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1
至情為義 多年前本書作者,也是我一九七二年班同學延平君初次嚮我說他的寫作計畫,他說:他想以海軍建軍、備戰專業的角度來分析、評寫甲午海戰、匡正被誤解的部分,期能重整、凝聚國人對海軍之愛,建立紮實之海權。那樣纔能使輕視、伺機由海上侵犯中華的外力止念、止步。
這是一個很艱钜、很挑戰的理念和使命。
在颱灣、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務的生涯裏,延平曾負責海軍計畫建軍的工作長達五年,完成海軍很多高難度的建軍任務。沒有僥倖,都是有血有淚的剋服萬難完成的。但這次的挑戰是文學的、曆史的、哲思的,很期盼、也很驚喜這兩本書終於要問世瞭。
麵對甲午,延平把一百二十年前大清建立新海軍的初衷、計畫與努力忠實呈現齣來,那是理想的開始,可惜建軍計畫僅走好瞭十年。但之後大清政府官僚文化的腐敗、落伍、及一連串決策錯誤,纔是北洋艦隊瓦解之緻命傷,造成國傢、民族百年之後仍無法完全痊癒的傷害。
痛是要認真麵對的,唯有勇於麵對我們纔能針對問題改進。看到滿清政府下轄的旅順、劉公島基地一一被日本登陸部隊輕易攻佔,原有的基地要塞砲被轉嚮攻擊己艦,內心之痛難以平復,但也激起我思考如何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部隊。
為瞭還原曆史真貌,延平與吳欲賢先生閤作,花瞭五年的時間把雙方軍艦、甲午海戰場景很逼真的以電腦科技還原,此外吳欲賢先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這是浩大又艱钜的工程,很難想像這一切是以他們兩人之力完成的。我親眼目睹他們狂熱投入之創作過程,他是在齣書,也是在為中華健兒們的心中打造一艘勇敢又堅強之戰艦。
展讀此書,如果您認同,請邁步嚮海,讓我們凝聚這真誠之力量、乘風破浪、奮勇前航、共衛海疆。
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是本很勇敢的書,也是很至情的書,鄭重推薦。
徐颱生
──海官校1972 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推薦序 2
喚醒中華民族的海魂 中國曾經是何等強盛的國傢,今人很難想像。
好比說今天的世界超級霸主、經濟第一強權美國,它的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一點六。
排名第二的是近幾年纔竄升上來的中國,所佔比例為百分之十點一。
日本即使經濟失落瞭二十多年,仍高居世界第三,以百分之八點四緊追在
後。
從以上數字不難理解,GDP值若能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廿以上,那就是霸主,是不得瞭的成就。
知道早年中國強盛時期的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比嗎?
遠的不談,先看西元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前,清朝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二點九──比今天世界前兩大相加的總和還要高。
彆以為我舉的是特殊時期的特例。事實上,清朝平均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僅居中國曆朝排名的第九位。
排名在清朝之前的朝代依序為:宋、唐、明、元、隋、漢、晉、秦。
例如排名首位的宋朝,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時候,其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八十!
如今迴頭看,古時中國經濟實力之強大、國力之富強,可說是人類曆史中的一頁傳奇!
而如此傳奇的國傢曾經擁有何等超強的海上勢力,那不單是傳奇,簡直就是神話!
例如赫赫有名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首航於西元一四九二年。當時哥倫布帶領三艘帆船、九十位船員由西班牙啓航,嚮西橫越大西洋,抵達「中南美洲」的古巴、海地、多明尼加等國,大約七個月以後返迴原齣發港。
如此事蹟即成就瞭今日如雷貫耳的「哥倫布」。
與哥倫布相比,明朝的鄭和可說是名不見經傳,可是他「七下西洋」的成就又如何呢?
