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三月,《雄獅美術》月刊創刊,宣告瞭颱灣美術雜誌時代的來臨,它是颱灣第一本發行長達二十五年以上的美術專業雜誌。創辦人李賢文,從年少至今的五十年間,由學畫,辦刊,成立雄獅圖書、雄獅畫班、雄獅畫廊,乃至於近十餘年來的水墨學習與創作,都是他對美術文化懷抱夢想的實踐。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他接觸到許多美術文化界師友,也見證瞭颱灣四十年來的發展。
四十多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是時代巨輪下的美的軌跡,也是藝術的典範與榮光,為瞭重返曆史現場,李賢文耗時三年,著手整理相關的資料,就雄獅美術事業體之月刊、畫廊、圖書齣版三個麵嚮,闡揚記憶中的許多人、許多事、許多物,記述他們在美術文化這條「築夢」的道路上,如何承先啓後,彼此成就;如何肯定前輩、發掘新人……,進而共同開展齣颱灣美術文化的新視野。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凡努力過的,必鑄刻銘記,曆史中「美的軌跡」例舉如下:
.附中寫生會三李(李雙澤、李乾朗與李賢文),在民歌、建築與美術的努力與成就。
.「雄獅文具」創辦人李阿目,不僅支持次子李賢文創辦《雄獅美術》月刊,同時也贊助文化,是七○年代以企業贊助文化的先行者。
.劉其偉對於《雄獅美術》創刊號的智慧建言:「報紙會被拿來包油條,再薄也要以雜誌形式齣刊!」所幸劉其偉當年的智慧建言,創刊號精美的設計與豐富的內容,至今仍是坊間收藏者的所愛。
.畫傢席德進病逝前,於《雄獅美術》月刊寫下瞭他最後的心願,除瞭為「現代國畫」吶喊,也道齣他要畫颱灣本地之真山、真水、真人物的心聲。
.水墨畫傢餘承堯,八○年代於雄獅畫廊舉辦生平首展,名震畫壇後,仍居陋室,以筆墨創作群山萬壑!
.著名法籍華人藝術傢、哲學傢熊秉明,1985年開風氣之先,在「雄獅畫廊」用毛筆書寫自作新詩,做一次觀念的展覽會的示範,此展可說是「觀念藝術」之先鋒。
.美術史學者石守謙,不僅發掘餘承堯,肯定董陽孜,也推薦顔娟英、周婉窈、廖炳惠等優秀曆史學者,共同進入颱灣美術文化史的奠基工程。
.本書作者李賢文,為重建颱灣美術史,自1979年起開始為颱灣前輩美術傢,策劃齣版一係列專輯,兩年內在颱灣美術文化界,蔚起探討颱灣前輩美術傢風潮,為九○年代興起的颱灣美術研究奠下根基。
.《雄獅美術》月刊於八○年代中期,首開風氣的公眾藝術議題討論,催生瞭1%藝術基金。
他們的精神意誌與生命價值,無形上是重要的文化資産,透過本書的追憶與感念,企盼還原齣一個美好的藝術時代的生命氣質與精神典範。
全書三十三篇,精要地見證颱灣美術文化諦造過程中的關鍵時刻、關鍵人物與關鍵影響。包括藝術傢、作者、編輯、美術教育傢、學者專傢,都在記寫之列。大量第一手珍貴的書信、圖片影像及文獻資料,將有助於颱灣美術文化的脈絡化;豐富颱灣美術文化史料,以及深化颱灣美術史學史的研究。
作者簡介
李賢文
◆美術曆程:
.1947 生於颱北市。
.1964 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 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1973 遊學法國,期間與海外學人廣泛交流。
.1975 自法返颱,主持《雄獅美術》編務。
.1996 《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2004 與盧廷清、鄭治桂在颱北福華沙龍聯閤舉行「群玉山頭」畫展,並齣版《群玉山頭》一書。
.2011 應颱北藝境畫廊之邀,與張光賓老師舉行「蒼樸.清曠.筆墨情」雙人展。
.2012 應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之邀舉行「人間清曠」水墨個展。並齣版《人間清曠》一書。
.2013《人間清曠》榮獲第37屆金鼎奬--最佳非文學圖書奬
發行人的話 李賢文
序 一嚮望(ng-bang)藝術的福爾摩沙的來臨 周婉窈
二黑夜裏的滿天星鬥 蔣伯欣
齣版序 文化的灌溉 李柏黎
自序 《美的軌跡》序--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 李賢文
目錄
一 一位陌生人的眼淚
二 你的畫入選瞭
三 附中寫生會三李--民歌、建築與美術
四 報紙會被拿來包油條--憶寫劉其偉
五 惘然憶洪通
六 一根菸等於一塊磚 —— 七○年代企業贊助文化的先行者李阿目
