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Art Taipei(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是艺术与收藏界的盛会,在其中可见到两岸三地知名拍卖官身影。陆洁民先生身为台湾画廊协会资深顾问,除连续筹办三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主持拍卖会,参与广播节目,于各杂志开辟专栏,勤跑画廊与国际艺展,同时也应邀在中央美院开堂授课。这种穿梭两岸三地、空中飞人的忙录生活,让他几乎无法抽空写人生的第一本书。陆洁民自诩,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为促进艺术市场稳健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陆洁民为将门之后,经过军校、留美,顺利成为众人称羡的硅谷工程师,却还是抗拒不了内心艺术的召唤,毅然转进艺术领域。在旅美工笔画家赵秀焕的指导下,由经纪人、策展人开始入行,并渐渐结识各方资源和人脉。
过人的学习力与观察力,热情谦良的个性,加上每年积极地参加世界各地的艺术博览会和艺术活动,快速积累了广阔的视野与人脉,凡是国际化的艺术投资、亚洲艺术市场的剖析、拍卖市场观察、艺术博览会的发展现况、画廊的经营模式、艺术家与市场供需等,都可见到陆洁民的身影。这同时也是他研究的面向,因此各界邀约不断,他也从策展人转进到拍卖市场,并成为出色的拍卖官。拍卖的品项也从艺术品扩大到老酒、骨董、古玉,自己也成为了专研老佛像的小藏家。
经过岁月沉淀,对于艺术与人生都有相当独到见解的陆洁民,在本书中将带给所有艺术爱好者他完全不藏私的心得与观念,公开他珍贵的艺术收藏,并为艺术收藏、艺术拍卖领域留下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本书特色
★ 台湾首席拍卖官代表陆洁民的第一本着作。
★ 接触艺术投资、艺术拍卖的入门最佳好书。
★ 给所有艺术爱好者的重要欣赏、投资观念。
★ 带领您欣赏艺术、投资艺术,看热闹也看门道!
★ 随书附艺术捷运票卡贴!
盛情推荐
艺术界的盛情推荐——
赵秀焕(工笔画大师)
陆宝荪(中将外交官)
黄光男(行政院政务委员)
王伟忠(综艺教父、节目制作人)
张逸群(画廊协会理事长)
胡永芬(艺术策展人、艺评家)
杨宏博(琢璞艺术中心负责人)
殷士伟(中广流行网节目主持人)
温筱鸿(当代艺术基金会董事、嘉裕大中华区副总经理)
陈斐娟(资深财经主播、财经节目主持人)
林珊旭(安德昇艺术拍卖负责人)
陈国恩(中华数位内容发展协会理事长、门德扬拍卖公司董事长)
詹昌宪(格兰菲迪品牌大使)
郑筑尹(金仕发拍卖副总经理)
作者简介
陆洁民
现任台湾画廊协会资深顾问、上海艺术博览会顾问。曾任上海泓盛拍卖公司顾问、中诚国际拍卖公司拍卖官、金仕发拍卖公司拍卖官、艺流拍卖公司拍卖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华民国画廊协会秘书长乙职、中国上海及北京国际画廊博览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新竹 IC 之音广播电台(FM 97.5)「艺术ABC」节目主持人。
周士涵
正职在财经杂志界,也是艺术杂志的自由作者。对艺术品、市场有着异常浓厚的热爱与兴趣,也因此成为跟随陆洁民老师贴身学习的契机。善以经济学及群众心理角度观察艺术市场,艺术领域着作除本书外,尚为《艺术公益志》专栏执笔。
04 推荐序 我儿洁民的艺术路 ——陆宝荪(中将外交官)
05 推荐序 与小鹿的美好渊源 ——赵秀焕(工笔画大师)
07 推荐序 艺术生涯中幸福的有缘人 ——张逸群(画廊协会理事长)
10 推荐序 专业素养+明星风采的陆老师 ——林珊旭(安德昇艺术拍卖负责人、作家)
11 自 序 完美并非行为,而是习惯 ——陆洁民
13 笔者序 纵观艺术市场的第一手智慧 ——周士涵
16 前 言
19 第一章 回顾童年 南北合下的人格养成
35 第二章 追寻父亲背影的理工之路
43 第三章 命运转折 初识赵秀焕
61 第四章 艺术经纪的初试啼声
75 第五章 从赵秀焕作品看工笔画之美
99 第六章 从米勒、梵谷、毕卡索名画看构图与作品生命
115 第七章 画廊协会秘书长与Art Taipei
133 第八章 转进拍卖官生涯——认识拍卖市场
149 第九章 如何作一位称职的拍卖官
161 第十章 限量艺术品 小兵立大功
191 第十一章 购买艺术品 是收藏还是投资?
