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

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画
  • 艺术史
  • 彭明辉
  • 中国画
  • 艺术理论
  • 审美
  • 文化
  • 绘画技法
  • 艺术评论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过千年来的国画史
我们就像是在见证中国人的情感变化和生命历程


  彭明辉(心灵励志畅销作家,《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作者):

  我开始认真研究国画,原本是想要从国画去体验,中国人在数千年历史内有过哪些伟大的情感与人格,以便回答自己「人活着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人活着有什么值得珍惜的?」

  后来,我在范宽与五代的山水画里,领略到国画背后庄严、崇高的情感世界与思想,也借此看见自己内在世界里,那一份庄严、崇高而近乎神圣的情怀,

  因而确信:人活着,有远比名利更值得追求、领会的精神世界等待我们去开发。靠着这份信念的引导,我才走出虚无。

  跨出狭义的绘画艺术,
  心灵励志畅销作家彭明辉援引书法艺术的精神、
  《史记》记载中孔子与季札的音乐美学,
  以及彩陶、青铜器的特色为佐证,相互发明,
  结集成《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勾勒出先秦以降的中国美学精神。

  艺术保留人类数千年的情感变化,直透、鲜活有如往昔,认真揣摩可以感受到许多超乎言诠的情感、胸怀,有如跟千年前的古人当面对话。

  周朝以来中国有其一脉相承的美学精神,特别重视艺术形式、内在情感和人格三者不分的紧密关系,使得艺术创作突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的格局,变成一个值得以生命相许的终生职志,也因而让我们有机会借由国画名作而看见前人伟大的生命丰采。

  彭明辉新作《崇高之美》力求深入浅出,论述的视野也远比传统国画更宽广:它以国画为探讨的焦点,但是把讨论的背景安置在中西绘画的对比,以及彩陶、青铜、先秦音乐美学与书法的精神面貌。本书视野横跨古今中外,用以相互发明,企图借此较周延地掌握中国绘画的美学与文化特质,从而釐清在这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里,我们该如何进行艺术、美学与文化的取舍与传承。