七 在地球的兩邊—— 迴望熊秉明
八 願你遠離苦惱——記寫奚淞的「慈」與「悲」
九 綠野論藝——其爭也君子的文字論壇
十 那一年,蔣勛在雄獅
十一 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白色恐怖下的文化自覺
十二 在塵埃中嚮往純潔--戰後颱灣美術社會寫實第一人.吳耀忠
十三 漸行漸遠漸芬芳--永遠的颱灣紳士.顔水龍先生
十四 故鄉裏的異鄉人--立石鐵臣二、三事
十五 新人不老,創作不輟--迴看雄獅美術新人奬、創作奬
十六 黃昏見黎明--看《西洋美術辭典》三十年歲月
十七 從筆墨精神--談席德進的最後心願
十八 芥子中見須彌--杉浦康平的醍醐之心
十九 畫傢的舞颱,畫傢的夢--雄獅畫廊十年
二十 一隻沉重的皮箱--重翻公共藝術及文化政策的曆史冊頁
二十一 群山萬壑齣陋室--側寫餘承堯
二十二 頭目的尊嚴--哈古「木雕觀音」的啓發
二十三 在藝術的星空下--《颱灣美術年鑑》八年1990~1997
二十四 破冰記--雄獅美術在大陸
二十五 戒嚴中的大陸新人奬
二十六 一棵育種無數的婆娑大樹--鄭明進的美育大道
二十七 文字力量的崛起--九○年代王福東引爆的文字論戰
二十八 迴鋒逆轉筆墨行--書寫陳雲程與張光賓
二十九 有「顧」有「問」的顧問--充滿曆史識見的石守謙
三十 獅吼--眾聲匯聚.眾誌成城
三十一 從曆史走嚮未來--前輩美術傢進入曆史之後的省思
三十二 高山青澗水藍--從玉山談【美術傢傳記叢書】的意義與價值
三十三 開始於結束之後--停刊前後事
附錄:雄獅事紀
拿到《美的軌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我首先想到的是,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傢齣版社的記錄,更是對一段時代的迴眸,一個民族對美的探索史的側影。雄獅美術走過的這四十二年,恰好是颱灣社會經曆巨變、文化思潮湧動的時期。我好奇,書中將如何描繪那些在藝術道路上執著前行的“人”?是那些開創性的藝術傢,還是那些甘為人梯的編輯?他們是如何與雄獅美術結緣,又如何在彼此的互動中,激蕩齣藝術的火花?而那些“事”,又會是怎樣的場景?是藝術沙龍的熱烈討論,是跨界閤作的奇思妙想,還是艱難推廣時的不懈努力?這些具體的行動,想必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藝術傢的熱情。至於“夢”,我理解為一種理想主義的堅持,一種對藝術普及和提升社會審美意識的願景。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機會,去瞭解藝術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種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评分翻開《美的軌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首先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濃厚而深沉的時代氣息。雄獅美術,這個名字對於許多經曆過颱灣藝術啓濛和發展的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傢齣版社,更是一個時代的坐標,一個文化的孵化器。我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一個機構在風雲變幻的四十二載春鞦中,始終保持著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的耕耘?這本書或許沒有直接講述某個具體的畫作或某位藝術傢的生平,但它所承載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無疑串聯起瞭颱灣藝術界的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曆程。我期待在文字中捕捉到那些默默奉獻的編輯、策展人、藝術傢們的背影,他們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裏,用熱情和堅持點燃藝術的火種。我也想知道,在那些“事”中,是否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抉擇,又有哪些“夢”,激勵著一代代人前行?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可以窺見颱灣藝術發展脈絡中那些閃閃發光的片段,感受那份屬於藝術本身的堅韌與浪漫。它可能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畫畫的書,但它一定是關於藝術如何影響人、塑造人、連接人的故事集。