221 第十二章 飞云斋里的大千世界 谈古董收藏
推荐序
与小鹿的美好渊源
回想起和小鹿的相遇已是很遥远的事。一九八九年,我来到美国的时候已是四十三岁,根本没有做好在国外生活的任何准备,到了美国才发现在这儿不会英文、不会驾车该怎么生存?还有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挫折感、陌生感、孤独感,以及深刻的寂寞,那心情真是拔凉拔凉的,而就在这时候遇上了小鹿。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遇上的台湾同胞,居然没有生疏感、疏离感,这是小鹿的特质,还是我们的缘分?那时的小鹿更年轻帅气,还记得他用英文向我问候,我一脸的茫然,而他马上就意识到我的处境,主动提出带我去三藩市看看的建议,当时真是心头一热,因为我住到这里快一个星期了,孤零零的没有人带我出这个门。从此,小鹿像是背负什么使命似的帮助我驾车、英文翻译、办绿卡,还有很多烦人的琐事都依靠小鹿的帮助,一想起与小鹿在美国相处的日子,我就感到温馨,尤其是小鹿的父母视我为家人,若没有小鹿,我就无法在美国居留下来,更别说买房子了。
小鹿在与我相遇后人生有了极大的转折,总是说是我改变他,我实在不能认同。因为早在我认识小鹿之前,他就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走下去,那时他已像大多数人一样完成在美国生存的能力,有硕士学历,是大公司的工程师,还拥有一大栋房子。他在焊电路板的时候,想着我就这么干一辈子?在餐馆吃饭的时候,看到年轻的工程师牵着妻子、抱着孩子到餐馆吃一顿,想着难道我也这么生活下去?不安分的小鹿开始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活法,到跳蚤市场卖过货,还想租个店铺卖炸鱼……。
冥冥之中,上天似乎已安排好每个人的命运,一切是那么的巧,在那时候我放弃在北京画院奋斗了十六年的成就,来到美国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国土,遇上小鹿,小鹿也好像上辈子欠我什么似的,无怨无悔、不厌其烦地帮助我,小鹿才是我的贵人。
小鹿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选择自己的人生。从工程师转到走艺术之路,从一个实实在在、有形有据的领域转到抽象的视觉艺术领域,就好像从地上拔到天上绝非易事,于是小鹿随时随地学习,看画展听我分析画中世界的千差万别,还常常抱来一大摞画册让我讲解每一幅画的构图、色彩,每一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小鹿本身就具有艺术的天赋,只要他听过的看过的就不会忘记。就因为当年的努力,如今他到各个场合讲梵谷,口若悬河地讲艺术市场,与艺术院校的学生深入浅出的侃侃而谈,谁都无法相信他原来是个工程师。
小鹿邀我为他的书写序,千言万语却写不尽我们这对忘年之交那亦师亦友、既平凡又波澜壮阔的生活点滴,今天的成就和成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选择所走的人生时,是快乐的。
赵秀焕(工笔画大师)
推荐序
艺术生涯中幸福的有缘人
初识洁民,应该是一九九四年前后的事了。当时,记得他那年轻、帅气、很招人喜欢的气质,有着阳光灿烂的外表,脸上总是堆满笑意,穿梭于我们所共同熟悉热爱的艺术圈子里。那时我就在想,这小子将来肯定能在这艺术天地里发热发光。
到了一九九八年,他来到画廊协会担任秘书长一职,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一同为协会、为台湾的艺术产业奋斗打拼。在那段,受到亚洲国际金融风暴袭击下的台湾艺术市场也是一蹶不振,但在画廊协会的集体擘划下,在陆秘书长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我们仍首度迎来西方超现实主义大师玛塔与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亲临现场,隔年更邀请秘鲁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吉兹罗以及安排多年旅居日本的翁倩玉于展览会中举办个展造成轰动。
二○○○年,更筹办了一次有十五家十年以上年资的画廊前往瑞士巴塞尔的朝圣之旅,大伙儿暂时摆下身旁繁杂事务,集体造访西方最资深的艺术博览会,一起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做为将来回台后,能有所思索与改进的动力。那是第一次画廊界的同业人员,如此近距离与长时间的相处沟通和交换意见,每个人都相互交心、坦诚的将自己深藏头脑里的完美总结全盘托出,供在座的其他同业参考、改进,那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艺术改造之旅,我至今难忘,也给了我更多层次的思惟和动力,去琢磨如何打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艺术蓝图。
那次的活动,陆秘书长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去构思与安排。我们更借那次的机会,拜访了巴黎艺术界的朋友,一起座谈、一块交流。之后,更深入法国南部,敞佯于蔚蓝海岸与摩洛哥,那真是一场集休闲旅游与艺术观摩和同业交心的绝佳安排。画廊协会内部同业的向心力,在那一次打下了坚实基础,陆秘书长居间的提议、安排、穿梭、连横、功不可没,也正因为这三年的秘书长生涯,串起了与每位画廊负责人的深厚感情与信任,这与他那彬彬有礼、进退有据与良好的教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一年他卸下秘书长职务之后,他的身影于艺术圈里,深度更深广度更广,他因被台湾画廊协会聘为顾问,所以负责与两岸、日、韩画廊协会间做联系,来为亚洲艺术圈的整合穿梭努力。二○○三年六月协会组团参加韩国国际艺术博览会,这是画廊协会成立以来,出国参展规模最大的一次,共有十四家画廊参展,作品装箱更高达八千公斤。在这次的展览期间,台湾、大陆、日本、韩国也首次达成为亚洲艺术共创平台的概念,一起努力为亚洲艺术发声,时至今日,这个当初共同推动的理念,仍深深的影响着亚洲的艺术生态,这其中也有着陆顾问的居中牵引。