說年代,鄭和下西洋的首航在西元一四○五年──足足比哥倫布的首航早瞭八十七年。
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中,八十七年似乎無足輕重。可是,假設哥倫布的首航是今天,鄭和的首航則在一九二七年。那時國民政府正準備北伐──多麼遙遠的曆史名詞,二次世界大戰還要等十二年,距離以色列國的誕生也還有二十一年。
對渺小的你我,八十七年是好長好長的歲月啊──這正是鄭和超前哥倫布的時段。
至於兩個探險艦隊的規模,那更是天差地彆之遠!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由二百四、五十艘大小帆船組成,搭載官兵兩萬六、七韆人,訪問三十多個國傢,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平均航程約兩年。
即使在今日,這也是令人「一個頭十個大」的艱钜任務!
更何況在七百多年之前,當時沒有冷凍設備、沒有空調係統、沒有淡水機、沒有精確的海圖、沒有GPS導航、沒有氣象預報、沒有無綫電通訊、沒有現代的醫療技術……鄭和如何指揮如此龐大的艦隊、安排近三萬人兩年在海外的後勤補給、擬定航行計畫、確保官兵安全?
與鄭和相比,哥倫布的成就豈不是小菜一碟?
講到這,我不得不痛心中國傳統領導者是何等的故步自封。
假如命令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眼光夠遠、懷抱壯誌,以鄭和艦隊「鞦風掃落葉」般的作戰實力,所到之處必然是望風披靡。
如此十八世紀大英「日不落國」的傲人成就,對十五世紀的明朝而言,不過是囊中物、甕中鱉!
然而,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隻是曇花一現。之前從不曾擁有,之後再也沒齣現。
強大的中國曆來是「以中自居」,彆說是遠徵,甚至絕少齣兵侵略邊陲小國。
一方麵是中國人愛好和平,另一方麵是在那人力傳遞通訊的時代,內控、管理版圖相對廣大的中國不易、政爭不斷,統治者難有心力嚮外發展,遂形成「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官僚傳統,這種的政治體係,終而導緻北洋水師甲午戰敗。
甲午戰敗對中國有什麼巨大影響?
甲午戰爭之前,韆百年來日本在中國人眼中的地位隻是偏處一隅的小倭國,日本人也那麼認為。
直到甲午戰敗,澈底打垮瞭中國人的自尊、自信,也澈底提升瞭日本人的自信與狂妄。
當日本從邊陲之國晉升為亞洲一流強權,中國人反而降格被日本人稱「清國奴」。
什麼是清國奴?
你們是腐敗不堪滿清政權的奴隸,沒有資格以昔時雍容華夏文化的繼承者自居。
其實,你怎麼看我、我怎麼看你……,那是觀念、是思想,是次要的。
麻煩的是戰後賠款。錢永遠是最現實的問題。
甲午戰敗,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其戰敗賠款、遼東半島贖迴款、匯兌差額、日本駐軍補償金,以及掠奪的艦艇與物資,總值約五億一韆萬日元。
如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錢,當年卻等於日本六點四年、大清三年的全國財政稅收──當初看到這數字,我還暗中祈禱清廷能耍個賴,隻付一部分賠款。
反正已經爛到底瞭,耍個賴又如何?
否則全國三年的財政稅收送給日本,清廷要如何編列自己的年度預算,又要如何籌措如此一筆巨款?沒想到不要臉的慈禧太後一心隻想保住自己的權位,以緻不計代價嚮世界各銀行進行長期貸款,並且在三年之內付清瞭這筆巨款。
突然間六點四倍的財政稅收從天而降,日本頓時成為國際暴發戶!
這三年日本國傢總歲齣,其中有百分之六十一點八七是由清廷賠款支應。
想想看,一個國傢連續三年的支齣,竟然有百分之六十一點八七來自他國的貢獻!
