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入選藝術長廊的16 件作品,都展現瞭藝術傢對於末日預言的態度與想像
在這些作品中,沒有任何人可以給齣一個解答,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試圖去解釋真相。
在作品中,可以看見有的人以自己的經驗為齣發點,討論生活中的幸福小事不應被繁忙快步的節奏所掩沒;
有的人在乎的並不是預言本身,而是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抱持的正麵態度以及真正應該付齣關心的事物;
也有人勾勒齣末日後的想像,或是聚焦在自然與環境的失衡,人類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但之後又該何去何從。
有趣的是,這些作品彼此之間都有些許呼應,16 件作品、16 個觀點,精彩呈現這些藝術傢的思維,在世界的末日之前,內心的迴歸之後,如何把握當下,用正麵積極的態度麵對一個難解的謎題,或許纔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事情。
作者簡介
廖祐慶、鍾靜雯、吳庭昊
硃銘美術館隸屬於財團法人硃銘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硃銘先生以12年的時間打造這座美術館,並於1999年9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硃銘美術館的兩大使命即是推廣雕塑藝術及兒童藝術教育的紮根,兩者兼顧一直是硃銘美術館緻力發展的方嚮。
硃銘美術館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大自然山林中,遠離市區塵囂車陣和高樓大廈,園區內有氣勢磅礡的藝術作品,鄰山、麵海、季節鮮明,有彆於一般美術館的展示空間,在這裏,可以徜徉在藍天、綠地的懷抱中觀賞硃銘先生的藝術,用最輕鬆、愉快的心情,與藝術對話。
硃銘美術館開館至今已邁入第14年,身為颱灣少數以雕塑為主的博物館,針對雕塑藝術的推廣,美術館曆年來策畫舉辦瞭各式平麵或立體藝術品的展覽,包括藝術傢硃銘的新作或典藏展覽規劃以及國內外藝術傢的邀請展,而展覽地點除瞭於美術館高達24,000坪的室內和戶外空間,足跡更踏遍瞭歐洲、亞洲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間或美術館,纍積瞭豐富的策展及執行經驗。
另外,硃銘美術館秉持藝術傢硃銘先生「種活藝術的種子」理念,除瞭在園區內建設為小朋友量身打造的空間,展齣專為小朋友策劃的展覽,更因考量新北市金山萬裏地區藝術資源較匱乏,透過長期深度和廣度兼具的藝術教育活動,經營在地社區,豐厚在地學童對藝術人文的體驗,希望成為兒童接觸藝術的平颱與媒介,讓孩童在充滿藝術文化氣息的薰陶下,增添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館長序 /02
末日‧ 迴歸─創作直達世界末日的那一天! /03
踏在泥土地的每一刻 /06
蘊含溫暖光芒的橄欖綠─何睦蕓 /08
諾亞方舟 /10
互補與交融,創造新的火花─一起.Y.H /12
醒 /14
一個嶄新的開始─車世琪 /16
站牌 /18
來自外太空的旅客─林嘉儀 /20
享受生命,幸福上鈎 /22
專注繪畫時的每一個當下─詹昱築(Juju) /24
愛是宇宙大爆炸 /26
愛,在那零點零幾秒的爆炸瞬間─賴良琪 /28
瘦肉精好好吃之末日人生 /30
黑色幽默暗喻荒謬人生─徐韆雯( 蛙哈哈) /32
輪迴 /34
透過作品為自己發聲─鄭皓文 /36
明天 /38
隻有不放棄、不懷疑地走下去,纔能走齣自己的路─張友鷦 /40
開啓末日 /42
一段修行與自我鍛鍊的過程─簡瑞萍 /44
活 /46
超級英雄崛起!守護心中的童年與夢想─陳冠霖 /48
甘苦「魚」共 /50
義氣相挺的藝術行旅─藝氣 /52
盲。曙光 /54
年輕的心,夢想起飛─黑雅 /56
每一件小事 /58
那一些幸福小事─柯燕茹 /60
逸樂園 /62
狐狸先生的夏日樂園!─張馨文( 狐狸先生) /64
你還好嗎? /66
一句輕柔的問候,你還好嗎?─木乃雲屋 /68
館長序
「藝術長廊」是硃銘美術館內連接科學園區與蓮花池中間200 公尺長的一條過道,兩旁的水泥牆本是園區的擋土牆,但是在美術館展覽部同仁的用心經營下,現在已蛻變成一段充滿故事與色彩的長廊瞭。為瞭實現硃銘先生「種活藝術種子」的理念,在一開館時就籌畫這個專案,希望把這個長廊作為提供給年輕藝術傢的一個創作平颱,由館方對外徵稿,再聘請專傢進行評選,在每年的夏天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彩繪創作。
透過這個平颱,參與的藝術傢有瞭創作的機會,而他們在一個共同的時間期程內一起創作,不但可以相互觀摩,也都成瞭好朋友。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戶外的創作,提供瞭與遊客對話的機會,甚至藝術傢也讓遊客參與,這種跳脫傳統繪畫的形式與思維,讓作品有瞭新內容,對美術館來說,我們很高興做這樣的嘗試,而且看到作品的突齣錶現與遊客的熱情參與,也讓人振奮。
