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

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佛教
  • 殖民主義
  • 後殖民主義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曆史學
  • 社會學
  • 颱灣史
  • 佛教研究
  • 政治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自選集為作者近十餘年來,關心日本殖民時期以降的颱灣佛教曆史、文化及其人物,共收錄論文十七篇、附錄一篇。從殖民佛教到後殖民佛教,颱灣佛教的麵貌多變,而曾經因政治因素而「扭麯」的樣貌,因颱灣解嚴後的「民主化」而有所迴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闞正宗


  生於颱灣嘉義市,國立成功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教於佛光大學、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著有《颱灣佛教一百年》、《重讀颱灣佛教─戰後颱灣佛教(正、續編)》、《颱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颱灣佛教史論》、《中國佛教會在颱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颱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曆史進程(1895-1945)》等專書,以及相關佛教論文集數十篇。

圖書目錄

自序1
著作年錶6
圖集13

前篇:殖民時期21
第一章日本殖民時期颱灣佛教的特點與研究23
第二章日僧佐佐木珍龍的颱灣開教
――佛教曹洞宗在殖民初期(1895-1901)的活動51
第三章殖民初期(1895-1906)日本東本願寺派在福建的活動
――以「廈門事件」為例75
第四章殖民時期獅巖洞元光寺修行者群像
――兼論曹洞宗在獅頭山的活動91
第五章百年前廣西籍法師在颱弘法記
――日本佛教殖民史上一段塵掩的曆史125
第六章殖民時期曹洞宗的觀音禪堂與觀音講會141
第七章司公與乩童
――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155
第八章本殖民時期颱灣的佛教期刊
――羅妙吉與《亞光新報》兼論林鞦梧的左翼《赤道報》171

中篇:殖民與後殖民189
第一章殖民與後殖民時期的樂生療養院與佛教191
第二章齋教先天派乾元堂係在北颱灣的發展213
第三章殖民佛教的「認同」與戰後「轉嚮」
――王兆麟的跨政權弘法事業235

後篇:後殖民時期255
第一章冷戰時期中佛會對東南亞的宗教外交
――以「世界佛教友誼會」、「世界佛教僧伽會」及
「世界佛教華僧會」為中心257
第二章戰後颱灣佛書贈送及助附印
――《菩提樹》所見的印經事業(1952-1972)291
第三章解嚴前(1949-1986)颱灣佛教的印經事業
――以「颱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中心311
第四章玄奘頂骨來颱與玄奘寺建寺
――玄光寺産權歸屬問題337
第五章戰後中佛會對日僧寺産的交涉與爭取359
第六章慈航法師的付法弟子及其道場383

後記421

圖書序言

自序

青鞋印我痕――學也無涯思


壹、古人智慧

  南宋一代文人楊萬裏(1127-1206)〈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皋渡〉一詩雲:「霧外江山看不真,隻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闆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楊萬裏是紹興24(1154)年的進士,曾任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吏部員外郎,因反對鐵錢行於江南諸郡而辭官歸裏。淳熙7(1180)年庚子新年間,楊萬裏在一個大霧茫茫的清晨時刻過大皋渡,心有所感地寫下這首傳唱數百載的詩文。大皋渡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南,為吉安市所轄的泰和縣境內,因縣北八十裏有大皋渡城,蓋以大皋渡名。其實,楊萬裏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桂源鋪〉:「萬山不許一溪行,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齣前村。」這兩首都有他極高的人生智慧。

  在前路難辨的水路中,隻憑雞犬相聞,一路逶迤前進,在已經積滿厚雪的船闆上無意中印踏齣青鞋痕。想必當時渡船定如過江之鯽,船上多賢之士不免踏雪尋蹤,然當楊萬裏從自己的渡船上印齣第一痕之後,步步似乎都有瞭方嚮。「青鞋印痕」看清自己的腳步,與船傢同在霧中摸索,寒晨雞犬相聞中知道又經一村瞭。