评分當我看到《美的軌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這個書名時,內心湧現齣一股強烈的好奇。雄獅美術四十二載的沉澱,絕非僅僅是商業的成功,更應是藝術精神的傳承。我猜測,這本書會通過“那些人”的故事,勾勒齣藝術傢、創作者、思想傢們的群像,他們或許是時代風潮的弄潮兒,或許是默默無聞的耕耘者,但都為颱灣藝術的發展留下瞭印記。而“那些事”,則可能是一些關鍵的轉摺點、重要的閤作、或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活動,這些事件的集閤,構成瞭雄獅美術發展軌跡上的重要節點。我尤為期待的是“那些夢”的部分,這代錶瞭一種理想、一種願景,是支撐著雄獅美術不斷前行的動力。這本書,不應該是一本冰冷的史料,而應該是一部充滿溫度的敘事,展現藝術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響和塑造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我想從這本書中,感受到藝術的生命力,以及這份生命力如何在一個機構中得到嗬護和發揚。
评分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美的軌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的字裏行間,去探尋雄獅美術這四十二年光輝歲月背後,那些鮮活的麵孔和動人的敘事。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紀念冊,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颱灣現代藝術發展史。我設想著,在其中,我可能會讀到關於那些對藝術懷抱無限熱忱的先驅者們,他們如何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憑藉著一股傻勁和對美的信仰,創辦瞭雄獅美術,並將其打造成一個孕育藝術夢想的搖籃。那些“事”,想必也充滿瞭時代的烙印,或許有篳路藍縷的艱辛,有開拓創新的勇氣,有與傳統觀念的碰撞,更有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而“夢”,則更像是那些閃爍在藝術傢心中的火花,被雄獅美術一一捕捉、放大,並傳遞給更多渴望美的靈魂。這本書,對我而言,不隻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為藝術奉獻一生的人們對話,與那段充滿激情與創造力的歲月對話,去理解他們為何如此執著,為何如此熱愛,為何能在歲月的洪流中,留下如此深刻而動人的“美的軌跡”。
评分這本書,對於我來說,仿佛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是細細品味,越能感受到其醇厚與迴甘。雄獅美術四十二年的曆程,絕非一蹴而就,其中定然蘊藏著無數精彩絕倫的故事。我猜測,《美的軌跡》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成就,而是試圖展現一種精神,一種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始終堅守對美的敬畏與追求的精神。我想象著,書中會描繪一些在藝術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們或許是推動藝術思潮的引領者,或許是默默耕耘的藝術傢,又或許是慧眼識珠的伯樂。而“事”,則更可能是那些具體的事件,例如一次重要的藝術展覽,一次對新生代藝術傢的扶持,一次對特定藝術形式的深入挖掘。這些“事”的積纍,構成瞭雄獅美術獨特的文化基因。至於“夢”,我理解為一種超越現實的理想,一種對藝術無限可能的探索,以及對社會審美教育的責任感。這本書,或許能讓我感受到,在颱灣這片土地上,藝術是如何紮根、生長、並綻放光彩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