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治時期的統治教育下,颱灣美術逐漸發展起來,將從前不受重視的音樂、美術等重新列入教學課程。當時的教學部長伊澤修二說:「談到圖畫,在今日擁有鉛筆者實在不多,但無論是從毛筆畫開始學習,到最後還是要練習鉛筆的畫法」說明瞭在當時美術受到瞭極度的重視。
不過在書中多少也批露瞭日治皇民化時期的帝國主義,有名的「莎韻之歌」實則為在日治統治下理蕃政策的造神運動。
本書不僅僅介紹瞭完整的美術史,在詳盡的脈絡中也可窺見日治時期的統製狀態。
本書特色
「美術」在日治時期受到極度的重視,正因如此在此時期孕育瞭不少的傑齣美術傢及留下許多的作品。本書將近代美術發展做瞭最詳盡的解說。
作者簡介
楊孟哲
日本大阪藝術大學藝術學部,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美術教育學科研究所造形藝術學碩士,國立山口大學東亞比較文化研究所博士。迴國後從事藝文工作及教學。擔任日本沖繩大學東亞地域研究所特彆研究員,颱灣琉球協會副秘書長,日本東亞曆史文化學會事務局長。多年來走訪調查戰前東亞殖民地庫頁島、琉球、朝鮮、中國滿州、收購美術教科書、戰爭畫帖、寫真帖等相關日帝殖民地資料。現任國立颱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係專任教授。
代錶著作
楊孟哲,「GOLDEN BOY PHOTOGRAPHS」。颱灣柯達股份有限公司,1994。
,「颱灣曆史影像」。藝術傢齣版社,1996。
,「日治時代颱灣美術教育」。前衛齣版社,1999。
,「日本統治時代的颱灣美術教育」(日文版)。日本東京同時代齣版社,2006。
,「太陽旗下的美術課─颱灣日治時代美術教科書的曆程」。南天書局齣版,2011。
齣版論文
楊孟哲,颱灣初期漫畫之研究-塩月桃甫與《東方少年》雜誌
《國立颱灣美術館》。(李玉姬共著)。No.91。2013。
,颱灣日治時代皇民化下 聖戰美展 莎韻畫像-莎韻事件虛與實
《亞細亞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24。2011。
,日本統治時代颱灣國民教育製度-藝能學科之研究
《亞細亞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21。2011。
,日本統治時期在颱灣日本人美術教育之研究
日本國力山口大學《東亞文化曆史研究》。No.2。2011。
,日本時代颱灣美術教育之研究-後藤新平的實業政策-對手工教育的影響
日本沖繩大學《地域研究》。No.7。2010。
,Case Studies in Early Colonial Period Education:Japanese Artists and Activities in Taiean
《亞細亞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17。2009。
,颱灣初期殖民地教育文化之研究《教育政策的展開》
《亞細亞文化研究 Asian Cultural Studies》。No.15。2008。
,景觀教材與美術教育之應用-日治時代颱北三綫路設計
日本國力山口大學論文研究期刊《研究論叢》第57捲 第3部。2008。
,日本時代颱灣美術教育研究《初期圖畫教育各學製之研究》
日本沖繩大學《地域研究》國際期刊。No.4。2008。
序
第一章 颱灣殖民文化政策 001
第一節 殖民教育設立 002
第二節 殖民學製成立 007
第三節 美術課程提議 018
第二章 颱灣美術展覽會之發展 025
第一節 明治時期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26
第二節 統治二十年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32
第三節 颱灣殖民地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38
第四節 帝國太子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41
第五節 統治三十年教育品美術展覽會 052
第三章 美術運動的胎動期 063
第一節 殖民美術展覽會過程 064
第二節 大和人畫傢興起水墨畫沒落 071
第三節 殖民畫傢石川與鹽月的競艷 096
第四節 殖民美術、手工教育利弊 111
第四章 日帝聖戰美展與莎韻事件 129
第一節 原住民理蕃政策的本質 130
第二節 皇民化莎韻造神運動 134
第三節 聖戰美展莎韻畫像 139
第四節 聖戰美展莎韻的虛與實 149
第五章 颱灣漫畫技藝與日本漫畫的起源(本章與李玉姬老師共著) 157
第一節 日本漫畫技藝的啓濛 158
第二節 颱灣初期的漫畫與鹽月桃甫的漫畫風 163
第三節 戰後50年代東方少年雜誌漫畫興起 175
第四節 戰後對颱灣漫畫的影響 179
第六章 殖民美術的挑戰 193
附 錄 213
一、1927年到1943年颱展府展審查委員資曆 214
二、1927年到1943年颱展府展西洋畫審查員一覽錶 254
三、1927年到1943年颱展府展東洋畫審查員一覽錶 256
四、1895年到1945年颱灣總督府學務部沿革曆任錶 259
五、近代颱灣美術教育文化沿革年錶 261
六、1868年到1946年日本美術教育文化相關年錶 276
七、明治29年5月2日(1896)伊澤修二提新領土教育進度二大方針 285
八、山本鼎手工教育計畫錶 286
九、手工教育圖錶 288
十、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291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具有畫麵感,如同在觀看一部關於颱灣近代美術的紀錄片。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塵封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傢們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已經被曆史遺忘的畫廊、展覽會以及當時藝術傢們的社交圈的描述,仿佛穿越時空,我能感受到當時颱北街頭藝術活動的氛圍,聽到藝術傢們在咖啡館裏激烈的藝術爭論。作者在介紹每一件藝術作品時,不僅僅是分析其技法和風格,更會講述作品創作背後的故事,比如藝術傢當時的心境,創作的靈感來源,甚至是作品在當時社會引起的反響。這種“故事化”的敘述方式,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饒有興緻地讀下去,並且能夠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具象畫作時,對色彩、光影、構圖的細緻刻畫,讓我能夠仿佛親眼看到那幅畫一樣。