  【随书附赠】范宽《谿山行旅图》、李成《寒林平野图》复制版海报各一张
《梵高的星空与麦田:色彩的诗意与灵魂的呐喊》 一、序章:光影的低语与色彩的狂想 本书并非对特定艺术家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传记式梳理,而是深入探索十九世纪末期,欧洲艺术领域一场深刻的、由色彩和光线驱动的革命。我们聚焦于一个核心命题:当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开始用画布作为承载其内心世界、情感震荡与哲学思辨的载体时,视觉艺术的边界如何被拓宽。《梵高的星空与麦田》将引导读者穿越印象派的黄昏,直抵后印象主义的黎明,感受那股喷薄而出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艺术洪流。 我们将从对光线最敏锐的观察者——莫奈的“光影实验”说起,探讨他如何捕捉塞纳河畔瞬息万变的氛围。然而,真正的焦点,将聚集在两位色彩的殉道者身上:保罗·塞尚与文森特·梵高。塞尚试图用几何的理性结构重塑自然,而梵高,则用近乎宗教般的狂热,将情感熔铸于颜料之中。 二、第一部分:理性之下的结构重塑——塞尚的“永恒的构建” 塞尚,这位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画家,其作品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典范。本部分将细致剖析他如何从对景物的“感觉”转向对景物的“理解”。 1. 从透视到多重视角: 我们将研究塞尚如何打破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单点透视法,尤其是在《圣维克多山》系列中,他如何用叠加的、平行的色块来构建空间深度,使画面既稳定又充满内在的张力。这种对“实在”的拆解与重建,预示了未来立体主义的诞生。 2. 体积与色彩的辩证关系: 塞尚认为色彩应服务于形体,即“用色彩表现体积”。书中将详细分析他如何通过冷暖色调的微妙过渡(例如,背光的面向冷色,受光的面向暖色),而非传统明暗法,来塑造苹果、静物和人体雕塑般的结构感。我们将审视他晚期作品中出现的“笔触的建筑性”,那是一种对自然秩序的精确丈量与精神上的皈依。 3. 静物中的哲学意图: 塞尚的静物画并非简单的食材陈列,而是对“永恒性”的追问。分析其静物中略显倾斜的桌面对观者的不安感,以及那种近乎笨拙的、对平衡的执着,揭示了艺术家在混乱世界中寻求秩序的内在挣扎。 三、第二部分:情感的沸腾与色彩的宣泄——梵高的火焰与痛苦 如果说塞尚是建筑师,那么梵高就是音乐家,他的画笔是小提琴的弓弦,拉出的声音直抵人心最深处的共鸣。本部分将深入挖掘梵高独特的视觉语言,探讨其作品中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何成为其精神状态的直接投射。 1. 色彩的象征主义与情感对应: 我们将摒弃对梵高作品的“印象派式解读”,转而关注他本人信件中阐述的色彩哲学。例如,他笔下那些饱和度极高的柠檬黄、钴蓝和朱红,并非对自然光的记录,而是他内心“热情”与“绝望”的等量转换。分析《夜间的咖啡馆》,探讨黄色如何被用来表达“人性的可怕”和“罪恶的深度”。 2. 笔触的动态学: 梵高的笔触是流动的、螺旋的、充满生命力的。书中将专门开辟章节,解析其独特的“短促并列笔触”的运用——这种技法如何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振动感和能量场。从《向日葵》中燃烧的生命力,到《星空》中翻滚的宇宙涡流,笔触本身就是叙事的一部分,记录着艺术家精神的律动。 3. 麦田的意象与死亡的拥抱: 重点分析梵高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尤其是那几幅《麦田与乌鸦》。我们将探讨这片金色的麦田如何从丰收的喜悦转变为被黑色线条切割、被压抑的、充满不祥预感的空间。乌鸦群的出现,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象,而是艺术家对孤独、死亡和不可避免的终结的直观感知。 四、第三部分:跨越边界的对话——后印象主义的遗产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探讨塞尚与梵高在艺术史上的汇合与分流,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奠定了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基础。 1. 结构与激情的交汇点: 探讨高更如何吸收了塞尚的结构意识(转向纪念碑性)和梵高的主观色彩(转向象征性),从而发展出“综合主义”。分析高更在塔希提岛上,如何运用平面化的色块和强烈的对比,来表达他对原始精神世界的向往。 2. 现代艺术的“情感光谱”: 总结塞尚对毕加索的结构性影响,以及梵高对德国表现主义(如德国“桥社”和“蓝骑士”)在情感表达上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探索,使得“情感”和“结构”不再是艺术的附属品,而是艺术作品本身的核心驱动力。 五、结语:永恒的探索 最终,本书旨在向读者证明:伟大的艺术品,是艺术家与世界进行的最坦诚、最激烈的对话。塞尚在沉思中寻找永恒的蓝图,梵高在燃烧中释放灵魂的呐喊。通过对这几位巨匠的色彩、笔触和构图的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在面对存在、感知和美学本质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这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解读,更是一次关于如何“看”世界的精神洗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明辉


  剑桥大学控制工程博士,曾获中国画学会「艺术理论金爵奖」与「帝门基金会艺术评论奖」,现任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学系荣誉退休教授。

  40岁以前闭门读书;40岁以后开始摸索跟这块土地与同胞互动的方式。

  1995年愚人节与朋友创办新竹文化协会,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1996年与朋友一起成功地击退中央与地方炒地皮集团的1,025公顷香山湿地开发案。1999年担任社区营造学会理事,因为看见社区组织有桩脚化的危险,开始谋思替代策略。
  1999年参与朋友的灾区「921民报」工作与灾区重建工作。
  1999年与朋友发起社区大学,并担任全国促进会常务理事;后因为社区大学偏重中产阶级的需要而漠视工、农,退出该团体,转而与美浓的朋友一起研究WTO与农业。
  2003年在朋友协助下建立「社区大学SARS资讯网」,写出全球第一本《SARS防护手册》。
  2004年开始参与生命教育,并曾担任生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2012年出版《粮食危机关键报告:台湾观察》(商周)、《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彭明辉谈困境与抉择》(联经)、《2020台湾的危机与挑战》(联经)。
  2013年出版《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辉谈现实与理想》(联经)、《有核不可?拥/反核的33个关键理由》(天下杂志)。
  2014年出版《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联经)。

  目前为农阵自由学者。但最喜欢写的文章是影评、画论、小说导读,以及人生哲学。

  部落格:mhperng.blogspot.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开创山水画史的《匡庐图》
水墨取代敷色,写意凌驾写实
恢弘庄严的《匡庐图》
开创水墨新法的〈笔法记〉
六要、六法与青绿山水

