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1
至情为义 多年前本书作者,也是我一九七二年班同学延平君初次向我说他的写作计画,他说:他想以海军建军、备战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评写甲午海战、匡正被误解的部分,期能重整、凝聚国人对海军之爱,建立扎实之海权。那样才能使轻视、伺机由海上侵犯中华的外力止念、止步。
这是一个很艰鉅、很挑战的理念和使命。
在台湾、在中华民国海军服务的生涯里,延平曾负责海军计画建军的工作长达五年,完成海军很多高难度的建军任务。没有侥倖,都是有血有泪的克服万难完成的。但这次的挑战是文学的、历史的、哲思的,很期盼、也很惊喜这两本书终于要问世了。
面对甲午,延平把一百二十年前大清建立新海军的初衷、计画与努力忠实呈现出来,那是理想的开始,可惜建军计画仅走好了十年。但之后大清政府官僚文化的腐败、落伍、及一连串决策错误,才是北洋舰队瓦解之致命伤,造成国家、民族百年之后仍无法完全痊癒的伤害。
痛是要认真面对的,唯有勇于面对我们才能针对问题改进。看到满清政府下辖的旅顺、刘公岛基地一一被日本登陆部队轻易攻佔,原有的基地要塞砲被转向攻击己舰,内心之痛难以平复,但也激起我思考如何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
为了还原历史真貌,延平与吴欲贤先生合作,花了五年的时间把双方军舰、甲午海战场景很逼真的以电脑科技还原,此外吴欲贤先生又亲手绘制当年参与海战清、日双方舰长以上重要人物画像,让读者更能真切研判、体会当时的建军豪情与战场情境。这是浩大又艰鉅的工程,很难想像这一切是以他们两人之力完成的。我亲眼目睹他们狂热投入之创作过程,他是在出书,也是在为中华健儿们的心中打造一艘勇敢又坚强之战舰。
展读此书,如果您认同,请迈步向海,让我们凝聚这真诚之力量、乘风破浪、奋勇前航、共卫海疆。
一八七一年班同学们是本很勇敢的书,也是很至情的书,郑重推荐。
徐台生
──海官校1972 年班、前海军陆战队司令
推荐序 2
唤醒中华民族的海魂 中国曾经是何等强盛的国家,今人很难想像。
好比说今天的世界超级霸主、经济第一强权美国,它的GDP值佔全球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一点六。
排名第二的是近几年才窜升上来的中国,所佔比例为百分之十点一。
日本即使经济失落了二十多年,仍高居世界第三,以百分之八点四紧追在
后。
从以上数字不难理解,GDP值若能佔全球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廿以上,那就是霸主,是不得了的成就。
知道早年中国强盛时期的GDP值,佔全球经济总量的百分比吗?
远的不谈,先看西元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之前,清朝GDP值佔全球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二点九──比今天世界前两大相加的总和还要高。
别以为我举的是特殊时期的特例。事实上,清朝平均GDP值佔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居中国历朝排名的第九位。
排名在清朝之前的朝代依序为:宋、唐、明、元、隋、汉、晋、秦。
例如排名首位的宋朝,经济实力最强大的时候,其GDP值佔全球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八十!
如今回头看,古时中国经济实力之强大、国力之富强,可说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页传奇!
而如此传奇的国家曾经拥有何等超强的海上势力,那不单是传奇,简直就是神话!
例如赫赫有名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首航于西元一四九二年。当时哥伦布带领三艘帆船、九十位船员由西班牙启航,向西横越大西洋,抵达「中南美洲」的古巴、海地、多明尼加等国,大约七个月以后返回原出发港。
如此事蹟即成就了今日如雷贯耳的「哥伦布」。
与哥伦布相比,明朝的郑和可说是名不见经传,可是他「七下西洋」的成就又如何呢?
说年代,郑和下西洋的首航在西元一四○五年──足足比哥伦布的首航早了八十七年。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八十七年似乎无足轻重。可是,假设哥伦布的首航是今天,郑和的首航则在一九二七年。那时国民政府正准备北伐──多么遥远的历史名词,二次世界大战还要等十二年,距离以色列国的诞生也还有二十一年。
对渺小的你我,八十七年是好长好长的岁月啊──这正是郑和超前哥伦布的时段。
至于两个探险舰队的规模,那更是天差地别之远!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由二百四、五十艘大小帆船组成,搭载官兵两万六、七千人,访问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平均航程约两年。
即使在今日,这也是令人「一个头十个大」的艰鉅任务!
