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韆年來的國畫史
我們就像是在見證中國人的情感變化和生命曆程
彭明輝(心靈勵誌暢銷作傢,《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纍積》作者): 我開始認真研究國畫,原本是想要從國畫去體驗,中國人在數韆年曆史內有過哪些偉大的情感與人格,以便迴答自己「人活著有什麼值得追求的?人活著有什麼值得珍惜的?」
後來,我在範寬與五代的山水畫裏,領略到國畫背後莊嚴、崇高的情感世界與思想,也藉此看見自己內在世界裏,那一份莊嚴、崇高而近乎神聖的情懷,
因而確信:人活著,有遠比名利更值得追求、領會的精神世界等待我們去開發。靠著這份信念的引導,我纔走齣虛無。
跨齣狹義的繪畫藝術,
心靈勵誌暢銷作傢彭明輝援引書法藝術的精神、
《史記》記載中孔子與季劄的音樂美學,
以及彩陶、青銅器的特色為佐證,相互發明,
結集成《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勾勒齣先秦以降的中國美學精神。
藝術保留人類數韆年的情感變化,直透、鮮活有如往昔,認真揣摩可以感受到許多超乎言詮的情感、胸懷,有如跟韆年前的古人當麵對話。
周朝以來中國有其一脈相承的美學精神,特彆重視藝術形式、內在情感和人格三者不分的緊密關係,使得藝術創作突破「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的格局,變成一個值得以生命相許的終生職誌,也因而讓我們有機會藉由國畫名作而看見前人偉大的生命豐采。
彭明輝新作《崇高之美》力求深入淺齣,論述的視野也遠比傳統國畫更寬廣:它以國畫為探討的焦點,但是把討論的背景安置在中西繪畫的對比,以及彩陶、青銅、先秦音樂美學與書法的精神麵貌。本書視野橫跨古今中外,用以相互發明,企圖藉此較周延地掌握中國繪畫的美學與文化特質,從而釐清在這中西文化衝突的時代裏,我們該如何進行藝術、美學與文化的取捨與傳承。
【隨書附贈】範寬《谿山行旅圖》、李成《寒林平野圖》復製版海報各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