貳、三位老師

  從無常的定律言,命運不該是天注定。齠齔之年,親族命算謂我將當「和尚」。年幼時對什麼是「和尚」我一無所知,也不放心上。對宗教也沒什麼特彆偏好,高中輟學後,開始感受人生的「苦」。及從嘉義北上重考,進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今世新大學前身),一本〈心經〉開啓入佛因緣。
世新是一個學風極度自由的學府,因「颱大哲學係事件」而被颱大解聘的王曉波老師,當時就在世新任教,開設哲學概論課程。王老師第一堂課的第一句話「教授就是會叫的野獸」,至今音猶在耳。世新自由的學風,深深影響瞭我的學與思。

  畢業服役後,1985 年末至1986 年間即服務於佛教雜誌、齣版業,之間雖仍摸索佛法,然始終未有確定目標與方嚮。1989 年9 月,原佛教雜誌社負責人赴美進修,於是將雜誌交予我,繼而專心於佛教文化的經營。在編採的過程中,與佛教文化交涉日深,結識的佛門善知識倍增。

  1990 年在為日後重拾課業的準備中,先於文化大學夜間部選修黃慶明老師的理則學(邏輯學),他也是涉及「颱大哲學係事件」的相關老師之一。而透過邏輯學的學分,雖然對於佛教哲學研究有所助益,但始終無緣進入哲學學門。由於投身颱灣佛寺與人物的採訪工作,深覺無論從義理或曆史研究,近代日本佛學研究皆是世界重鎮,何況日本曾殖民颱灣半世紀,意識到日文可能會是將來研究的工具。1992 年以一整年的時間在永漢日語學習,從五十音一直上到高級班結業。1993 年夏,在楊白衣夫人楊林寶璧的引薦下,插班進入京都佛教大學(通信教育),校方準從大三讀起,但考量自己的日文尚不足應付,於是選擇從東洋史專攻二年級開始。

  佛教大學的通信教育,有些類似颱灣的空中大學,每年必須於暑假至少一個月在校上課、考試,稱之為schooling,其餘時間在傢研修學校規定的課程及撰寫報告。原本需讀三年,但由於傢庭與工作忙得分身乏術,於第三年開學後即辦退學。但在京都兩年的兩個夏天,因接觸日本近代佛教的海外布教過程資料,進一步引發後來研究颱灣殖民時期佛教的因緣。其中在日文的教授、解說,楊師母是我的恩師。楊師母畢業殖民時期的北二女,日文造詣深厚,1957 年曾在新竹一同寺女眾佛學院旁聽一年,法名「如實」,後下嫁楊白衣老師,為楊老師從事中日文佛學著作翻譯工作。這三位老師對我日後在佛教的研究工作上啓濛不少。

參、初履學涯

  從1986 年至1995 年的十年新聞編採過程中,纍積瞭許多資料,田野調查的體驗,進一步引發颱灣佛教史研究興趣。佛教相關學術研究會亦如雨後春筍,常在採訪過程中聆聽瞭學人的研究發錶,然部分對於颱灣佛教的曆史討論,與我在田野的見聞,乃至所蒐集的史料並不完全吻閤,於是便思考撰文迴應一些問題。於茲走進瞭學術研究的領域渾然不知。

  1996 年夏,現代佛教學會舉辦首屆「颱灣佛教研討會」,會長為楊惠南老師,承其錯愛,於會中發錶個人學涯第一篇調查研究論文:〈戰後颱灣佛寺的轉型與發展──以南投地區佛寺齋堂為例〉,論文背景正是配閤當時調查南投地區佛寺與人物的曆史研究。此後與現代佛教學會關係日深,諸多啓濛者如藍吉富、楊惠南、蔣義斌、林光明、蕭麗華、恆清法師等老師,更因為這樣的因緣還忝任兩屆現代佛教學會蕭麗華、賴賢宗會長的秘書。從而每年幾乎都發錶一至兩篇取材於田調的颱灣佛教史相關研究。

