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通病

语文通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语文
  • 写作
  • 病句
  • 修辞
  • 语言文字
  • 初中语文
  • 高中语文
  • 写作技巧
  • 语病分析
  • 语言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作者原载于《经济日报》校园版的专栏文章集结。作者通过一篇篇浅白、生动的小短文,将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常犯的语病,辅以生活化、有趣的示例和分析,介绍给读者。让读者了解易犯语文通病的同时,也掌握一些不同范畴的实用语文知识。
好的,以下是一份以《古今诗词鉴赏与创作》为题的图书简介,全文不含您提供的书名“语文通病”及其相关内容,力求自然流畅,详实丰富,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古今诗词鉴赏与创作 一部跨越千年、连接古今的诗词艺术宝典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词作为其璀璨的瑰宝,不仅是文学的巅峰,更是我们感知历史、体悟人生的独特媒介。本书《古今诗词鉴赏与创作》,并非仅仅是一部诗词选集或理论手册,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文化溯源之旅,一堂融汇古人心境与今人眼光的艺术研习课。我们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立体、可操作的诗词学习体系,旨在帮助读者不仅“读懂”诗词,更能“走进”诗词,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意表达。 本书的篇幅结构经过精心设计,分为“鉴赏之源”、“技法之梯”和“创作之境”三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确保学习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 第一部分:鉴赏之源——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部分侧重于对中国诗词发展脉络的梳理与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强调在历史文化语境中理解诗歌的形成与演变。 一、 诗的起源与早期形态:从《风》到骚 我们首先追溯诗歌的源头,从《诗经》中质朴的劳动号子、爱情咏叹与政治讽喻入手,分析其现实主义精神的奠基作用。接着,转向楚辞的浪漫主义巅峰——屈原的《离骚》,探讨其瑰丽的想象力、浓郁的个人情怀以及对后世浪漫文学的深远影响。此处的鉴赏注重“体裁辨析”与“意象溯源”,例如,如何理解《诗经》中的“赋、比、兴”如何在新词构建中转化。 二、 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 汉魏六朝时期,是五言诗逐渐成熟的阶段。本书将重点剖析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以及陶渊明田园诗的淡泊宁静,分析其在乱世中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坚守。 随后,我们迎来诗歌史上的最高峰——盛唐。盛唐的鉴赏部分,以“气象”为核心,分别对应李白(浪漫的“仙气”)、杜甫(沉郁的“人道之气”)和王维(空灵的“禅意之气”)。鉴赏案例不仅限于表面意境,更深入探究其创作的社会背景,例如,安史之乱前后,诗歌主题如何从边塞开拓转向家国忧患。 三、 中晚唐的精微与宋词的婉约 中晚唐的诗歌展现出对语言的精雕细琢,如李商隐、杜牧的晦涩与精美。而宋词的崛起,标志着文学重心向抒情小令的转移。本书将宋词的鉴赏划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大脉络。对柳永、李清照的细致解读,着重于词牌格律与音乐性的结合;对苏轼、辛弃疾的分析,则突显其将诗的哲理与叙事融入词中的开创性。鉴赏中特别关注“词眼”的选取与“韵味”的营造。 --- 第二部分:技法之梯——解构诗词的内在骨架 本部分是连接鉴赏与创作的桥梁,系统性地阐述诗词创作的各项核心技术和修辞手法。 一、 意象的塑造与情感的渗透 诗词的生命力在于“意象”。本书详细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核心意象的文化编码,如“月亮”、“柳”、“鸿雁”等,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笔下所承载的微妙情感差异。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意象的陌生化处理”,避免落入俗套。 二、 格律的约束与声韵的奥秘 深入浅出地讲解近体诗(格律诗)的平仄、对仗、粘押等规则,并非单纯要求死记硬背,而是阐释这些规则如何服务于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对于词的鉴赏,则侧重于词牌的板式、句式长短对整体情感张力的影响。 三、 炼字与炼句的艺术 这一章节聚焦于语言的精确性。通过大量的古今佳句对比,展示“一字之妙”如何改变全篇意境。例如,分析“推敲”的典故,并提供现代的炼字练习,教导读者如何通过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实现情感的精准捕捉与强化。 --- 第三部分:创作之境——从模仿到自我的实现 这是本书实践性的核心部分,旨在激发读者的原创潜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创作能力。 一、 创作的导入:从摹写到立意 我们倡导从“依样画葫芦”开始,建议初学者选择一段熟悉的经典名篇进行全篇模仿练习,着重在保持原作格律和韵脚的基础上,替换核心意象和情感焦点。随后,引导读者从个人经历、观察到的细节、阅读到的片段中提炼出“独有的立意”,这是原创的起点。 二、 诗歌与词的结构布局 指导不同体裁的结构安排:五言绝句的“起承转合”在四句中的精妙分配;律诗的颔联与颈联如何形成严谨的对仗与层层递进的结构;词的铺叙与回旋的技巧。强调在结构中保持节奏的呼吸感。 三、 跨媒介的诗意转化 鉴于当代读者的多元化审美,本书特别设置了“跨媒介诗意转化”的探讨。如何将现代的摄影作品、音乐旋律、乃至一则新闻事件,转化为具有古典韵味的诗或词?这要求创作者跳出传统题材的束缚,用古典的语言结构去承载现代的情感内核,实现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 --- 本书特色 1. 体系完整: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的诗词发展史、理论分析和创作指导,形成一个闭环的学习系统。 2. 案例精选:所有鉴赏案例均精选自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名篇,配有详尽的背景解析和技法点拨。 3. 重在实践:大量的“创作提示”、“技法演练”与“自检清单”,确保读者学完后能立即动手尝试。 4. 语言平实:虽探讨高深艺术,但语言力求清晰、深入浅出,避免晦涩的术语堆砌,让专业知识触手可及。 《古今诗词鉴赏与创作》,是献给所有热爱文字、渴望表达、寻求心灵慰藉的现代读者的诚意之作。它不仅是案头的工具书,更是引导您走进诗意栖居的引路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慧敏