今年的主題「末日‧ 迴歸」,是針對前一陣子被吵得沸沸揚揚的馬雅預言──「2012世界末日」所提齣的,展覽部擬定這個主題不是要湊熱鬧,也不是要關心預言的真實性,而是想藉這個議題,用藝術傢的角度來省思人類的未來。
長期以來,功能性的教育思維,已經窄化瞭人類前進的方嚮,甚至把人類推嚮危險的邊緣,這個韆頭萬緒時代的問題,根源是人的心亂瞭,我們相信隻有迴歸單純,問題纔能解決,而藝術傢「無用之用」的心靈,或許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吧。
已經曆十四屆的藝術長廊,提供瞭很多省思的空間,也留下很多精彩的畫作,非常感謝企業傢施振榮先生與立邦漆長期的贊助,及曆年參與藝術傢的努力,讓這個實驗性質的長廊,已經成長、茁壯,下一步,我們會更努力的讓這條長廊再升級,希望成為一條大傢願意來欣賞、參與的幸福大道。
硃銘美術館館長 吳順令
編序
「藝術長廊」多年來為硃銘美術館一個特殊發揮創作的場域。在這條露天的弧形長廊之中,曾有許多藝術創作者將他們對於藝術創作的熱情投注於此,為經過的參觀民眾帶來視覺感官上的全新體驗。
硃銘美術館自1999 年開始舉辦藝術長廊徵件活動,讓有誌於藝術創作的人士有一個發錶作品的舞颱,也希望透過暑假期間,以現場創作的方式,達到參觀者與創作者最直接的交流,讓藝術不隻是令人遙遙遠望的殿堂,而是充滿在生活周遭的想法、創意與巧思。
2012 年,硃銘美術館特彆企劃藝術長廊主題─「末日‧ 迴歸」,結閤世界末日預言議題,傳達每位藝術傢在麵臨此一特彆的環節下,如何反思自身所處的環境與時代而形塑之價值觀,並且迴歸自身,探索藝術與生命的本質,藉由作品傳達藝術傢的觀點。
「末日‧ 迴歸」關於末日預言的話題在各個領域中不斷受到討論,不論是人類對於末日來臨前的應變與自處,或是對於末日後世界的樣貌與重建,都引發人們的無限想像,藉由電影、文學、藝術以及各種形式的討論,許多人被激起好奇心,並試圖瞭解、尋找其中的可能性。
近年來,麵對各式傳播媒介的渲染,加上全球氣候的轉變,自然環境的失衡,似乎都加深瞭我們對於此類議題的敏感度和諸多聯想,然而我們關注的重點到底應該要放在預言本身,還是針對人類在此一環節下所展現的態度?
今年硃銘美術館以「末日‧ 迴歸」的主題進行藝術長廊作品徵集計畫,並以「創作直達世界末日的那一天」作為副標,希望錶現齣藝術長廊一直以來充滿活力、熱情與挑戰性的形象,錶達藝術傢對於創作的熱情直到永久。然而,「世界末日」並不是此次主題所欲討論的重點,展覽所關心的也不是2012 年末日來臨的真實性與否,我們不知道那一天是否會到來,也不打算討論那一天是否真的會到來。
此次展覽所關注的並不在於預言本身,而在於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與想法麵對自身所處的世界,因此,「末日」在此所指涉的比較像是一個此時此刻人類所站立的時間點( 引發諸多聯想的2012 年),而不是一個事件;「迴歸」則是一種原初的內心狀態,在一個建立極端復雜製度與價值觀的社會中,身為一個人,如何反思自身,迴到最純淨的本質。
此次入選藝術長廊的16 件作品,都展現瞭藝術傢對於末日預言的態度與想像,在這些作品中,沒有任何人可以給齣一個解答,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試圖去解釋真相。在作品中,可以看見有的人以自己的經驗為齣發點,討論生活中的幸福小事不應被繁忙快步的節奏所掩沒;有的人在乎的並不是預言本身,而是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抱持的正麵態度以及真正應該付齣關心的事物;也有人勾勒齣末日後的想像,或是聚焦在自然與環境的失衡,人類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但之後又該何去何從。
有趣的是,這些作品彼此之間都有些許呼應,16 件作品、16 個觀點,精彩呈現這些藝術傢的思維,在世界的末日之前,內心的迴歸之後,如何把握當下,用正麵積極的態度麵對一個難解的謎題,或許纔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事情。
這本《藝術長廊特刊—末日‧迴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幽暗中透著微光的色彩,以及模糊卻又充滿張力的綫條,瞬間就勾起瞭我對未知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待著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書頁的觸感也很舒適,紙張的厚度和紋理都恰到好處,這在如今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捧著一本實體書的感覺更加難能可貴。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種帶著些許滄桑感的字體,仿佛訴說著一個古老而深刻的故事。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具體的篇章,但僅憑這第一印象,我就已經對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箱前,充滿瞭驚喜和期待,不知道裏麵會挖掘齣怎樣震撼心靈的藝術瑰寶。這種純粹的期待感,是我很久沒有在閱讀一本新書時感受到的瞭。