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帝殖民下台湾近代美术之发展

日帝殖民下台湾近代美术之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术史
  • 日治时期
  • 殖民地艺术
  • 近代美术
  • 台湾文化
  • 艺术史
  • 日本殖民
  • 文化研究
  • 美术发展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日治时期的统治教育下,台湾美术逐渐发展起来,将从前不受重视的音乐、美术等重新列入教学课程。当时的教学部长伊泽修二说:「谈到图画,在今日拥有铅笔者实在不多,但无论是从毛笔画开始学习,到最后还是要练习铅笔的画法」说明了在当时美术受到了极度的重视。

  不过在书中多少也批露了日治皇民化时期的帝国主义,有名的「莎韵之歌」实则为在日治统治下理蕃政策的造神运动。

  本书不仅仅介绍了完整的美术史,在详尽的脉络中也可窥见日治时期的统制状态。

本书特色

  「美术」在日治时期受到极度的重视,正因如此在此时期孕育了不少的杰出美术家及留下许多的作品。本书将近代美术发展做了最详尽的解说。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日帝殖民下台湾近代美术之发展》之外,另一本专注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艺术思潮与社会变迁对美国艺术影响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以反映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 书籍简介:光影、现代性与民族身份的交织:1890-1930年美国艺术的转型与重塑 第一部:时代的断裂与新的视觉语言的萌芽 (1890-1910) 本书聚焦于美国艺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从传统学院派审美向现代主义的艰难而复杂的转向。这一时期,美国正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移民浪潮的剧烈冲击,旧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术界不再能满足于对田园风光或历史叙事的保守描绘,一股要求艺术反映“真实生活”的内在驱动力开始显现。 一、从“现实主义”到“社会报告”:摄影与图像的权力转移 我们将深入探讨摄影术如何挑战了绘画作为主要视觉媒介的地位。皮尔·德卡(Peter DeCarle)和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等先驱者,不仅将摄影提升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更利用其纪实性和即时性,揭示了美国城市贫困、工厂环境和移民社区的严酷现实。书的开篇部分详细分析了诸如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等人的作品如何超越单纯的记录,成为强有力的社会改革工具,迫使公众直面被精英阶层所忽视的“美国阴影面”。这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媒介本体论的一次深刻变化。 二、美洲的“灰调”:波士顿派与“八人画会”的勃兴 传统的“美学至上”观念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受到质疑。本书将细致剖析以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和声”与“安排”理论为起点,如何影响了波士顿一群画家——他们试图在印象派的光影捕捉和美国本土主题之间寻找平衡。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1908年成立的“八人画会”(The Eight)。这群艺术家,包括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约翰·斯隆(John Sloan)和乔治·卢克斯(George Luks),他们拒绝参加官方的、僵化的年度展览,转而选择独立策展。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纽约下东区(Lower East Side)生活的粗粝描绘,采用大胆的笔触和深沉的“灰调”(Tonalism的延伸),确立了美国本土现代艺术的初步宣言,标志着对欧洲“唯美主义”的反叛。 第二部:现代主义的激荡与文化身份的构建 (1910-1930)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欧洲,大量欧洲前卫艺术思潮涌入美国,引发了本土艺术的爆炸性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艺术家面临一个核心困境:是全面拥抱欧洲的立体派、未来主义、抽象艺术,还是在借鉴这些形式语言的同时,努力定义一种具有“美国性”的现代艺术? 三、阿蒙卡(Armory Show)的地震:美国艺术的“去殖民化”尝试 1913年的“国际现代艺术展”(Armory Show)是本书的转折点。这次展览将欧洲的野兽派、立体派和表现主义作品首次大规模引入美国观众眼前,引发了评论界和公众的巨大争议,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冲击。本书不仅梳理了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下楼梯的裸女2号》引发的道德恐慌,更重要的是,分析了美国艺术家如何消化这些激进的形式实验。我们将考察这些影响如何促使本土艺术家如莫奈尔·杜兰(Man Ray)和斯泰肯(Edward Steichen)在摄影和达达主义的边缘地带进行创作,探索机械美学和潜意识的表达。 四、区域主义的抵抗与“美国性”的追寻 在欧洲现代主义全面入侵的背景下,一股强调本土主题和地方精神的力量开始抬头。本书深入探讨了两次重要的艺术运动: 1. 涡轮派(Precisionism): 这一流派以查尔斯·德穆斯(Charles Demuth)、查尔斯·希勒(Charles Sheeler)为代表,他们将立体派的几何分解与现代工业景观相结合。然而,与欧洲艺术不同,他们的作品并非对机器的盲目赞颂,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精确、无菌的方式,描绘了高耸的工厂、筒仓和桥梁。这是一种对美国工业成就的冷静观察,是对美国技术自信心的视觉表达。 2. 大萧条前夕的田园挽歌:地区主义的兴起: 虽然“地区主义”(Regionalism)在1930年代达到高潮,但其思想根源早在1920年代便已埋下。以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和托马斯·哈特·本顿(Thomas Hart Benton)为核心的艺术家们,主动退回到美国中西部和南部——他们将欧洲的写实技巧与本土传说和农民形象相结合。他们的目的在于对抗城市化带来的疏离感,通过重塑“美国农民”的形象,构建一种稳固、道德化的民族叙事。本书将分析,这种对“美国精神”的构建,既是对现代主义抽象化的抵制,也是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的无意识预演。 结论:现代性的复杂遗产 《光影、现代性与民族身份的交织》最终认为,1890年至1930年的美国艺术并非简单地复制欧洲的现代主义,而是一个充满张力、自我协商的过程。艺术家们在接受西方新形式语言的同时,始终在为确立一种独特的、能够反映美国多元社会现实和复杂民族身份的视觉语言而斗争。本书通过对图像学、展览史和艺术家书信的细致考证,勾勒出这一关键历史断层上,美国艺术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并最终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找到了其独特的现代声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孟哲


