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二二八紀念美展提齣三個問題。二二八事件發生於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殖民政權有係統地消滅颱灣知識分子,並且重重地鎮壓各地民眾。為迴應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對二二八事件的曆史化和紀念所發展的颱灣建國運動,1993年起颱灣民間與政府相繼舉辦二二八紀念美展,這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確實有助於當代颱灣國族和文化認同與主體性的論述發展。
於此首先提齣的問題是:這究竟是不是如1990年代中期以後經常被提齣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個已經過去的「事件」,颱灣人要往前看,繼續走下去?第二個問題是:「女性」和「女性身體」如何以及為什麼被納入這個敘述,以緻再度被遺忘?第三個問題則是:像二二八這樣的曆史事件的力量,會對文化帶來什麼負麵影響?美學實踐如何對見證和轉化的過程提齣貢獻?
二二八事件不應隻是一個單獨的曆史事件,也是一種曆史和政治的創傷。創傷會帶來長期、未知和無邊無際的影響,而一再迴來乾擾,甚至到今日。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訪二二八記憶形成的過程,在此論述中則是透過當代藝術的途徑,謹慎地找齣它作為一種創傷的結構和機製,而非僅隻將它視為一個創傷事件。同時,筆者也想指齣,透過二二八紀念活動和曆史化所形構的新颱灣國傢論述,事實上是父權下的産物,具有非常嚴格的邊界,它讓颱灣對二二八事件中菁英男性受難者以外的女性和其他人完全被遺忘,或是被短暫地紀念,然後很快地又被遺忘。
創傷的力量來自於佛洛伊德所發現的機製,這機製不僅造成個人心理上的痛苦,也對文化認同和傳統的形塑有所影響,亦即:早期創傷——防衛——潛伏——精神官能癥爆發——受壓抑的局部復返。本書會說明二二八事件在颱灣的記憶形成過程中,如何一再重復這個創傷結構的循環。筆者的建議則是,二二八事件具有創傷的性質,隻有透過見證和聆聽創傷,這個創傷的循環纔有可能轉變。
本書特色
一、首部以針對二二八事件與紀念美展所呈現的藝術、文學作品的美學實踐,爬梳當代颱灣國族和文化認同與主體性的專論。
二、批判現行普遍的「紀念」形式與睏境,提齣應具有更深沉的文化意義與企圖,以及理解二二八事件曆史化的脈絡與發展,並見證和感同身受地聆聽,創傷纔能獲得實質的轉換與達到紀念的目的。
三、本書結閤瞭精神分析學的「創傷理論」,並從女性主義文化理論,試圖在傢父長製的社會下,找迴二二八事件中消失瞭的女性主體。
名人推薦
我會將陳香君放在以新方式來思考當代藝術的最前綫,也就是大量關注在藝術作品上,視為一種結閤其自身實體與哲學及心理效應的過程。這和僅聚焦在實體上的形式主義分析以及傾嚮解讀再現的社會史分析不同。陳香君的作品告訴我們,如何以新方法誠實麵對藝術參與社會和政治生活的概念,同時也暗示還有那些我們隻能透過藝術作品纔能接觸到的社會、曆史和政治經驗範疇。其中之一就是創傷:這是我們未必知道或瞭解的。透過罪惡感和羞愧,還有受苦跟勇氣,它的情動纏擾著個人與整個社會。
——英國裏茲大學藝術、藝術史與文化研究學院教授 Griselda Pollock
《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彆差異的美學》根據陳香君在英國時期的博士論文譯成,也是她生前最重要的著作。本書重點不在於「二二八事件」的鈎沉,而在於1987年颱灣社會戒嚴之後,以紀念之名,舉辦或成立的各項活動,尤其是藝術展覽,以及一度有意藉此展開的國族認同及其意識工程的建構。對此,陳香君在抽絲剝繭的觀察與分析過程中,對始終居於論述主導地位的男性觀點、權力,及其凝視的侷限性,也以最大的善意,同步進行瞭解構。事實證明,以紀念二二八之名的相關活動,最終成瞭藍綠政黨傾軋的鬥爭角力場,反諷地加速瞭人們的「遺忘」。
《紀念之外》極為重要的貢獻在於,重新爬梳「紀念」應有的更深沉的文化意義與企圖,並從已經國際化的女性主義文化理論入手,結閤精神分析學的「創傷理論」,更以颱灣女性藝術傢部分的傑齣創作,作為典範案例,提供男性之外,一種兼具理性與感性,更柔性、更具包容度,且更具撫慰與療癒深度的視野暨架構。通過陳香君娓娓道來,且旁證博引的《紀念之外》,使我們看到瞭理解二二八事件及其創傷的新理路——不但充滿同理心與愛心的關懷,更具備治療的能力。
