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与变革:香港社区建醮传统的民族志

延续与变革:香港社区建醮传统的民族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社区
  • 建醮
  • 传统
  • 民族志
  • 宗教
  • 文化
  • 仪式
  • 民俗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1980年代以来香港的建醮活动为平台,借着口述历史、民间文献和民族志纪录,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乡村社区内在结构和外缘关系的变迁。全书按照举办建醮活动的不同主体,划分为单姓宗族聚落、复姓村落、单姓主导的复姓聚落、墟市、客家等章节。

  读者可以透过不同时空的民族志,理解地方社会组织、社区历史沿革、群体意识、文化价值认同和特定时空的世界观、传统权益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张力,以及乡村社会与都市之间的隔阂与界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延续与变革:香港社区建醮传统的民族志》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将严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原书的任何内容,且行文自然,避免出现任何AI痕迹。 书名: 延续与变革:香港社区建醮传统的民族志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香港社会,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社区建醮(或称太平清醮)的演变轨迹、内在机制及其对当代香港人身份认同构建的深远影响。本书聚焦于这一传统仪式的物质实践、精神内涵、社会功能以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动态调整,旨在揭示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地方性知识和集体记忆如何得以维系和重塑。 本书的研究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交叉视角,对香港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建醮活动进行了长期的、参与式的观察和深度访谈。作者不仅记录了建醮仪式从筹备、进行到结束的完整流程,包括祭祀活动、神祇出巡、神功戏演出、飘色巡游以及斋宴的组织等关键环节,更重要的是,本书旨在解析这些仪式背后的权力结构、资源分配模式以及社区参与者的意义建构过程。 第一部分:传统的空间与时间锚点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关于香港社区建醮的历史地理学框架。建醮并非孤立的宗教事件,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社区的物质空间之中。作者考察了早期渔村、围村以及新兴屋邨的建醮实践的差异性,分析了庙宇、街道布局、宗族结构等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了不同社区的仪式景观和参与模式。例如,某些仪式路径的选择、特定搭建场地的使用,都承载着关于社区边界和公共空间的微妙政治学。 在时间维度上,本书探讨了建醮周期与社区生活节奏的互动。建醮活动通常遵循农历或特定的时间节点,它们在时间上构成了对日常线性时间的“中断”与“重置”。作者通过对筹备委员会的访谈,梳理了社区如何协调现代生活(如工作、交通限制)与传统时间要求之间的矛盾。这种对时间的“节日化”处理,体现了社区在面对现代性时所采取的主动调适策略。 第二部分:权力、组织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建醮的成功举办依赖于复杂的社区组织网络。本书的重点之一是剖析“醮会”或“筹备委员会”的内部运作机制。这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更是一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场域。作者详细描述了委员会成员的选举、职责分工,以及不同代际、不同社会阶层成员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 书中分析了地方精英(如宗族领袖、商界人士)如何通过对建醮的资助和领导,巩固其在社区内的权威和合法性。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普通居民的参与形式,从义工服务到捐资助醮,揭示了这种看似自发的社区行动如何被制度化和仪式化,从而在社区内部形成一种共享的、带有义务性质的社会契约。对于资源稀缺的社区,本书特别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创新筹款方式和跨社区合作来维持仪式的规模和完整性,这展现了社区韧性的独特表达。 第三部分:仪式实践中的意义生成与张力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具体的仪式实践,深入挖掘了这些活动中蕴含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作者超越了对建醮“宗教性”的简单描述,将其置于香港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 神祇与信仰的重塑: 随着人口流动和信仰的多元化,传统上被祭祀的神祇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书中分析了现代信众如何理解和重新阐释神祇的角色,以及这种理解如何适应当代生活的焦虑(如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紧张)。仪式中的“请神”和“送神”环节,被视为社区在寻求外部秩序庇佑与自我赋能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表演性与身体实践: 建醮活动充满了强烈的身体参与和公共表演性,如神功戏的唱腔、巡游中的步法、以及斋戒的自我约束。作者运用表演理论,分析了这些身体实践如何成为社区成员表达集体情感、强化社群认同的载体。例如,传统戏曲的衰微与新式娱乐的融入,反映了社区在文化传承中追求新鲜感和吸引力的努力。 消费与仪式经济: 现代建醮日益融入市场经济的逻辑。本书考察了“义卖”、“平安粥”、“平安米”等环节背后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筹集资金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交换和关系维护的方式。作者辨析了仪式性消费与世俗化消费之间的界限是如何被模糊或重新划定的。 第四部分:身份的流动与传统的“在场” 在后殖民语境下,香港的社区建醮成为了一个探讨“香港身份”的重要场域。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建醮如何成为连接“本土”与“他者”的复杂空间。 代际差异与传承的挑战: 青年一代的参与度,对传统仪式中某些元素的质疑,以及他们对“全球化”元素的吸收,是本书关注的重要议题。作者描绘了老一辈人对“不改”的坚守与年轻一代对“改良”的诉求之间的对话与冲突,探讨了在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文化政策下,文化传承是如何通过代际间的协商和妥协来实现的。 旅游化与文化“他者化”: 随着建醮活动获得国际关注,其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也引发了社区对其“公共性”与“私密性”界限的重新思考。书中分析了社区如何应对外部观察者(学者、游客、媒体)的凝视,以及这种外部视角如何反过来影响社区对自身传统的自我定位和展示策略。社区如何在保持信仰内核的同时,将其“景观化”以争取资源和认可,构成了当代社区政治的重要一环。 总结: 本书最终呈现了一个关于香港社区建醮的复杂图景:它既是对历史的忠实回溯,又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敏感回应。建醮传统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在不断的“延续”与“变革”的动态过程中,持续生产意义、再组织社会关系、并最终塑造着香港社区未来图景的活态文化实践。本书为理解当代华南地区的城市宗教生活、社区动员能力以及身份政治,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民族志案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志祥