  2000 年元月,為印順法師的祝壽學術研究會上,在陳一標老師的鼓勵下,於翌年報考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第一屆在職碩士專班。諸多宗教領域的視野開拓,如開設《大唐西域記》的黃運喜老師、《宗教社會學》的鄭弘嶽老師等等,豐富瞭宗教學的素養。2004 年1 月口試通過,決心朝曆史學研究邁進。2005 年報考廈門大學與成功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班,僥倖同獲錄取,因地緣關係遂捨廈大而就成大。

  成大一嚮以颱灣史與明史享譽學界,五年的成大研究生生涯,明代佛教史陳玉女、明代海洋史鄭永常、颱灣宗教文化與日文陳梅卿、日本文化史顧盼等諸位老師給予醍醐灌頂般的指導,是學術生涯的重要轉摺。

肆、做好一件事

  投身佛教學術研究是人生意外之旅,雖最終與「和尚」無緣,亦不信宿命,但冥冥之中似與佛教深緣難解。已故的世新學長李國修(1955~2013)因為父親的一句「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瞭」,深重地影響他的一生。資質駑鈍如我,相信勤能補拙,每當吟味前人充滿大智慧之語,時心有所感。惕勵自己這一輩子也能做好一件事。

  颱灣佛教的研究,因曆史很短,看似容易,其實不然。明鄭清代以降,方誌對佛教的記載十分有限,齣現的僧侶雖多,但乏生平背景,更遑論宗派思想,這樣的佛教麵貌很難清晰。研究者所能做的亦十分有限。在此不利的條件之下,結閤田野調查乃必要之舉。

  僧侶的活動場域,除一般所熟知的佛寺外,民間宮廟絕不能忽略。無論是媽祖廟或是關帝廟,甚至城隍廟,清代以來都不乏僧侶住持。這從近年來越來越多被發現的祖堂牌位得到佳證。祖堂牌位往往有曆代住持名號,或所屬宗派彆,單獨的牌位背後,常常有該僧人的生卒年,甚至牌位下會鑽洞紙藏僧侶生平資料,這大都是方誌不曾記載的,皆是拼湊颱灣佛教的第一手資料,如果不作田野,將一無所獲。

  祖堂牌位固不可小覷,而跑田野時又往往可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如手抄本、善本經書等等,到日本殖民時代,甚至有許多珍貴照片,這些都是研究佛教、齋教流傳、演變的文獻。

  清代颱灣佛教研究一般以為難脫閩粵佛教影響,但其他鄰近地區僧侶來颱的作用當不可忽視。如颱南開元寺首任住持誌中和尚乃是來自江西,屬曹洞宗湛然圓澄(1561~1626)一係,又如大甲鎮瀾宮僧侶曆代祖師演字與普陀後寺一緻,極可能是來自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凡此種種,絕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颱灣移民主要來自閩粵,佛教必全然受閩粵影響,就像戰後大批大陸僧侶來颱,以江浙省籍為多,其影響較之閩粵更為深重一樣。

  清代來颱僧侶係譜集中在贛、浙、閩、粵四省,如能釐清來颱僧人的身份背景,將可推進颱灣佛教的研究,除文獻的研究外,對該僧人的原鄉祖庭的田調將是必須的。最新例證,雲林北港朝天宮2012 年在福建仙遊找到當年帶著媽祖來颱的開山住持樹璧和尚(1664-1723)的墳位,俗名嚴瑞義的樹璧,齣傢仙遊龍紀寺,30 歲(1694)抵笨港創建北港朝天宮,46 歲迴到故裏。1 如果沒有朝天宮相關人士到仙遊從事調查,當不會發現樹璧和尚的相關史蹟。渡海來颱僧颱南開元寺首任住持誌中行和的生平資料,透過田野調查或許有一天也將齣土,屆時研究颱灣佛教又將嚮前一步。

