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广台湾生活美学,本丛书汇整日常生活相关之生活美学课题,由週遭器物、环境切入。图文搭配解说,为推广之学习教材。在此列出六个题目的美感判断原则,以增加大家对美感的理解。
(一)建筑:1.比例与构图是否优美、2.质地与色彩是否协调、3.结构系统是否合理。
(二)城市环境:1.天际线构图是否优美、2.组成量体是否协调(包括形式要素)、3.生活功能是否适当、4.空间与实体是否相容。
(三)户外景观:1.树木与草坪组合是否优美、2.各种植物之质感与色彩是否和谐、3.户外活动功能是否适当配合、4.与週遭建物之关系是否恰当。
(四)室内:1.空间是否合乎功能、2.空间构成要素是否协调、3.质地与色彩是否协调(包括绘画)、4.重要器物造型是否相配。
(五)家具:1.是否合乎使用功能、2.比例与造形是否优美、3.线与面之组合是否和谐、4.色彩与质感是否协调。
(六)器物:1.器形是否合用、2.轮廓与比例是否优美、3.各部组成是否和谐、4.装饰与器物是否相配。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感官体验”的描绘,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只关注了视觉,而忽略了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在构建生活美学中的重要作用。书中描绘早晨一杯咖啡的仪式,不仅仅是咖啡的香气,更是手中温热的杯子带来的触感,机器启动时轻微的嗡鸣声,以及第一口咖啡滑过喉咙时带来的满足感。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开始有意地去留意生活中的这些“微小美好”。比如,我开始选择那些触感柔软的毛巾,留意雨后空气中泥土的芬芳,尝试在烹饪时用心去感受食材的质地和风味。这让我觉得,生活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感官盛宴。这种对感官的唤醒,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盈和立体,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因为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值得被品味的细节。
评分这套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对“生活”和“美学”固有的二元对立的认知。我曾经以为,生活就是柴米油盐,是日常的琐碎,而美学是艺术馆、博物馆里的阳春白雪。然而,这套书却巧妙地将二者融合,告诉我,生活本身就是美学,而美学就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书中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章节,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如何在匆忙的时间里留住慢下来的时光。它鼓励我用一种更富创造性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居住空间,去思考每一件家具的摆放,每一幅画的悬挂,都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服务于我的生活,提升我的生活品质。这种将美学理念融入到实用生活中的方式,让我觉得它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增值,一种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趣、更有质感的强大驱动力。
评分我一直以为“美学”是那种阳春白雪的东西,离我们普通人有点远,可能需要专业的知识才能理解。但当我翻开这套书,特别是其中几册关于“日常器物”和“空间营造”的内容,我才意识到,原来美学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书里举了很多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一把好用的厨具,它的设计不仅在于功能性,更在于握在手中的触感,以及在厨房里闪耀的光泽。再比如,一个窗户的设计,如何能更好地引入自然光,让阳光透过不同的角度洒在房间里,产生温暖的光影效果。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动,仿佛你能听到咖啡豆在研磨机里跳跃的声音,闻到刚出炉面包的香气,看到夕阳在窗帘上投下的金色余晖。这种身临其境的描述,让我不禁停下手中的事情,开始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审视那些被我忽略了很久的细节。我开始尝试用更具审美的眼光去挑选家居用品,去布置我的书桌,甚至是整理我的衣橱。这让我觉得,生活不应该只是忙碌和应付,它还可以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丛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由内而外”的改变力量。很多关于生活美学的书籍,可能会给你一些具体的“怎么做”的指导,比如“这样摆放沙发”,“那样选择窗帘”。但这一套书,它更多的是在探讨“为什么”以及“是什么”。它会带你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被某种色彩吸引,为什么某些线条能带来宁静,为什么一个简洁的设计反而更具生命力。这种深入的哲学探讨,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和感受。我开始理解,真正的生活美学,并不是模仿,也不是堆砌昂贵的物品,而是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种与自己内心和谐相处的状态。它让我明白,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地塑造他所处的空间。当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喜好,并尝试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我的生活环境里时,我发现,即使是再普通的一个房间,也能因为我内心的平静和对美的感知,而变得格外舒适和动人。
评分这本书的系列丛书,当真是把“生活美学”这个概念,从一个有些虚渺的哲学讨论,一下子拉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强求、不刻意的态度。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不是在教你如何“追求”某种精致,而是在引导你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他会讲到如何用一束简单的鲜花,或者一块质感上乘的布艺,就能让原本平淡的角落焕发出生机。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里的摆设,不再是随意堆砌,而是开始思考每一样物品的摆放位置,它所能带来的视觉感受,以及它是否能与我当下的心境产生共鸣。甚至连洗碗这件事,在书中都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感,让我不再视其为一种负担,而是在其中体会流水、泡沫与餐具碰撞的声响,感受干净带来的清爽。这种渗透式的引导,一点一点地改变了我对“美”的认知,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藏在每个细微瞬间里的惊喜,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和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