  香港大学语言学系哲学博士,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助理教授,兼任中国语文教学中心副总监。主要从事有关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粤语语法的研究与教学。近着包括《正识中文》和《潮语解密》,另有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先后发表于港澳、内地和美加的学术期刊。曾任无线电视语文节目「正识第一II」专家评判,并为香港电台「人民人情」、《明报》、《香港经济日报》撰写多篇探究生活语文的文章,亦参与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文科模拟试卷的编撰工作。

图书目录

序言 003

PART 1 汉字的形音义
通病01 误解字义导致的字形错
有来自「杨洲」的炒饭吗? 015
难倒人的「兰桂坊」 018
民主发展是花拳绣腿的「功夫」? 021
形近字辨析 024

通病02 同、近音字混淆
公营骨灰「庵位」严重不足? 028
「愈来愈」多人写「越来越」 031
「缘于」源于佛教 034
同音字辨析 037
合装净蜜芽糖 040

通病03 简化字的误用和滥用
简化字都可类推吗? 044
来源不明的简化字 047
依样葫芦的街头字 050

PART 2 词的运用和搭配
通病04 助词的误用
进「过」学校读书 059
贴「了」上壁佈版 062
明天「大概」会下雨「吗」? 066
你在哪儿住「哇」? 069

通病05 副词的误用
天气「又再」转凉 074
一年后「才」作检讨? 077
「再」讲「多」一次? 080
无论谁「也」要处理? 083

通病06 数量词的误用
农历「9月9日」重阳节 087
翻了两「番」还是两「倍」? 090
一「位」在囚人士? 093
一「条」筷子? 096

通病07 连词的误用
「即使」世事无常「就」随风而去? 100
局长「及」特首才有决定权 103
「如」遇困难「才」坚持? 106
「不但」冲浪「而且」潜水 109

通病08 词语搭配不当
寿宴上的「寿头」 113
堂堂「一介」医生 116
缺点可以「改进」吗? 119
严格和苛刻即是「严刻」? 122

PART 3 句子成分的组合
通病09 句子成分残缺
到底谁闷闷不乐? 131
在餐厅「晚膳」 134
解决不足? 137
针对的是「成效」? 140

通病10 句子成分多余
原因是玩火所致? 144
内心耿耿于怀 147
如欲「报名课程」…… 150

通病11 歧义句
两个老婆的耳环? 154
储物柜没有锁 157

PART 4 句子的形式
通病12 欧化句
市场「忧虑」美国衰退 165
「明显地」受英语影响 168
作出「一个表态」 172
音乐性节目? 175
顾客们请自理财物 178
「女性化」趋势? 181

通病13 被动句和否定句的误用
讯息已被传送 185
米吃光了 188
无处閲读 192

PART 5 语言运用的策略
通病14 描绘类修辞格的误用
读者「鸟兽散」 201
纤体疗程一次见效? 204
回响着充满墨香的书声 207
他的一头篷草 210