更何况在七百多年之前,当时没有冷冻设备、没有空调系统、没有淡水机、没有精确的海图、没有GPS导航、没有气象预报、没有无线电通讯、没有现代的医疗技术……郑和如何指挥如此庞大的舰队、安排近三万人两年在海外的后勤补给、拟定航行计画、确保官兵安全?
与郑和相比,哥伦布的成就岂不是小菜一碟?
讲到这,我不得不痛心中国传统领导者是何等的故步自封。
假如命令郑和下西洋的明成祖眼光够远、怀抱壮志,以郑和舰队「秋风扫落叶」般的作战实力,所到之处必然是望风披靡。
如此十八世纪大英「日不落国」的傲人成就,对十五世纪的明朝而言,不过是囊中物、瓮中鳖!
然而,郑和下西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只是昙花一现。之前从不曾拥有,之后再也没出现。
强大的中国历来是「以中自居」,别说是远征,甚至绝少出兵侵略边陲小国。
一方面是中国人爱好和平,另一方面是在那人力传递通讯的时代,内控、管理版图相对广大的中国不易、政争不断,统治者难有心力向外发展,遂形成「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官僚传统,这种的政治体系,终而导致北洋水师甲午战败。
甲午战败对中国有什么巨大影响?
甲午战争之前,千百年来日本在中国人眼中的地位只是偏处一隅的小倭国,日本人也那么认为。
直到甲午战败,澈底打垮了中国人的自尊、自信,也澈底提升了日本人的自信与狂妄。
当日本从边陲之国晋升为亚洲一流强权,中国人反而降格被日本人称「清国奴」。
什么是清国奴?
你们是腐败不堪满清政权的奴隶,没有资格以昔时雍容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
其实,你怎么看我、我怎么看你……,那是观念、是思想,是次要的。
麻烦的是战后赔款。钱永远是最现实的问题。
甲午战败,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战败赔款、辽东半岛赎回款、汇兑差额、日本驻军补偿金,以及掠夺的舰艇与物资,总值约五亿一千万日元。
如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钱,当年却等于日本六点四年、大清三年的全国财政税收──当初看到这数字,我还暗中祈祷清廷能耍个赖,只付一部分赔款。
反正已经烂到底了,耍个赖又如何?
否则全国三年的财政税收送给日本,清廷要如何编列自己的年度预算,又要如何筹措如此一笔巨款?没想到不要脸的慈禧太后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权位,以致不计代价向世界各银行进行长期贷款,并且在三年之内付清了这笔巨款。
突然间六点四倍的财政税收从天而降,日本顿时成为国际暴发户!
这三年日本国家总岁出,其中有百分之六十一点八七是由清廷赔款支应。
想想看,一个国家连续三年的支出,竟然有百分之六十一点八七来自他国的贡献!
这让日本尝到了甜头,也勐然警觉:一部分国民(军人)的付出(战争),可能让全国享受巨大利益。
这种如同盗匪般的掠夺思想激盪出了日本军国主义。
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军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日本社会也不乏反战声浪。可是当甲午战胜,巨额赔款带来的诱惑让军人势力迅速抬头,全民也改变了往日对战争的负面态度。
西谚有云:「钱会说话」。更正确地说:钱不单会说话,而且说得很大声、很有力量!
日本也承认,当年国家工业建设的资本多半来自这笔巨额赔款。
他们将赔款投资于各项国家建设,其中又以军事所占的比例最高。又由于胜利的第一功臣是日本联合舰队,因而海军分得最大的一块──赔款的百分之四十拨给海军用于建造新式战舰。
这笔钱相当于日本二点五年的全国财政税收。
有了造舰巨款,日本提出《海军发展十年规划》,并且在接下来十年新造大小舰艇计一○三艘,其中包含六艘一万两千五百吨的「战斗舰」,以及六艘九千八百吨的「重巡洋舰」。知道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最大战舰的吨位是多少吗?
四千两百吨,只有四艘。其余十余艘全是一、两千吨的小型战舰。
两相比较,日本联合舰队前后十年的变化,其作战实力可说是突飞勐进、脱胎换骨!
因而在一九○四年(甲午战后十年),日本有野心也有实力发动日俄战争。日俄战争对日本又是关键的一战。
日本联合舰队在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甲午海战浪速舰舰长)带领下,以极为悬殊的比数,几近歼灭当时世界第一流的俄国太平洋舰队。
甲午战争让日本晋升为亚洲一流强权。
日俄战争让日本晋升为世界一流强权。
从此,日本再也没正眼瞧过中国,并持续在世界的舞台唿风唤雨,一直到今天。
甲午战争是日本崛起的一战。
甲午战争也是给中国人带来百年苦难的一战。
如今一眨眼又过了两甲子;蓦然回首,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看待甲午战争?
