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呈现2010年朱铭美术馆儿童艺术教育双年展『领域震央.剧场平台』的展览风貌,集结15个对戏剧教育深耕的教学单位展出。
除了让人一窥现在的戏剧教学形式外,也邀请相关学者提出他们对剧场与教育的观点,希望借由这次的展览,让这些默默耕耘剧场教育的教学单位或工作者有一个可以互相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作者简介
朱铭美术馆教育推广部
朱铭美术馆隶属于财团法人朱铭文教基金会,创办人朱铭先生以12年的时间打造这座美术馆,并于1999年9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朱铭美术馆的两大使命即是推广雕塑艺术及儿童艺术教育的扎根,两者兼顾一直是朱铭美术馆致力发展的方向。
朱铭美术馆位于新北市金山区的大自然山林中,远离市区尘嚣车阵和高楼大厦,园区内有气势磅礡的艺术作品,邻山、面海、季节鲜明,有别于一般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在这里,可以徜徉在蓝天、绿地的怀抱中观赏朱铭先生的艺术,用最轻松、愉快的心情,与艺术对话。
朱铭美术馆开馆至今已迈入第15年,身为台湾少数以雕塑为主的博物馆,针对雕塑艺术的推广,美术馆历年来策画举办了各式平面或立体艺术品的展览,包括艺术家朱铭的新作或典藏展览规划以及国内外艺术家的邀请展,而展览地点除了于美术馆高达24,000坪的室内和户外空间,足迹更踏遍了欧洲、亚洲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或美术馆,累积了丰富的策展及执行经验。
另外,朱铭美术馆秉持艺术家朱铭先生「种活艺术的种子」理念,除了在园区内建设为小朋友量身打造的空间,展出专为小朋友策划的展览,更因考量新北市金山万里地区艺术资源较匮乏,透过长期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艺术教育活动,经营在地社区,丰厚在地学童对艺术人文的体验,希望成为儿童接触艺术的平台与媒介,让孩童在充满艺术文化气息的薰陶下,增添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馆长序 04
策展人的话 06
展场平面图 08
领域震央 剧场平台----剧场的美学能量 10
剧场X教育 剧场,一种关系平台 12
台北县插角国小 金敏分校 14
苗栗县全人实验高级中学 18
台北市内湖国民小学 20
台北市河堤国民小学 22
台东县椰油国民小学 24
台北县种籽亲子实验国民小学 26
台北欧洲学校 28
梵体剧场 30
大开剧团 34
河床剧团 36
鞋子儿童剧团 38
社区创造力工作站----胡宝林 40
台南人剧团 42
偶偶偶剧团 46
美国面包魁儡剧团 50
剧场与儿童艺术教育的对话 54
馆长序
朱铭美术馆自开馆以来,朱铭先生创馆的宗旨一是推广雕塑艺术,另一个则是推广儿童艺术教育。朱铭先生十分关注儿童教育这个议题,来美术馆参观的观众,一定可以发现园区里有许多创作都是跟儿童有关系的。
朱铭美术馆并于2007年成立了儿童艺术中心,专门提供一个场域让儿童可以在里面自然而然的亲近艺术。在这个场域里,儿童们可以在园区涂鸦、戏水,并且有雕塑体验老师带领着一起创作,从容易亲近的环境自然而然触发儿童对艺术的兴趣。
我们一方面推广儿童艺术教育,一方面也思考儿童艺术教育该以什么样的面貌持续进行,从创馆之初举办儿童创作比赛,思考到创作的初衷不应该是为了比赛,于是进行了儿童创作不比赛的活动,进而又思考到:艺术的范围可以有多大?服务也可以是一种艺术行为吗?