這讓日本嘗到瞭甜頭,也猛然警覺:一部分國民(軍人)的付齣(戰爭),可能讓全國享受巨大利益。
這種如同盜匪般的掠奪思想激盪齣瞭日本軍國主義。
事實上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軍人的社會地位並不高,日本社會也不乏反戰聲浪。可是當甲午戰勝,巨額賠款帶來的誘惑讓軍人勢力迅速抬頭,全民也改變瞭往日對戰爭的負麵態度。
西諺有雲:「錢會說話」。更正確地說:錢不單會說話,而且說得很大聲、很有力量!
日本也承認,當年國傢工業建設的資本多半來自這筆巨額賠款。
他們將賠款投資於各項國傢建設,其中又以軍事所占的比例最高。又由於勝利的第一功臣是日本聯閤艦隊,因而海軍分得最大的一塊──賠款的百分之四十撥給海軍用於建造新式戰艦。
這筆錢相當於日本二點五年的全國財政稅收。
有瞭造艦巨款,日本提齣《海軍發展十年規劃》,並且在接下來十年新造大小艦艇計一○三艘,其中包含六艘一萬兩韆五百噸的「戰鬥艦」,以及六艘九韆八百噸的「重巡洋艦」。知道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聯閤艦隊最大戰艦的噸位是多少嗎?
四韆兩百噸,隻有四艘。其餘十餘艘全是一、兩韆噸的小型戰艦。
兩相比較,日本聯閤艦隊前後十年的變化,其作戰實力可說是突飛猛進、脫胎換骨!
因而在一九○四年(甲午戰後十年),日本有野心也有實力發動日俄戰爭。日俄戰爭對日本又是關鍵的一戰。
日本聯閤艦隊在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甲午海戰浪速艦艦長)帶領下,以極為懸殊的比數,幾近殲滅當時世界第一流的俄國太平洋艦隊。
甲午戰爭讓日本晉升為亞洲一流強權。
日俄戰爭讓日本晉升為世界一流強權。
從此,日本再也沒正眼瞧過中國,並持續在世界的舞颱呼風喚雨,一直到今天。
甲午戰爭是日本崛起的一戰。
甲午戰爭也是給中國人帶來百年苦難的一戰。
如今一眨眼又過瞭兩甲子;驀然迴首,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看待甲午戰爭?
本書作者延平學長,一生的黃金歲月都奉獻給瞭海軍,退伍多年之後仍能抱持熱愛海軍、關懷海權的初衷,逢此甲午戰爭兩甲子,自費齣版兩部巨著為海軍先烈濛塵處昭雪並期後進省思。
此情此義,能不令我們欽佩?
延平學長不惜投注多年心血與巨資,緬懷一場百餘年前慘敗的戰役,其目的為何?
喚醒中華民族的海魂──我相信這正是作者心底的聲音。
彆忘瞭曆史是人類用血淚寫下的故事,聰明的人類應該懂得從曆史中汲取教訓。而一個民族不單能麵對失敗的曆史,還能在失敗中省思、站起、撐下去,那個民族,不單沒有絕望,反而充滿瞭希望!
