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

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佛教
  • 殖民主义
  • 后殖民主义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社会学
  • 台湾史
  • 佛教研究
  • 政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自选集为作者近十余年来,关心日本殖民时期以降的台湾佛教历史、文化及其人物,共收录论文十七篇、附录一篇。从殖民佛教到后殖民佛教,台湾佛教的面貌多变,而曾经因政治因素而「扭曲」的样貌,因台湾解严后的「民主化」而有所回复。
好的,这里是一份关于探讨台湾佛教殖民与后殖民议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呈现该领域的核心议题与学术视角,但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书名或其具体内容。 --- 书名待定: 跨越岛屿的信仰变迁:台湾佛教的现代性、主体性与权力结构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日治时期至今,台湾佛教在面对外来政权、社会变迁与全球化浪潮中所经历的复杂演变历程。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义阐释或寺院史的梳理,而是将台湾佛教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与政治权力结构之中,探讨其如何成为权力运作、文化认同建构与抵抗实践的场所。全书以跨学科的视野,整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充满张力的台湾佛教图景。 第一部分:历史的起点与权力的新疆域 本部分聚焦于日治时期(1895-1945)台湾佛教的转型。日本殖民政府的“寺院规则”与“神社”政策对台湾本土佛教的宗教生态构成了颠覆性的挑战。我们考察了日本佛教宗派(如曹洞宗、净土宗)如何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试图在台湾建立起制度性的宗教权威。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移植或替代,而是与既有的民间信仰、禅宗传统以及祖先祭祀等本土元素产生了复杂的交融与摩擦。 书中细致分析了在殖民体制下,台湾本地僧侣如何调整其宗教实践与社会角色以求生存与发展。他们一方面必须适应官方的规范,另一方面又试图维护自身的信仰独立性。探讨了殖民地佛教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关联,以及宗教实践如何被工具化以服务于“皇民化”运动。同时,本书也关注了这一时期佛教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介入,这些活动在限制与赋权之间构成了微妙的平衡。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与身份的重塑 进入战后时期,随着国民政府的迁台,台湾佛教迎来了新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重塑阶段。外省籍佛教团体(如中国佛教会)的到来,带来了与本土佛教传统(如艋舺龙山寺的禅宗影响、台南的净土信仰)不同的组织模式与教义诠释。本书考察了这一时期,台湾佛教如何从一个相对松散的民间信仰网络,逐步过渡到一个更具组织化、且与国家政治高度关联的宗教形态。 重点探讨了“佛教复兴”运动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在反共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佛教被赋予了弘扬“中国文化”的任务。研究了数位关键人物如何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佛教机构、创办弘法杂志、推动汉传佛教的标准化,来重塑台湾僧侣的形象与社会地位。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关于“何谓正统佛教”的论述权争夺战,其中涉及本土派与外来派的张力,以及民间信仰(如鸾堂、斋教)在国家文化政策下的边缘化或整合。 第三部分:现代性、世俗化与全球视野的碰撞 随着经济起飞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台湾佛教面临着全球化与世俗化的双重冲击。本部分审视了1970年代以后,台湾佛教如何应对现代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挑战。我们关注到,新的弘法模式开始兴起,强调“人间佛教”的实践,将佛教义理与现实生活、社会关怀紧密结合。 书中深入分析了“佛光山运动”、“中台山模式”等大型佛教企业的发展轨迹。这些组织不仅在宗教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更在经济、教育、传媒等多个领域建立了庞大的体系。研究了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佛教形态,在吸引青年信众、对外弘法(如向欧美传播)方面的成功,同时也探讨了其在权力集中、商业化运作以及与世俗权力关系中的潜在争议。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边缘群体与新兴宗教运动的勃兴。面对传统的权威结构,一些新的修行团体、女性为主的宗教实践,以及致力于环境保护、社会正义的佛教团体,提供了不同于主流叙事的可能。他们如何运用现代媒介、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寻找新的立足点,构成了对既有佛教权力图景的有力补充和挑战。 第四部分:符号、记忆与主体性的协商 最后一部分着重于从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的角度,解构台湾佛教中的权力痕迹。我们考察了佛教建筑、仪式表演以及宗教文本如何被用来构建特定的历史叙事和身份认同。例如,如何通过对特定祖师的纪念、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来确立某一派系或地域的宗教权威性。 本书认为,台湾佛教的历史并非一个线性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而是一系列权力谈判、文化征用与主体性协商的动态结果。殖民经验塑造了制度层面的约束,而战后的国家建设则重塑了意识形态的框架。最终,台湾佛教的信众与从业者,在这些外在力量的挤压与塑造中,不断地争取和确认自身的宗教表达与文化主体性。本书试图揭示,信仰的“在地化”与“世界化”之间,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政治意涵。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阚正宗


