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治时期的统治教育下,台湾美术逐渐发展起来,将从前不受重视的音乐、美术等重新列入教学课程。当时的教学部长伊泽修二说:「谈到图画,在今日拥有铅笔者实在不多,但无论是从毛笔画开始学习,到最后还是要练习铅笔的画法」说明了在当时美术受到了极度的重视。
不过在书中多少也批露了日治皇民化时期的帝国主义,有名的「莎韵之歌」实则为在日治统治下理蕃政策的造神运动。
本书不仅仅介绍了完整的美术史,在详尽的脉络中也可窥见日治时期的统制状态。
本书特色
「美术」在日治时期受到极度的重视,正因如此在此时期孕育了不少的杰出美术家及留下许多的作品。本书将近代美术发展做了最详尽的解说。
作者简介
杨孟哲
日本大坂艺术大学艺术学部,日本国立东京学艺大学美术教育学科研究所造形艺术学硕士,国立山口大学东亚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回国后从事艺文工作及教学。担任日本沖绳大学东亚地域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台湾琉球协会副秘书长,日本东亚历史文化学会事务局长。多年来走访调查战前东亚殖民地库页岛、琉球、朝鲜、中国满州、收购美术教科书、战争画帖、写真帖等相关日帝殖民地资料。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数位科技设计系专任教授。
代表着作
杨孟哲,「GOLDEN BOY PHOTOGRAPHS」。台湾柯达股份有限公司,1994。
,「台湾历史影像」。艺术家出版社,1996。
,「日治时代台湾美术教育」。前卫出版社,1999。
,「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美术教育」(日文版)。日本东京同时代出版社,2006。
,「太阳旗下的美术课─台湾日治时代美术教科书的历程」。南天书局出版,2011。
出版论文
杨孟哲,台湾初期漫画之研究-塩月桃甫与《东方少年》杂志
《国立台湾美术馆》。(李玉姬共着)。No.91。2013。
,台湾日治时代皇民化下 圣战美展 莎韵画像-莎韵事件虚与实
《亚细亚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24。2011。
,日本统治时代台湾国民教育制度-艺能学科之研究
《亚细亚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21。2011。
,日本统治时期在台湾日本人美术教育之研究
日本国力山口大学《东亚文化历史研究》。No.2。2011。
,日本时代台湾美术教育之研究-后藤新平的实业政策-对手工教育的影响
日本沖绳大学《地域研究》。No.7。2010。
,Case Studies in Early Colonial Period Education:Japanese Artists and Activities in Taiean
《亚细亚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17。2009。
,台湾初期殖民地教育文化之研究《教育政策的展开》
《亚细亚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15。2008。
,景观教材与美术教育之应用-日治时代台北三线路设计
日本国力山口大学论文研究期刊《研究论丛》第57卷 第3部。2008。
,日本时代台湾美术教育研究《初期图画教育各学制之研究》
日本沖绳大学《地域研究》国际期刊。No.4。2008。
序
第一章 台湾殖民文化政策 001
第一节 殖民教育设立 002
第二节 殖民学制成立 007
第三节 美术课程提议 018
第二章 台湾美术展览会之发展 025
第一节 明治时期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26
第二节 统治二十年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32
第三节 台湾殖民地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38
第四节 帝国太子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41
第五节 统治三十年教育品美术展览会 052
第三章 美术运动的胎动期 063
第一节 殖民美术展览会过程 064
第二节 大和人画家兴起水墨画没落 071
第三节 殖民画家石川与盐月的竞艳 096
第四节 殖民美术、手工教育利弊 111
第四章 日帝圣战美展与莎韵事件 129
第一节 原住民理蕃政策的本质 130
第二节 皇民化莎韵造神运动 134
第三节 圣战美展莎韵画像 139
第四节 圣战美展莎韵的虚与实 149
第五章 台湾漫画技艺与日本漫画的起源(本章与李玉姬老师共着) 157
第一节 日本漫画技艺的启蒙 158
第二节 台湾初期的漫画与盐月桃甫的漫画风 163
第三节 战后50年代东方少年杂志漫画兴起 175
第四节 战后对台湾漫画的影响 179
第六章 殖民美术的挑战 193
附 录 213
一、1927年到1943年台展府展审查委员资历 214
二、1927年到1943年台展府展西洋画审查员一览表 254
三、1927年到1943年台展府展东洋画审查员一览表 256
四、1895年到1945年台湾总督府学务部沿革历任表 259
五、近代台湾美术教育文化沿革年表 261
六、1868年到1946年日本美术教育文化相关年表 276
七、明治29年5月2日(1896)伊泽修二提新领土教育进度二大方针 285
八、山本鼎手工教育计画表 286
九、手工教育图表 288
十、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291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扎实的学术框架,但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作者在开篇部分,通过对日治时期台湾美术史料的梳理,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叙事结构,并尝试探讨了殖民背景对美术发展的影响。然而,在后续的章节中,这种探讨显得有些流于表面。比如,书中多次提及“殖民的艺术政策”,但对于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执行力度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对艺术家创作产生的直接或间接限制,并没有进行详尽的分析。更多的是停留在作品风格的归纳和艺术家个人的经历描述。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殖民权力如何通过艺术审查、展览机制、教育系统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台湾美术的“主体性”,以及艺术家如何在这种框架下进行“妥协”或“抵抗”。此外,书中对于“近代美术”的界定也略显模糊,未能清晰地界定出其与传统美术的区别,以及在“近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尽管如此,这本书作为一份初步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资料,尤其是在史料搜集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让我感到有些失望。