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如何动起来?:黑珍珠之乡的派系、在地师傅与社区总体营造(增订版)

社区如何动起来?:黑珍珠之乡的派系、在地师傅与社区总体营造(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0年代是台湾社会运动的「黄金十年」,当时人民对社会的不公、国家的无能及资本的霸道发出悲鸣怒吼,各种运动风起云涌。19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运动的力道逐渐减弱,而社区营造开始蓬勃发展。本书致力捕捉、描摹及分析的,正是这股社会动能的延续与转变。

  在2000年前后的世纪之交,杨弘任带着三重身分(社会学博士生∕国会法案助理∕保育协会研究员),进入国境之南的屏东县林边乡,从事长期的深度参与观察。凭借对当地社会纹理的洞识与掌握,构筑出理解黑珍珠之乡的三个视角(莲雾技术创新、在地结社风潮、社区总体营造),写就这部扣人心弦的社区民族志。

  本书精巧地结合了林边与台湾、在地与外力、个案与整体,使得这份针对特定地区的田野研究具有更广泛的启示意涵:呈显出过去百年来所谓边陲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即诸如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中心与边陲等二元范畴彼此拉扯所引起的相互搓揉摩盪问题。

  值此「社造二十年」之际,《社区如何动起来?》的增订版带我们重返黑珍珠之乡,透过当地社区总体营造的经验,引领我们再次思索:在怎样的机制下,组织者与群众才能交会融合,共同创造出崭新的「公共性」与「社会想像」,让看似不可撼动的地方派系得以松动甚至转化,进而启动社会改革的机制,让社区自转前进。

台湾社会学先行者诚挚推荐

  这本书的内容很本土,写作的笔触更是本土。它不只是一份优秀的学术作品,更是一份相当具有特色之成功的「报导文学」。整个论述不像一般学术论文,充斥着炫惑而难懂的术语以及别扭而拗口的西化表达方式,倒比较像民间说书先生侃侃而娓娓地以委婉口吻细说着故事。——叶启政教授

  从改革社会的淑世关怀出发,进入田野,淬鍊出严谨的学术研究,成就了这本精彩的专书,然后再回馈给社会实践,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本书以扎实的个案研究,指出了由「不动」到「能动」、由「现实就是如此」到「另类可能」的转变,是可以实现的。「能动」与「另类可能」的信念,将开创出崭新的问题意识。——谢国雄教授

  《社区如何动起来?》是一本生物社会学。透过田野的细致解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生命体诞生的奥秘。本书之所以精彩,正是它从「生命」的角度来呈现社区花园,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花园中花叶果实之所以能够长成,其背后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与热能。——李丁赞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弘任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近年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社区研究、科技与社会研究、台湾社会的绿能转型、宗教社会学、现代性与社会理论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由不动到能动,由现实到另类可能/谢国雄
推荐序  走入「地方」/叶启政
自序  回到社区,探问社会

第一章  行动中的社区
.技术、社区与认同 .两种习性的文化转译

第二章  黑珍珠之乡的地方派系
.派系的命名与起源:为什么是旧派与新派? .拼贴历史:派系分化与菁英甄补 .派系成员的日常习性与转型轨迹 .黑珍珠之乡地方派系转型趋势

第三章 看不见的技术:莲雾变成黑珍珠
.谁发明了黑珍珠? .技术,为何看不见? .黑珍珠的技术发展史 .准师徒制:铭刻在身体里的技术之传承 .技术,真的看不见?

第四章 在地结社风潮及其转型
.林边民主促进会的形成与转型 .东港溪保育协会的形成与转型 .林边文史工作室的形成与转型  .结社、公民性与在地民主

第五章 黑珍珠之乡的社区总体营造
.为什么纯粹的「村落行动」无法使社区动起来? .为什么纯粹的「社团行动」无法使社区动起来? .社区动起来的主要机制  .社造行动的特质

第六章 社造,持续的文化转译
.社区是「做」出来的 .不断转译在地习性

附录一 建立社区行动的理论:社运到社造
.社运到社造 .社造,潜在对手的社区认同 .转化地方社会中的网络与资源 .文化转译,启动有广度也有深度的动员过程

附录二 个案能说什么?——重探诠释个案法与延伸个案法
.民族志个案的魅力 .范例,或者异例:斗鸡事件的争议 .深描,或者解释:文化理论的科学基础 .从诠释个案法到「社会—象征分析法」

附录三 何谓在地性?——从地方知识与在地范畴出发
.在地性、边界与文化转译 .以地方知识转译专家知识 .以在地范畴转译外来范畴 .结语

参考书目

跋  社造,一种生命工程/李丁赞

图书序言

自序

回到社区,探问社会


  身为社会学者,我很庆幸自己在两千年前后的世纪之交,能以一种深度参与观察的角色,来到一个内在变动力量非常丰富的华人小社会之中。黑珍珠之乡,国境之南的屏东县林边乡,一个人口数两万多人,家户数六千户上下,全乡分为内五村与外五村等十个村落,这样一个福佬人为主的小社会。两千年前后,台湾社会的本土化认同与民主化进展已相当成熟,各种社会改革的论述或制度,延续着一九八○年代中期以来社会运动黄金十年的态势,仍在扰动大社会与小社会,每一回激起的波澜都还在逼问着这个社会的质地是什么,这个社会的走向是如何。