第二章 北宋首选《谿山行旅图》
气势磅礴,旷古绝今
天尊地卑,层次井然
心随笔运的原作,气遗象死的仿作

第三章 范宽的心路历程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谿山行旅图》的神祕情感与六要

第四章 北宋大山水的笔墨世界
四面斩绝,不通人迹的《关山行旅图》
五代与北宋山水的情感世界
李成的深邃懿美

第五章 山水画精神导源
书画同源与笔墨的情感世界
西画的参照与对比
孔子操琴的精神传承

第六章 大自然与可居可游的山水
可居可游的遐想世界
超乎「美」的「崇高之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七章 写意山水与南北宗
披麻皴的情感世界
南北宗的美学与抉择
写意山水与情感的抉择

第八章 花鸟画的流变与创新
花鸟画的写意与写实
花鸟画的创新与突破
减笔画与泼墨的兴起

第九章 文人画与美术革命的论争
文人画到底是什么?
人性与情感的美学
国画的形式与内涵

第十章 从大历史看水墨创新的困境
从大历史的框架看近代水墨的「困境」
创新的形式与内涵
水墨与色彩的纠葛

结语

图书序言



  这是一本谈国画的书,也是一本谈中国文化与美学精神的书。我心中的读者是想要了解国画的人,以及想要借由国画去管窥中国文化的人。这本书的特色,除了力求深入浅出之外,就是远比传统国画论述更宽广的视野:它以国画为探讨的焦点,但是把讨论的背景安置在中西绘画的对比,以及彩陶、青铜、先秦音乐美学与书法的文化传承。视野横跨古今中外,是为了较不偏颇地掌握中国绘画的美学与文化特质,从而釐清在这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里,我们该如何进行艺术、美学与文化的取舍与传承。

  这本书以国画欣赏作为起点,分析国画名作的构图与笔法,引导读者去亲自感受名作的艺术特质与情感,以及这些作品背后的美学思想和人格情操。我期待能借此让读者亲自去感受、揣摩五代与北宋山水画名作中,庄严、崇高的情怀,画家对人性尊严的坚持与笃信,中国人面对大自然时那种近乎宗教的肃穆、崇仰之情,以及艺术最深刻的意义和成就。其次,我也尝试着去理解历代山水画与花鸟画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的文化与人性意涵,借此了解人在不同历史阶段与现实条件下,可以有哪些选择。最后,我尝试着从中西文化的比较,以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上,去理解国画的精神意涵和文化上的独特价值,以及我们今天夹在中西文化交汇处的窘境与机会,希望作为年轻人汲取中西文化精髓时的参考,以及自我发展的借镜。

  周朝以来,中国有其一脉相承的美学精神,特别重视艺术形式、内在情感和人格三者不分的紧密关系,使得艺术创作突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的格局,变成一个值得以生命相许的终生职志,也让我们有机会借由国画名作而看见前人伟大的生命丰采。为了探索这些名作背后的思想与美学精神,本书跨出狭义的绘画艺术,援引书法艺术的精神、《史记》记载中孔子与季札的音乐美学,以及彩陶、青铜器的特色为佐证,相互发明,企图勾勒出先秦以降的中国美学精神。

  我希望读者能从艺术品去直接感受儒家「天尊地卑」的情感,甚至进一步将这些感受拿来跟我们熟读过的《论语》等经典相印证,彼此发挥,突破纯赖抽象文字去意会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窘境。这样一种文化研究的取向,既可以跳脱文字的空洞想像,与历代註解的束缚,又有确实可靠的文物作佐证,而不致蹈空入虚,穿凿附会,是我在年过三十之后最信赖的方法。

  本书最后一章谈清末民初以来,国画与西画的论争,其实它也是百年来中西文化论战的缩影;而国画现代化过程的取舍,也唿应着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冲突与取舍。我希望这一章的讨论,有助于读者釐清国画与西画的冲突与化解之道,它也确实暗藏着我数十年来关于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些思考线索。