  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节日与民间宗教、家庭与宗族,以及商业历史。着作包括《打醮:香港的节日与地域社会》(2000)等。
 
韦锦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探习兴趣为华南地方社会与地方政治、民间宗教及社区日常生活的民族志记录。

图书目录

致谢 ix

前言
未竟的经验:
民族志研究与香港社区建醮传统的
延续与变迁 ..............................................................蔡志祥、韦锦新 xi

第一章 新界北的单姓宗族聚落
祖先的节日、子孙的节日:
香港新界粉岭围彭氏的洪朝、清明和太平清醮 ...................蔡志祥 3
庚午年(1990)粉岭乡太平清醮 .........................区达仁、张瑞威 21
1998年香港上水金钱村福德大王宝诞考察报告 ................谭思敏 29
香港新界的太平清醮与太平洪朝:
以上水丙岗村为例 .................................................................吕永昇 41

第二章 复姓村落
从喃呒师傅到道坛经生:
香港的打醮和社区关系的演变 ..............................................蔡志祥 93
抗租与迎神:
从己卯年(1999)香港大埔林村乡十年一度太平清醮
看清代林村与龙跃头邓氏之关系 ........................................卜永坚 121
对〈抗租与迎神〉一文的回应 ............................................夏思义 135
1980年西贡蚝涌太平清醮考察报告 ...................李丽梅、郑萃群 141

第三章 单姓主导的复姓聚落:厦村乡
1984年厦村乡太平清醮田野笔记 .......................................蔡志祥 169
从厦村乡约太平清醮看与醮村落间的关系:
元朗厦村乡约甲戌年(1994)建醮考察报告 ....................马木池 187
1994年厦村乡约太平清醮考察报告 ...................................郑俊德 215
2004年厦村乡太平清醮考察纪录 .......................吕永昇、范广欣 241
厦村乡建醮大事记(1974–2004) ................................................. 259
化衣:顺丰围的洪文建醮 ....................................................韦锦新 279

第四章 墟市建醮:长洲
幽灵的节日 .....................................................................W. A. Taylor 287
族群凝聚的强化:长洲醮会 ................................................蔡志祥 293
传统再造:长洲太平清醮与「中环庙会」 ........................梁宝山 315

第五章 客家安龙
缪庚来先生访问录 .................................................科大卫、李丽梅 337
1981年井栏树访问记录 ........................................郑萃群、李丽梅 343
三十年前的西贡井栏树「安龙清醮」 .................张瑞威、黎燕芬 367
安龙:香港新界客家社群的节日与仪式流变 .....................韦锦新 381

第六章 浮生与边缘社区
转变中的洁净社区仪式:
佛堂门天后诞太平清醮个案研究 .........................................马健行 413
观音、佛祖、朱大仙:
从水面醮看香港仔的渔民信仰与组织 .................................韦锦新 439