—— 資深藝評傢與策展人 王嘉驥
除瞭嚴謹的學術書寫和詳細的文獻搜集,此書有一個超越政治展覽研究的精神核心。作者以「容忍的」與「受創者」(Patient)的雙關性為本,指陳齣真正的療癒沒有速成,唯有時間和人性昇華,受創之心始得撫慰。在藝術綜藝化的今日,此書讓我迴味到「托爾斯泰式」和「尼采式」的文藝功能:對痛苦靈魂的耐心,以及尋求超越人性的努力。
—— 資深藝評傢與策展人 高韆惠
在彆人鎖定已經成為主流的先前邊緣批判態度,並且從此輕鬆地照樣畫葫蘆的時候,陳香君已經開始注意新霸權産生及揭露其中的不公義。不管怎樣,她都用大量貼切的論據及溫和自信的口吻說服我們。此外,她認為颱灣當代藝術史的寫作,要「保持著在動人的見證與感同凝視下所啓動的開放心胸,唯有保持著這種開放的態度,纔能讓我們領會當代藝術的復雜性與遞移性。」在一個習慣激化對立的社會氛圍中,她建立瞭這樣的精緻典範,我們如何去繼續這未竟之路?
—— 颱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黃海鳴
同樣研究二二八創傷記憶與再現,香君以細膩敏銳的觀察與優雅深邃的筆法,結閤藝術評論與精神分析理論,深入探索看似眾聲喧嘩、觀點紛呈的二二八美展,其背後所指嚮的社會集體性遺忘與創傷記憶的反覆迴歸,是關心博物館展示與人權議題的人,不得錯過的好書!
——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陳佳利
「男性是國傢英雄、祖先和主人;女性則是哀悼者、創傷的標記者,以及子嗣的守護者。」如何見證當代颱灣國傢狀態中不被記憶的痕跡,如何使得二二八男性受難者遺族中的女性遭受的創傷經驗,得以被看見?陳香君透過精神分析的藝術史書寫,標定瞭創傷迴返與陰性主體的餘生位置,一個長久以來瀋默失語的主體,終於發齣瞭吶喊的高音。
—— 國立颱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副教授 龔卓軍
作者簡介
陳香君(Elsa Hsiang-chun Chen, 1969–2011)
學曆
2006.3 英國裏茲大學藝術史博士(Ph.D. in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Leeds, UK)
1995.3 澳洲雪梨大學藝術史碩士(M.A. in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1992.6 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學士(B.A. in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經曆
2010.2–2011.1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聘專任助理教授
2010.2–7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008.8–2010.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2006.7–2008.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Andrew W. Mellon跨國文化研究博士後研究員及講師
2002.7–2004.6 颱灣女性藝術協會第三屆副理事長
2001–2004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兼任講師
2001 立法院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
1999.8–2000.1 颱灣女性藝術協會創會成員
1997–2011獨立策展人
1995–2011藝術評論人
研究專長
當代藝術研究(颱灣、亞洲、英美)、後/殖民文化研究、跨國文化研究、創傷與記憶研究、藝術與性彆研究、藝術評論與策展
博士論文
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 Ph.D. Thesis, School of Fine Art, Art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05.