通病15 词句类修辞格的误用
「食色性也」是孟子説的? 215
「三十而立」就要结婚? 218
年年有「余」与「两两」计较 221
班「资」回朝 225

参考资料 228

后记 235

图书序言

序言

  进入网络科技时代以后,信息流通的数量之大、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已经到了一个令人招架不住的地歩。此刻产生的一段信息、一篇文字,可能不到一天半宿就广泛流传,也可能转眼又被淹没在渺无边际的信息海洋中。在追求时效、讲究速度的网络时代,人们的书写习惯正在悄悄地起着变化。为了应对急速的时代歩伐,下笔细心推敲、字斟句酌的空间逐渐缩减,有时候甚至连工整端正地把字写好,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古人把仓颉造字的传说,想象为「天雨粟、鬼夜哭」那样惊心动魄的场面,认为文字的创造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迹,不但对识字的读书人尊崇有加,就连一张张写了字的纸条,也不敢随便糟蹋。古人对文字这种虔敬的心情,大概是身处网络世纪的很多现代人所难以理解的。也许正为缺乏对文字这种珍惜和尊重的精神,所以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知识膨胀,信息搜寻查证极为容易,但一般民众行文造句,却越显粗疏;要求即时回应、夹杂符号图像的社交平台沟通模式,大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

  身为语文教师,我和慧敏一样,对这种现象百感交集。一方面,我们固然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乃至人类生活和沟通模式的变革而感到兴奋,并且欣然面对社会变化对语言生态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对某些语文现象有所否定,对另一些运用模式有所执着,这固然与语文教师的身份有莫大关系,同时也是作为「用家」,对自己所使用的语文的一种责任。十多年前,我也出版过类似的书籍,我相信慧敏所持的心情跟我当年的心情相若,都希望以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者的身份,为我们所使用的语文做一点整理、关照、维护、推广的工作。诚然,语文的面貌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正因为有变化,才有生命力。但是,变化应该有规律、有常态,这样人们才有可能相互沟通;随心所欲或掉以轻心的语文使用态度,就算不致于破坏语文的规律,起码也会对人际沟通交流造成障碍,这也是我们最关注的地方。慧敏在日常教学、研究和观察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生活中误用语文的例子,分类辨析,详加指正,并成书出版,对惯于在网络信息中泅泳、却无暇思索语文细节的芸芸学子和一众读者,肯定可以带来助益。慧敏嘱我为书写序,我遂欣然应允,并深信本书贴近生活、紧扣现实的内容和清通流畅、深入浅出的分析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陈瑞端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
二〇一四年四月于香港理工大学

图书试读

 PART 1 汉字的形音义
01 误解字义导致的字形错
02 同、近音字混淆
03 简化字的误用和滥用

 
所有汉字都有「形、音、义」三个属性,即每个字都有其形状、发音和意义。汉字的形音义高度统一,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从古至今,汉字无论在形体、读音和意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汉字基本的「形音义」性质并没有改变,现代的汉字在形音义之间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关联。
 
所有汉字都有「形、音、义」三个属性,即每个字都有其形状、发音和意义。汉字的形音义高度统一,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从古至今,汉字无论在形体、读音和意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汉字基本的「形、音、义」性质并没有改变,现代的汉字在形音义之间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关联。

汉字的形体看似千变万化,复杂非常。但由于汉字是由一定数量的部首和偏旁所组成的,倘若掌握常用的部首和偏旁,理解字形结构和意义的关系,就能很容易地识别并书写大量的合体字。比如説「坊」和「芳」读音相同,都以「方」为声旁,字形相近,只部首不同,一个土部,一个艹部。假如我们明白土部的字一般与地理有关,而艹部的字则和植物有关,那么「坊」和「芳」这两个形声字就不会混淆了 。

此外,汉语另一个特点是同音字多,如缘/源(于)、(不)耻/齿、供/贡(品)等,它们的字形虽然不相近,但由于读音一样,应用时一不小心,还是可能产生混淆的。掌握部首的意义对分辨形近字有一定帮助,但要辨析同音字则似乎还需借助其他语言知识,例如构形理据和使用语境。比方説,「仕」和「侍」,部首同为「人」,但字形上「仕」以「士」为部件,表示「仕」在意义上与权贵、官宦有关;而「侍」往往出现在「侍候、侍从」的语境。因此,掌握了相关的语言知识,要区分「仕女」和「侍女」的词义理应不是太困难。