附录:香港建醮研究参考书目辑录 457
作者简介 463

图书序言

前言

未竟的经验
民族志研究与香港社区建醮传统的延续与变迁
蔡志祥、韦锦新


  在香港新界,我们时常听到一些社区以日治时代环境艰难或二次大战后经济困难为不再举行清醮活动的理由;在仍然举办醮事的社区,更多听到的是乡民声称他们的醮从建立社区庙宇以来,历数百年而不变。在大规模的社区节日中,我们也时常体验到乡民对节日安排以至成员身份的争议、对节日的成效以及信仰的迷惑。

  1981年12月,香港新界大埔区的林村乡举行十年一届的太平清醮后,1乡中很多父老认为这样大型的宗教节日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乡村道士的仪式接近迷信,因此应该取消清醮活动。然而,1990、1999和2008年林村乡先后举行了三届的太平清醮,仪式和规模依然盛大。乡民对持续举办清醮活动简单直接的解释是:「假如有甚么事故发生,谁可以担负责任?」乡村社区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乡民的生活是血肉相连、关系层叠的。因此,社区节日的延续与废止时常是社区集体的决定、集体的责任,需要社区群体的共同确认。

  社区节日是週期性的、成员集体共享的活动。共享不仅是参与权的问题,节日也是成员共同分享神明或祖先赐与的福荫。节日一方面表现社会群体的凝聚和分化,另一方面是加强或分化社会群体的元素。由于和社区群体密切相关,节日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乡民以至仪式专家对节日的实践和诠释也随着社区范围的变更,社群结构的变动以及人口流动、都市化和政府文化政策等宏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再定义,或重新模塑。

  在这样的宏观考虑下,週期性的节日活动如建醮,是理解社区内在结构和外缘关系的很好的切入点。作为特定社区、特定群体在特定时间举行的大型社区性宗教节日,建醮是社区性和常规性的地方社会活动,通过週期的实践不断强化社区成员的联系,定义社区的界线。醮是週期性的仪式活动。通过定期的仪式活动,乡民一方面重复进行社区节日行事的必然程序,从参与的过程中重新确定地域界限和族群身份。然而,在变动的宏观环境下,乡民有选择地强化、添加、减少甚至取消一些仪式和行事。因此,从週期性节日的贯时性比较,我们可以理解甚么是社区所重视的、希望可以长期维护和实践的;甚么是社区可以妥协的、修正的和摒弃的。从同时性的比较,我们可以明白联系不同社区的中介、社区生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一)社区建醮的民族志考察与纪录

  由于是週期性的社区活动,从长期的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明白节日的延续和变迁与社会人群的关系。因此,参与者自身的纪录,以及研究者的观察,是理解社区节日的重要切入点。

  要了解乡民的节日仪式,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乡民自身的文献资料和观察者的民族志记录。民族志是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以他者的身份,系统而细致地描绘社区活动的过程。节日时常是多方向、多角度的活动。研究者纪录目睹耳闻的过程中,必须有所选择。因此,阅读者应该意识到无论多完善,民族志是报导者通过自我选择的过程而建构出来的记录,是片段的。文本的不完整性时常和记录者自身的研究取向、当代的问题意识密切相关。因此,阅读民族志,需要阅读者的想像来重新组合节日的活动过程,以及研究者所掘发、申引出来的社区功能和象征意义。

  本书无意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编者认为民族志是通过报导者的观察,把行动书写出来的记录。配合贯时性和同时性的民族志记录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研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问题意识活泼地建构理论和方法。

  阅读民族志,需要理解贯时性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同时性的地域和人群差异。明、清以来,香港新界地区经历了多次宏观环境的变化。2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海盗和山贼的扰乱,使地方社会不得不增强防御,同时结盟互保。17世纪初以来蔓延整个沿海地区的奴变,令地方的宗族社会对异姓冒宗提高了警惕。1662–1683年之间,清政府为了防范沿海居民接济台湾的郑成功政权,实行了迁界的政策,新界地区也难逃迁界的命运。在两广总督周有德和广东巡抚王来任的力争下,这个地区在1668年复界。复界不仅让原来的居民回乡,也鼓励了新的移民涌入。重返家园的乡民,动摇宗族社会的奴变,加上迁界和复界的事件,使得现在香港新界地区的人群组织有很大的改变。宗族的重建和移民的涌入,令到地方社会的「土客关系」渐次紧张。地方社会或以祖先祠堂或以庙宇神明为中心,分别以宗族或地域的原理,建立地域的联盟关系。地域内部的结盟和竞争,加上18世纪末以来海盗的侵扰、地域社会功名的增加,令19世纪以来地方的乡约、联防和械斗,通过英勇祠以及仪式行为等生活标记,不断地提示当代乡民过去的历史。