我非常好奇,封麵所暗示的“末日”與“迴歸”究竟會以何種形式在藝術作品中呈現,是具象的描繪,還是抽象的象徵?是絕望的哀嚎,還是重生的希望?這一切都籠罩在神秘的麵紗之下,讓我躍躍欲試,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作為一名對視覺藝術有著強烈感受力的讀者,《藝術長廊特刊—末日‧迴歸》的視覺呈現將是至關重要的。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收錄大量高質量的藝術作品圖片,並且排版精美、印刷清晰,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藝術品本身的質感和細節。我希望不僅僅是被動地觀看,更希望每一張圖片都能成為一個故事的起點,引發我更深入的聯想。我想要去感受畫麵中的色彩、綫條、光影所傳遞的情感,去猜測藝術傢創作時的心境,去體味作品所處的時代氛圍。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藝術傢的訪談或者創作手記,那就更棒瞭,那樣我能更直觀地瞭解他們的創作理念和靈感來源。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是一次感官的洗禮,能夠讓我沉浸其中,在美的享受中獲得心靈的滋養和思想的啓迪。
评分我是一個對藝術史發展脈絡非常感興趣的讀者,所以當看到“特刊”二字時,我的心就已經被勾住瞭。《藝術長廊特刊—末日‧迴歸》聽起來就像是某個特定時期、某個特定主題的深度挖掘,這正是我所渴望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不同藝術流派在麵對“末日”與“迴歸”這一主題時的獨特錶達方式。例如,古典主義的嚴謹是否會與浪漫主義的狂熱碰撞齣新的火花?還是現代藝術的解構與重塑能夠為我們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尤其好奇,在曆史的某個關鍵轉摺點,當人們普遍感受到某種“末日”的預兆時,藝術傢們是如何用他們的作品來反映這種集體情緒的,而當這種情緒逐漸消退,走嚮“迴歸”時,藝術又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部精彩的紀錄片,帶領我穿越時空,親眼見證藝術在人類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創作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啓發的。
评分我是一個喜歡在閱讀中尋找共鳴的人,《藝術長廊特刊—末日‧迴歸》這個主題,總會讓我聯想到一些普遍的人生經曆和情感體驗。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一些“末日”般的絕望時刻,可能是個人感情的破裂,也可能是事業上的重大挫摺,甚至是對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迷茫。而“迴歸”,則意味著從低榖中站起來,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或者開始新的生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藝術作品,觸動我內心深處那些相似的情感,讓我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並且從藝術傢的視角中獲得力量和慰藉。我期待著那些能夠展現人性光輝、傳遞生命韌性的作品,它們或許不是那麼華麗,但卻能直擊人心,引發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鳴。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找到一種超越藝術形式本身的力量,一種能夠幫助我理解生活、麵對睏境、擁抱未來的力量。
评分我總是會被那些能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所吸引,而《藝術長廊特刊—末日‧迴歸》從書名上就給我一種哲學性的意味。我猜測,它可能不僅僅是在展示藝術作品,更是在通過藝術的語言探討人類文明的終極命題。想象一下,當文明的輝煌走到盡頭,當一切似乎都走嚮崩塌,藝術會發齣怎樣的聲音?是記錄絕望,還是尋找希望?而“迴歸”,又意味著什麼?是迴到原點,還是走嚮新的開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具有突破性、顛覆性的藝術理念,能夠挑戰我固有的認知,甚至改變我對藝術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於存在、意義和未來的種種疑問。如果作者能夠巧妙地將這些宏大的主題融入到具體的藝術作品分析中,那將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我願意花時間去品味每一幅畫作、每一件雕塑背後可能蘊含的深意,去理解藝術傢們是如何用他們的筆觸和思想,迴應著這個世界最根本的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