  五代和北宋的名画让我相信:人是很不简单的动物,因为他的心里有一份庄严、崇高而近乎神圣的情感与怀抱。专攻美术史而名闻国际的中研院方闻院士也说过:第一次在故宫看到范宽《谿山行旅图》的真迹,使他「变成今天的我」,因为它「以敏感、简洁、沉着自在的方式,表现大自然山水磅礡的气象,它对自然世界有一种心理观照和视野,是我们从未在西方风景画,如莫内、塞尚或弗拉曼克名作里所能感受的。我妻子和我一下子被这无上荣宠的机会给震慑住了」。我希望本书可以引导读者去认识这种震撼和感动。

  过去关于国画作品的分析都太粗略,对构图与笔法的介绍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带过,或流于一厢情愿的滥情渲染,因此一般人读完之后依旧难得其门而入。为了突破上述缺点,本书以可观的篇幅,分析作品的情感(感受)跟构图、笔法的关系,同时用原画和仿作(或相近作品)的对比引导读者,培养大家感受原作的能力,希望大家可以亲自体会原画构图的巧思,以及笔法的特色,感受「意在言外」而「难以言诠」的情感,不只是陶醉在与画面无关的美丽词藻,或空疏浮泛的形容。

  前人对国画作品的情感与思想虽然也有所讨论,但往往也是词藻华丽而牵强附会的空泛议论,或者言简意赅,不容易领略其意旨,以至于跟我们在作品中的实际感受严重脱节。本书试图从作品分析、画论以及历代画评这三个轴线一起下手,尝试去揣摩、分析画家的人格特质与心路历程,希望在这个较大视野与多元的角度下,去认识画家的情感与思想。

  五代与北宋山水是国画的登峰造极之作,花鸟画则开启国画另一个向度的精神和意义。

  表面上,千年来的国画貌似而神似,事实上,在这上千年里国画的精神与技法迭有变化,只不过变化缓慢,创新与承继并进,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后的继承关系绵延不断,却不容易看见变革的部分。但是,如果将清末吴昌硕的花鸟与北宋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做比较,就可以看出来两者的工具不变,笔墨的运用已经丕变,而人的精神、感情与绘画的目的,更早已迥异其趣──吴昌硕不可能画得出范宽的山水,范宽则不可能去画吴昌硕那种花鸟。我希望在本书里釐清,国画的精神如何从北宋山水演变到花鸟,以及清末吴昌硕的篆书入画。

  此外,我也企图阐述国画迥异于西画之处,从而回答、提醒读者国画在西潮冲击下的可贵之处。

  我开始认真研究国画,原本是想要从国画去体验,中国人在数千年历史内有过哪些伟大的情感与人格,以便回答自己「人活着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人活着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后来,我在范宽与五代的山水画里,领略到国画背后庄严、崇高的情感世界与思想,也借此看见自己内在世界里,那一份庄严、崇高而近乎神圣的情怀,因而确信:人活着,有远比名利更值得追求、领会的精神世界,等待我们去开发。靠着这份信念的引导,我才走出虚无。

  将自己在国画中的体验,跟我在中国经典中所获得的启发相比,我发现文字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太大、太不确实,以至于任何穿凿附会或浮夸的想像都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很容易怀疑自己在文字世界当中建立起来的人生信念。面对绘画,那种感受比较确实、直接,而所提供的线索远比有限的文字更丰富。因此,我开始积极从绘画作品认识前人生命中最深刻而精彩的感动,因而体认到:人类过去数千年的情感变化,在艺术里保留得直透、鲜活有如往昔,可以感受到许多超乎言诠的情感、胸怀,认真揣摩下,有如跟千年前的古人当面对话。

  通过千年来的国画史,我们就像是在直接见证,中国千年来许多种人的情感变化和他们的生命历程。

  我跟国画的因缘相当久远:我从小喜爱书法,勤练将近二十年,并且在这基础上累积出法书碑帖和国画的欣赏经验。一九八三年起,我用史作柽的形上美学观点写了一系列的国画评论〈国画之精神内涵──回顾与前瞻〉,姚梦谷先生因而特地颁授「金爵奖」给我。

  一九九四年起担任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并兼任台北市立美术馆谘询委员,为美术圈内与圈外的人,写了许多篇绘画欣赏与评论的文章,其中〈从大历史看水墨画的困境〉一文获颁「帝门基金会艺术评论奖」。