本书作者延平学长,一生的黄金岁月都奉献给了海军,退伍多年之后仍能抱持热爱海军、关怀海权的初衷,逢此甲午战争两甲子,自费出版两部巨着为海军先烈蒙尘处昭雪并期后进省思。
此情此义,能不令我们钦佩?
延平学长不惜投注多年心血与巨资,缅怀一场百余年前惨败的战役,其目的为何?
唤醒中华民族的海魂──我相信这正是作者心底的声音。
别忘了历史是人类用血泪写下的故事,聪明的人类应该懂得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而一个民族不单能面对失败的历史,还能在失败中省思、站起、撑下去,那个民族,不单没有绝望,反而充满了希望!
黄河
──海官校1980 年班
二○一四、一、一
推荐序 3(节录)
回眸甲午 感时忧国 本书以长诗文体,结合电脑绘图,还原历史场景,图文并茂地重新讲述:清日(甲午)战争的肇因、作战经过及战后影响,提供读者阅读时,眼前及脑海中如同置身危疑震撼的真实作战场景,会全然地融入战争情境,感受悲壮的史实。
作者为海军官校学长,基于笔者在海军服务期间的经历(曾奉派担任中平军舰首任舰长赴美接舰,并率官兵将该舰航经大西洋、巴拿马运河、太平洋驶返成军),与一八七一年班海军前辈学长赴欧深造、接舰返国之成长历程类似,遂请笔者撰写本书读后感。
为免失偏颇,于是笔者又从新翻阅《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沉没的甲午》、《甲午战争新讲》、《海葬》、《甲午战争一百週年纪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日战争》、《北洋海军舰船志》、《甲午战争前日本之内战与备战》、《甲午战争前夕中日韩三国之动向》、《晚清七十年》、《甲午战争外交秘录》及《近岸、近海及远洋舰队》等与甲午战争相关之专着,并在网路上观看由冯小宁执导的《甲午大海战》影片;再对比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撰《坡上の云》,描述明治维新期间,举国淬励奋发、励精图治的情景,终于战胜满清及沙俄,挤身世界强权之林。两相对比反差悬殊,除感时伤怀外,亟思探究何以清廷及北洋舰队战败之「深层结构性原因」。
为何日本明治维新短短二、三十年间竟能将国家成功迈入现代化,并取得辉煌成效?其扎根之深,仿傚之真,在在令人称奇。虽然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及暴行令人发指,惟其国家意志之贯彻,举国意志集中、力量集中,亦让世人不得不为之折服。笔者不禁谓叹:「莫非真是造化弄人」!
就清、日双方综合国力、组织运作效能及对「战略机遇期」的把握言,清廷战败平心而论输得并不冤枉。因为当日本倾全国之力,「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而反观大清帝国整体风气却是多尚虚文,因循敷衍。然对北洋舰队海军领导重心的主战舰艇管带(舰、艇长)、主要骨干干部言,实系非战之罪。朝廷治国理念落伍,弊端积重难返,「文娱武嬉、舖张靡费」,孤臣无力可回天,纵使个人再全心奉献、精忠报国,惟在战具工艺(战舰航速、舰砲射速、弹药性能威力)均居劣势现实下,虽仍奋力拼搏,然一经对仗高下立见,徒留千古遗恨且须概括承受败战结果。因为朝廷及国人皆无法面对及承受战败事实,举国究责问罪声中,日本侵略企图更加变本加厉,恣意以武攻华、接着勒索、要求割地赔款、无以复加。在华列强亦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有样学样地纷纷要求比照办理,声索扩增在华利益。内外交迫下,为消圣怒、为平民怨,北洋海军众口莫辩,必须承担历史罪责、背负千古骂名,徒留无限的感叹与万般无奈。
甲午之役战败,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群岛,日俄战争后,东北又遭瓜佔;民国肇建后军阀割据苦难中国依旧分崩离析,日本野心更加张狂,继「九一八事变」吞併东北后,又加速染指华北,并制造芦沟桥事变借故寻衅,此际中国已到最后存亡关头,于是掀起全面抗战。日本原意图三月亡华,岂料这回轮到中华儿女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全国动员、历经八年浴血抗战,付出了牺牲二千一百余万军民同胞的宝贵生命、及难以估计财物损失之惨痛代价,才艰辛赢得最后胜利,台澎才得以结束自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割让后的日本殖民统治回归中华。