  生于台湾嘉义市,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佛光大学、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着有《台湾佛教一百年》、《重读台湾佛教─战后台湾佛教(正、续编)》、《台湾佛寺的信仰与文化》、《台湾佛教史论》、《中国佛教会在台湾─汉传佛教的延续与开展》、《台湾日治时期佛教发展与皇民化运动──「皇国佛教」的历史进程(1895-1945)》等专书,以及相关佛教论文集数十篇。

图书目录

自序1
着作年表6
图集13

前篇:殖民时期21
第一章日本殖民时期台湾佛教的特点与研究23
第二章日僧佐佐木珍龙的台湾开教
――佛教曹洞宗在殖民初期(1895-1901)的活动51
第三章殖民初期(1895-1906)日本东本愿寺派在福建的活动
――以「厦门事件」为例75
第四章殖民时期狮巖洞元光寺修行者群像
――兼论曹洞宗在狮头山的活动91
第五章百年前广西籍法师在台弘法记
――日本佛教殖民史上一段尘掩的历史125
第六章殖民时期曹洞宗的观音禅堂与观音讲会141
第七章司公与乩童
――日本「皇民化运动」下道士的佛教化155
第八章本殖民时期台湾的佛教期刊
――罗妙吉与《亚光新报》兼论林秋梧的左翼《赤道报》171

中篇:殖民与后殖民189
第一章殖民与后殖民时期的乐生疗养院与佛教191
第二章斋教先天派干元堂系在北台湾的发展213
第三章殖民佛教的「认同」与战后「转向」
――王兆麟的跨政权弘法事业235

后篇:后殖民时期255
第一章冷战时期中佛会对东南亚的宗教外交
――以「世界佛教友谊会」、「世界佛教僧伽会」及
「世界佛教华僧会」为中心257
第二章战后台湾佛书赠送及助附印
――《菩提树》所见的印经事业(1952-1972)291
第三章解严前(1949-1986)台湾佛教的印经事业
――以「台湾印经处」与「普门文库」为中心311
第四章玄奘顶骨来台与玄奘寺建寺
――玄光寺产权归属问题337
第五章战后中佛会对日僧寺产的交涉与争取359
第六章慈航法师的付法弟子及其道场383

后记421

图书序言

自序

青鞋印我痕――学也无涯思


壹、古人智慧

  南宋一代文人杨万里(1127-1206)〈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皋渡〉一诗云:「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杨万里是绍兴24(1154)年的进士,曾任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吏部员外郎,因反对铁钱行于江南诸郡而辞官归里。淳熙7(1180)年庚子新年间,杨万里在一个大雾茫茫的清晨时刻过大皋渡,心有所感地写下这首传唱数百载的诗文。大皋渡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为吉安市所辖的泰和县境内,因县北八十里有大皋渡城,盖以大皋渡名。其实,杨万里还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行,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两首都有他极高的人生智慧。

  在前路难辨的水路中,只凭鸡犬相闻,一路逶迤前进,在已经积满厚雪的船板上无意中印踏出青鞋痕。想必当时渡船定如过江之鲫,船上多贤之士不免踏雪寻踪,然当杨万里从自己的渡船上印出第一痕之后,步步似乎都有了方向。「青鞋印痕」看清自己的脚步,与船家同在雾中摸索,寒晨鸡犬相闻中知道又经一村了。