  新界在1898年租借予英国之后,同样经历了一系列影响乡民生活的变化。从抗英到抗日、从战后和新中国成立后新移民的涌入到1960年代大量新界人口移民英国和欧洲、从殖民政府的土地登记政策到1970年代维系新界原居民权益得的丁屋政策、从卫星城市以及乡镇的发展到大量城市人口移住新界地区、从父系继承的社会到男女平权的申诉、从海外成员带回现代西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到恋怀传统强调传统文化等等的宏观环境变化下,乡民的生活方式以至对生活的解析也随之而异。乡村之间的差异因之强化,乡村之间的模仿也因之而频密。要明白急促都市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延续和变迁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依赖过去的研究,以作追踪的、跨域的比较。

  宗族和族群关系是战后研究香港地方历史的重心。3一方面,罗香林、林天蔚、萧国健、科大卫、James Hayes等收集族谱、碑刻和口述历史,从档案和民间文献入手,尝试重建香港新界的历史发展轨迹。4另一方面,外国的人类学者如M. Freedman、B. E. Ward、James and Rubie Watson、Hugh Baker、John A. Brim、濑川昌久等以乡村为中心,透过参与观察,讨论地方宗族、族群和近代化的问题。5他们很早便注意到节日,尤其是醮对了解乡村社会的重要性。然而,节日和民间宗教的深度研究,要到197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

  香港打醮的研究并不如台湾般丰富。除了一些传教士的记录以及V. R. Burkhardt在南华早报发表的系列报导外,6 1953年Taylor有关长洲打醮的文章,可能是关于香港打醮最早的研究(收录在本书第四章);直至1980年代初,这篇文章一再地在每年长洲打醮时出版的特刊中刊载。196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可儿弘明在其香港的蛋家研究中,认为长洲的打醮就好像盂兰节一样,其目的是为了祭祀孤魂野鬼。7在1980年铁路电气化以前,关于週期性的醮的综合观察,除了John Mathias没有出版的关于1975年锦田打醮的博士论文外,8主要集中在一些交通易达的地方,如徐烺光及大渊忍尔考察1975年沙田九约的醮,9和吉原和男考察1977年沙田大围的醮。10 Mathias的论文可以说是最早关于醮的综合研究,可惜并没有出版。大渊的研究主要是透过1975年沙田打醮时,喃呒师傅陈华所进行的仪式来探讨道教仪式的象征意义。徐烺光通过翔实的民族志记录,讨论科学和仪式如何嵌入文化的深层。

  1979年开始,田仲一成和濑川昌久开始积极地搜集打醮的资料。田仲一成在1979年开始其大规模的香港研究,在其三部巨着中,最少记录了香港14个不同地方的打醮。11濑川由1983–1985年间在香港进行田野调查,并发表了有关打醮的文章。12濑川主要关注乡村社会结构,而田仲则意在讨论地方社会的儒家化过程。

  1980年代以后,本地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打醮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1980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的科大卫(David Faure)及其学生、社会学系的华德英(Barbara Ward)、人类学系的王崧兴和音乐系的吕炳川等,同时开始研究新界的打醮。除了科大卫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一书中触及打醮和新界地方社会结构外,1980年代关于醮的论着主要是民族志的记录,如王崧兴根据1980年关于濠涌打醮的民族志报告而作成、讨论文化差异性的文章,13以及陈永海关于石澳和锦田打醮的论文。141990年代中至今,尤其是21世纪以来,因为本土化运动以及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无论是学术论文、学生作业或民间网志,出现了不少关于地方节日文化的讨论。读者可以参考本书末的书目辑录。

  醮的研究从学科的面向如戏剧(陈守仁)、音乐(曹本冶)、宗教(黎志添)、人类学(廖迪生)、历史(何佩然、张瑞威),或研究取向的层面如社会结构、象征意义等事实上,仍有待跨域的、跨时的比较。

  (二)章节与主题

  1950年代以来已有的民族志研究所留存下来的资料记录,是学者重要的累积成果,也是当代地方社会的变化实录、解读社区组织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由于和社区群体息息相关,建醮活动也随着社区历史的变迁,以及地方社群对仪式附带和产生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定义而不断改变。因此,除了共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由于地域社会的组织方式不同,醮也体现出特定的主题。

