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3
【跨「国」GAN BA TE:当代艺术的想像、行动与连结】
本书包含艺术家评论文章、策展论述与面对各式全球跨文化与国界的展览所作的批判反思之文,内容虽然涵盖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与展览,但也都同时反映了作者近几年所侧重的议题:思考当世界处在密集且剧烈的全球化过程之下,面临人、事、物以及政治经济体频繁的地理移动与板块重组,台湾当代艺术(史)如何回应如此的冲击?处于边缘,如何透过连结、对话而产生力量?
【纪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创伤与性别差异的美学】
二二八事件不应只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也是一种历史和政治的创伤。创伤会带来长期、未知和无边无际的影响,而一再回来干扰,甚至到今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访二二八记忆形成的过程,在此论述中则是透过当代艺术的途径,谨慎地找出它作为一种创伤的结构和机制,而非仅只将它视为一个创伤事件。同时,笔者也想指出,透过二二八纪念活动和历史化所形构的新台湾国家论述,事实上是父权下的产物,具有非常严格的边界,它让台湾对二二八事件中菁英男性受难者以外的女性和其他人完全被遗忘,或是被短暂地纪念,然后很快地又被遗忘。创伤的力量来自于佛洛伊德所发现的机制,这机制不仅造成个人心理上的痛苦,也对文化认同和传统的形塑有所影响,亦即:早期创伤—防卫—潜伏—精神官能症爆发—受压抑的局部复返。本书会说明二二八事件在台湾的记忆形成过程中,如何一再重复这个创伤结构的循环。笔者的建议则是,二二八事件具有创伤的性质,只有透过见证和聆听创伤,这个创伤的循环才有可能转变。
本书特色
一、首部以针对二二八事件与纪念美展所呈现的艺术、文学作品的美学实践,爬梳当代台湾国族和文化认同与主体性的专论。
二、批判现行普遍的「纪念」形式与困境,提出应具有更深沉的文化意义与企图,以及理解二二八事件历史化的脉络与发展,并见证和感同身受地聆听,创伤才能获得实质的转换与达到纪念的目的。
三、本书结合了精神分析学的「创伤理论」,并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试图在家父长制的社会下,找回二二八事件中消失了的女性主体。
名人推荐
香君试图透过她对超越国家主义、性别歧视与种族主义的台湾艺术家作品分析,来开启想像的可能性。…… 她强调艺术是行动,而不是反作用力式的对某种(即便是不可抗拒的)外力的反应。
无论是学术或艺术作品,它的来世(即出版之后的历程),本来就有着更宽广的意义。我想,她作品的来世将出现在我们这些读者转译她的作品、追随她以行动来实践艺术、并把我们自己交付给她热烈渴望的开放未来中。——史书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
香君为我的世界开启了许多新面向,让我意识及了解到台湾的艺术与历史。为了国际女性主义,并寻求让全球了解我们关系的新途径,我们一道拟定及规划计画。她是如此杰出的一位思想家,不但进入我的生活令我受益匪浅,并让全球的女性主义社群更为丰富与扩展。——Griselda Pollock(英国里兹大学社会艺术史与批判艺术史教授)
我会将陈香君放在以新方式来思考当代艺术的最前线,也就是大量关注在艺术作品上,视为一种结合其自身实体与哲学及心理效应的过程。这和仅聚焦在实体上的形式主义分析以及倾向解读再现的社会史分析不同。陈香君的作品告诉我们,如何以新方法诚实面对艺术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概念,同时也暗示还有那些我们只能透过艺术作品才能接触到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经验范畴。其中之一就是创伤:这是我们未必知道或了解的。透过罪恶感和羞愧,还有受苦跟勇气,它的情动缠扰着个人与整个社会。——英国里兹大学艺术、艺术史与文化研究学院教授Griselda Pollock
《纪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创伤与性别差异的美学》根据陈香君在英国时期的博士论文译成,也是她生前最重要的着作。本书重点不在于「二二八事件」的钩沉,而在于1987年台湾社会戒严之后,以纪念之名,举办或成立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艺术展览,以及一度有意借此展开的国族认同及其意识工程的建构。对此,陈香君在抽丝剥茧的观察与分析过程中,对始终居于论述主导地位的男性观点、权力,及其凝视的侷限性,也以最大的善意,同步进行了解构。事实证明,以纪念二二八之名的相关活动,最终成了蓝绿政党倾轧的斗争角力场,反讽地加速了人们的「遗忘」。
