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珂朶罗博士、刘若瑀、古秋妹、田美秋、张膺康、袁启同、周由美、谢春德、潘燕九、林惠兰、吕政宇、杨敏郎、陈正治、王灏、甘兴德、梁姈娇、林孝宗、王心怡、徐兆煜、刘文龙、吴炳忠、杨武东、陈树根、方钖淋、焦云龙、郑光远、圣轮法师……
本书访问了以上二十七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士,有的已经成名,办过数次的展览,有的已成为人师,已经在做传承的工作,有的已经成为知名的表演团体,在艺文界是人尽皆知。他们的心路历程,人们未必知晓。更多的是,隐藏在社会的底层,默默无闻,只为自己的兴趣,从事创作的工作。
作者简介
钟友联
别号无隐逸士、物外闲人,一九四七年出生于台弯彰化。毕业于国立台弯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曾经于台湾大学及文化大学任教。目前隐居山林,过着耕读生活,喜欢赏鸟、玩石,偶而玩玩石雕。
自序
第一章 以色列艺术家珂朶罗博士
一、殊胜的因缘
二、和平之书
三、由简单来创作
四、通往神的道路
五、人不是世界的重心
六、打开自己
第二章 刘若瑀的优人神鼓传奇
一、修行与艺术的结合
二、心中有愿
三、蜕变的过程
四、黄志群的奇遇
五、一日三打
第三章 经典佛舞首创者古秋妹
一、动的艺术教育
二、向下扎根,向上萌芽
三、研发经典佛舞的因缘
四、什么是经典佛舞
五、传舞亦传法
六、遍地开花
第四章 田美秋的异数构成美学
一、感恩父亲的成就
二、启蒙恩师的影响
三、绘画旅程中的贵人
四、万绿之红与异数构成
五、瓶颈的突破
六、心中的寻梦园
第五章 把做陶当修行的张膺康
一、美的唿唤
二、迷上柴窑
三、大自然的力量
四、尊重的态度
第六章 袁启同的思想雕塑
一、初露才华
二、选择了雕塑
三、杨英风大师的启示
四、圣轮法师的影响
五、思想雕塑
第七章 周由美进入绘画的心灵世界
一、心灵的震撼
二、艺术生活化
三、以画会友
四、绘画改变了人生观
五、亲近自然
第八章 摄影大师谢春德
一、生命中的任性
二、玩自己的游戏
三、寻找生命的出口
四、摄影是一种创作方式
五、镜头下的人生
六、艺术的感动与心灵的提昇
第九章 传承茶道艺术的潘燕九
一、茶道艺术
二、刀风墨雨茶烟之室
三、诗书画印旧因缘
四、花酒茶石不了情
五、烟霞泉石任懒散
第十章 爱玩美求完美的林惠兰
一、艺术就是在玩美
二、自然艺术的运用
三、常民艺术
四、种子的启示
五、心灵的的导师
六、玩美完美
第十一章 艺术教育工作者吕政宇
一、生涯难以规划
二、篆刻艺术
三、全方位的艺术创作
四、艺术创作带来什么
第十二章 用水泥作画的杨敏郎
一、笔架山下一隐士
二、画人像门庭若市
三、画中画
四、用水泥作画
五、英雄豪杰任我摆佈
六、山居乐趣多
第十三章 传承丽水画派的陈正治
一、就是爱画画
二、水墨意境
三、妙趣浑然天成
四、创意无限
五、丽水画派的精神
六、绘画可以减压 128
第十四章 能诗能书能画的王灏
一、踏上艺文之路
二、艺术的本质
三、且把诗笔换画笔
四、在地的乡土的
五、在地的活力
第十五章 将书法与器皿结合的甘兴德
一、茶与书法
二、学书法的要诀
三、以刀代笔
四、美化生活
第十六章 绘画改变了梁姈娇
一、几乎忘了自己
二、进入艺术的桃花源
三、抗癌画家
四、绘画改变了她
第十七章 把艺术当修行的林孝宗
一、四十岁开始创作
二、被逼上创作之路
三、大师的启示
四、工作伤害
五、心境的改变
六、蓄势待发
第十八章 将图形文字艺术化的王心怡
一、苦学出身
二、艺术的潜能
三、图形文字艺术
四、找到生命的感动
五、感恩回馈
第十九章 迷恋柴烧的徐兆煜
一、泥巴是童年的玩具
二、设计,雕塑,陶艺
三、用泥土创作
四、最爱捏碗
五、迷人的柴烧
六、作品的特色
第二十章 赋予石头生命的刘文龙
一、从小爱画画
二、参访心得
三、创作理想
四、石雕创作
第二十一章 在木头中寻找生命的吴炳忠
一、木头的魅力
二、从木头中寻找灵感
三、在枯木中发现生命
四、作品的生命力
第二十二章 生活艺术工作者杨武东
一、音乐爱好者
二、茶之艺术
三、一切都是为了茶
四、陶艺创作
五、竹雕创作
六、生活艺术
第二十三章 从事寺庙彩绘的陈树根
一、从小爱涂鸦
二、寺庙彩绘
三、彩绘的内容
四、艺术无限
第二十四章 乡土艺术工作者方钖淋
一、乡土是艺术的源头
二、无师自通创作艺术
三、自制乐器,创作歌曲
四、城市有钱,山中有宝
五、木雕创作
第二十五章 玩桌椅艺术的焦云龙
一、筑木而居
二、搜救经验
三、丰富的休闲生活
四、回归自然
五、玩桌椅艺术
六、山中无烦恼
七、生活理念
第二十六章 浪漫的陶人郑光远
一、美的引诱
二、上天给的际遇
三、浪漫的陶人
四、生命的感动
第二十七章 圣轮法师的心灵艺术
一、自性的流露
二、生活艺术大师
三、心灵艺术
四、禅的艺术观
自序
美丽是个诱人的元素,每个人都想去拥有它,创造它。我也不例外,我爱欣赏美的风景,美的事物。更喜欢与有创意,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士交往。
凡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我都很乐意用艺术家这个名称来称唿他们,因为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执着、热忱,令人敬佩。每次与他们对话的时候,常会得到许多启示,而不自觉地深入去探讨他们内在的创作理念。这些点点滴滴,常让我回想与感动,觉得很有意义,值得把它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也就诞生了本书。
本书访问了二十七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士,有的已经成名,办过数次的展览,有的已成为人师,已经在做传承的工作,有的已经成为知名的表演团体,在艺文界是人尽皆知。他们的心路历程,人们未必知晓。更多的是,隐藏在社会的底层,默默无闻,只为自己的兴趣,从事创作的工作。发掘这些素人艺术家,我觉得更有意义,更是我喜欢做的工作。
本书所介绍的二十七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士,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士农工商皆有。有的是科班出身,艺术系毕业,有的是出国留学回来的;更多的是素人艺术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有的是自己拜师学艺,有的是无师自通。有的只有小学毕业,有农人,有商人,有家庭主妇,也有出家人。
我对这些素人艺术家特别感兴趣,对他们如何接触到艺术,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如何摸索学习,尤其是,在从事艺术创作以后,对人生有何改变,感到特别有兴趣。
从这些人身上,可以得到许多启示,人有无比的潜能,只要努力去开发,必有成就。找到自己的兴趣,潜能,不管从事何种行业,都可以从艺术创作中得到满足,充实生活,美化人生。
我从这些人身上,学到许多,我很乐意与读友们分享。感恩秀威出版公司,对艺文的重视,乐意出版本书,作者个人的用心,以及心得,才有机会分享出去。祝福有缘接触到本书的朋友,也能开发自己的潜能,有个创意的人生。当然,如有不是之处,也欢迎指教。
钟友联 谨识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于学不厌斋