于是开始与金山、万里地区的小学合作,培训起以艺术为服务概念的「儿童艺工」;从冬、夏令营的营队转型到以「生活雕塑」为概念的儿童雕塑营,引导儿童对自我生活的探索展现出对艺术的想像;美术馆也不只是只侷限在美术馆内推广儿童艺术教育,借由与社区、学校的长期合作,将艺术教育推广的范围更扩大了。
于2007年成立了儿童艺术中心之后,便推出了第一届的儿童艺术教育双年展〈艺教新样貌 生态总呈现〉,邀请在儿童艺术教育的执行与落实上有突破体制内教育的教学单位参展,并以工作坊、座谈会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可以对话的场域。
这次的双年展主题聚焦在「剧场教育」,透过十五个教学单位和剧团的剧场艺术教学展览,搭配丰富的工作坊与座谈会形式,希望能建构出可供相关艺术教育伙伴、师生与关注此议题的家长一个可以互相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也希望借由这次的展览,开启更多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可能性。
两年一次的儿童艺术教育双年展,朱铭美术馆要呈现的是对儿童艺术教育持续关注,并且也透过专刊的出版,为儿童艺术教育的进程树立一个里程碑。
在这里非常感谢参展单位这么用心地佈置展区,也谢谢为展览尽心尽力的策展人黄荣智先生、教育推广部的全体同仁们,朱铭美术馆会持续举办儿童艺术教育双年展,并透过个多元的面向来探讨儿童艺术教育的可能性,期待同样关心儿童艺术教育未来的各位,能不吝惜给予批评与指教。
策展人序
展呈本身形成的方式就可以形构出背后策展思索的轨迹。
本展的初始想法源自2007年在朱铭美术馆所策画的第一届儿童艺术教育双年展,在寻访参展单位时,有一些学校的戏剧教学已有不错的发展,当下就有将戏剧教学做为展呈内容的想法,在形成本展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在剧场专业领域认识不足,所幸得利于许多戏剧教学前辈与老师的协助与支持才让这个展得以形成。
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透过教育性策展去实践的可能
教育性策展不同于一般艺术性的策展,它呈现的不是艺术家个人的感知与思考的汇聚,而是去关照教育环境总体的发生与转变,并深度探究背后的因由,再透过策展的方式,适度呈现。此种呈现又能提供给社会大众互动与交流的机会。
因此,在此次展演中我们尽可能的去确立它做为台湾首次教育性双年展的可能性轮廓,而这个轮廓也会随着每次展演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异,其变异的过程或许正不断提供我们不同的视点,去重新检视教学现场的发生与种种新的可能,并给予教育性展演一个新的面貌与想像。
这次展呈内容将范围聚焦在剧场与儿童教育的关系上,以及它在领域间的跨域与统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策展的主题以「领域震央‧剧场平台」为核心,并以开放的态度与集体的行动将剧场所展现出的多元涵容与群聚合作透过展演的过程慢慢开展出来。
戏剧做为领域震央的提议
戏剧在教学上可作为教学媒介,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这两种方式在台湾都有许多人在深耕。
这次的展呈也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访视,策展的主轴将「戏剧」视为领域的震央去观看戏剧与它域之间所建构出互文的网络关系,并将剧场当作是一种关系的平台,这种关系平台的概念是去构筑具公众及开放的言说空间,此空间的对话是基于人与人之间所共同关心和共同面对的事物,透过这样的关注与讨论来形成更多的可能,因此,平台的概念是具有教育性、互动性、延展性、未来性等多义的面向。
整体展呈的内容也试图去联系戏剧教育与学校环境、生活意涵、文化层面的种种关系。
展呈的几个特点:
一.复合式展演形式:整体内容包含展演、专题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出版等复合式内容,借由点的扩展与线的连结产生较全面性的参与与影响。
二.剧场内容在美术馆发生:透过展演的方式,让艺术跨域成为具体的实践。并适度呈现微形剧场生态,这个生态汇聚了特定场域所开展出的独特的形式与内容。
三.老师成为创作者的角色:将展呈当作是创作的实践去进行,并构想关于展呈形式、观众阅读、参与及互动方式的装置性意义。
四.老师教学内容的整序:将老师多年教学实践的内容进行汇整与重新检视,并透过展呈的方式与社会大众进行交流与分享。
五.过程性的呈现:呈现老师教学方式与思考的过程,而非最后教学成品的呈现。关注的不是作品完成的结果而是老师在进行教学前的想法与进行的方式,也就是去呈现老师教学的思考历程,并以总体的教学机制为参照。
六.以儿童为主体:将儿童自身学习的动机与创意放置在更重要的位置,并以杜威所提及教育方法应以提供学习者「做中学,学中做」经验为基础,去建构一种透过艺术实践产生的教育内容。
除此之外,整个展呈也关注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修正、创造与发展,以及这样的过程对儿童的影响为何?这些也是本展展呈所欲呈现的内容。
第二届儿童艺术教育双年展维系着与上届策展相同的方式,对参展单位进行实地查访来确定参展的可能与方式,并注重整体展呈的多样性。整个展呈共邀集15个单位的参与,范围扩散到整个园区,未来我们也期望有更多的人能投注及参与其中。
《领域震央.剧场平台》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却又不失一种静谧的思考。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通过一种更为内敛、更为深刻的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波澜和命运的轨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震央”的描绘,它并非那种瞬间爆发的灾难,而更像是一种潜藏的能量,一种不断累积、最终会改变一切的力量。而“剧场平台”则像是一个见证者,记录着每一个角色的演出,记录着他们的每一次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书中那些关于“领域”的设定,让我对世界的构成有了更广阔的想象。我常常在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看似简单直接的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无数个其他的“领域”,它们之间又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既有力量,又富有美感。它让我放下浮躁,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思考生命本身的意义。