贰、三位老师

  从无常的定律言,命运不该是天注定。龆龀之年,亲族命算谓我将当「和尚」。年幼时对什么是「和尚」我一无所知,也不放心上。对宗教也没什么特别偏好,高中辍学后,开始感受人生的「苦」。及从嘉义北上重考,进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今世新大学前身),一本〈心经〉开启入佛因缘。
世新是一个学风极度自由的学府,因「台大哲学系事件」而被台大解聘的王晓波老师,当时就在世新任教,开设哲学概论课程。王老师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教授就是会叫的野兽」,至今音犹在耳。世新自由的学风,深深影响了我的学与思。

  毕业服役后,1985 年末至1986 年间即服务于佛教杂志、出版业,之间虽仍摸索佛法,然始终未有确定目标与方向。1989 年9 月,原佛教杂志社负责人赴美进修,于是将杂志交予我,继而专心于佛教文化的经营。在编採的过程中,与佛教文化交涉日深,结识的佛门善知识倍增。

  1990 年在为日后重拾课业的准备中,先于文化大学夜间部选修黄庆明老师的理则学(逻辑学),他也是涉及「台大哲学系事件」的相关老师之一。而透过逻辑学的学分,虽然对于佛教哲学研究有所助益,但始终无缘进入哲学学门。由于投身台湾佛寺与人物的採访工作,深觉无论从义理或历史研究,近代日本佛学研究皆是世界重镇,何况日本曾殖民台湾半世纪,意识到日文可能会是将来研究的工具。1992 年以一整年的时间在永汉日语学习,从五十音一直上到高级班结业。1993 年夏,在杨白衣夫人杨林宝璧的引荐下,插班进入京都佛教大学(通信教育),校方准从大三读起,但考量自己的日文尚不足应付,于是选择从东洋史专攻二年级开始。

  佛教大学的通信教育,有些类似台湾的空中大学,每年必须于暑假至少一个月在校上课、考试,称之为schooling,其余时间在家研修学校规定的课程及撰写报告。原本需读三年,但由于家庭与工作忙得分身乏术,于第三年开学后即办退学。但在京都两年的两个夏天,因接触日本近代佛教的海外布教过程资料,进一步引发后来研究台湾殖民时期佛教的因缘。其中在日文的教授、解说,杨师母是我的恩师。杨师母毕业殖民时期的北二女,日文造诣深厚,1957 年曾在新竹一同寺女众佛学院旁听一年,法名「如实」,后下嫁杨白衣老师,为杨老师从事中日文佛学着作翻译工作。这三位老师对我日后在佛教的研究工作上启蒙不少。

参、初履学涯

  从1986 年至1995 年的十年新闻编採过程中,累积了许多资料,田野调查的体验,进一步引发台湾佛教史研究兴趣。佛教相关学术研究会亦如雨后春笋,常在採访过程中聆听了学人的研究发表,然部分对于台湾佛教的历史讨论,与我在田野的见闻,乃至所蒐集的史料并不完全吻合,于是便思考撰文回应一些问题。于兹走进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浑然不知。

  1996 年夏,现代佛教学会举办首届「台湾佛教研讨会」,会长为杨惠南老师,承其错爱,于会中发表个人学涯第一篇调查研究论文:〈战后台湾佛寺的转型与发展──以南投地区佛寺斋堂为例〉,论文背景正是配合当时调查南投地区佛寺与人物的历史研究。此后与现代佛教学会关系日深,诸多启蒙者如蓝吉富、杨惠南、蒋义斌、林光明、萧丽华、恆清法师等老师,更因为这样的因缘还忝任两届现代佛教学会萧丽华、赖贤宗会长的秘书。从而每年几乎都发表一至两篇取材于田调的台湾佛教史相关研究。

  2000 年元月,为印顺法师的祝寿学术研究会上,在陈一标老师的鼓励下,于翌年报考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第一届在职硕士专班。诸多宗教领域的视野开拓,如开设《大唐西域记》的黄运喜老师、《宗教社会学》的郑弘岳老师等等,丰富了宗教学的素养。2004 年1 月口试通过,决心朝历史学研究迈进。2005 年报考厦门大学与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班,侥倖同获录取,因地缘关系遂舍厦大而就成大。