  日本大坂艺术大学艺术学部,日本国立东京学艺大学美术教育学科研究所造形艺术学硕士,国立山口大学东亚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回国后从事艺文工作及教学。担任日本沖绳大学东亚地域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台湾琉球协会副秘书长,日本东亚历史文化学会事务局长。多年来走访调查战前东亚殖民地库页岛、琉球、朝鲜、中国满州、收购美术教科书、战争画帖、写真帖等相关日帝殖民地资料。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数位科技设计系专任教授。

  代表着作
  杨孟哲,「GOLDEN BOY PHOTOGRAPHS」。台湾柯达股份有限公司,1994。
  ,「台湾历史影像」。艺术家出版社,1996。
  ,「日治时代台湾美术教育」。前卫出版社,1999。
  ,「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美术教育」(日文版)。日本东京同时代出版社,2006。
  ,「太阳旗下的美术课─台湾日治时代美术教科书的历程」。南天书局出版,2011。

  出版论文
  杨孟哲,台湾初期漫画之研究-塩月桃甫与《东方少年》杂志
  《国立台湾美术馆》。(李玉姬共着)。No.91。2013。       
  ,台湾日治时代皇民化下 圣战美展 莎韵画像-莎韵事件虚与实
  《亚细亚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24。2011。
  ,日本统治时代台湾国民教育制度-艺能学科之研究
  《亚细亚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21。2011。
  ,日本统治时期在台湾日本人美术教育之研究
  日本国力山口大学《东亚文化历史研究》。No.2。2011。
  ,日本时代台湾美术教育之研究-后藤新平的实业政策-对手工教育的影响
  日本沖绳大学《地域研究》。No.7。2010。
  ,Case Studies in Early Colonial Period Education:Japanese Artists and Activities in Taiean
  《亚细亚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17。2009。
  ,台湾初期殖民地教育文化之研究《教育政策的展开》
  《亚细亚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15。2008。
  ,景观教材与美术教育之应用-日治时代台北三线路设计
  日本国力山口大学论文研究期刊《研究论丛》第57卷 第3部。2008。
  ,日本时代台湾美术教育研究《初期图画教育各学制之研究》
  日本沖绳大学《地域研究》国际期刊。No.4。2008。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台湾殖民文化政策 001
第一节 殖民教育设立 002
第二节 殖民学制成立 007
第三节 美术课程提议 018