二○○四年以后,洁民兄更加的忙碌了,除了是协会的资深顾问、更是客座教授、专栏作家、骨董收藏家、艺术经纪人、博览会筹办策展人、拍卖官、主持人等等;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行为事项全找上了他,他也俨然成了艺术产业的代言人,这跟他的专业、博学、知识、口才与好人缘是拢在一起的。因同在艺术的圈子里,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或一同前往,甚至同居一室,夜里聊起过往更是让人兴奋不已,我们常秉烛夜谈,也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谈不完的往事,更是无话不说,也就成了圈里的密友了。
曾记得他说过,能选择与艺术过一生,那是三辈子修来的福气,今日你我都是艺术的有缘人,所以理应是个在睡梦中都会笑的人。最后更盼望他的艺术志业能更上层楼,我也以有洁民兄为荣,也为我们这个艺术圈子里,有这么一位热心推动艺术教育的他为傲。
洁民,加油!
张逸群(画廊协会理事长)
自序
完美并非行为,而是习惯
由受父亲影响走上理工之路,到时值二十年的艺术生涯,人们或许会好奇我跳Tone式的人生转变,于此首先感谢台湾商务印书馆给予我此次回顾的机会。
自小对父亲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即在于他对古典音乐及电子工程的喜爱,甚至自己于家中组装音响,引导我与兄弟们赏析古典音乐,我们也因此得以对之有所涉猎。经历中山科学研究院所长与计画处处长、中正理工学院院长,父亲而后又因军售跳Tone地被派驻至荷兰及印尼担任外交官,现在回想起他对自己的影响确实是非常深刻的,既威严又开明的管教方式也使我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于父亲出国深造时,我跟随着北方满族出身的姥姥、老爷长大,喜欢边听故事边发问,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亦使我对中国的老件产生了情感,这或许也与自己日后的改行有所关联吧!
一九八九年认识启蒙老师——赵秀焕,我便开始在担任电子工程师之余向她学画。六四天安门事件爆发后,则开始兼任起辗转留在美国的赵老师的学生、司机与翻译等角色。隔年前往荷兰海牙探望父母,母亲为我准备了一张梵谷逝世一百週年大展的门票,于展览中体会到梵谷与弟弟之间的情谊,以及帮助艺术家的使命感,此也促使我于一九九二年留职停薪,将老师的作品带回台湾与敦煌艺术中心合作。赵老师的作品于该次个展中全数售罄,我亦确定了于一九九三年离职专注于艺术市场之中,开始参加博览会、拍卖会、两岸交流,于画廊协会担任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任客座教授、拍卖官……,于分享艺术市场心得时亦一同学习,时至今日。
于此回首生命中的诸多巧合,实是种种造成生命不安定的因子,碰上无形当中来临的机会,并在其中找到出路。但过程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仍是赵秀焕老师的诱导式教学,激发了我对艺术的兴趣,她让我从临摹入手,并搭配上「潘天寿谈艺录」探讨绘画构图,适性地使出身理工的我能够更容易切入、理解。
此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父母的开明与支持,再者无疑是赵秀焕老师的诱导与影响,使我得以学习并进入艺术市场;亦需感谢台湾商务印书馆及周士涵先生所给予的协助及对于艺术市场注入的兴趣。
将接触艺术视为兴趣,进而养成习惯,此种保持高度兴趣直至习惯造就的过程,是通往精神家园的路,浅自引发社交话题、增加乐趣,远至享受其中并感受到生活的转变;「完美并非行为,而是习惯」所指即在此。我并非出身专业科班,因此我认为自己在这个圈子最大的功能是使没有机会接触艺术的人得以入门,借着书的出版与自身经历帮助一般民众踏入艺术之门,享受丰硕的生活。人生在世可以平淡地活着,亦可活得非常的丰富,且此并非以金钱能力作为衡量,而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接触艺术而产生的最大享受;虽不一定有能力购藏艺术品,然观赏展览、阅读艺术皆可是享受艺术的开端。
陆洁民
这本《Jimmy Lu 优游艺术路:陆洁民的鑑赏心、收藏情》,我还在品读之中,但脑海中已经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感受。我仿佛看到了陆洁民先生,这位“Jimmy Lu”,并非只是一个普通的收藏者,而是一位真正懂得“优游”艺术的人。这种“优游”,并非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在艺术海洋中自在遨游,同时又能精准捕捉珍宝的能力。他的“鑑赏心”,想必经过了长年的锤炼,能够穿透表象,直达作品的灵魂深处。我猜想,书里一定充满了对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时代作品的精辟分析,那些文字会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们去理解艺术的语言。而“收藏情”,则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更可能是一种与艺术品的情感连接,是一种责任感,甚至是一种守护。我会好奇,他收藏的作品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在选择一件藏品时,是如何权衡价值与情感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他用自己的“心”和“情”,为我们描绘出一条通往艺术殿堂的清晰路径,让我们在迷雾中不再迷茫,在探索中获得启发。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单单是被这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住了。那是一种低调却又充满质感的风格,仿佛和书名所传达的“优游艺术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总觉得,一本好的艺术类书籍,光是封面就应该能传递出作者的品味和这本书的调性。