迩来钓鱼台列屿及南海主权争议,又引起区域局势紧张。这些往昔帝国主义之遗绪与现今海洋资源争夺,国家意识、国民意志与海洋国际法规范相互纠结之热点议题,在在引发国人高度关注。而国家利益究竟该如何捍卫及海权要怎么经略,殊值吾人重新审视。
回顾历经刻骨铭心的两次鸦片战争、清法战争(马江海战)、西洋外商一再由海路扣关,侵门强销,蹂躏羞辱;清政府痛定思痛,下决心採「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惟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竟于甲午战役中先后毁于丰岛、大东沟海战及威海保卫战。随后中华海防全面失守,国家门户洞开,致使民族自信心澈底沦丧。
中兴以人才为本,此处无需我强调福州船政学堂首届(一八七一年班)学生是何等优秀卓越,该班仅毕业三十三名同学,在甲午战事中,折损多人。原本雄姿英发、中国海军从此沦为只能惨澹经营,扼守江防,成为无足轻重的陆岸海军,痛忍半世纪后直至抗战胜利方得再造。
天道终有还,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折损海军人才的椎心之痛,日本直到一九四二年,也就是七十年后的太平洋海战──中途岛战役后才感同身受,日本联合舰队固然惋惜损失苍龙、加贺、赤城、飞龙四艘主力航舰,但更巨大的是牺牲了历经多年苦心培训,飞行技术成熟、并具实战经验的数百名海航飞行员,这项瑰宝的折损,决非加速产制零式战机或建造作战舰艇即能予以弥补的战争损耗,实乃斲伤日军海航飞行员的优良传承命脉。自此之后日军便逐步丧失太平洋作战海域的空优,并一蹶不振,每况愈下。
当下钓鱼台列岛主权争议日炙,虽然政府一再强调抱持「和中、友日、亲美」的宏观战略,惟因事涉地缘战略、渔业资源、能源蕴藏及海(主)权归属等多重利益纠葛争端,且面对国际强权格局,绝非我方倡议「东海和平协议」就能万方平静干戈息,于是引发国人务实关注我国制海实力究竟能否因应变局,确保国家利益及海上作业渔民之人船安全。审视国家政略、国防政策、建军规划、兵力整建、备战计画及军事教育体系,似乎对经略海洋(权)依然欠缺明确地政策指导与努力方向,各个阶层都有着隐晦模煳的面向,导致各自解读不一的困境,究其原委,何以致之?国家财政无法支应相关的兴革计画?抑或相关决策部门行政怠忽及朝野人士对海权并未成熟认知、真心关注使然?
乐毅骏
──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军舰接舰舰长
自序
把爱海当作信仰与使命
终于把《甲午海战之CAN 1871年班史诗》和《甲午海战之军舰将校志》两本系列书完成了。像一个登山者,体认过森林、峻谷、山涧、险坡等不同山之貌相来到巅峰,经由历史的高度俯瞰,现在我们能以更客观、宏观的角度来了解:中华民族面对海洋,历经西潮、日潮的冲击,我们学习到甚么?受过何等的挫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记取历史教训?为中华民族建立一道既能确保国家、人民安全又能巩固区域和平、稳定的海洋纵深防线!
身为全世界最大族群的一员,从历史里我看见我的族人:
因为未能跟上人类文明演进新潮、因为未能拥有适切海、陆自卫能力而被视如丛林草食动物、被野心国如肉食动物弱肉强食般的欺凌猎杀!执政者因沉湎于官僚文化的庞大诡谲、文斗、武嘻,陷国家民族于危境而不自知、不觉耻,令人浩叹。
甲午百年后的国人们:
面对海洋
有多少年青孩子带着他们的爱和恋航入大海?
有多少智者把他的深思投向大海勾勒海上的和平与尊严?
我们的同胞、我们的政府:你们真的落实向海了吗?
面对世界先进海洋列强:我们的海权更健康了吗?
「一八七一年班同学们」以他们的爱、梦和血泪为中华民族铸造一把「向海之心灵钥匙」,请真心开启。
请把对他们的爱化为今日我们对大海的爱,并进而成为信仰与使命。
唯有全中华民族把爱海当作信仰与使命,我们的胸臆才能有湛蓝之美、中华之海才会有尊严、有和平。
海官校1972年班 郭延平
──前两栖舰队副舰队长、 邵阳飞弹驱逐舰、中训战车登陆舰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