对于这本书,我的期望是能够获得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满足感。我不是那种满足于表面的赞美和泛泛而谈的介绍的读者。我希望能够看到的是那些真诚而坦率的交流,那些没有经过修饰的观点,甚至是一些关于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妥协。我期待的对话,不是一种单向的宣讲,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让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的深度。我特别想了解,在他们无数次推翻自己、否定自己之后,是如何重新找回自信,又是如何在一次次失败中汲取教训,最终走向成熟与卓越的。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他们早期作品的讨论,或者他们对后来者作品的看法,那就更好了。我想看到,艺术的传承与演变,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独特视角审视世界,并将其转化为某种形式表达的人充满敬意。《与艺术家对话》这个书名,直接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某个艺术流派的介绍,或者某个作品的分析,而是希望能够走进艺术家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是如何感知世界的,又是如何将这种感知转化为艺术的。我渴望看到的是那些关于灵感来源的讨论,那些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突破,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艺术家的“创作”本身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思想的表达,是情感的释放,是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宇宙的一种独特回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艺术创作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深刻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色调,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度心灵的探索。我一直对那些在艺术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灵魂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他们创作背后的火焰,以及在喧嚣世界中如何坚守那份纯粹。这本书的名字——《与艺术家对话》——直接戳中了我的心弦,它不是那种提供冰冷学术分析的书籍,而是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个人、更私密的场域,去倾听那些曾经或正在用生命书写艺术的人们的心声。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画作、雕塑或音乐的讲解,而是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内心的冲动搏斗,如何在灵感枯竭时找到新的源泉,又如何在赞美与批评的洪流中保持清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媒介的交流,感受他们的激情、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最终,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深刻地感受世界的启示。
评分说实话,我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勾勒出了无数个场景:一个阴暗的画室里,一位画家在画布前沉思,窗外是黎明微熹的光;一个嘈杂的排练厅,一位作曲家在指挥席上,目光如炬;或者是在一个安静的书房,一位作家紧锁眉头,字斟句酌。我期待的是一种“亲临其境”的体验,仿佛我也置身于他们的创作环境,感受他们当时的呼吸、他们的情绪。我希望书中能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那些在反复修改中诞生的精妙之处,以及那些在面对质疑时爆发出的坚定。当然,我也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什么样的生活磨难,最终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艺术视野?是什么样的哲学思考,又为他们的作品注入了灵魂?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张通往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藏宝图,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它,挖掘那些隐藏的宝藏,理解艺术背后那复杂而迷人的心路历程。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品,不仅仅是视觉或听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情感的共鸣。而《与艺术家对话》这个名字,恰恰传达了这种深层的连接。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艺术家“是什么”,更是理解他们“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选择这条充满未知与艰辛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甘愿奉献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我想看到他们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式,如何在看似日常的观察中发现不凡的细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窥探到他们看待艺术与生活关系的哲学。艺术是他们逃避现实的港湾,还是他们介入现实的武器?是他们表达自我的唯一方式,还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视角,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家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而不仅仅是浅尝辄止的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