  成大一向以台湾史与明史享誉学界,五年的成大研究生生涯,明代佛教史陈玉女、明代海洋史郑永常、台湾宗教文化与日文陈梅卿、日本文化史顾盼等诸位老师给予醍醐灌顶般的指导,是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

肆、做好一件事

  投身佛教学术研究是人生意外之旅,虽最终与「和尚」无缘,亦不信宿命,但冥冥之中似与佛教深缘难解。已故的世新学长李国修(1955~2013)因为父亲的一句「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深重地影响他的一生。资质驽钝如我,相信勤能补拙,每当吟味前人充满大智慧之语,时心有所感。惕励自己这一辈子也能做好一件事。

  台湾佛教的研究,因历史很短,看似容易,其实不然。明郑清代以降,方志对佛教的记载十分有限,出现的僧侣虽多,但乏生平背景,更遑论宗派思想,这样的佛教面貌很难清晰。研究者所能做的亦十分有限。在此不利的条件之下,结合田野调查乃必要之举。

  僧侣的活动场域,除一般所熟知的佛寺外,民间宫庙绝不能忽略。无论是妈祖庙或是关帝庙,甚至城隍庙,清代以来都不乏僧侣住持。这从近年来越来越多被发现的祖堂牌位得到佳证。祖堂牌位往往有历代住持名号,或所属宗派别,单独的牌位背后,常常有该僧人的生卒年,甚至牌位下会钻洞纸藏僧侣生平资料,这大都是方志不曾记载的,皆是拼凑台湾佛教的第一手资料,如果不作田野,将一无所获。

  祖堂牌位固不可小觑,而跑田野时又往往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手抄本、善本经书等等,到日本殖民时代,甚至有许多珍贵照片,这些都是研究佛教、斋教流传、演变的文献。

  清代台湾佛教研究一般以为难脱闽粤佛教影响,但其他邻近地区僧侣来台的作用当不可忽视。如台南开元寺首任住持志中和尚乃是来自江西,属曹洞宗湛然圆澄(1561~1626)一系,又如大甲镇澜宫僧侣历代祖师演字与普陀后寺一致,极可能是来自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凡此种种,绝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台湾移民主要来自闽粤,佛教必全然受闽粤影响,就像战后大批大陆僧侣来台,以江浙省籍为多,其影响较之闽粤更为深重一样。

  清代来台僧侣系谱集中在赣、浙、闽、粤四省,如能釐清来台僧人的身份背景,将可推进台湾佛教的研究,除文献的研究外,对该僧人的原乡祖庭的田调将是必须的。最新例证,云林北港朝天宫2012 年在福建仙游找到当年带着妈祖来台的开山住持树璧和尚(1664-1723)的坟位,俗名严瑞义的树璧,出家仙游龙纪寺,30 岁(1694)抵笨港创建北港朝天宫,46 岁回到故里。1 如果没有朝天宫相关人士到仙游从事调查,当不会发现树璧和尚的相关史蹟。渡海来台僧台南开元寺首任住持志中行和的生平资料,透过田野调查或许有一天也将出土,届时研究台湾佛教又将向前一步。

  个人学涯从新闻相关科系,转入宗教学门,最后归于历史。始终未从一而终,时节变化与个人兴趣的投射,是因缘相续的结果。虽然各学门的训练都触及,但毕竟难比一以贯之的学习。故在长期的佛教文化钻研上几乎是倾向于佛教史的研究,而方法学即集中于文献与田调的比对应用,其中田调工作某个程度上又相似于新闻学的採访报导,至少个人对这两方的结合是极为自然。

  台湾佛教的研究,一方面是汉人移民历史不过四百年,二方面自明郑清代以降,佛教与其他宗教都不是方志所重视的,往往只有寺庙历史背景,而1 蔡维斌,〈北港朝天宫传说迎妈妈来台的和尚找到了〉,《联合报》(2013年11月22日),A26。