第二章 台湾美术展览会之发展 025
第一节 明治时期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26
第二节 统治二十年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32
第三节 台湾殖民地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38
第四节 帝国太子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41
第五节 统治三十年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52

第三章 美术运动的胎动期 063
第一节 殖民美术展览会过程 064
第二节 大和人画家兴起水墨画没落 071
第三节 殖民画家石川与盐月的竞艳 096
第四节 殖民美术、手工教育利弊 111

第四章 日帝圣战美展与莎韵事件 129
第一节 原住民理蕃政策的本质 130
第二节 皇民化莎韵造神运动 134
第三节 圣战美展莎韵画像 139
第四节 圣战美展莎韵的虚与实 149

第五章 台湾漫画技艺与日本漫画的起源(本章与李玉姬老师共着) 157
第一节 日本漫画技艺的启蒙 158
第二节 台湾初期的漫画与盐月桃甫的漫画风 163
第三节 战后50年代东方少年杂志漫画兴起 175
第四节 战后对台湾漫画的影响 179

第六章 殖民美术的挑战 193

附 录 213

一、1927年到1943年台展府展审查委员资历 214
二、1927年到1943年台展府展西洋画审查员一览表 254
三、1927年到1943年台展府展东洋画审查员一览表 256
四、1895年到1945年台湾总督府学务部沿革历任表 259
五、近代台湾美术教育文化沿革年表 261
六、1868年到1946年日本美术教育文化相关年表 276
七、明治29年5月2日(1896)伊泽修二提新领土教育进度二大方针 285
八、山本鼎手工教育计画表 286
九、手工教育图表 288
十、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29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台湾殖民文化政策
 
第一节 殖民教育设立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日清双方全权代表,清朝钦差全权委员二品大臣李经方与日桦山资纪海军大将(台湾总督)办理接收台湾手续。同年六月九日,日本统治者进入淡水到台湾北门城。并在十七日,举行始政仪式,总督华山并发表致词如下:
 
1-1 《日清战画报》(第二篇)日清交战图明治27年11月久保田米僊画杨孟哲收藏。
 
日清战争的结果,我日本国战胜,依双方条约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归化大日本帝国新版图,并接受皇化,资纪受圣明眷顾,担任台湾总督,缓抚台湾本岛的工作,虽有残留的反抗兵不服从我日本皇军而向我抵抗,所幸他们不攻即破,自即日起台湾岛民正式服务接受我日本皇军统治。
 
日本帝国正式统治殖民台湾,并以「皇化治本,武力为盾」,作为施政重点方针,统治者以软硬兼施的手段治理岛民。
首先,对于安抚岛民任务及新领土的经营加以检讨,并视察台湾自古以来的教育制度,言语、习惯、风俗、信仰,此方法对併吞琉球国亦是一样手段,当作皇化政策的参考蓝图。
 
安抚台湾岛民的第一步,是先让岛民接受清朝所留下来的儒学为主,并以日本教育法做为参考。
 
对于新领土教育制度的实践最为热心的殖民官,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部长伊泽修二。
 
他是教育专家,亦为日本近代在新领土殖民地教育施政开拓史中最出色的功臣之一。
 
伊泽修二对于台湾近代教育学制提出改良政策方针,尊重部分旧有儒学,就教育内容方面,听取台湾住民的意见。而殖民地教育是台湾岛民一个新的开始,促使台湾教育近代化,提供更新鲜活泼的授课内容,首度创制了台湾岛民图画学习方针,打破传统儒学,创立殖民美术教育。
 
