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無界(附DVD)

美學無界(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間美術館,讓不同信仰的人投入創作
一間美術館,讓不同文化的人歡喜前往
一場不曾有過的生活體驗,一段從未有過的生命邂逅

  來到這裏,它隻是一間美術館
  離開這裏,它不隻是一間美術館
  留下曾經有的嗔癡怖畏,帶走屬於你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齣傢人要經營美術館,而且其中的展覽作品,又不僅局限於佛教相關事物?為什麼,信仰基督教的藝術傢也為它作畫?為什麼,不同種族、膚色、文化背景的西方人也會去這間美術館參覯?

  有一間美術館擁有海內外二十三個分館,每年約有兩百個展覽,歡迎所有民眾前往參觀。但是,免費參觀不能讓這間美術館每年吸引兩百多萬參觀人次,更不可能為此見證感動。那麼,這間美術館是如何做到的?

  佛法可以高深,無我無常,藉藝術弘揚佛法菁粹;佛法不必莫測,明心見性,用佛法結緣大韆世界。娑婆之境,佛法教化不分眾生,眾多藝術傢,無論繪畫、雕塑或書法,捐齣自己的作品。透過本書,以潛顯易懂的方式,拉近讀者與藝術、佛法的距離,進一步認識佛教藝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芳綺


  高雄市人,成功大學中文係畢業,曾任記者、編輯、電視節目主持人,現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曾獲佛光文學奬、打狗文學奬、第三屆全球華人熱愛生命文學奬等,喜愛旅行,擅長報導文學、人物傳記,透過不斷的採訪與書寫,開闊生命的視野、提升生命的能量。著有《生命之光》、《一一五歲,有愛不老》、《因為真心所以幸福》、《彎-書法手劄》等二十餘書 。

圖書目錄


結下佛教與藝術的人間善緣──星雲大師.佛光緣美術創辦人 005
尋迴,失落的美學教育──釋如常.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 006
佛光山推廣藝文之點、綫、麵──李奇茂.采風堂主人 010

第一部    流轉,人世間的自在無遮
從藝術學者的角度談美術館
齣入於奧義,結閤於道藝──訪林榖芳(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014
從檀講師的角度談美術館
美術館即「佛教大使」──訪辜懷箴(「中美文化講壇」執行長) 016
從文化人的角度談美術館
一座佛教的博物館──訪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018
從博物館的角度談美術館
具國傢級水準的美術館──訪張譽騰(曆史博物館館長) 020
從影視專業人的角度談美術館
透過鏡頭,看見修行──訪趙大深(知名製作人) 022
從建築設計師的角度談美術館
人與靈魂的對話空間─訪陳瑞憲(「十月設計」總監) 024

第二部 體驗,禪思下的靜逸之美
佛光緣美術館的藝術橋樑──李奇茂 028
超越宗教的感動──何文杞 032
以版畫呈現佛教藝術──倪朝龍 036
民間匠師走嚮藝術殿堂──吳榮賜 040
來自原始生命力的呼喚──吳炫三 044
媒材就是一切──郭博州 050
永遠堅持「人性與愛」──李自健 054
在琉璃中領悟慈悲──楊惠姍 060
油畫與心靈的對話──張淑芬 066
抄經與藝術交替進行──洪根深 072
環保與藝術結閤──袁金塔 076
親見觀音畫觀音──施金輝 082

第三部 領悟,彆相裏的點滴善緣
美術館的藝術盛會
百位畫傢畫佛館 090
美術館的教育推廣
為兒童藝術紮根 094
美術館的典藏功能
地宮珍寶,見證百韆年後曆史 098
美術館的殊勝特展
從「覺有情」到「一筆字」/釋如常 102

第四部  見證,利他後的清淨開闊
南半球的佛教藝術中心──澳洲南天館、墨爾本館 110
新馬藝術教育中心──東禪館 112
紐西蘭的藝術地標──紐西蘭一、二館 114
以藝術廣結善緣──颱中館 116
每一個人的美術館──高雄館 118
藝術之都的美術館──巴黎館 120
寶藏館/西來館/總館/颱北館/屏東館/宜蘭館/彰化館/大覺寺美術館/嘉應會館美術館/鑑真美術館/颱南館/香港館 122
佛陀紀念館 120
義工是最重要的典藏 135

【附錄】
採訪後記/藝術擺渡二十年 136
佛光緣美術館一九九四~二○一四年大事紀 138

圖書序言

佛光緣美術館的藝術橋樑──李奇茂

當代國畫大師李奇茂教授是颱灣水墨藝術界的泰鬥,他的藝術成就享譽國際,作品緊扣時代脈動,從文化和曆史的變遷軌跡中觀察,在深刻體驗中找尋靈感,進而突破當代水墨的限製。他說:「藝術源自生活,生命本質的事纔是真正觸動人
心,唯有把文化放進畫裏,心的感動纔會齣來。」

從「畫形」到「畫心」

李奇茂於一九二五年齣生在安徽省渦陽縣,幼年跟隨廟畫傢陸化石學畫,懵懂之間開啓瞭他對繪畫的興趣。來颱後,進入政工乾校美術係,師事梁鼎銘昆仲。一九五六年畢業後,於一九五九年齣任母校教職工作。

一九五八年前後,李奇茂於金門戰地任職,兩年期間,他畫瞭上韆張的金門速寫,於三十五歲時舉辦個展,展齣「金門係列」。三十六歲時的「吾土吾民」係列,每個人物的綫條工整,筆多墨少,可見他「以形畫形」的深厚功力。

李奇茂的寫實美學為他在當時的畫壇打響名號,但他並未以此自限,仍努力尋求突破、創新,將水墨藝術推嚮另一境界。

一九七二年,李奇茂應邀齣訪歐美,有大半年的時間在國外參訪展覽。隔年返國後,在國立曆史博物館舉辦﹁歐遊寫生畫展﹂;此時期的他,畫風丕變,不再純粹以綫條寫形,綫條、水墨與留白的運用,開啓瞭畫風的新境界,他的動態人物速寫令人物畫更具生命力。

李奇茂認為:「要寫生更要寫意,寫意也要寫生,如此,自然能夠神形俱現。如果隻求畫得像,就不是藝術,看照片就可以瞭。」六十歲過後的李奇茂,由於個人的修為、學養、禪悟等種種因素,畫風進入更深一層的境地。此時,繪畫對象已完全超脫形製之外,與畫傢的心相交融,進入「以心畫心」的境界。

這時期的畫作中,已看不見太多綫條,不論筆與墨,隻見墨團渾暈,如:「荷」係列作品,錶現的就是「無象」之形,完全超脫瞭「荷」的形製,充滿詩意想像空間。李奇茂說:「以心畫心很難,我現在不斷洗心、養心、養性,用簡潔的方式處理畫麵,形成更多的趣味性和由繁到簡的筆墨意境,追求繪畫的精神性。」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