  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建醮活动有不同的看法,地域社会对醮会的延续和醮仪的影响与否,也有其选择性。本书的章节编排,便是依据这些不同的主题展开。全书主要按举办建醮及类似节日仪式活动的不同主体,划分为单姓宗族聚落、复姓村落、单姓主导的复姓聚落、墟市、客家,及浮生与边缘社区等六章,以不同的地方社会组织形态为主题,集中反映了社区历史的沿革,不同群体的普同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认同,及特定时空的世界观。

  在单姓宗族主导的社区,如蔡志祥、张瑞威等在粉岭的研究,以及吕永昇对丙岗、谭思敏对上水金钱村的田野纪录,通过对建醮、调朝活动观察,侧面思考了对神、鬼的祭祀与祖先崇拜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在复姓社区,卜永坚与夏思义对林村的讨论,和李丽梅在西贡蚝涌的观察,凸显了乡约组织的作用和村落联盟的发展和变迁;相对而言,作为单姓主导的复姓社区,厦村乡的例子则展示了地方政治的影响,以及习俗传统在乡村社会的象征和意义如何被频繁创造和重新诠释;墟市的建醮如长洲,体现的则是一个商业主导的地域社会里,不同族群在节日的话语下共存而相互竞争,使到地域范围和社群身份界线不断转变的过程。

  除了不同的场域,宏观环境的变迁,以及仪式执行者的改变对社区建醮传统的影响,也是研究者的思考方向,在不同的主题中都有迹可寻。

  宏观环境转变的主要体现,一个是都市化对新界乡村社会的影响。新界地区在1970年代以前,市镇化的影响已经很明显。在丁屋政策推出以后,都市范围仍然不断扩展,加速了城乡融合的进程;而原居民群体通过节日和自身传统文化的展演,强化身份认同和争取丁权。与此同时,对原居民传统权益的保障,城市人口压力的转移,以及政府对新界地方事务的干预,一定程度上造成都市与乡村社会之间新的隔阂与界线,这些都是都市化过程引致的冲突。

  体现在节日仪式中,一方面传统乡村社区的居民生活方式急剧转变;再者,部份节日和仪式的象征意义和功能,从以往照顾农业社会生活的需要,逐渐转变为地方社群展现传统文化和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地方的发展需求以及政府的行政控制,为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展演带来新的冲击。梁宝山对长洲的研究,便生动地表述了旅游业发展与地方文化保育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在建醮活动中,一个具体的表现是仪式内容的改变。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时空的社会变迁过程中,随着社区人群的身份界线与族群关系转变,传统亦不断地被调整和改变。面对地方社会发展的诉求,作为主办者的社区不断调整节日与仪式的细节。许多仪式的细节被简化,但更多的是创新——仪式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得以重新诠释和解读。

  另一方面,仪式的执行者主动或被动地增减仪式的内容,以配合地方社会的变迁,同时亦通过不同的话语,重塑自身的权威性。与此同时,原本由正一派道士主导的乡村社会传统仪式市场,在不同宗教团体的竞争和参与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书论及的仪式专家,称谓或异,有「喃呒」、「喃巫」、「法师」、「师公」、「道士」、「经生」等,除自称外,亦反映不同社区与其成员对仪式执行人的身份的理解和宗教诉求。对仪式活动的不同称谓,如「太平清醮」、「酬恩建醮」、「洪朝」、「安龙(清醮)」、「洪文清醮」,侧面体现了新界地方社会的仪式传统产生、转变过程的差异性,以及仪式执行人的组织、市场和仪程规范。