黃河
──海官校1980 年班
二○一四、一、一
推薦序 3(節錄)
迴眸甲午 感時憂國 本書以長詩文體,結閤電腦繪圖,還原曆史場景,圖文並茂地重新講述:清日(甲午)戰爭的肇因、作戰經過及戰後影響,提供讀者閱讀時,眼前及腦海中如同置身危疑震撼的真實作戰場景,會全然地融入戰爭情境,感受悲壯的史實。
作者為海軍官校學長,基於筆者在海軍服務期間的經曆(曾奉派擔任中平軍艦首任艦長赴美接艦,並率官兵將該艦航經大西洋、巴拿馬運河、太平洋駛返成軍),與一八七一年班海軍前輩學長赴歐深造、接艦返國之成長曆程類似,遂請筆者撰寫本書讀後感。
為免失偏頗,於是筆者又從新翻閱《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絕版甲午:從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戰爭》、《沉沒的甲午》、《甲午戰爭新講》、《海葬》、《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日戰爭》、《北洋海軍艦船誌》、《甲午戰爭前日本之內戰與備戰》、《甲午戰爭前夕中日韓三國之動嚮》、《晚清七十年》、《甲午戰爭外交秘錄》及《近岸、近海及遠洋艦隊》等與甲午戰爭相關之專著,並在網路上觀看由馮小寜執導的《甲午大海戰》影片;再對比日本作傢司馬遼太郎撰《坡上の雲》,描述明治維新期間,舉國淬勵奮發、勵精圖治的情景,終於戰勝滿清及沙俄,擠身世界強權之林。兩相對比反差懸殊,除感時傷懷外,亟思探究何以清廷及北洋艦隊戰敗之「深層結構性原因」。
為何日本明治維新短短二、三十年間竟能將國傢成功邁入現代化,並取得輝煌成效?其紮根之深,仿傚之真,在在令人稱奇。雖然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及暴行令人發指,惟其國傢意誌之貫徹,舉國意誌集中、力量集中,亦讓世人不得不為之摺服。筆者不禁謂嘆:「莫非真是造化弄人」!
就清、日雙方綜閤國力、組織運作效能及對「戰略機遇期」的把握言,清廷戰敗平心而論輸得並不冤枉。因為當日本傾全國之力,「質量建軍、科技強軍」;而反觀大清帝國整體風氣卻是多尚虛文,因循敷衍。然對北洋艦隊海軍領導重心的主戰艦艇管帶(艦、艇長)、主要骨乾乾部言,實係非戰之罪。朝廷治國理念落伍,弊端積重難返,「文娛武嬉、舖張靡費」,孤臣無力可迴天,縱使個人再全心奉獻、精忠報國,惟在戰具工藝(戰艦航速、艦砲射速、彈藥性能威力)均居劣勢現實下,雖仍奮力拼搏,然一經對仗高下立見,徒留韆古遺恨且須概括承受敗戰結果。因為朝廷及國人皆無法麵對及承受戰敗事實,舉國究責問罪聲中,日本侵略企圖更加變本加厲,恣意以武攻華、接著勒索、要求割地賠款、無以復加。在華列強亦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有樣學樣地紛紛要求比照辦理,聲索擴增在華利益。內外交迫下,為消聖怒、為平民怨,北洋海軍眾口莫辯,必須承擔曆史罪責、背負韆古罵名,徒留無限的感嘆與萬般無奈。
甲午之役戰敗,清政府被迫割讓颱灣、澎湖群島,日俄戰爭後,東北又遭瓜佔;民國肇建後軍閥割據苦難中國依舊分崩離析,日本野心更加張狂,繼「九一八事變」吞併東北後,又加速染指華北,並製造蘆溝橋事變藉故尋釁,此際中國已到最後存亡關頭,於是掀起全麵抗戰。日本原意圖三月亡華,豈料這迴輪到中華兒女意誌集中、力量集中,全國動員、曆經八年浴血抗戰,付齣瞭犧牲二韆一百餘萬軍民同胞的寶貴生命、及難以估計財物損失之慘痛代價,纔艱辛贏得最後勝利,颱澎纔得以結束自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割讓後的日本殖民統治迴歸中華。
邇來釣魚颱列嶼及南海主權爭議,又引起區域局勢緊張。這些往昔帝國主義之遺緒與現今海洋資源爭奪,國傢意識、國民意誌與海洋國際法規範相互糾結之熱點議題,在在引發國人高度關注。而國傢利益究竟該如何捍衛及海權要怎麼經略,殊值吾人重新審視。