專書
《跨「國」移動:當代藝術的想像、行動與連結》,颱北:典藏藝術傢庭,2011年。
《記憶的錶情》,颱北:東大圖書,2006年。
《藝術檔案.社會閱讀》,颱北:典藏藝術傢庭,2004年。
翻譯
Griselda Pollock著,《視綫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曆史》,颱北:遠流,2000年。
Norma Broude and Mary D. Garrard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曆史:擴充論述(上、下)》,颱北:遠流,1998年。(閤譯)
Harold Rosenberg著,《「新」的傳統》,颱北:遠流,1997年。
活動暨展覽策劃
2010共同規劃「Griselda Pollock演講暨工作坊」
2010「看(不)見的風景:當代跨域性格的探索」
2006「綫索:吳瑪悧」(re:thread: Wu Mali)
2006「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新颱灣色彩」
2003第一屆颱灣國際女性藝術節「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
2001「心靈再現:颱灣女性當代藝術展」助理策展
1998「Haunting Houses by trace」協同策展
譯者簡介
周靈芝
藝術傢、作傢、專業翻譯
項幼榕
專業翻譯
序 一篇非常個人的介紹|葛莉賽達.波洛剋(Griselda Pollock)
引言
第一部 二二八事件與文化記憶的形成
第一章 紀念二二八:文化記憶在颱灣 1987至2004年
第一節 文化記憶如何形成之理論
第二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形塑的曆史和政治脈絡簡述
第三節 量繪1987至 2004 年二二八文化記憶的形成
第四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第一期:1987年之前
第五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第二期:1987至1995年
第六節 二二八文化記憶第三期:1995至 2004年
第七節 結論 「敘事性的戀物再現」:紀念二二八的記憶危機
第二章 「颱灣美術」:二二八紀念美展的國族意識和美學政治
第一節 二二八紀念美展的論述分析
第二節 「颱灣美術」是「颱灣畫派」或「颱灣畫」的「颱灣意識」
第三節 「颱灣美術」是颱灣、當代和國際前衛的文化混種
第四節 「颱灣美術」是瓦解的左派、錶現主義和社會寫實的中國木刻版畫傳統
第五節 迴到「颱灣美術」是「差異」的「颱灣畫派」和「颱灣畫」
第六節 結論
第三章 「悲情昇華」與新颱灣國傢的美學再現
第一節 一個新颱灣國傢的降臨
第二節 說齣被禁止的二二八記憶和曆史:重塑新颱灣國傢的過往曆史
第三節 二二八男性受難者的平反:塑造一個父權和民族中心主義的新颱灣國傢之新國傢主體
第四節 受難的女性化:讓新國傢和國傢主體趨於完美且完整
第五節 拒絕離開的創傷和一些「未竟事務」
第二部 理論性的重新檢視
第四章 國傢,國族主義和消失的女性
第一節 颱灣作為母土(Mother-land)
第二節 以異性戀和傢父長製所建構的新颱灣國傢
第三節 性彆差異的國族主義
第四節 透過書寫,找迴消失的女性
第五章 二二八曆史與政治創傷的理論化
第一節 論述二二八事件何以是一個曆史和政治的創傷
第二節 佛洛伊德對創傷結構的創見
第三節 翻譯佛洛伊德:對照卡如絲與雷絲的詮釋
第四節 將二二八曆史和政治創傷的結構理論化
第三部 閱讀美學昇華(悲情「昇華」)
第六章 閱讀二二八的美學昇華
第一節 情動的動力
第二節 「移情視覺」和移情作用的各種途徑
第三節 「藝術作為創傷的轉渡站」和「藝術裏的跨主體性」
第四節 閱讀二二八事件的美學昇華
結語
圖版
附錄一:二二八曆史與文化再現的文獻精選
附錄二:二二八紀念碑、紀念公園和紀念館建立時間錶
附錄三:二二八紀念美展一覽錶
參考文獻
編輯後記
拿到這本《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彆差異的美學》,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它讓我沉思,那些被濃縮在曆史教科書裏的事件,究竟承載瞭多少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情感。書名中的“紀念之外”四個字,如同一個鈎子,瞬間勾起瞭我的好奇心。這意味著,除瞭那些被公開講述、被賦予特定意義的“紀念”之外,還有更深層、更個人化的東西等待被發掘。二二八事件,這是一個沉甸甸的名字,它代錶瞭颱灣近代史上一段痛苦的記憶,但我們對這段記憶的理解,是否足夠全麵?“創傷”這個詞,更是讓我感受到瞭文字背後沉重的分量,它不僅僅是對事件的描述,更是對受難者心靈深處留下的烙印的觸及。而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性彆差異”這個維度。我常常覺得,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個體的性彆身份所帶來的獨特體驗,往往被忽略瞭。女性在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她們所承受的、與男性可能不同的創傷,她們如何在創傷中尋找力量和錶達,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一個全新的視角,帶領我走進二二八事件的深處,去感受那些被時間衝淡卻依然存在的傷痛,並理解不同性彆身份的個體,在麵對曆史創傷時,所經曆的獨特掙紮與生命迴響。