  僧侣住持仅闻其名,难得其生平资料,这在在都使台湾佛教史,甚或宗教史难以入手,这也就是为什么清代台湾佛教始终没有一部完整专书出版。

  台湾佛教的研究难以「宏观」,历史短、文献乏是主因,故大部分都属「微观」研究。但宏观有宏观的好处,微观亦有微观之长,并无优劣轩轾可言。明郑至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是政治「边陲」,亦是宗教「边地」,加上佛教自晚明以来即呈衰微状态,其不受重视,甚至受人鄙视。日本殖民之后,台湾佛教被导入日本殖民佛教新观念与新研究,初步提升了台湾佛教研究品质。

  历史学式的佛教研究在台湾恐怕非主流,投身其中者也不多,鑑往知来确是历史研究的迷人之处,自己从最初的个别寺院、斋堂研究,过度至区域史、交涉史的研究,似乎是渐渐地点、线、面连成一气。从清代经忏、香花僧受众人鄙视的佛教,过度至殖民时期,及至战后佛教渐成主流,这种极大变化的历史,于未满四百年汉人移民史上缤纷呈现,不可不谓「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投身于台湾佛教的研究,没有预设,谈不上目的,却成为生活的大部分,自己的工作是佛教文化出版,在大学、研究所开的课是佛教史学或佛教典籍专题,镇日所思、所言、所行,无不与佛教有关,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诚哉是言。放心于生活,放心于学问。《庄子‧ 养生主》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无边无涯,故说学海无涯,生命有限,做好一件事,做到哪里就哪里,那里就是圆满。

阚正宗
2013 年12 月17 日于淡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厚重与思想的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和严密的逻辑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台湾佛教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在地化”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的探讨所吸引。在殖民时期,佛教的许多本土实践是被抑制或被改造的,而在后殖民时期,如何重新发掘和发展本土的佛教传统,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成为重要的课题。书中对不同时期佛教改革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佛教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适应与调整。从早期受到国家机器的干预,到后来发展出各种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等实践,台湾佛教展现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任何一种宗教,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其发展,也往往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它对我原有认知体系的一次颠覆。在接触《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之前,我对台湾佛教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或是一些浅显的介绍中。然而,作者却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台湾佛教的发展史,置于殖民与后殖民的宏大框架下进行审视。这使得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所见的许多佛教现象,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权力关系。比如,书中对一些寺庙建筑风格、仪式规程的变化,以及佛教经典翻译和传播方式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变化,却往往折射出时代洪流的巨大影响。作者对于“殖民”与“后殖民”的分析,并非简单地将某一时期定义为“好”或“坏”,而是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过程。它揭示了在权力结构的影响下,宗教如何在被利用、被改造、被重塑的过程中,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这本书迫使我跳出原有的舒适区,去审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真相。

评分

《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将台湾佛教在近现代的跌宕起伏,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作者在处理“殖民”与“后殖民”这两个概念时的 nuanced 把握所折服。它并非简单地将历史划分为两个截然对立的阶段,而是展现了两者之间复杂的联系与张力。书中对日本殖民时期,佛教如何在国家机器的介入下,经历制度化的改革,以及僧侣如何在这种压力下生存与适应,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呈现,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个体命运的渺小与宏大历史的交织。而对于后殖民时期的探讨,作者更是展现了台湾佛教在摆脱外来影响后,如何进行自我革新与发展,如何回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以及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宗教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紧密相连。

评分

读罢《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台湾佛教发展历程的全新理解。作者的叙述,并非简单的年代顺序罗列,而是通过殖民与后殖民这一核心视角,对台湾佛教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日本殖民时期,佛教如何被纳入其“内鲜一体”的政策,以及如何被用来推行其宗教“合理化”的改革,都有着详尽的描述。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让我看到了殖民者看似“改良”的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图。而战后,佛教如何在新政权下经历“整顿”与“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本土力量的崛起,也展现了台湾佛教的韧性与活力。书中对于“认同”问题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历史的洪流中,台湾佛教徒的身份认同如何变化,如何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这种认同的变迁如何体现在其宗教实践中,都给了我很多思考。