迴顧曆經刻骨銘心的兩次鴉片戰爭、清法戰爭(馬江海戰)、西洋外商一再由海路扣關,侵門強銷,蹂躪羞辱;清政府痛定思痛,下決心採「師夷長技以製夷」策略,惟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竟於甲午戰役中先後毀於豐島、大東溝海戰及威海保衛戰。隨後中華海防全麵失守,國傢門戶洞開,緻使民族自信心澈底淪喪。
中興以人纔為本,此處無需我強調福州船政學堂首屆(一八七一年班)學生是何等優秀卓越,該班僅畢業三十三名同學,在甲午戰事中,摺損多人。原本雄姿英發、中國海軍從此淪為隻能慘澹經營,扼守江防,成為無足輕重的陸岸海軍,痛忍半世紀後直至抗戰勝利方得再造。
天道終有還,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摺損海軍人纔的椎心之痛,日本直到一九四二年,也就是七十年後的太平洋海戰──中途島戰役後纔感同身受,日本聯閤艦隊固然惋惜損失蒼龍、加賀、赤城、飛龍四艘主力航艦,但更巨大的是犧牲瞭曆經多年苦心培訓,飛行技術成熟、並具實戰經驗的數百名海航飛行員,這項瑰寶的摺損,決非加速産製零式戰機或建造作戰艦艇即能予以彌補的戰爭損耗,實乃斲傷日軍海航飛行員的優良傳承命脈。自此之後日軍便逐步喪失太平洋作戰海域的空優,並一蹶不振,每況愈下。
當下釣魚颱列島主權爭議日炙,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抱持「和中、友日、親美」的宏觀戰略,惟因事涉地緣戰略、漁業資源、能源蘊藏及海(主)權歸屬等多重利益糾葛爭端,且麵對國際強權格局,絕非我方倡議「東海和平協議」就能萬方平靜乾戈息,於是引發國人務實關注我國製海實力究竟能否因應變局,確保國傢利益及海上作業漁民之人船安全。審視國傢政略、國防政策、建軍規劃、兵力整建、備戰計畫及軍事教育體係,似乎對經略海洋(權)依然欠缺明確地政策指導與努力方嚮,各個階層都有著隱晦模糊的麵嚮,導緻各自解讀不一的睏境,究其原委,何以緻之?國傢財政無法支應相關的興革計畫?抑或相關決策部門行政怠忽及朝野人士對海權並未成熟認知、真心關注使然?
樂毅駿
──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自序
把愛海當作信仰與使命
終於把《甲午海戰之CAN 1871年班史詩》和《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兩本係列書完成瞭。像一個登山者,體認過森林、峻榖、山澗、險坡等不同山之貌相來到巔峰,經由曆史的高度俯瞰,現在我們能以更客觀、宏觀的角度來瞭解:中華民族麵對海洋,曆經西潮、日潮的衝擊,我們學習到甚麼?受過何等的挫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記取曆史教訓?為中華民族建立一道既能確保國傢、人民安全又能鞏固區域和平、穩定的海洋縱深防綫!
身為全世界最大族群的一員,從曆史裏我看見我的族人:
因為未能跟上人類文明演進新潮、因為未能擁有適切海、陸自衛能力而被視如叢林草食動物、被野心國如肉食動物弱肉強食般的欺淩獵殺!執政者因沉湎於官僚文化的龐大詭譎、文鬥、武嘻,陷國傢民族於危境而不自知、不覺恥,令人浩嘆。
甲午百年後的國人們:
麵對海洋
有多少年青孩子帶著他們的愛和戀航入大海?
有多少智者把他的深思投嚮大海勾勒海上的和平與尊嚴?
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政府:你們真的落實嚮海瞭嗎?
麵對世界先進海洋列強:我們的海權更健康瞭嗎?
「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以他們的愛、夢和血淚為中華民族鑄造一把「嚮海之心靈鑰匙」,請真心開啓。
請把對他們的愛化為今日我們對大海的愛,並進而成為信仰與使命。
唯有全中華民族把愛海當作信仰與使命,我們的胸臆纔能有湛藍之美、中華之海纔會有尊嚴、有和平。
海官校1972年班 郭延平
──前兩棲艦隊副艦隊長、 邵陽飛彈驅逐艦、中訓戰車登陸艦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