  历经三十年欣赏、思索和写作的经验,希望这本书能够达成「深入浅出」的写作目标,将我在国画和中西文化里所获得的感动和省思,带给更多想了解的人。

前言

  这本书希望引导读者去看见历代名画的动人情感,但是我的写作无法代替名画本身,就像旅游导览手册无法替代亲临现场的旅游经验。因此,看这本书时需要有好的名画复制品在手上,边读边从画作里去亲自感受我企图提示的情感。本书的附图虽然已经力求其品质,但是网路上有许多超高画素的数位图档,可以增进读者对这些作品细节的了解。因此,我想在这里先扼要介绍几个较重要的网路资源,以便读者可以利用它们加强阅读的成效。此外,为了力求深入浅出与可读性,本书无法深入讨论较专门的细节,也没有按照学术
  惯例给相关的参考文献。这个缺点也可以靠下述的网路资源弥补。

  其次,宋朝以前的国画名作真伪问题颇多争议,造成国画欣赏与评论的严重困扰与挑战。

  我想利用此前言,扼要建议如何克服这个难题,以及我自己写作时的拿捏原则,做为读者的参考。

  最后一点提醒:本书第一章讨论荆浩的《匡庐图》,并且试图引导读者去感受这幅画里隐约溢散的庄严、崇高之情。如果读者发现很难感受到本书所提的那一份情感,不需在意,可以接着在第二章的引导下去体会范宽《谿山行旅图》的情感。因为,《谿山行旅图》的情感较雄浑磅礡而容易感受,了解第二章后再回过来重读第一章,或许就会较容易感受到《匡庐图》里微弱的情感。

  一、重要的网路资源

  故宫曾经办过北宋书画特展「大观」,并留下一个专属的网站「大观北宋书画」,其中高解析度数位图档,有四十六件唐、五代与宋朝最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包括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郭熙、李唐等,本书讨论到的重要代表作,在这些数位影像里可以看到较清楚的作品细节,是很重要的网路资源。这个网站有两个入口,「大观北宋书画」在tech2.npm.gov.tw/sung/,这个网站无法一次看到所有作品的清单,用起来不方便。如果搜寻「大观宋版图书特展」,会找到另外一个入口︰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循着以下的路径「大观宋版图书特展↓大观─北宋书画展↓展品清单」走,就可以找到该网站内所有数位典藏的作品清单,再重复点击任何作品名称,就可以进入互动式的数位图档,放大比例可以互动调整,相当方便。另外一个办法是直接输入展品清单的网址: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painting/dill_ch.html。

  故宫另一个重要的数位网站是「典藏精选∙绘画类」,里面有唐代到清朝,最具代表性的国画数位影像和作品简介,包括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等元朝画家,与明代的唐寅、沈周、文征明,清朝的四王等最着名的作品。只要Google「故宫 典藏精选 绘画」,就会找到「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资源↓典藏精选↓绘画」这个选项,网址︰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3000117。

  此外,故宫还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专属网站和数位影像,里面有海崃两岸所藏两段《富春山居图》的数位影像「无用师卷」和「剩山图」,以及有名的摹本「子明卷」,影像最左上方可以控制放大倍率以便看细节。Google「故宫 富春山居图」,就会找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国立故宫博物院」这个网站,网址︰www.npm.gov.tw/exh100/fuchun/ch_02.html。

  如果想要了解故宫任何典藏品的进一步资料,包括尺寸、基本资料、作品特征与真伪问题的扼要说明,以及与该作品有关的重要参考文献等,可以利用「故宫书画数位典藏资料检索」(painting.npm.gov.tw/npm_public/index.htm)这个网路资料库。这个资料库中,每项收藏品都有一份项目完整、内容简要的说明,依序包括收藏品类型、品名、作者、外在形式、题跋资料、印记资料、色彩、技法、作品内容、相关文字参考资料;其中最后一大项「相关文字参考资料」,又含好几个子项目:收藏着录、参考书目、内容简介、网页展示说明等。

  其中「内容简介」一项,简要提示有关该作品真伪的扼要讯息。譬如一向被视为李成真迹的《寒林平野图》,就在「内容简介」的最后一句写上︰「本幅树石画法模仿李成寒林特征,从画风看应为明代仿作。」

  历代画论是了解中国美术一项重要的参考,纸本的出版物可以考虑购买俞剑华主编的《中国画论类编》。网路上有一个免费的简体字网站《历代画论合辑》(http://www.eywedu.com/hualun/),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南北朝以迄当代的历代画论、俞剑华主编的《中国画论类编》,以及好几本中国绘画史的当代着作。