  個人學涯從新聞相關科係,轉入宗教學門,最後歸於曆史。始終未從一而終,時節變化與個人興趣的投射,是因緣相續的結果。雖然各學門的訓練都觸及,但畢竟難比一以貫之的學習。故在長期的佛教文化鑽研上幾乎是傾嚮於佛教史的研究,而方法學即集中於文獻與田調的比對應用,其中田調工作某個程度上又相似於新聞學的採訪報導,至少個人對這兩方的結閤是極為自然。

  颱灣佛教的研究,一方麵是漢人移民曆史不過四百年,二方麵自明鄭清代以降,佛教與其他宗教都不是方誌所重視的,往往隻有寺廟曆史背景,而1 蔡維斌,〈北港朝天宮傳說迎媽媽來颱的和尚找到瞭〉,《聯閤報》(2013年11月22日),A26。

  僧侶住持僅聞其名,難得其生平資料,這在在都使颱灣佛教史,甚或宗教史難以入手,這也就是為什麼清代颱灣佛教始終沒有一部完整專書齣版。

  颱灣佛教的研究難以「宏觀」,曆史短、文獻乏是主因,故大部分都屬「微觀」研究。但宏觀有宏觀的好處,微觀亦有微觀之長,並無優劣軒輊可言。明鄭至日本殖民時期的颱灣是政治「邊陲」,亦是宗教「邊地」,加上佛教自晚明以來即呈衰微狀態,其不受重視,甚至受人鄙視。日本殖民之後,颱灣佛教被導入日本殖民佛教新觀念與新研究,初步提升瞭颱灣佛教研究品質。

  曆史學式的佛教研究在颱灣恐怕非主流,投身其中者也不多,鑑往知來確是曆史研究的迷人之處,自己從最初的個彆寺院、齋堂研究,過度至區域史、交涉史的研究,似乎是漸漸地點、綫、麵連成一氣。從清代經懺、香花僧受眾人鄙視的佛教,過度至殖民時期,及至戰後佛教漸成主流,這種極大變化的曆史,於未滿四百年漢人移民史上繽紛呈現,不可不謂「驚天動地」、「可歌可泣」。

  投身於颱灣佛教的研究,沒有預設,談不上目的,卻成為生活的大部分,自己的工作是佛教文化齣版,在大學、研究所開的課是佛教史學或佛教典籍專題,鎮日所思、所言、所行,無不與佛教有關,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誠哉是言。放心於生活,放心於學問。《莊子‧ 養生主》說:「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無邊無涯,故說學海無涯,生命有限,做好一件事,做到哪裏就哪裏,那裏就是圓滿。

闞正宗
2013 年12 月17 日於淡水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每次翻開《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都仿佛進入瞭一個充滿敘事張力的曆史現場。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寫作風格,將颱灣佛教在殖民與後殖民時期的經曆,如同電影般呈現在讀者眼前。我特彆被書中對細節的關注所打動。那些關於寺廟的檔案、僧侶的日記、官方的政策文件,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鮮活起來。通過這些具體的史料,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以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喜怒哀樂。書中關於“殖民”的論述,並非僅僅停留在政治或經濟層麵,而是深入到文化和精神的領域,探討瞭外來文化如何滲透、改變並重塑本土的宗教信仰。而“後殖民”的章節,則展現瞭颱灣佛教在擺脫外來影響後,如何進行自我反思與創新,如何在變遷的社會中尋找新的定位。這種由外及內的分析,讓我對颱灣佛教的發展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研究,更是對颱灣社會變遷和文化演進的深刻洞察。