而这本《Jimmy Lu 优游艺术路:陆洁民的鑑赏心、收藏情》,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那种张扬或浮夸的设计,而是用一种沉静、内敛的方式,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艺术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陆洁民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这条“艺术路”的?他的“鑑赏心”又是如何被一点点磨砺出来的?是天赋使然,还是后天的勤奋与积累?而“收藏情”,又承载了他多少故事和情感?我好奇这不仅仅是关于购买和拥有,更可能包含了他对艺术品的理解、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未来传承的思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与一位资深艺术爱好者的深度对话,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窥探到陆洁民先生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从而也启发我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
评分从书名《Jimmy Lu 优游艺术路:陆洁民的鑑赏心、收藏情》就能感受到一种豁达与深刻。我预想中的“Jimmy Lu”,一定是一个在艺术世界里游刃有余,享受探索乐趣的人,而非那种被功利心驱使的追逐者。他的“艺术路”,我想并非一帆风顺,或许有过迷茫,有过挑战,但最终都化为了他独有的智慧和感悟。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展现的是一种“鑑赏心”的养成,是如何从一个懵懂的爱好者,成长为一个能够洞察艺术精髓的行家。这里面一定有关于如何去“看”,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理解”艺术的宝贵经验。而“收藏情”,这四个字更是触动了我,这绝非是简单的“买买买”,它背后一定饱含着对艺术品的情感投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我希望这本书能传递出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教会我们如何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中汲取力量,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Jimmy Lu 优游艺术路:陆洁民的鑑赏心、收藏情”,光是读着就觉得画面感十足,仿佛能嗅到艺术品特有的气息,感受到收藏家那份深深的着迷。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光是这个名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陆洁民先生,这位在艺术领域里游刃有余的“Jimmy Lu”,他的艺术之路是怎样的跌宕起伏?他又会以怎样一颗“鑑赏心”去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杰作,又带着怎样的“收藏情”去将它们珍藏?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他可能的故事线,或许有在拍卖会上与心仪之物擦肩而过的紧张,或许有在工作室里沉醉于一件作品细节的静谧,又或许有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时的激动与感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单单是一本介绍艺术品或者收藏技巧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指南,是陆洁民先生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在这条路上所经历的一切,浓缩提炼成的一份真诚分享。我期待着从中学习到他独到的眼光,理解他为何会为某件作品倾心,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艺术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港湾。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邃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对“鑑赏”和“收藏”这两个词汇有了全新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反复咀嚼,总觉得它蕴含着一种深厚的底蕴。“Jimmy Lu 优游艺术路:陆洁民的鑑赏心、收藏情”,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给我一种饱经风霜却依然充满活力的感觉。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一个坐在象牙塔里的艺术评论家,而是一位真正走进过艺术现场,与艺术品有过深度“对话”的人。他的“鑑赏心”,我想一定是在无数次与艺术品的“面对面”中,在一次次的思考与比较中,逐渐形成的。或许,这本书会带领我们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件艺术品不仅仅是材料和技艺的结合,更是历史、文化、情感的载体。而“收藏情”,则更是让我好奇,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是源于对美的极致追求,还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分享那些关于艺术的深刻体验,让我们感受到,收藏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