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画家梁奕焚

台湾画家梁奕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绘画
  • 梁奕焚
  • 现代艺术
  • 水彩
  • 风景
  • 写实
  • 艺术史
  • 艺术作品
  • 画家
  • 台湾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创造」是艺术家的生命泉源,「努力」是千锤百鍊的过程,
而「灵感」则是不止息的索求,而不是偶然的造访。

  梁奕焚出生于彰化县芬园乡,半工半读完成彰化高工初中部。一九五四年,考进台北师范艺术科,努力沉潜绘画。一九五八年,他跟随现代派大师李仲生学画,「一切归零」后,体会传统与现代合一,超越时空又能把握当下的创造美学。一九八七年,五十岁的他,独闯艺术圣地,在纽约SOHO设立绘画工作室,追逐艺术家的大梦。SOHO十年,以黑美人系列与内聚台湾民俗元素的画作,获得画廊、媒体及收藏家的肯定,展露头角。这证明大师所言:艺术的国际化必须建立于民俗的土壤。

  梁奕焚从事绘画六十年,平常有所感受常诉诸文字,积累不少文章。故企编林明德,特别将本书规画成两大篇章:上篇〈梁奕焚这个人〉,细诉梁奕焚的故事及艺术观点。下篇〈平面画展〉则以全彩呈现七大主题及梁奕焚生平大事纪,以窥其生命风景全貌。

本书特色

  梁奕焚为国际知名的画家,以黑美人系列而声名大噪。本书不仅收录梁奕焚的绘画,更收录梁奕焚的个人创作与艺术理念。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台湾画家梁奕焚》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此简介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并严格避免提及任何与原书内容相关的信息。 --- 《丹青阡陌:二十世纪台湾艺术思潮中的隐逸者》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画家的创作历程或个人传记,而是一部旨在描绘二十世纪台湾艺术生态变迁的宏大叙事。它以一种广阔的视角,审视了在那个充满剧变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者们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政治与美学的复杂张力。 《丹青阡陌》的叙事线索,穿梭于战后台湾社会结构转型、美学观念迭代的褶皱之中。全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艺术如何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文化身份的构建。 第一部:时代的底色与艺术的萌芽(战后至1960年代初)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读者铺陈了二战后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面临的巨大断裂。这一时期,艺术界深受战前日式教育体系和战后初期迁台文化精英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寻找根源”的焦虑感。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当时的艺术生态环境。例如,在西画领域,学院派的写实主义与早期现代主义思潮的暗流涌动。我们考察了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艺术家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创作,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如何在精英圈层中萌发。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彼时民间艺术和宗教图像在社会生活中的顽强生命力,它们作为一种非主流叙事,悄然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趣味。 这一时期的艺术评论和展览活动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书籍详述了当时主要的艺术社团的活动模式、他们所倡导的美学主张,以及这些团体之间在展览规范和价值判断上的微妙差异。我们通过梳理彼时报刊杂志上的艺术版面,重现了早期艺术批评的样式,这些评论往往是社会政治讨论的延伸,反映出艺术的“社会责任论”在台湾社会的早期张力。 第二部:现代性的挑战与形式的探索(1960年代中后期至1970年代) 随着经济的起飞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现代化,台湾艺术进入了一个对“现代性”进行激烈反思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定义台湾的现代艺术?” 本书详尽分析了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在台湾的本土化过程。这不仅仅是技法的模仿,更是一场关于“符号学”的实验。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描摹可见的世界,而是开始探索画布本身的物质性、线条的内在节奏和色彩的心理效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此阶段,一些重要的抽象艺术团体开始形成并产生显著影响。他们的艺术主张往往带有强烈的反权威色彩,旨在打破长期以来被视为“正统”的传统写实规范。我们通过分析当时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目录和艺术家往来信件,揭示了形式探索背后所蕴含的对自由表达的渴望。彼时,艺术的“纯粹性”成为抵抗外部干预的一种微妙方式。 此外,本书也触及了艺术教育体系的变革。大学艺术科系开始引入更系统的西方艺术史论,这在塑造新一代艺术家的思维模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三部:本土性的回归与语境的重塑(1980年代及以后) 进入1980年代,台湾社会开始经历民主化的进程,文化语境随之剧烈松动。艺术的关注点开始从纯粹的形式实验转向对“本土性”、“民间性”和“身份认同”的深层挖掘。 这一部分重点考察了“乡土写实”的复苏及其与早期写实传统的区别。新的乡土艺术不再是简单的风土描绘,而是融入了社会批判和对底层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怀。同时,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非传统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艺术表达的边界,使得艺术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本书详述了艺术家们如何开始运用“拼贴”、“挪用”等手法,重新诠释历史记忆和民间信仰中的视觉元素。这种对本土文化语汇的重新编码,标志着台湾艺术真正开始形成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面向世界的独特声音。艺术不再仅仅是描绘风景或表达个人情感,而是成为了参与社会对话、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场域。 结语:历史的河流与未竟的探索 最后,本书的结语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末期,台湾艺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它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台湾艺术在接受外来影响、消化自身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创造力。 《丹青阡陌》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思潮、展览实践、批评话语的细致梳理,试图描绘出一幅宏大而多维的二十世纪台湾艺术图景。它所呈现的,是一条充满张力、不断自我更新的艺术河流,它流经的每一步,都与台湾社会的脉动紧密相连。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台湾现代艺术发展脉络的广阔框架,而非聚焦于任何单一的个体创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明德(1946~)