过去数千年,汉字一直在变化。近代汉字的重大变化,莫过于上世纪内地推行的文字改革,其结果就是现行的简化字方案。2000年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简化字提升至国家规范的层面。自此以后简化字成为了文字使用的法规,具有法律地位。近年中港关系密切,出于现实需要,越来越多香港人会写简化字。可是由于港人没有系统地接受简化字训练,以致乱象时有发生,例如将简化原则胡乱推类,或错写成了日本汉字而不自知。
本书第一部分将就汉字的结构和意义、同音字或近音字的辨析、国家规范的新字形三个方面的常见通病,辅以例子作出解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绝不亚于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一直以为自己在文字运用上还算可以,至少能满足基本的沟通需求。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像很多工具书那样,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种更加引导性的方式,让你自己去“诊断”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日常口语化表达在书面语中的“迁移”现象的分析。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口语的随意性,把它带入到正式的写作中,结果就造成了文章的“气质”不搭,显得不够庄重,甚至贻笑大方。作者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从新闻报道到工作邮件,从文学作品到网络论坛,几乎涵盖了所有我们可能接触到的文字场景。他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比如断句的妙用、词语的精准选择、逻辑的严谨性等等,解释得深入浅出。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之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语文通病”,其实是我们长期以来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些“惯性思维”和“思维惰性”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本讲“文字病症”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治愈”这些病症,从而提升沟通效率和思维清晰度的“良方”。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点醒我的书充满敬意,而这本书无疑属于这一行列。它并非那种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也非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但它却能悄无声息地改变你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这一角度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辛辛苦苦写下的文字,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表达清楚,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本身存在着一些“暗礁”,阻碍了信息的顺利抵达。比如那些模糊不清的代词指代,那些逻辑跳跃的段落衔接,那些过于主观的判断,都会让读者在理解时付出额外的“认知成本”。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在文字的丛林中穿行,指点那些隐藏的陷阱,教我如何规避那些容易导致误读和理解障碍的“病症”。我发现,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深入到“原因”和“解决之道”的层面。他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字视野”开阔了许多,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审视他人的文字,并从中学习。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好文章”,绝不仅仅是辞藻的华丽,更是信息的准确、清晰和高效传递。

评分

这真是一本“治愈系”的语文读物。我一直觉得,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写出优美动人的句子”,却忽略了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沟通本质”。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像那些教你如何写出“名篇佳作”的书那样,给你设定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相反,它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小毛病”入手,比如那些让人头疼的“的、地、得”不分,那些让人费解的“重复陈述”,那些让人失去耐心的“长篇大论”。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智慧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些“通病”的危害,以及如何去“根治”它们。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固定搭配”的纠正,以及对一些“流行语”在正式场合使用的边界的界定。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极大地影响一篇文章的整体质感和可信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在聊天,他不仅能指出你的不足,更能让你在欢笑中恍然大悟,并且乐于去改变。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简洁”、“准确”和“清晰”在语文表达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字有了更严苛的要求。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是给我带来最大惊喜的语文类读物之一。我原本以为,关于“语文通病”的讨论,可能只是对一些陈词滥调的重复。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新颖且极具洞察力的方式,解读了我们当下在文字运用中普遍存在的困境。作者并没有采取一种说教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同行者”的身份,与我们一同探索这些“通病”的根源。他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信息环境下,语言表达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挑战下,依然能够保持文字的清晰和力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语感”的培养。它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大量鲜活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案例的分析,让我们去体会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表达。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所谓的“语文通病”,其实是我们对语言的“惰性”和“习惯性思维”所产生的后果。它教会我如何去“倾听”文字本身的声音,如何去审视那些隐藏在句子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一位智慧的引路人的指引下,向着更清晰、更有效的语言表达迈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我一直觉得,虽然在各种专业领域我们都力求精准,但在日常的语文表达上,总有那么一些“不自觉”的习惯,或者说是“通病”,它们像幽灵一样潜伏在我们的文字中,不易察觉,却悄悄地影响着我们信息的传递效率和阅读体验。这本书就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语法书,也不是罗列了无数晦涩难懂的古文典籍,而是从我们最常遇到的、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入手,比如那些让人费解的冗长句子、那些被滥用的网络词汇、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逻辑断层。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一位资深编辑的洞察力。他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是错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你去发现问题,去体会为什么这样写会显得别扭,为什么那样表达会引起歧义。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开启了新的“语文雷达”,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文字“噪音”现在都变得清晰可见。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写作,那些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表达方式,现在看来竟然是如此地“病入膏肓”。它不仅仅是关于“写得好”,更是关于“清晰地表达”,关于如何让你的思想不被文字的“通病”所羁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