日本自古以来汉学教育为本,亦可称为大和民族的「国学」,不例外伊泽修二其父伊泽胜三,号文谷,好学胜于武,对于诗文绘画相当的喜好,为高远藩中较为底阶的武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扎实的学术框架,但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作者在开篇部分,通过对日治时期台湾美术史料的梳理,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叙事结构,并尝试探讨了殖民背景对美术发展的影响。然而,在后续的章节中,这种探讨显得有些流于表面。比如,书中多次提及“殖民的艺术政策”,但对于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执行力度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对艺术家创作产生的直接或间接限制,并没有进行详尽的分析。更多的是停留在作品风格的归纳和艺术家个人的经历描述。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殖民权力如何通过艺术审查、展览机制、教育系统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台湾美术的“主体性”,以及艺术家如何在这种框架下进行“妥协”或“抵抗”。此外,书中对于“近代美术”的界定也略显模糊,未能清晰地界定出其与传统美术的区别,以及在“近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尽管如此,这本书作为一份初步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资料,尤其是在史料搜集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让我感到有些失望。虽然标题明确指向了“日帝殖民”这一重要的历史背景,但书中对于这种殖民统治如何具体地影响了台湾美术的“发展”,其内在的逻辑和动力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作者更侧重于描绘殖民时期台湾美术的“表象”,例如新风格的引入、技法的学习、展览的举办等等,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文化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议题,却鲜有深入的探讨。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殖民者在台湾推广艺术的目的,以及台湾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被规训、被同化,或者在夹缝中寻求自主性与抵抗的斗争。书中对于“殖民”一词的使用,有时显得比较笼统,缺乏对不同时期、不同层级殖民政策对美术影响的具体分析。此外,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本书也显得不够系统,未能有效整合不同的艺术史理论和殖民研究理论,以支撑起其对台湾近代美术发展的论述。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史料呈现上或许有其价值,但在学术深度和理论贡献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一头雾水的书。标题《日帝殖民下台湾近代美术之发展》听起来挺吸引人的,以为会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结果读起来却像是一堆零散的学术论文拼凑而成,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刚开始,作者还在小心翼翼地梳理殖民初期台湾美术的萌芽,引经据典,引用了一些日治时期的官方文献和当时的报纸杂志,我一度认为这是一次严谨的考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叙述变得跳跃,时不时会插入一些看似不相关的艺术流派介绍,比如突然大段地讲解欧洲印象派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又生硬地将它和台湾的某个画家联系起来。更让我费解的是,对于“日帝殖民”这一核心概念,书中的论述并不深入,更多的是停留在美术作品的表层介绍,比如“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或者“学习了西方素描技法”,但对于这种影响和学习是如何在殖民体制下发生,如何塑造了台湾美术的独特性,甚至是如何成为抵抗或被同化的工具,书中却鲜有令人信服的分析。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揭示殖民者意图、被殖民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回应,以及艺术形式和内容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但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份流水账式的史料汇编,缺乏深度和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娓娓道来,带着一种醇厚的历史感。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日治时期台湾近代美术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并巧妙地将政治、社会背景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每一位重要艺术家生平经历的细致描摹,不仅仅是作品的介绍,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的创作动机、思想渊源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例如,在谈到某位被誉为“台湾美术之父”的艺术家时,作者不仅列举了他的代表作,还详细介绍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回台后如何适应本土文化,并在殖民政府的艺术政策下进行创作。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够体会到艺术家们创作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作者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的划分也非常清晰,从绘画、雕塑到工艺美术,都进行了有条理的介绍,并且能够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变脉络。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致结合,让我对日治时期台湾近代美术的整体面貌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如同在观看一部关于台湾近代美术的纪录片。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尘封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已经被历史遗忘的画廊、展览会以及当时艺术家们的社交圈的描述,仿佛穿越时空,我能感受到当时台北街头艺术活动的氛围,听到艺术家们在咖啡馆里激烈的艺术争论。作者在介绍每一件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分析其技法和风格,更会讲述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比如艺术家当时的心境,创作的灵感来源,甚至是作品在当时社会引起的反响。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饶有兴致地读下去,并且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具象画作时,对色彩、光影、构图的细致刻画,让我能够仿佛亲眼看到那幅画一样。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强大的叙事能力和生动的生活气息,让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鲜活有趣,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台湾近代美术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