《纪念之外》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于,重新爬梳「纪念」应有的更深沉的文化意义与企图,并从已经国际化的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入手,结合精神分析学的「创伤理论」,更以台湾女性艺术家部分的杰出创作,作为典范案例,提供男性之外,一种兼具理性与感性,更柔性、更具包容度,且更具抚慰与疗癒深度的视野暨架构。通过陈香君娓娓道来,且旁证博引的《纪念之外》,使我们看到了理解二二八事件及其创伤的新理路—不但充满同理心与爱心的关怀,更具备治疗的能力。—— 资深艺评家与策展人 王嘉骥
除了严谨的学术书写和详细的文献搜集,此书有一个超越政治展览研究的精神核心。作者以「容忍的」与「受创者」(Patient)的双关性为本,指陈出真正的疗癒没有速成,唯有时间和人性昇华,受创之心始得抚慰。在艺术综艺化的今日,此书让我回味到「托尔斯泰式」和「尼采式」的文艺功能:对痛苦灵魂的耐心,以及寻求超越人性的努力。—— 资深艺评家与策展人 高千惠
在别人锁定已经成为主流的先前边缘批判态度,并且从此轻松地照样画葫芦的时候,陈香君已经开始注意新霸权产生及揭露其中的不公义。不管怎样,她都用大量贴切的论据及温和自信的口吻说服我们。此外,她认为台湾当代艺术史的写作,要「保持着在动人的见证与感同凝视下所启动的开放心胸,唯有保持着这种开放的态度,才能让我们领会当代艺术的复杂性与递移性。」在一个习惯激化对立的社会氛围中,她建立了这样的精致典范,我们如何去继续这未竟之路?—— 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 黄海鸣
同样研究二二八创伤记忆与再现,香君以细腻敏锐的观察与优雅深邃的笔法,结合艺术评论与精神分析理论,深入探索看似众声喧哗、观点纷呈的二二八美展,其背后所指向的社会集体性遗忘与创伤记忆的反覆回归,是关心博物馆展示与人权议题的人,不得错过的好书!——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陈佳利
「男性是国家英雄、祖先和主人;女性则是哀悼者、创伤的标记者,以及子嗣的守护者。」如何见证当代台湾国家状态中不被记忆的痕迹,如何使得二二八男性受难者遗族中的女性遭受的创伤经验,得以被看见?陈香君透过精神分析的艺术史书写,标定了创伤回返与阴性主体的余生位置,一个长久以来沈默失语的主体,终于发出了吶喊的高音。——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博士班副教授 龚卓军
作者简介
陈香君(Elsa Hsiang-chun Chen, 1969–2011)
学历
2006.3英国里兹大学艺术史博士(Ph.D. in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Leeds, UK)
1995.3澳洲雪梨大学艺术史硕士(M.A. in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1992.6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学士(B.A. in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经历
2010.2–2011.1国立阳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聘专任助理教授
2010.2–7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008.8–2010.1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2006.7–2008.6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Andrew W. Mellon跨国文化研究博士后研究员及讲师
2002.7–2004.6台湾女性艺术协会第三届副理事长
2001–2004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讲师
2001立法院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
1999.8–2000.1台湾女性艺术协会创会成员
1997–2011独立策展人
1995–2011艺术评论人
研究专长
当代艺术研究(台湾、亚洲、英美)、后/殖民文化研究、跨国文化研究、创伤与记忆研究、艺术与性别研究、艺术评论与策展
博士论文
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 Ph.D. Thesis, School of Fine Art, Art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05.
