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要美術運動為書寫框架,二百餘幅圖版為參述依據
在圖象與文字的有力對應中,召喚鮮明的颱灣美術史記憶
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的七十多年,是曆經社會寫實、新藝術風格、前衛與現代藝術、鄉土運動等時代洗禮的颱灣美術,發展最為蓬勃、成就也最為可觀的一段時期。本書立基於對颱灣戰後紛繁多變的美術運動與其時代脈絡的深入觀察,以重要美術運動為書寫框架,扣閤今日書籍齣版的圖象化趨勢,為文字媒介的追溯帶來圖片的有力對應,據以召喚更鮮明的曆史記憶。
本書是國內著名美術史學者蕭瓊瑞教授繼《颱灣美術史綱》之後,對戰後颱灣美術發展的近觀之作,特彆聚焦於1945年以來在時代脈絡激盪中的颱灣美術事件、代錶藝術傢與其作品樣貌,囊括十萬餘言、二百餘幅圖版,並附以紀事年錶。
做為一本以提供研究參考為目標的美術史著作,本書以作者長年的研究為基礎,進行嚴謹觀察與係統鋪述,鹹信能使讀者在川流不息的資訊洪流中,對戰後颱灣現代美術有更多、更全麵而具體的認識與瞭解。
作者簡介
蕭瓊瑞
1955年生於澎湖,國立成功大學曆史語言研究所碩士,美術史研究者,專研颱灣美術史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所教授
經曆:颱南市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新聞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颱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委員、颱南市公共藝術委員會委員、颱南市文獻管理委員會委員、颱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國立颱灣美術館典藏委員、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硃銘文教基金會董事。曾兼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颱南大學、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國立颱南藝術大學,開授颱灣美術史。
著作:《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之發展》、《觀看與思維—颱灣美術史論集》、《颱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鬆》、《颱南市藝術人纔暨團體基本史料匯編》、《島嶼色彩—颱灣美術史論》、《府城民間傳統畫師輯》、《雲山麗水—府城民間畫師潘麗水之研究》、《島民.風俗.畫—18世紀颱灣原住民生活圖錄》、《圖說颱灣美術史》、《激盪與迴遊—颱灣近現代藝術11傢》、《颱灣現代美術大係—抽象抒情水墨》、《颱灣美術全集25—張萬傳》、《美術傢傳記叢書—豐美.彩繪.潘麗水》、《曆史.榮光.名作係列—林覺》、《美術傢傳記叢書— 陽光.海洋.林天瑞》
.前言:圖象.曆史.文本
.1945-1949 社會寫實風格的乍興
.1949-1957 戒嚴體製與新藝術運動
.1957-1965 畫會時代的現代藝術風潮
.1965-1970 前衛探索的現實迴歸
.1970-1983 鄉土運動與現代藝術生活化
.1983-1987 低限風潮與美術館時代的來臨
.1987-1995 解嚴開放下的多元關懷
.1995-2004 雙年展熱潮下的裝置、行動與數位
.2004-2012 帝國邊緣下的自我建構
.時潮之外:海外藝術成就的拍岸與洄流
1945-2012 戰後颱灣美術簡錶
序言
圖象.曆史.文本 蕭瓊瑞
戰後颱灣美術史的撰述,本書不是第一本,但以圖象做為曆史文本進行的書寫,這應是第一本。
當代史的寫作,本身便存在著許多挑戰,甚至某些保守的曆史學者,根本就反對當代史的寫作,原因即在當代史缺乏曆史寫作必要的時間距離。沒有經過足夠的時間距離篩選,如何構成曆史寫作中所謂的「曆史」?當然,這樣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不過,曆史進展的速度,也和曆史本身一樣,充滿瞭時代的變化,以往三、五百年方可形成的曆史斷代,到瞭近代,可能變成三、五十年,到瞭現代,甚至變得更短。同樣地,時間距離,到底多久纔能形成篩選?也就變成一種沒有定論的爭議。
本書的寫作,清楚瞭解時間距離的限製,也無意落入這個距離長短的爭辯。但從生活的現實中理解,我們可以深刻感受當代史撰寫的必要。不到一、二十年的時間,我們往往已經遺忘瞭上一代人、乃至我們自己甫經曆的一些事件與教訓,更何況其他地區的人們對我們曆史理解的殷切期盼。
1980年代後期,個人曾以《五月與東方》為題,處理瞭戰後現代繪畫運動的一些問題;這本書在1990年代初期正式印行齣版。當時適逢「颱灣光復四十年」,許多整理戰後颱灣經驗的專書紛紛問世,當中也包括瞭美術方麵的論述;不過,不論是他人的論述,或個人的探討,限於當時颱灣現代美術館纔在剛要起步的階段,根本缺乏足夠的圖象可供參考,因此論述的重心,不免偏重「運動」的過程,抑或相關人物的評介。
這本《戰後颱灣美術史》得以標舉以圖象做為論史的文本,首先要感謝的,自然是颱灣三座主要的現代美術館:颱北市立美術館、國立颱灣美術館和高雄市立美術館逐漸豐富的作品典藏。
颱灣這三座現代美術館的成立,時間依序分彆為1983、1987及1994年,距離本書撰寫的2012年,長者已達近卅年,短者也有十七年;他們分彆經曆政黨輪替、館長更迭及典藏經費的起伏,但時間過去,彼此較勁、競爭的,將不再是誰舉辦過如何大型的國際大展,而是誰留下瞭重要的作品。
本書正是嘗試以這三座美術館的典藏為主要材料,配閤個人長期觀察、搜集的圖象,以風格史為角度,重新建構戰後颱灣美術發展的主軸脈絡。
坦白說,我拿起這本《戰後颱灣美術史》的時候,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學術、略顯沉悶的讀物。然而,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自己錯瞭。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的敘事角度。它沒有僅僅羅列事實和名單,而是試圖去挖掘那個時代美術發展的背後邏輯和時代背景。例如,書中對早期國民黨政府遷颱後,美術創作所受到的政治影響的探討,就寫得非常鞭闢入裏。它不僅僅是描述瞭“反共”主題的美術作品,更是深入分析瞭這些作品是如何被創作齣來的,當時的藝術傢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做齣自己的選擇,甚至是妥協。這種挖掘深層原因的寫作方式,讓我對那個時期的颱灣社會和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對不同流派的介紹,比如從早期寫實主義到後來抽象藝術的興起,銜接得非常自然,仿佛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每一個流派的齣現,都與當時的社會事件、思想潮流緊密相連,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結閤,讓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大局觀,又不失細節的生動。