评分

在閱讀《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的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學術視野和史料運用所震撼。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颱灣佛教的曆史,更是在探討一種文化如何在曆史的巨浪中被塑造、被改造、被重塑。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殖民”與“後殖民”的辯證分析。殖民時期,佛教如何被納入帝國主義的體係,成為其統治的工具,以及僧侶們如何在其中尋求生存與發展,都得到瞭深刻的揭示。而戰後,颱灣佛教又如何在新形勢下進行自我反思與調整,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如何迴應本土化的訴求,也展現瞭其強大的生命力。書中對寺廟建築、教義闡釋、僧侶管理等方麵的細緻考察,都讓我看到瞭曆史的真實肌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任何一種宗教,在曆史變遷中,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部力量的影響,而其發展,也是一個不斷適應、不斷創新的過程。

评分

《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是一部極其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它挑戰瞭許多人對颱灣佛教的傳統認知。我個人最為欣賞的是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不忘挖掘其背後深層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動因。例如,書中對日本殖民者如何利用佛教來推行其“皇民化”政策,以及戰後國民黨政府如何藉鑒類似的經驗來鞏固其統治,都進行瞭深刻的剖析。這種對權力運作機製的揭示,讓我對曆史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書中對“認同”的探討也尤為精彩。在殖民與後殖民的夾縫中,颱灣佛教徒的身份認同是如何被塑造、被挑戰、被重塑的,以及這種認同的變遷如何影響著佛教的實踐與發展,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本土化運動的論述感到振奮,它展現瞭颱灣佛教在擺脫外來影響後,如何努力找尋自身獨特的文化根基,並將其融入現代社會。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更是一個民族文化、曆史記憶和集體認同的重要載體。

评分

《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這部作品,在我閱讀的諸多關於颱灣曆史與宗教的書籍中,無疑占據瞭一個極為特殊的位置。作者的筆觸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層層剝開颱灣佛教的積澱,展現齣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遭受的形塑與重塑。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關注瞭宏觀的曆史變遷,更深入到微觀的個體經驗。例如,作者對那些在殖民時期默默承受壓迫,卻依然堅持信仰的僧侶的描繪,讓我感受到瞭人性的堅韌與信仰的力量。他們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在不被理解的年代裏守護著傳統的火種,這其中的不易,非身處其中者難以體會。而關於後殖民時期,佛教如何迴應現代社會的挑戰,如何與世俗化、消費主義進行對話,也是本書極具前瞻性的部分。作者並未停留在對曆史的迴顧,而是進一步思考瞭颱灣佛教在當下的發展路徑,以及它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讀完此書,我不再僅僅將颱灣佛教視為一種宗教信仰,更將其視為一個承載著曆史記憶、文化認同與社會變遷的復雜載體。它是一個活生生的一麵的,記錄著颱灣社會發展的生動樣本。

评分

《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颱灣佛教的過去與現在。作者以其紮實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將颱灣佛教的發展曆程,置於殖民與後殖民的宏大敘事之下進行解讀。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殖民”影響的深入挖掘,它不僅體現在政治和經濟層麵,更深入到文化和精神的領域,探討瞭外來文化如何悄然改變颱灣佛教的麵貌。書中對日本殖民時期,佛教如何被納入國傢意識形態,以及僧侶如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與發展的描寫,都令人深思。而對於後殖民時期的探討,則展現瞭颱灣佛教在擺脫外來束縛後,如何積極尋求本土化,如何迴應現代社會的挑戰,以及如何展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這本書讓我看到,颱灣佛教的演變,是一個充滿張力、充滿挑戰、也充滿希望的過程。它是一個民族文化在曆史變遷中不斷尋找自身身份與價值的生動寫照。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更在於它對我原有認知體係的一次顛覆。在接觸《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之前,我對颱灣佛教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新聞報道或是一些淺顯的介紹中。然而,作者卻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視角,將颱灣佛教的發展史,置於殖民與後殖民的宏大框架下進行審視。這使得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所見的許多佛教現象,其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曆史邏輯和權力關係。比如,書中對一些寺廟建築風格、儀式規程的變化,以及佛教經典翻譯和傳播方式的演變,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變化,卻往往摺射齣時代洪流的巨大影響。作者對於“殖民”與“後殖民”的分析,並非簡單地將某一時期定義為“好”或“壞”,而是展現瞭一種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曆史過程。它揭示瞭在權力結構的影響下,宗教如何在被利用、被改造、被重塑的過程中,展現齣其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迫使我跳齣原有的舒適區,去審視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真相。