虽然标题明确指向了“日帝殖民”这一重要的历史背景,但书中对于这种殖民统治如何具体地影响了台湾美术的“发展”,其内在的逻辑和动力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作者更侧重于描绘殖民时期台湾美术的“表象”,例如新风格的引入、技法的学习、展览的举办等等,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文化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议题,却鲜有深入的探讨。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殖民者在台湾推广艺术的目的,以及台湾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被规训、被同化,或者在夹缝中寻求自主性与抵抗的斗争。书中对于“殖民”一词的使用,有时显得比较笼统,缺乏对不同时期、不同层级殖民政策对美术影响的具体分析。此外,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本书也显得不够系统,未能有效整合不同的艺术史理论和殖民研究理论,以支撑起其对台湾近代美术发展的论述。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史料呈现上或许有其价值,但在学术深度和理论贡献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一头雾水的书。标题《日帝殖民下台湾近代美术之发展》听起来挺吸引人的,以为会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结果读起来却像是一堆零散的学术论文拼凑而成,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刚开始,作者还在小心翼翼地梳理殖民初期台湾美术的萌芽,引经据典,引用了一些日治时期的官方文献和当时的报纸杂志,我一度认为这是一次严谨的考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叙述变得跳跃,时不时会插入一些看似不相关的艺术流派介绍,比如突然大段地讲解欧洲印象派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又生硬地将它和台湾的某个画家联系起来。更让我费解的是,对于“日帝殖民”这一核心概念,书中的论述并不深入,更多的是停留在美术作品的表层介绍,比如“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或者“学习了西方素描技法”,但对于这种影响和学习是如何在殖民体制下发生,如何塑造了台湾美术的独特性,甚至是如何成为抵抗或被同化的工具,书中却鲜有令人信服的分析。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揭示殖民者意图、被殖民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回应,以及艺术形式和内容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但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份流水账式的史料汇编,缺乏深度和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写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娓娓道来,带着一种醇厚的历史感。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日治时期台湾近代美术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并巧妙地将政治、社会背景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每一位重要艺术家生平经历的细致描摹,不仅仅是作品的介绍,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的创作动机、思想渊源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例如,在谈到某位被誉为“台湾美术之父”的艺术家时,作者不仅列举了他的代表作,还详细介绍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回台后如何适应本土文化,并在殖民政府的艺术政策下进行创作。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够体会到艺术家们创作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作者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的划分也非常清晰,从绘画、雕塑到工艺美术,都进行了有条理的介绍,并且能够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变脉络。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致结合,让我对日治时期台湾近代美术的整体面貌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如同在观看一部关于台湾近代美术的纪录片。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尘封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已经被历史遗忘的画廊、展览会以及当时艺术家们的社交圈的描述,仿佛穿越时空,我能感受到当时台北街头艺术活动的氛围,听到艺术家们在咖啡馆里激烈的艺术争论。作者在介绍每一件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分析其技法和风格,更会讲述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比如艺术家当时的心境,创作的灵感来源,甚至是作品在当时社会引起的反响。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饶有兴致地读下去,并且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具象画作时,对色彩、光影、构图的细致刻画,让我能够仿佛亲眼看到那幅画一样。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强大的叙事能力和生动的生活气息,让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鲜活有趣,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台湾近代美术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