评分《领域震央.剧场平台》这本书的气质非常独特,它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充满细节的世界观,让人一旦沉浸其中,就很难轻易抽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平台”概念的解读,它不单单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的汇聚,一种思想的碰撞,甚至是一种命运的交织。在其中,不同的人物,来自不同的“领域”,因为这个“平台”而产生连接,他们的故事如同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不同剧目,时而悲怆,时而激昂,时而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作者的叙事手法也很有意思,像是拿着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将所有看似无关的事件和人物巧妙地串联起来,直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这种巧妙的构思,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逻辑性。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领域”和“平台”?我们又是在参与着怎样一场无人知晓的“剧目”?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让我对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
评分拿到《领域震央.剧场平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充满诗意的书名,而读完后,我发现书中的内容更是将这份诗意推向了极致。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深厚,笔下的场景描写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声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震央”这个概念的运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学概念,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切的起点,也代表着即将到来的巨变。而“剧场平台”则像是承载这一切发生之地,既可以是现实的舞台,也可以是内心的剧场。书中人物的对话也极具张力,每一句话都似乎饱含深意,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处境。我喜欢作者在推进故事时留下的那些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去想象和解读,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旅行,不断地被书中描绘的世界所吸引,又不断地被其中的哲学思考所触动。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在合上书页之后,依然能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而《领域震央.剧场平台》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所构建的“领域”和“剧场平台”的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能够创造出如此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世界。更让我着迷的是,在这些宏大的设定之下,作者依然能够捕捉到人性的细微之处。那些角色的情感,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理想与挣扎,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有血有肉。书中的“震央”不仅仅是情节上的转折点,更是角色内心深处的某种觉醒或改变,它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也推动着人物的成长。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角色心理活动时的细腻之处,仿佛能直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喜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命运”和“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认识。它是一次奇妙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刚翻完《领域震央.剧场平台》,脑子里还回响着那些充满张力的场面,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涤荡心灵的冒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虚构的“领域”和一个神秘的“剧场平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塑造角色时那种细腻的笔触,即便是一些配角,也仿佛拥有自己的血肉和情感,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触动人心。故事的推进方式也十分巧妙,常常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下暗流涌动,让人不禁屏息以待,想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那种层层剥茧,逐步揭示真相的节奏感,让我欲罢不能。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代入其中,体会角色的喜怒哀乐。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看似稳定的现实世界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震央”,驱动着一切,又或者,我们每个人自身就是那个不断震荡的中心,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着属于自己的“剧场”。这本书的意境非常深远,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其中的某个场景,或者某句发人深省的话,它给我的思考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