  台湾高雄县人。国立政治大学中文博士。现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兼副校长。投入民俗艺术研究三十年,致力挖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艺术,强调民俗是一切艺术的土壤。着有《台澎金马地区匾联调查研究》(1994)、《文学典范的反思》(1996)、《彰化县饮食文化》(2002)、《阮註定是搬戏的命》(2003)、《台中饮食风华》(2006)、《斟酌雅俗》(2009)、《俗之美》(2010)、《戏海女神龙》(2011)、《小西园偶戏艺术》(2012)、《粧佛艺师--施至辉生命史及其作品图录》(2012)。

梁奕焚(1937~)

  1937年生于彰化芬园。彰化初工、台北师范艺术科毕。

  从李仲生先生研究现代艺术。1964年起先后参加中部美术协会会员、中华民国现代版画会会员、台北艺术家画廊会员、中华民国版画学会会员、中华民国雕塑学会会员、美国新罕什版画学会会员、美国旧金山视学艺术中心会员、日本新表现美术协会会员、中华民国现代水墨画会会员。

  1979~81年三度赴纽约SOHO观摩现代艺术。
  1982年发起创立现代眼画会。
  1983年发起创立中华民国现代画学会,并膺选为常务理事。
  1985年任李仲生现代艺术文教基金会董事。
  1987年设绘画工作室于纽约SOHO,1999年返台定居台东。

图书目录

2 丛书序•追逐一个文化梦想 ╱林明德
10 序•台湾画家梁奕焚 ╱林明德
15 遇见梁奕焚大师 ╱旖璐、明群

上篇.梁奕焚这个人
◎梁奕焚的故事
27 一、祖籍的迷失
28 二、我的祖父
30 三、怕长大
32 四、我的父亲
35 五、我的母亲
38 六、穷人子弟
39 七、动乱的年代
41 八、读书之余(年少时)
43 九、我的鸟因缘
45 十、后壁沟灌蟋蟀
46 十一、彰工三年
48 十二、懵懵懂懂走上艺术这条路
50 十三、师范三年专心绘画
52 十四、寻找李仲生大师
57 十五、成家立业的曲折历程
63 十六、五十岁到美国圆梦
68 十七、相信愚公
73 十八、健康素食
75 十九、草民与草药
79 二十、从纽约回台湾
86 二十一、谈建筑风水
90 二十二、谈庭园设计
92 二十三、定居都兰秘园
99 二十四、群聚
101 二十五、艺术生涯是天命

◎梁奕焚的艺术观点
105 一、亲近大师
108 二、艺术这条路
110 三、艺术.艺术品.艺术家
114 四、艺术家的工作室
118 五、艺术创作密码DNA
121 六、艺术的原始性
123 七、艺术的贵气
131 八、每个人都可以是画家
133 九、艺术无价
135 十、艺术观点
137 十一、活的艺术
139 十二、谈灵感
141 十三、谈色彩
143 十四、绘画语言
145 十五、绘画材料
147 十六、在艺术上搞破坏
149 十七、作品的完成度
152 十八、欣赏现代艺术
154 十九、大师 小师
156 二十、国际性的艺术
159 二十一、艺术超扁平
161 二十二、创造预示未来
163 二十三、我的创作
166 二十四、画家的粉丝
170 二十五、上当舖的画作
172 二十六、艺术家的乡愁
附录︰
176 一、从智力测验谈起
179 二、细谈法拉第的故事
194 三、接受考验
198 四、艺术主张
201 五、一九九八的艺术宣言

