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从日治时期开始迅速发展,到战后投入大量建设,跃身成为台湾第二大城市来自各地的大量移民,其中以澎湖移民的势力影响最大、最深远。来自澎湖湖西乡的萧佛助,对高雄城市的建设营造,有相当大的影响,迄战后初期仍十分活跃,许多高雄的大戏院、贩厝群,概由他兴建或承建,对促进城市的繁荣,居功至伟,是建构一九四○至一九六○年代高雄城市风貌的重要人物。
本书借由旧照片、史料蒐集,以及口述访谈,爬梳萧佛助的故事。名为「建筑物语」一书,不只谈萧佛助建筑作品的故事,也谈他所建筑自己的丰富一生,和他建筑起一个澎湖移民典范,更重要是他所建筑出的城市荣景,都是关于他如何「建筑」自己的故事。透过本书勾勒出战后初期,高雄的移民史、娱乐发展史及城市发展史的风貌。
主要内容:
壹、湖西来的建筑师
.建筑巧手的诞生
.古道热肠的佛助伯
.「澎湖帮」在高雄
贰、理想城市蓝图的打造
.高雄第一甲级
.合作无间的助手
参、与时代同进的建筑美学
.承袭日治末期风格
.迈向现代主义样式
肆、高雄城市发展的建树
.城市移民的力量
.城市发展与建设
.城市建筑美学的建立
本书特色
1.透过萧佛助的一生事蹟及建筑事业经营,侧写战后高雄的城市发展,也为台湾当代建筑史留下记录。
2.详述一九四○至一九六○年代,高雄几个重要建筑的兴筑过程与建筑特色,如大舞台戏院、华侨戏院、西北戏院、亚洲戏院、中都戏院,及贩厝群等。
3.透过丰富的图片与手绘图,呈现战后初期台湾戏院建筑与住宅建筑的特色。
作者简介
陈坤毅
一九九○年生,高雄内惟人,先祖自澎湖渡海而来。国立成功大学都市计划学系毕业,目前研究所就读中。被形容是年轻的躯壳里住着一个老灵魂。爱涂鸦按快门,也爱挥毫爬格子;爱听流行嘻哈,也爱宝岛歌后。
从小就开始关注家乡的一景一物,持续努力记录这块土地上面临消逝的记忆,并捍卫着在地的历史文化。曾创下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历来年纪最轻的策展人记录。
合着有《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戏院》一书。
在我拿起这本书之前,我的脑海中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建构繁荣城市”这个词汇,唤起了我对那些充满活力的城市景象的向往,而“萧佛助的建筑物语”则让我好奇,这位萧佛助先生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用他的“建筑物语”来解读和塑造这些繁荣景象的呢? 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蕴含着他对城市发展独到的见解,或许是从宏观的规划理念,到微观的建筑细节,他都有着自己一套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方法。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比如,某个城市区域的转型,某栋标志性建筑的诞生过程,亦或是某个社区的改造。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案例,了解萧佛助先生是如何运用他的“巧手”,不仅仅是建造物理空间,更是激发城市的活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最终实现“繁荣”的目标。 读这本书,我期待能获得一些启发,思考我们身边的城市,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许,这本书会改变我对城市的看法,让我看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感受到那些隐藏在钢筋水泥背后的温情。
评分“建构繁荣城市”——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憧憬的词组,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景象。 而“萧佛助的建筑物语”则为这份宏大的叙事,注入了一个具体而鲜活的灵魂。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萧佛助先生的“建筑物语”究竟是怎样的? 它是否像是一本无声的书籍,用建筑的语言讲述着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展现出萧佛助先生在解决复杂城市问题时的智慧和魄力。 城市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充满了各种挑战和矛盾。 我想知道,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巧手”,去化解冲突,去整合资源,去创造出既具有前瞻性又贴近现实的建筑作品。 也许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理念,以及他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实际操作中。 读这本书,我不仅想了解建筑本身,更想了解建筑背后的思考,以及那位“巧手”如何用他的才华,为城市的繁荣贡献力量。
评分“建构繁荣城市的巧手”——仅仅是这个标题,就已经让我感到一种力量感和可能性。 它暗示着,城市的发展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精心设计、细致打磨的艺术。 而“萧佛助的建筑物语”则赋予了这个过程一个具象化的灵魂,让我对这位萧佛助先生充满好奇。 我想象着,他是一位拥有卓越才能的实践者,他的“建筑物语”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蕴含在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空间中的智慧结晶。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萧佛助先生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如何看待城市,如何构思他的作品。 也许书中会包含他早期的作品,展示他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如何不断突破自我。 我也期待能看到他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他是否会对科技、环保、人文等因素有特别的考量? 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感受到建筑的温度,理解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建筑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气质。 我相信,这本书会是一次关于城市生命力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端,让我对“萧佛助”这位名字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建构繁荣城市”这一宏大的命题,与“巧手”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词语相结合,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部关于智慧、创造与实践的篇章。 我好奇,萧佛助先生的“建筑物语”究竟是什么? 它是否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哲学,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还是一种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萧佛助先生在不同项目中的思考过程,他如何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也许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片段,让我们看到一个建筑师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最终成为“建构繁荣城市”的“巧手”。 读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养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感受到建筑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文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城市,以及我们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 "建构繁荣城市的巧手" 让我联想到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深处,默默塑造着我们生活空间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们,而 "萧佛助的建筑物语" 则为这本书赋予了一种人情味和故事性。 我想象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理论或枯燥的工程案例,而更像是一场关于城市生命力的对话,一次对萧佛助先生建筑哲学与实践的深入探索。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萧佛助先生是如何从一个想法、一个草图,一步步将宏伟的建筑蓝图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 这种“巧手”不仅仅是技术的精湛,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将艺术、功能、环境和社会需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我很好奇,他是否会分享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如何凭借过人的毅力与创造力克服困难? 也许书中会有关于他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无限可能的精彩案例。 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获得关于城市发展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的堆砌,更是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期待这本书能带我领略建筑背后的故事,感受一位“巧手”匠人的智慧与情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