  二、国画欣赏与作品真伪问题的困扰

  谈中国的艺术不能不谈国画,谈国画就不能不谈五代与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尤其是开创五代与北宋大山水的荆浩、关仝、李成与范宽,以及五代的董源、巨然与北宋的郭熙、李唐。

  很可惜,这些人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几乎都有真伪的争议,或许只有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是确切无疑的真迹,其他很可能是仿作、摹本,或者因为保存状况不佳,或修复过程失当,而只留下原作的一些痕迹,无法当作是确切无疑的完整真迹。

  《谿山行旅图》应该是目前故宫所有典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幅画,也是人类精神文明最极致的表现之一,在任何西方艺术品之前都绝不逊色。这一幅绢本的巨幅山水竟然能够历经千年战乱而没有毁损,实在是奇蹟。以北宋中期郭熙的《早春图》为例,它完成于一○七二年,成画时间约比《谿山行旅图》晚四十至五十年,但或许是在历次重新装裱的过程中受到不当的修补,以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部分可能已经尽失原味(详见第六章〈大自然与可居可游的山水〉)。

  至于时间更早的作品,就更难完整无缺的保留下来。荆浩的代表作《匡庐图》很可能是品质较高的摹本,而且临摹的人可能改变了其中部分的构图,而没有完全忠于原作;关仝的代表作《关山行旅图》也有可能是摹本,或是保存过程有问题,以致应该只有干墨皴擦的山巖立面,却很像是被溼墨晕染过,显不出粗砺坚硬的质感,以及坚毅不屈的神采。至于董源与巨然的所有作品,都有可能是元朝伪託之作,跟原作鲜少关联。这些因素都严重妨碍我们认识五代与北宋山水画的精神原貌(详见第七章〈写意山水与南北宗〉)。

  如果我们只根据信实可靠的作品去认识五代与北宋的山水,范宽会变成整个国画史上的异类。除了《谿山行旅图》之外,艺术成就次高的作品,有可能变成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或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其他五代与北宋的山水画变成都是次要的。但是,历代画论的评价都指出,李成与关仝的作品绝不下于范宽,而远高于郭熙、李唐和黄公望,荆浩的作品水准应该至少接近范宽。此外,五代与宋朝加起来将近四百年,很难让人相信这期间没有任何作品水准接近《谿山行旅图》,或者高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因此,只根据既有的作品去了解五代与北宋的国画是非常有问题的,甚至会让我们只知元明清而不知有五代与南北宋,以致认定国画的历史成就远不如西画。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扭曲。

  我宁可採取另一种解决途径:瞎子摸象。用画作与画论中,较可信的局部线索去相互比对,逐步拼凑起一个历史的概略骨架,再凭我自己的艺术欣赏经验与其他文化史线索,去描绘出历史的轮廓,最后靠我对人性的了解与自己的想像,去缝补最后残缺的轮廓。

  要拼凑一千年前的美术史绝对是极端困难的,不仅画作流失且真伪难辨,连画论都有可能不是完整的原作,而是屡经口传与传抄之后,衍文、脱落、误传等因素夹杂其间,以致真伪难辨,文意晦涩难解。荆浩的〈笔法记〉就有这问题。我是以《谿山行旅图》和荆浩的〈笔法记〉作为重建五代画史的起点,再从荆浩、关仝与李成的代表作中取其精粹,舍去我有疑问的线索,参照历代画论去揣摩荆浩、关仝与李成原本可能的概略模样。最后再从书法史、中西画史与文化特质去推敲五代与北宋绘画的精神。不过,为了让本书读起来较流畅,我在写作时舍去了所有反覆推敲的过程,只试图勾勒出我自己最后的结论与主要线索。

  毕竟这不是一本学术着作,它只是企图作为读者欣赏国画世界的导览手册,希望读者可以借此发展第一手欣赏经验的能力,并进一步去亲身涉猎,一窥国画的堂奥。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北宋首选《谿山行旅图》

《谿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晚年的代表作,也应该是国画史上最气势磅礡的雄伟鉅作,和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备受古今中外艺术史家的推崇。它表现出肃穆、庄严而崇高的精神,让我们可以具体领略中国传统「天尊地卑」的情感,远比经书抽象文字的模煳叙述,更震撼人心而感动五内。这样的成就足以与西方任何顶尖艺术品相抗衡,它所呈展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则是西方画作所未曾见的。研究中国美术的中研院方闻院士一见倾心,以曾亲见此图而终身以此为荣,并且从此在世界美术史前,不觉得矮人一截。连批评国画甚力的徐悲鸿都赞叹说:「范中立《谿山行旅图》大气磅礡,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以下就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这一幅画的精彩处。