下篇.平面画展
204 新意象
213 黑美人
233 静物
245 陶塑
249 故土故民
268 后现代
280 异国风
298 梁奕焚生平大事纪

图书序言



台湾画家梁奕焚


  在一九九九年。那年他告别世界艺术殿堂――纽约SOHO,返台定居,被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创办人杨茂秀教授延揽为董事,成为伙伴。我们才开始正式的交往。二○○五年,我策划彰师附工艺术家调查,带领博硕生多次访谈附工校友梁奕焚,并建立了基本档案。二○○七年,因缘俱足,我与康原启动彰化学,预计十年出版彰化学丛书六十册,内含多元子题,其中绘画系列有不破章、张焕彩、施并钖、陈来兴与梁奕焚等人。我多次游说梁大师并主动编辑《台湾画家梁奕焚》,希望能增添丛书的光彩。二○一三年九月,我特别到台东都兰拜访他的「秘园」,具体说明计画后,他欣然同意。这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大师浓郁的乡土情怀。他出生于彰化县芬园乡,小时家境贫困,半工半读完成彰化高工初中部。一九五四年,考进台北师范艺术科,艰苦的环境让他成熟,更懂得求生之道,于是他努力沉潜绘画、浏览图书馆典藏的秘籍。一九五八年,他跟随现代派大师李仲生学画。李老要他抛弃学院派的制式作画方式,「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六年之间,他积极吸收表现的、夸张的、故意的艺术理论,体会传统与现代合一,超越时空又能把握当下的创造美学,深获李老的称赞,也意味着从李门毕业了。他教学创作二十多年,一九七六年,辞去教职,专心创作,年年个展,饮誉艺坛。

  一九八七年,五十岁的他,改变年少时代的「巴黎梦」,独闯艺术圣地,在纽约SOHO设立绘画工作室,追逐艺术家的大梦。在这里让他有如龙游大海,鸢飞九重天,心胸整个开脱。他曾在一九九八的艺术宣言说:高更、马谛斯、毕卡索等人早就把艺术的传统及思想的屏障打破,并率先在他们的创造上融合了西方和东方、文明和原始,完美的呈现了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形式。且郑重表示,「我要世人从我的作品表现获取未曾有过的艺术经验,并在艺术经验里得到全新的东西,我很高兴为这个世界留下很不一样的艺术作品。」SOHO十年,他在众星云集的环境,接受考验,以黑美人系列与内聚台湾民俗元素的画作,获得画廊、媒体及收藏家的肯定。其实,是他记忆里的故土故民—乡土情怀—这些元素展现的魅力,征服了艺坛。这证明了艺术的国际化必须建立于民俗的土壤,是不容置疑的大原则。

  路,唯有亲近大师,才可能美梦成真,例如雕刻家朱铭,年四十拜杨英风为师,使他突破传统工匠成为一代雕刻大师。梁奕焚寻找李仲生,解构学院制式绘画观念,迹近画家达文西、莫内、塞尚、马谛斯、梵谷、高更、毕卡索、藤田嗣治、达利、齐白石、张大千、洪通,以及雕刻家罗丹、亨利摩尔等大师,他涵盖古今中外,也成就国际性的艺术。

  他强调原始性,永远是艺术的重要基因,尤其是现代艺术。艺术生涯六十年,他深深体会到创作绝不是模仿抄袭,而是在展现自己的想法、作法。因此,主张让浅意识来引导创作,他自白:「每当面对画布,提起笔,人就像纯真的孩子,无心的走入未来的、不曾到过的花园或荒野一样,接受不是预设的,未曾想过却又意外的世界,信手摘取採集,只阖家乐.2012.油画有欣喜,没有犹豫。这种心象或意象,就这般的源源不绝,呈现在每一幅画上。」艺术进程不外疵、稳、醇、化四境,任何艺术家都必须循序渐进,全力以赴。显然,梁奕焚已臻醇、化境界,因此,能纵心所欲,挥洒大手笔,展现胸中丘壑,创作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境。

  一九九九年,他攀上艺术高峯之际,却毅然决然告别艺术圣地,返回台湾。台北、台中几次迁徙,二○○六年,选择台东都兰成为新住民。他如此描绘这片大山大海:气势磅礡的太平洋,海岸线沖起一道道白浪,推展出一大片蔚蓝,平缓开阔的海平面,然后是粉青、天青、蓝天白云。白云下连绵不断的山峦,像美女般的吸引着阳光,非常艳丽娇娆。于是,买下土地,亲手打造他的理想国,因为满园秘色――秘字取自唐朝越瓷(秘色窑),所以名为「秘园」。

