮妳画一幅肖像画。」我又嘻嘻哈哈的虚应着说:「就来了,就来了!」隔天晚上,不过才 27 个小时之后,我在新闻报导中听到他突然过世的消息,我的震惊和心痛,无法言喻。
这几年总是有机会遇见其老过去的画廊经纪人萧耀,我们的话题也总会绕着其老绕啊绕的。又过了十年,为了出版《克利的教学笔记》,我又开始想念起其老,想念起在他的工作室里大吃无花果蜜饯的快乐往事,想起他那把不离身、用来切食物的万用瑞士刀,勾起我心中一段又一段的尘封回忆,也想起了这篇〈欣赏克利作品的关键〉,于是又与其老的大公子刘怡孙先生连系上。承蒙刘先生的慷慨支持,不仅授权我再将这篇文章收录在本书中,同时也将其老的珍贵画作《向克利致敬》,授权给我制作封面,再度连接起我与其老的那段难得的缘分,在此我要特别向刘怡孙先生及夫人致上深深的谢意。
从认识其老至今二十年,他的环保态度、创作思维、画作与事蹟,伴随着他的招牌笑容,似乎不曾远离过许多人的心。就和不同凡响的画家保罗.克利一样,这位中国画坛的克利,也会用他的生命温度,一代又一代继续影响着我们的年轻艺术家、年轻的环保斗士、年轻的丛林探险者,让他们接棒,继续在这块土地上诉说着属于我们的冒险故事。
华滋出版
许丽雯
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别具一格的书封设计所吸引,大胆的色彩组合和独特的字体,预示着这是一本不落俗套的作品。当指尖触碰到书页,那细腻的纸质和恰到好处的油墨气味,都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翻开首页,精美的排版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字体的选择、行距的设置,都体现出作者对阅读细节的极致追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 本书的序言部分就如同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真诚的姿态,引出了他想要探讨的核心议题。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旁征博引、古今结合的叙事方式,他能够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思考巧妙地融合,让那些看似遥远的道理,瞬间变得鲜活而贴近我们的生活。他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我对自身经历的深度反思。 在阅读过程的中间部分,我被作者对于某个领域的精辟分析所深深折服。他不仅仅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事物的肌理之中,去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脉络以及潜在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辩证的态度,他能够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并且用严谨的逻辑去阐述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使得我对许多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都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 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具辨识度,它既有学者般的严谨与深刻,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细腻与温度。他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精准地描绘出复杂的思想,并且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我常常会因为他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段落而停下脚步,反复咀嚼,从中获得启迪。 这本书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思考人生的深刻启迪。作者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他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引导我走出认知的迷宫,看到更广阔的风景。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得到了重塑,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也更加积极和坚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相当吸引人,封面的配色大胆而富有艺术感,仿佛预示着书页中蕴藏着不寻常的思考。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恰到好处,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而是带着一种温暖的触感,让人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亲近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又不失深度的排版风格,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经过精心调整,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却又普适的方式,切入了他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我特别欣赏他在开篇就抛出的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颗颗种子,在我脑海中悄悄发芽,引发了我对自身经历和过往认知的强烈反思。他没有使用那种空洞的概念堆砌,而是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道理瞬间鲜活起来,仿佛就在我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让我感同身受。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细节的观察力深深打动。他能够从极其细微之处捕捉到事物发展的脉络,并且将这些细微之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图景。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之前不曾理解的现象背后隐藏的逻辑。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拓展认知边界。 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逻辑性,又不乏生动的表达。他能够巧妙地运用譬喻和类比,将复杂的思想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保持了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我尤其喜欢他那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即使在讨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时,也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和尊重的态度,这让我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他的观点,并与之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和热情,让我感觉与他产生了共鸣。他并没有试图说服我,而是邀请我一同踏上探索之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刻真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一种对世界和人生全新的审视角度。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简洁却不失质感,拿到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感。展开书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墨香,以及清晰可见的印刷字体,都让人心情舒畅。它的设计很有巧思,每一页都仿佛精心雕琢过,细节之处尽显用心。我尤其注意到,书中的插图(如果有的话)与文字内容完美契合,为整个阅读体验增添了艺术的美感。 书的开头部分就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一个宏大的主题铺展开来。作者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我被他提出的几个问题深深吸引,这些问题并没有直接的答案,却像一块块磁石,牢牢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开始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他叙述故事的方式非常生动,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般,代入感极强。 在阅读中段,我发现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具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洞察力。他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直达事物的本质,并且将复杂的内在逻辑剖析得条理分明。我特别欣赏他那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他不会简单地将事物非黑即白,而是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这种分析过程,让我觉得自己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仿佛在和作者一同探索问题的答案。 作者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他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乏诗人般的浪漫。他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含义,同时又充满画面感。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充满智慧的警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意味深长,让人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作者仿佛一位良师益友,用他的人生智慧,为读者指引方向。他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方式,与读者共同成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
评分这本图书的封面色彩搭配十分独特,给人一种既前卫又沉静的感觉,仿佛暗示着书页中蕴含着不落俗套的见解。当我拿起它,轻柔的翻动着书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香,都营造出一种非常舒适的阅读氛围。文字的排版也非常人性化,字号大小、行间距以及页面留白,都恰到好处,让我在沉浸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和谐。 书本的开篇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引子,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作者所构建的思考空间。他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入手,却巧妙地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我特别喜欢他这种“小处着眼,大处着笔”的叙事手法,它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联想。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剖析问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敏锐度和深度。他能够穿透事物的表象,精准地把握其核心要义,并且以一种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赞赏他对于因果关系的深入探究,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深入的剖析,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许多事情的认知维度。 作者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表达出来,既保持了思想的深度,又不失其易于理解性。我常常会因为他那些充满智慧的句子而停下来,反复品味。他的文字充满了感染力,仿佛能直接触碰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引发共鸣。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认知上的盲区,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广阔、更深入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作者所传递出的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沉稳,传递出一种知识的厚重感。当我拿到实体书,翻开第一页时,就立刻被它独特的排版所吸引。字号和行距的设置都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封底的简介更是点睛之笔,寥寥数语却概括了本书的核心价值,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作者在开篇就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这个问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直击人心。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些故事有的温馨感人,有的发人深省,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往和对事物的认知。 在书的中间部分,作者展现了他对某个领域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能够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提炼出清晰的规律,并且用逻辑严谨的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并没有选择回避那些模棱两可或充满争议的问题,而是勇敢地去剖析它们,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知识的迷宫中寻找出路,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作者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他善于运用精准的词汇来描绘复杂的概念,同时又保持了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我特别欣赏他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智慧。他并没有试图用强硬的论调去压倒读者,而是用一种平和但坚定的方式,引导大家去思考,去辩证地看待问题。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让我增长见识的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的真诚和智慧,贯穿于整本书的始终,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认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