《谿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的代表作,应该也是国画史上最气势慑人的雄伟鉅作,和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也很可能是今传所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人作品中唯一的真迹。

范宽一向被赞誉为北宋以来山水三大家,同为北宋着名画家的米芾在《画史》中称赞他:「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北宋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则说:「范宽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也说他的作品:「峰峦浑厚,势壮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

徐悲鸿曾经在〈故宫所藏绘画之宝〉一文中赞叹:「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谿山行旅图》,大气磅礡,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外,在我的印象里,以中国绘画史学养享誉国际的美国籍教授高居翰也说过:如果让我从故宫的全部典藏里挑一件,我就只要范宽的《谿山行旅图》。

这一幅备受古今中外盛誉的故宫镇馆之宝,到底有何迷人之处?

用户评价

评分

《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到一个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国画世界。彭明辉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他没有用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隐藏在水墨丹青中的情感与思想,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呈现在我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传统山水画中“意境”的解读,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被具象化为一种能够触及人心的力量,一种能够引发共鸣的情感体验。他引导我去看懂画中的留白,去感受画外的天地,去体会艺术家在寥寥数笔之间所倾注的生命哲思。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国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内心紧密相连。每次阅读,都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艺术有了更真挚的感悟。

评分

读完《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掩卷之余,心中激荡着一种久违的艺术共鸣。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画作,而是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画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与哲学思辨。彭明辉先生以其独到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地解读了那些看似写意的水墨,实则饱含着创作者对天地万物的细腻体察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从山水画的雄浑壮阔中,我仿佛听到了时代的呼唤,感受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从花鸟画的生动灵气中,我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以及艺术家寄情于物的情怀。他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而是着力于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核,让我们理解到,一笔一画皆有深意,一草一木皆含情。书中关于“气韵生动”的阐释尤为深刻,不再是生硬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让我们真正理解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艺术魅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在欣赏国画时,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能够细品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仿佛与画中人、画外意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连接。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国画的书,不如说是一场与艺术对话的盛宴。《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以一种极为独特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带领我深入到中国画的灵魂深处。彭明辉先生的叙述,并非一板一眼的学术论证,而更像是与一位饱学之士漫步在古老的画廊,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一种充满热情和洞察力的语言,剖析着每一幅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时代印记、文人心境以及普世价值。我尤其被书中对“笔墨精神”的阐释所打动,它不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力和人格化的解读,仿佛每一笔都承载着画家的精神力量,每一墨都挥洒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提出的观点所启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艺术理论,在先生的阐释下,变得生动而具体,甚至引发了我对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考。这是一种震撼,更是一种启迪,让我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精神升华。

评分

这本书,仿佛是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画内在精神世界的窗户。《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欣赏,而是深挖其背后的情感脉络与思想根源。彭明辉先生的分析,如同庖丁解牛,精准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从一幅画中提取出时代的精神、文人的情怀,以及那些跨越时空的普世情感。我尤其喜爱他对于“气韵”和“神”的阐释,这些曾经让我感到模糊的概念,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而富有生命力。他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幅画能够触动人心,为什么有些作品能够流传千古,这不仅仅是技法的精湛,更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和思想的深刻凝练。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国画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画发展的脉络和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的情感寄托和哲学思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我开始用一种更深沉、更富有情感的方式去欣赏艺术,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崇高之美:彭明辉谈国画的情感与思想》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成功地将晦涩的艺术理论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可以说,它颠覆了我之前对国画的一些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国画过于写意,意境缥缈,难以捉摸。然而,彭明辉先生的解读,却像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水墨丹青之下,那颗跳动着的人类情感的心脏,以及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他娓娓道来,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如“道”、“气”、“意”等,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画作的分析中。读到书中关于泼墨写意的章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种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是艺术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力量的极致表达。书中举例的那些经典的画作,在先生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图像,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倾诉的欲望。我仿佛看到了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听到了他们对人生、对自然的低语。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从“看热闹”升级到了“看门道”,甚至能够开始尝试体会其中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