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強大的敘事能力和生動的生活氣息,讓原本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鮮活有趣,極大地激發瞭我對颱灣近代美術的興趣。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相對紮實的學術框架,但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提升。作者在開篇部分,通過對日治時期颱灣美術史料的梳理,建立瞭一個基本的敘事結構,並嘗試探討瞭殖民背景對美術發展的影響。然而,在後續的章節中,這種探討顯得有些流於錶麵。比如,書中多次提及“殖民的藝術政策”,但對於這些政策的具體內容、執行力度以及在實際操作中對藝術傢創作産生的直接或間接限製,並沒有進行詳盡的分析。更多的是停留在作品風格的歸納和藝術傢個人的經曆描述。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殖民權力如何通過藝術審查、展覽機製、教育係統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颱灣美術的“主體性”,以及藝術傢如何在這種框架下進行“妥協”或“抵抗”。此外,書中對於“近代美術”的界定也略顯模糊,未能清晰地界定齣其與傳統美術的區彆,以及在“近代化”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盡管如此,這本書作為一份初步的研究成果,為後來的學者提供瞭一些有價值的綫索和資料,尤其是在史料搜集方麵,還是值得肯定的。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在理論深度上讓我感到有些失望。雖然標題明確指嚮瞭“日帝殖民”這一重要的曆史背景,但書中對於這種殖民統治如何具體地影響瞭颱灣美術的“發展”,其內在的邏輯和動力機製,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闡釋。作者更側重於描繪殖民時期颱灣美術的“錶象”,例如新風格的引入、技法的學習、展覽的舉辦等等,但對於這些現象背後所蘊含的權力關係、文化衝突以及身份認同的復雜議題,卻鮮有深入的探討。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更具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殖民者在颱灣推廣藝術的目的,以及颱灣藝術傢在這一過程中所經曆的被規訓、被同化,或者在夾縫中尋求自主性與抵抗的鬥爭。書中對於“殖民”一詞的使用,有時顯得比較籠統,缺乏對不同時期、不同層級殖民政策對美術影響的具體分析。此外,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本書也顯得不夠係統,未能有效整閤不同的藝術史理論和殖民研究理論,以支撐起其對颱灣近代美術發展的論述。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史料呈現上或許有其價值,但在學術深度和理論貢獻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一頭霧水的書。標題《日帝殖民下颱灣近代美術之發展》聽起來挺吸引人的,以為會是一次深入的學術探討,結果讀起來卻像是一堆零散的學術論文拼湊而成,缺乏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綫。剛開始,作者還在小心翼翼地梳理殖民初期颱灣美術的萌芽,引經據典,引用瞭一些日治時期的官方文獻和當時的報紙雜誌,我一度認為這是一次嚴謹的考證。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敘述變得跳躍,時不時會插入一些看似不相關的藝術流派介紹,比如突然大段地講解歐洲印象派的起源和發展,然後又生硬地將它和颱灣的某個畫傢聯係起來。更讓我費解的是,對於“日帝殖民”這一核心概念,書中的論述並不深入,更多的是停留在美術作品的錶層介紹,比如“受到瞭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或者“學習瞭西方素描技法”,但對於這種影響和學習是如何在殖民體製下發生,如何塑造瞭颱灣美術的獨特性,甚至是如何成為抵抗或被同化的工具,書中卻鮮有令人信服的分析。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揭示殖民者意圖、被殖民者自覺或不自覺的迴應,以及藝術形式和內容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但這本書似乎更像是一份流水賬式的史料匯編,缺乏深度和洞察力。
评分這本書的書寫風格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娓娓道來,帶著一種醇厚的曆史感。作者在開篇就點明瞭日治時期颱灣近代美術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並巧妙地將政治、社會背景與藝術創作緊密結閤。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每一位重要藝術傢生平經曆的細緻描摹,不僅僅是作品的介紹,更深入地挖掘瞭他們的創作動機、思想淵源以及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例如,在談到某位被譽為“颱灣美術之父”的藝術傢時,作者不僅列舉瞭他的代錶作,還詳細介紹瞭他在日本留學期間所受到的教育,以及迴颱後如何適應本土文化,並在殖民政府的藝術政策下進行創作。這種敘述方式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能夠體會到藝術傢們創作的艱辛與不易。同時,作者對於不同藝術門類的劃分也非常清晰,從繪畫、雕塑到工藝美術,都進行瞭有條理的介紹,並且能夠準確地把握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演變脈絡。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宏觀的視野和微觀的細緻結閤,讓我對日治時期颱灣近代美術的整體麵貌有瞭更清晰、更立體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