专书
《跨「国」移动:当代艺术的想像、行动与连结》,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11年。
《记忆的表情》,台北:东大图书,2006年。
《艺术档案.社会阅读》,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4年。
翻译
Griselda Pollock着,《视线与差异:阴柔气质、女性主义与艺术历史》,台北:远流,2000年。
Norma Broude and Mary D. Garrard编,《女性主义与艺术历史:扩充论述(上、下)》,台北:远流,1998年。(合译)
Harold Rosenberg着,《「新」的传统》,台北:远流,1997年。
活动暨展览策划
2010共同规划「Griselda Pollock演讲暨工作坊」
2010「看(不)见的风景:当代跨域性格的探索」
2006「线索:吴玛悧」(re:thread: Wu Mali)
2006「燕子之城:移民、后/殖民记忆与新台湾色彩」
2003第一届台湾国际女性艺术节「网指之间:生活在科技年代」
2001「心灵再现:台湾女性当代艺术展」助理策展
1998「Haunting Houses by trace」协同策展
译者简介
周灵芝
艺术家、作家、专业翻译
项幼榕
专业翻译
【跨「国」GAN BA TE:当代艺术的想像、行动与连结】
推荐序
犹如后记般的序文|史书美
导言
第一章、艺术迁移:郑淑丽的艺术谈「台湾人」与「(台湾)当代艺术」的时空
第二章、我的皮肤就是我的家╱国:吴玛悧的《宝岛物语》
第三章、想像的反帝国连线:陈界仁的影像行动
第四章、主体政治?寓言的存在?在奇幻的路途中
第五章、「燕子之城」:移民、后╱殖民记忆与新台湾色彩
第六章、网指之间——生活在科技年代中的人文变迁80
第七章、当代艺术与女性主义关系的转变:以全球女性主义来思考
第八章、想像的工坊:从策展意识看2002年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
第九章、跨亚的艺术社群: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
【纪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创伤与性别差异的美学】
序 一篇非常个人的介绍|葛莉赛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
引言
第一部 二二八事件与文化记忆的形成
第一章 纪念二二八:文化记忆在台湾1987至2004年
第一节 文化记忆如何形成之理论
第二节 二二八文化记忆形塑的历史和政治脉络简述
第三节 量绘1987至2004年二二八文化记忆的形成
第四节 二二八文化记忆第一期:1987年之前
第五节 二二八文化记忆第二期:1987至1995年
第六节 二二八文化记忆第三期:1995至2004年
第七节 结论 「叙事性的恋物再现」:纪念二二八的记忆危机
第二章 「台湾美术」:二二八纪念美展的国族意识和美学政治
第一节 二二八纪念美展的论述分析
第二节 「台湾美术」是「台湾画派」或「台湾画」的「台湾意识」
第三节 「台湾美术」是台湾、当代和国际前卫的文化混种
第四节 「台湾美术」是瓦解的左派、表现主义和社会写实的中国木刻版画传统
第五节 回到「台湾美术」是「差异」的「台湾画派」和「台湾画」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悲情昇华」与新台湾国家的美学再现
第一节 一个新台湾国家的降临
第二节 说出被禁止的二二八记忆和历史:重塑新台湾国家的过往历史
第三节 二二八男性受难者的平反:塑造一个父权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新台湾国家之新国家主体
第四节 受难的女性化:让新国家和国家主体趋于完美且完整
第五节 拒绝离开的创伤和一些「未竟事务」
第二部 理论性的重新检视
第四章 国家,国族主义和消失的女性
第一节 台湾作为母土(Mother-land)
第二节 以异性恋和家父长制所建构的新台湾国家
第三节 性别差异的国族主义
第四节 透过书写,找回消失的女性
第五章 二二八历史与政治创伤的理论化
第一节 论述二二八事件何以是一个历史和政治的创伤
第二节 佛洛伊德对创伤结构的创见
第三节 翻译佛洛伊德:对照卡如丝与雷丝的诠释
第四节 将二二八历史和政治创伤的结构理论化
第三部 阅读美学昇华(悲情「昇华」)
第六章 阅读二二八的美学昇华
第一节 情动的动力
第二节 「移情视觉」和移情作用的各种途径
第三节 「艺术作为创伤的转渡站」和「艺术里的跨主体性」
第四节 阅读二二八事件的美学昇华
结语
图版
附录一:二二八历史与文化再现的文献精选
附录二:二二八纪念碑、纪念公园和纪念馆建立时间表
附录三:二二八纪念美展一览表
参考文献
编辑后记
跨「国」移动:当代艺术的想像、行动与连结+纪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创伤与性别差异的美学 套书(附赠:今艺术X日星铸字行 文青小书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跨「国」移动:当代艺术的想像、行动与连结+纪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创伤与性别差异的美学 套书(附赠:今艺术X日星铸字行 文青小书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