评分

讀罷《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對颱灣佛教發展曆程的全新理解。作者的敘述,並非簡單的年代順序羅列,而是通過殖民與後殖民這一核心視角,對颱灣佛教進行瞭一次深刻的解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日本殖民時期,佛教如何被納入其“內鮮一體”的政策,以及如何被用來推行其宗教“閤理化”的改革,都有著詳盡的描述。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讓我看到瞭殖民者看似“改良”的背後,所隱藏的真實意圖。而戰後,佛教如何在新政權下經曆“整頓”與“轉型”,以及隨之而來的本土力量的崛起,也展現瞭颱灣佛教的韌性與活力。書中對於“認同”問題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在曆史的洪流中,颱灣佛教徒的身份認同如何變化,如何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以及這種認同的變遷如何體現在其宗教實踐中,都給瞭我很多思考。

评分

讀完《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我腦海裏久久迴蕩著一種復雜而深刻的情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颱灣佛教在曆史長河中經曆的滄桑巨變。從日本殖民時期,佛教如何被納入國傢意識形態的構建,寺廟如何成為管理民眾、推行政策的工具,到戰後國民黨政府時期,佛教又如何經曆一次次的“淨化”與“改革”,以及隨之而來的本土化浪潮,作者都以極其詳盡的史料和細緻入微的分析,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這一切。我尤其被作者對於“殖民”這一概念的解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指政治上的統治,更是一種文化與精神上的滲透與重塑。日本殖民者如何在看似尊重佛教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其原有的麵貌,將佛教的某些屬性政治化、工具化,以服務於其帝國野心。這種 subtl e 的影響,往往比直接的壓製更具破壞性,因為它更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而書中對於後殖民時期的探討,則展現瞭颱灣佛教如何在擺脫外來壓力的同時,努力尋找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從傳統的寺廟模式走嚮更加多元、更具社會關懷的實踐。這種掙紮與探索,充滿瞭活力與希望。

评分

《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這本書,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將颱灣佛教在近現代的跌宕起伏,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作者在處理“殖民”與“後殖民”這兩個概念時的 nuanced 把握所摺服。它並非簡單地將曆史劃分為兩個截然對立的階段,而是展現瞭兩者之間復雜的聯係與張力。書中對日本殖民時期,佛教如何在國傢機器的介入下,經曆製度化的改革,以及僧侶如何在這種壓力下生存與適應,都進行瞭細緻的描寫。這種對曆史細節的呈現,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個體命運的渺小與宏大曆史的交織。而對於後殖民時期的探討,作者更是展現瞭颱灣佛教在擺脫外來影響後,如何進行自我革新與發展,如何迴應現代社會的挑戰,以及如何構建自身的文化主體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宗教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緊密相連。

评分

《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內容的厚重與思想的深刻。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和嚴密的邏輯分析,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復雜而多維的颱灣佛教史。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在地化”與“全球化”的辯證關係的探討所吸引。在殖民時期,佛教的許多本土實踐是被抑製或被改造的,而在後殖民時期,如何重新發掘和發展本土的佛教傳統,並將其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閤,成為重要的課題。書中對不同時期佛教改革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佛教在麵對社會變遷時的適應與調整。從早期受到國傢機器的乾預,到後來發展齣各種社會福利、文化教育等實踐,颱灣佛教展現齣瞭其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任何一種宗教,在曆史的長河中,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其發展,也往往是與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