评分讓我對《戰後颱灣美術史》愛不釋手的原因,在於它獨特的敘事魅力。這本書並沒有采用綫性平鋪的編年體方式,而是更側重於圍繞一些關鍵的主題和藝術現象來展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具象與抽象”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劃分界限,而是探討瞭這兩者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轉化,以及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藝術傢們對這兩者的理解和實踐是如何變化的。這種深入的辨析,讓我對藝術風格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書中對一些被低估或被遺忘的藝術傢和作品的挖掘,也讓我感到非常驚喜。作者像是一位尋寶者,發掘齣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珍貴藝術遺産,並賦予它們新的生命。這種對藝術史細節的關注,使得整本書顯得尤為飽滿和立體。我讀完之後,覺得不僅是對颱灣戰後美術有瞭初步的瞭解,更是對藝術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深的體會。
评分我是一個對藝術史不太專業的讀者,所以購買《戰後颱灣美術史》的時候,其實有些忐忑,擔心內容太過艱澀。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文字錶達相當流暢,即使是一些比較專業的藝術術語,作者也盡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釋,讓人不會感到被拒之門外。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幾位關鍵藝術傢的深入剖析,不僅僅是介紹他們的代錶作,更重要的是展現瞭他們的人生經曆、思想變化以及作品風格的演變過程。比如,書中對某位藝術傢如何從早期的具象畫風轉嚮抽象,以及他在這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和思考,寫得非常細膩,讓我感受到瞭藝術創作的艱辛與偉大。而且,這本書還有一個很特彆的地方,就是它把一些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的展覽和藝術運動,都進行瞭詳細的梳理和介紹。這些展覽和運動,就像是一個個藝術的十字路口,引領瞭颱灣美術的發展方嚮。我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颱灣戰後藝術的脈絡,有瞭非常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我大概是幾個月前在書店偶然翻到的,當時被它厚重的封麵和“戰後颱灣美術史”這個直截瞭當的標題吸引瞭。拿到手裏仔細翻看瞭幾頁,就決定把它帶迴傢。說實話,我之前對颱灣美術的瞭解僅限於幾位比較有名的藝術傢,對戰後這個特定時期更是沒什麼概念。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我非常喜歡。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枯燥的理論,而是從一些具體的作品和展覽入手,一點點地鋪陳開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現代化”思潮對颱灣美術影響的章節,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當時藝術傢們如何嘗試引入西方現代藝術的理念,又如何在中國傳統美學和本土文化之間尋找平衡。讀起來就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聽他娓娓道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在啃一本死闆的教科書。書中的圖片也很多,清晰度很高,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那些作品的魅力。我常常會一邊看文字,一邊對照圖片,那種感覺,就像是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一場藝術的變革。
评分初次翻閱《戰後颱灣美術史》,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是內容上的分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藝術史陳述,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戰後颱灣社會轉型期藝術創作者們的艱辛探索與不懈追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鄉土文學論戰”時期美術界的迴應的闡述,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論戰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這場思想碰撞如何影響瞭當時的藝術創作,藝術傢們如何在中西文化、本土意識的夾縫中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這種將藝術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去審視的視角,讓我感到耳目一新。書中所引用的史料和文獻也非常豐富,為觀點提供瞭堅實的支撐,讀起來有一種踏實的感覺。而且,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美術社群的描繪,比如某個畫會、某個藝術傢群體是如何形成、發展並最終影響美術史的,都寫得非常生動,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藝術傢的群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