评分

《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台湾佛教的过去与现在。作者以其扎实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台湾佛教的发展历程,置于殖民与后殖民的宏大叙事之下进行解读。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殖民”影响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更深入到文化和精神的领域,探讨了外来文化如何悄然改变台湾佛教的面貌。书中对日本殖民时期,佛教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僧侣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描写,都令人深思。而对于后殖民时期的探讨,则展现了台湾佛教在摆脱外来束缚后,如何积极寻求本土化,如何回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以及如何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台湾佛教的演变,是一个充满张力、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过程。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寻找自身身份与价值的生动写照。

评分

每次翻开《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叙事张力的历史现场。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写作风格,将台湾佛教在殖民与后殖民时期的经历,如同电影般呈现在读者眼前。我特别被书中对细节的关注所打动。那些关于寺庙的档案、僧侣的日记、官方的政策文件,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这些具体的史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关于“殖民”的论述,并非仅仅停留在政治或经济层面,而是深入到文化和精神的领域,探讨了外来文化如何渗透、改变并重塑本土的宗教信仰。而“后殖民”的章节,则展现了台湾佛教在摆脱外来影响后,如何进行自我反思与创新,如何在变迁的社会中寻找新的定位。这种由外及内的分析,让我对台湾佛教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研究,更是对台湾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深刻洞察。

评分

在阅读《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学术视野和史料运用所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佛教的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如何在历史的巨浪中被塑造、被改造、被重塑。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殖民”与“后殖民”的辩证分析。殖民时期,佛教如何被纳入帝国主义的体系,成为其统治的工具,以及僧侣们如何在其中寻求生存与发展,都得到了深刻的揭示。而战后,台湾佛教又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回应本土化的诉求,也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书中对寺庙建筑、教义阐释、僧侣管理等方面的细致考察,都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真实肌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任何一种宗教,在历史变迁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而其发展,也是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过程。

评分

读完《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我脑海里久久回荡着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佛教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沧桑巨变。从日本殖民时期,佛教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寺庙如何成为管理民众、推行政策的工具,到战后国民党政府时期,佛教又如何经历一次次的“净化”与“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本土化浪潮,作者都以极其详尽的史料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这一切。我尤其被作者对于“殖民”这一概念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统治,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上的渗透与重塑。日本殖民者如何在看似尊重佛教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其原有的面貌,将佛教的某些属性政治化、工具化,以服务于其帝国野心。这种 subtl e 的影响,往往比直接的压制更具破坏性,因为它更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而书中对于后殖民时期的探讨,则展现了台湾佛教如何在摆脱外来压力的同时,努力寻找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从传统的寺庙模式走向更加多元、更具社会关怀的实践。这种挣扎与探索,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评分

《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这部作品,在我阅读的诸多关于台湾历史与宗教的书籍中,无疑占据了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作者的笔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层层剥开台湾佛教的积淀,展现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受的形塑与重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宏观的历史变迁,更深入到微观的个体经验。例如,作者对那些在殖民时期默默承受压迫,却依然坚持信仰的僧侣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坚韧与信仰的力量。他们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不被理解的年代里守护着传统的火种,这其中的不易,非身处其中者难以体会。而关于后殖民时期,佛教如何回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如何与世俗化、消费主义进行对话,也是本书极具前瞻性的部分。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而是进一步思考了台湾佛教在当下的发展路径,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读完此书,我不再仅仅将台湾佛教视为一种宗教信仰,更将其视为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社会变迁的复杂载体。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一面的,记录着台湾社会发展的生动样本。

评分

《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是一部极其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它挑战了许多人对台湾佛教的传统认知。我个人最为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不忘挖掘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动因。例如,书中对日本殖民者如何利用佛教来推行其“皇民化”政策,以及战后国民党政府如何借鉴类似的经验来巩固其统治,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揭示,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对“认同”的探讨也尤为精彩。在殖民与后殖民的夹缝中,台湾佛教徒的身份认同是如何被塑造、被挑战、被重塑的,以及这种认同的变迁如何影响着佛教的实践与发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本土化运动的论述感到振奋,它展现了台湾佛教在摆脱外来影响后,如何努力找寻自身独特的文化根基,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的重要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