评分這本《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彆差異的美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思的意味。它挑戰瞭我們對於曆史事件“紀念”的固有認知,讓我不禁想知道,在那些被公開呈現的“紀念”背後,還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情感。“二二八事件”,這個詞語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分量,而“創傷”二字,更是直接指嚮瞭事件給個體帶來的深刻痛苦和心理烙印。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敘述,往往容易忽略掉一些重要的維度,而當我在書名中看到“性彆差異”這個詞時,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因為我深知,在任何重大的曆史事件中,男性和女性的經曆、感受和承受的壓力,往往會有顯著的不同。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在二二八事件的創傷經曆中,女性所承受的獨特痛苦,她們如何在社會和傢庭的雙重壓力下生存,她們又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錶達和療愈的?“美學”這個詞的齣現,更是為整本書增添瞭一層藝術的色彩,我猜測,作者可能是在探索,如何通過某種藝術化的方式,去呈現和理解這種復雜的創傷,或許是對生命韌性的展現,又或許是對曆史記憶的一種獨特解讀。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加細膩、更加全麵、也更加富有人文關懷的視角,來重新認識二二八事件及其留下的深遠影響。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深沉而引人深思的感覺。那種淡淡的灰藍色調,配閤著上麵模糊卻又充滿力量的綫條,仿佛在訴說著一段不曾被遺忘的沉重曆史。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紀念之外”?是那些被刻意忽略的細節,還是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而失落的聲音?二二八事件,一個在我腦海中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的曆史名詞,但似乎總是在宏大的敘事中被簡單提及,而這本書的名字卻讓我嗅到瞭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它暗示著,在那些被官方記錄和大眾記憶所構建的“紀念”之外,還有更深層次、更具個體性的體驗和反思。創傷,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沉重的分量,它不僅是事件本身的烙印,更是時間流逝中依然存在的隱痛。而“性彆差異”的加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曆史的傷痛,往往會被簡單地解讀為集體性的悲劇,但性彆作為一種視角,很可能揭示齣被忽視的、更為精細化的痛苦體驗。女性在曆史事件中的角色,她們所承受的獨特創傷,以及她們如何在創傷中尋找生存和錶達的可能性,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到二二八事件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些微小而真實的生命如何被時代洪流所裹挾,去理解創傷在不同個體身上的形塑,尤其是當性彆差異成為審視的維度時,那些被壓抑的、不為人知的講述,又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齣來。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初初映入眼簾時,便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彆差異的美學》,這幾個詞語組閤在一起,似乎在描繪一個更深邃、更具人文關懷的曆史圖景。我一直在思考,曆史的“紀念”往往是固定的、被官方定義的,而“紀念之外”又包含瞭哪些被遺忘或被忽視的麵嚮?二二八事件,對颱灣來說,是一個無法繞過的曆史節點,它留下瞭深刻的傷痕。而“創傷”,更是直接觸及瞭事件背後個體承受的痛苦與摺磨。我特彆好奇的是,“性彆差異”這個角度的加入,它會如何為我們理解二二八事件提供全新的視角?曆史上,女性的經曆和感受,常常被淹沒在男性主導的敘事之下。這本書是否會揭示齣,在二二八事件的創傷經曆中,女性與男性所承受的痛苦有何不同?她們又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應對、去療愈、去記憶的?“美學”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作者或許是在探討,即使是在如此沉痛的曆史創傷中,是否也存在著某種獨特的美學錶達,或者說,如何通過藝術、文化等方式來處理和呈現這種創傷,從而實現一種超越性的理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引領我,去探索二二八事件的肌理,去感受不同性彆生命在曆史創傷中的獨特軌跡,並從中獲得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帶著一種復雜的情緒的。一方麵,是對曆史真相的渴望,另一方麵,是對“紀念之外”這個概念的探究。二二八事件,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政治事件,它滲透到瞭社會肌理和個人生命之中,留下瞭一道深刻的傷痕。這本書的書名“紀念之外”立刻抓住瞭我,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平常所知的“紀念”可能隻是冰山一角,真正觸及內心、觸及曆史本質的東西,或許就隱藏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創傷,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詞匯,它不僅僅是身體的損傷,更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斷裂。而當作者將“性彆差異”引入對二二八事件的探討中時,我感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驚喜。因為我總覺得,曆史的敘事往往是宏大的、男性化的,而女性所經曆的痛苦、她們的視角和聲音,常常被邊緣化。我想象著,在這本書裏,作者是如何通過對性彆視角的審視,來重新解讀二二八事件的創傷。是否會有那些關於女性在事件中的經曆,她們如何承受傢庭的破碎、社會的壓力,如何在沉默中療愈,或者以何種方式錶達她們的痛苦?這種差異化的解讀,無疑會給二二八事件的理解帶來更豐富的層次和更細膩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地感受曆史的重量和人性的復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