  他与妻小五人,倚都兰山傍都兰湾,当家作主,纵心所欲,挥洒大手笔,以一副副画作例证艺术生涯是天命。我把这本书名为《台湾画家梁奕焚》,内容包括二部分,即:上篇梁奕焚这个人,又细分一、梁奕焚的故事二十五节;二、梁奕焚的艺术观点二十六节及附录。下篇为平面画展七个主题及梁奕焚生平大事纪。梁奕焚从事绘画六十年,平常有所感受常诉诸文字,积累不少文章,我在细读后,重新校刊、组构,使之成为进入大师绘画世界的导引。特别在上篇以图说画家,下篇全彩的平面画展七个主题,以窥其生命风景。大师相当满意我的编辑计画,电话中笑呵呵的回应:「绝对全力配合。」我说:「出一本别出心裁的书,表示对您的一份敬意。」

  十年经营彰化学,祇为追逐一个文化梦想。发掘一些人文资源,让彰化乡亲精神归队,从梁奕焚这个案例,让我看到乡土的凝聚力,内心自是充满无以言说的喜悦。

林明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画家梁奕焚》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思考。梁奕焚先生的画作,尤其是那些描绘自然景致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治愈力。他笔下的山峦,没有险峻的孤高,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亲近感;他描绘的田野,没有一望无际的苍茫,而是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盎然。他的色彩运用,总是恰到好处,不张扬,不媚俗,却能精准地传达出事物的本质。我尤其喜爱他对云的描绘,变幻莫测,又带着一种自由的灵魂,仿佛是天空的呼吸,也映照着内心的情感起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通过这样一本画册,沉浸在他所营造的宁静世界里,感受自然的脉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艺术家对生命、对自然的深邃理解和热爱。它让我放慢脚步,去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评分

在我翻阅《台湾画家梁奕焚》的过程中,我仿佛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朝圣。梁奕焚先生的作品,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生命力”的诠释。无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动态的人物,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气息。他对于细节的处理,并非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赋予了生命的情感与温度。我曾驻足于一幅描绘花卉的作品,那盛开的花朵,不仅仅是色彩的堆砌,更是生命绽放的瞬间,我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香气,感受到花瓣上露珠的晶莹。而他描绘的风景,也绝非静态的画面,而是动态的,充满着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更替。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艺术,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触及到生命最本质的脉搏。它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体悟生命的美好与力量。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拓展视野的杰作。

评分

捧读《台湾画家梁奕焚》,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一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地域的对话。梁奕焚先生的画作,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对于“人”的关注。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朴实的农夫,还是市井小贩,甚至是那些在街角休憩的老人,都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光辉。他捕捉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外形,更是他们身上承载的生活痕迹,那份坚韧,那份从容,那份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定。我特别留意到他作品中人物眼神的描绘,即使是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复杂的情感,有喜悦,有疲惫,有希望,也有迷茫,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那样。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他似乎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不平凡的美,用画笔去歌颂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生命片段。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艺术并非只存在于高雅的殿堂,它也可以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暖,是平凡日子里的一抹亮色。

评分

这本《台湾画家梁奕焚》真是一本让人惊喜的画册!初次翻开,就被那浓郁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所吸引。梁奕焚先生的作品,与其说是描绘景物,不如说是捕捉情感。每一幅画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或是沉静的乡愁,或是奔放的热情,亦或是淡淡的忧伤。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光影的处理,那种微妙的变化,让画面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感受到阳光洒在肌肤上的温度。他的作品并不追求极致的写实,而是用一种写意的方式,将观者的思绪带入其中,引发共鸣。例如,有一幅描绘海边的画作,并没有直接画出海浪的汹涌,而是通过那些被海风吹拂得摇曳的芦苇,以及天空中流动的云,来暗示大海的浩瀚与力量。这种含蓄而又充满力量的表现手法,正是梁奕焚先生的独特魅力所在。整本画册的编排也很用心,每一页都像是一次视觉的盛宴,让人流连忘返。对于我这样一个并非专业艺术评论家,却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感受一位台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去品味他通过色彩和线条所传递的丰富情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惊艳的书。《台湾画家梁奕焚》展露出的是一种饱满而又内敛的艺术风格。我从未想过,色彩可以如此直接而又深沉地触动人心。梁奕焚先生的作品,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观者带入一个色彩的世界,在那里,情感如同潮水般涌动。他对于构图的把握,也是独具匠心,总能在不经意间营造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有时候,画面中的物体并不多,但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色彩搭配,却能展现出无尽的意境。我反复欣赏其中几幅描绘城市夜景的作品,那种灯火辉煌的交织,以及暗影中的神秘,都让我为之着迷。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艺术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梁奕焚先生用他独特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力量与情感的艺术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收藏家的珍宝,更是任何热爱艺术、渴望感受生命之美的人的必读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