  蔡志祥的研究表明,1970年代中期开始,全真教派的道堂以圆玄学院开始从都市进入乡村,在新界乡村社区执行清醮仪式。到2004、2005年,青松观以投标的方式取得厦村乡和锦田的醮事合约。这些宗教团体对道教正统的坚持,与不同地方社会对自身传统的强调和要求,产生的角力不仅带来了地域社区仪式行为的转变,亦不同程度影响了乡民从来的信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亲身感受香港社区建醮传统所经历的“延续”与“变革”。作者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叙述方式,将那些可能略显遥远和神秘的仪式,变得生动而可感。我仿佛置身于热闹非凡的街头,亲眼目睹了建醮的各项活动,从筹备、祈福到最后的圆满,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社区情感和文化氛围。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并没有将传统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着重呈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轨迹。我看到了老一代人对传统的坚守,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神明的信仰,维系着这项古老的习俗;我也看到了新一代人对传统的理解和参与,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抱、去创新,为传统的延续注入新的生命力。这种“延续”,是情感的传递,是价值观的传承,是社区认同的巩固。而“变革”,则是一种积极的适应,是在时代变迁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是让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并非陈旧的包袱,而是活生生的有机体,它在不断的“延续”与“变革”中,保持着自身的活力和生命力。它让我对香港这个城市的文化肌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反思。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启发,它以一种非常独特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香港社区建醮传统在“延续”与“变革”中的复杂互动。作者如同一个耐心的观察者,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大量的田野资料,通过细腻的文字呈现出来,让我得以窥见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面貌。我看到了那些世代相传的仪式,它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上演,承载着社区居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寄托。然而,“延续”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书中深刻地揭示了传统在面对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时所经历的调整与演变。我看到了年轻一代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的科技、传播方式相结合,如何用更加多元的方式去理解和参与建醮。这种“变革”,并非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一种有机的生长,是在保留核心精神的同时,积极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作者通过对不同社群、不同世代的观察,展现了传统在不同维度上的“延续”与“变革”,这种多层次的分析,让我对香港社会文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传统文化并非静止的遗产,而是活态的生命,它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与创新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也让我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去理解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评分

这本关于香港社区建醮传统的民族志,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社会生态图景。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仪式本身,而是将建醮置于香港这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肌体中进行考察。我看到了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传统如何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顽强地生长。书中所描绘的建醮,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集合,更是一个个社区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在每一次盛大的醮会背后,是无数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筹备和付出。这种参与,跨越了年龄、阶层,甚至是曾经的族群界限,将原本可能疏离的个体,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群力量。而“变革”的视角,则让我看到了这种传统在面对现代社会冲击时的韧性与适应性。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传播方式结合,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赋予建醮新的意义。这种变革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一种有意识的传承与创新,是对社区活力的持续注入。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了这种动态平衡,让我深刻理解了香港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每一次醮会的圆满落幕,都意味着一次社区成员情感的强化,一次集体记忆的刷新,以及一次对未来社区发展的积极回应。这本书让我对香港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香港社区建醮传统在时代浪潮中变幻莫测的光彩。它并非简单罗列仪式流程或历史沿革,而是以一种极具洞察力的视角,深入探究了“延续”背后的力量与“变革”的驱动。我感受到了作者在田野调查中的耐心与敏锐,他不仅仅记录下了表面的热闹,更捕捉到了那些潜藏在仪式深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每一次建醮的展开,都仿佛是一个微缩的香港社会缩影,其中既有对祖先神明的敬畏与追思,也有对当下生活困境的祈福与希望。书中的叙述,充满了人情味,我仿佛看到了社区里的长者们,如何带着对传统的执着,将古老的习俗一代代传承下去;也看到了年轻一代,如何在继承中寻求创新,为古老的仪式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延续”并非僵化的复制,而是一种活态的传承,是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节奏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而“变革”的叙述,则揭示了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在与时俱进中展现出勃勃生机。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西化或现代化,而是在保留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和融合新的元素,从而实现自身的更新与发展。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依然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为社区提供精神的支撑和身份的认同,并不断地焕发新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香港社区建醮传统“延续与变革”的简单认知。作者如同潜入水底的潜水员,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隐藏在喧嚣都市之下,却又根植于世代记忆中的仪式,一点点地呈现在我面前。我仿佛能听到鼓乐喧天,闻到香火缭绕,感受到人群涌动的热情。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传统神圣化或扁平化,而是以一种近乎虔诚又审慎的态度,去拆解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习俗背后的逻辑。每一次醮会的召开,不仅仅是祭祀神明,更是一次社区成员情感的再联结,是文化认同的重塑,甚至是对现代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捕捉到了那些细微的表情、简短的对话,以及那些不为人言说的潜流。我看到了老一辈的坚持与忧虑,也看到了新一代的融入与创新。这种“延续”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调整姿态,寻找新的意义和生命力。而“变革”也并非激进的颠覆,而是悄然发生的演变,是传统在与现代性碰撞中,所激荡出的火花。读这本书,我不是在看一篇学术报告,而是在经历一场情感的洗礼,一次文化的溯源,一次对“家”与“根”的深刻追问。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所处社区的关系,也引发了我对更多类似传统文化如何在这种时代变局中自我调适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