  两千年前后,我以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生的角色,同时担任了屏东县立法委员曹启鸿国会办公室的法案助理,以及蓝色东港溪保育协会的研究员。三重角色,三种身分,时而断裂或矛盾,但每每绝处逢生,在水穷云起之境,忽然撞见了社会的细致纹理,也参悟了自己为什么走到这里来的因由种种。运动年代里的许多朋友们早一步来到屏东落脚,当我还在学院里苦苦思索许多大论述之时,不时被这些朋友的细腻观察、归纳与创新惊起。几年之间,这些朋友们开始对屏东在地的水文、地质、山林、海岸、昆虫、动植物、作物,以及上山下海的各种途径了若指掌,怎么到达一座莲雾园,跟着天天聚会、元气饱满的乡里老者们谈论时政;怎么到达一个养殖池,在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尽头,看着池里池外生机蓬勃。几年之间,我发现我的这些朋友们已成为社会中的第一线实作者,能从在地生活世界里反覆整理出有意思的轨迹模式来。其中,尤其以「南方水学」的在地论述最让我惊艳。来自在地公共社团的主导者,包含了关心生态保育与文史保存的政治人物曹启鸿,一方面从省政府文献馆调阅出清领、日治时期高屏一带的老地图与水文图册,另方面结合数代凿井的在地资深师傅多年实作归纳,加上在地学院中专攻地下水水利工程的专业学者,不断进行现地踏查与规划讨论。这一过程特别让我看到「地方知识」的可贵之处,也看到「文化转译者」如曹启鸿这样的乡绅知识分子,在带领「地方知识」迎向「专家知识」时的自信与创新。

  莫拉克风灾,二○○九年八月八日极端气候强降雨给南台湾上了宝贵的一课。在这之后,灾难不再是常态型灾难,如每年固定的夏季台风、冬季寒流之类,这类常态型灾难其实常被莲雾农夫或鱼塭业者纳入成为在地创新的契机,在因应小规模天候变化时,调节出更佳的农渔产出。莫拉克之后,灾难变成临界型灾难,生存处境被逼近到「留下、或者离开」的临界点来了。屏东的社区总体营造核心团队诸多成员,在这之前已陆续跟随曹启鸿县长入主屏东县政府,担任各类机要职位或局处首长。「二次社造」的态势逐渐在形成,这次是以地方政府的治理转型与资源动员来发动。莫拉克风灾的灾难治理,促成曹启鸿主政的屏东县政府出现了跨局处的任务型编组「绿能工作小组」,仍旧双向动员「地方知识」与「专家知识」,这一次更连结了各类的绿能厂商,策划出同时处理地层下陷区国土复育、在地社会绿能转型、农渔产业与绿能共生的政策。从林边乡与佳冬乡的「养水种电」到屏东全县的「绿能造县」,地方政府的绿能治理与社会创新,正在继续试炼「二次社造」的最大潜能。

  本书第一次出版是在二○○七年春天,感谢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将我的博士论文选为社大文库论述类丛书,并交由左岸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一版出版后,激起社造界、学术界不少回响,出版后的三、四年间,我也随着这本书游遍台湾各处的社造中心与许多大学的相关科系,与第一线社造行动者或学院内关心社造、社区研究、台湾社会史、第三部门、在地民主化、教育实作转型、甚至是宗教团体的公共性等议题的学者们充分交流。进而,来自日本的年轻学者也看到这一个案研究,尝试追溯回日本造町运动或地方自治进行比较。来自中国大陆与香港社区伙伴团体,也前来交流讨论,探询华人地方社会自治转型的条件。台湾社会的年轻新世代在各个校园中所成立的社会议题社团,也陆续邀约演讲交流或以本书做为读书会的阅读讨论材料。一本博士论文,在左岸编辑睿智的建议下,将第一章拗口的理论回顾部分裁减掉一半以上,没料到竟有这么大的共鸣与回响。

  这一次的改版,感谢群学出版社总编辑与几位年轻有活力的编辑们,建议出「增订版」的再版编辑方式。首先,黑珍珠之乡的田野民族志将保持六章的原貌,但进一步再将第一章社运到社造的理论对话与第六章社造理论的定位等篇幅,也一起移出併合到本书新版的「附录一」之中。编辑眼光独到,建议我让全书前六章一气呵成,以流畅的民族志看看能不能引起更多共鸣。完整的民族志之后则规划了三篇附录,分别是附录一〈建立社区行动的理论:社运到社造〉、附录二〈个案能说什么?——重探诠释个案法与延伸个案法〉、附录三〈何谓在地性?——从地方知识与在地范畴出发〉。三篇附录,第一篇是二○○四年博士论文时期以社运理论来思考社造行动的尝试,如对行动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从其中捕捉一些线索,继续做突破。第二篇是本书第一版出版后,二○○七年夏天我以黑珍珠之乡的研究为基础,对民族志个案研究方法做出方法与理论的初步定位,原收录于南华教社所出版之《质性研究方法的众声喧哗》,如对社区民族志参与观察感兴趣的读者,可从其中比较出几种主要民族志取向的胜场之处。第三篇是二○一一年发表在《思与言》期刊「地方学专号」的作品,将边界与认同、地方知识与专家知识、在地范畴与外来范畴,以及文化转译的意涵,做出更明确的讨论与定位,如对在地性、地方生活世界的公共性等议题感兴趣的读者,这篇附录应可引发不少突破性的对话。

  从非常多年前,还在热衷于台湾社会转型的年轻硕士生时期起,我就受益于三位台湾社会学的先行者。一位是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叶启政教授,一位是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谢国雄教授,一位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的李丁赞教授。关于社会理论、社会思想史、行动与结构的纠结与釐清,我深深受益于叶启政老师,从大学时期跨系选修社会系课程起,一直到博士班时期跟着叶老师有系统的几门课,行动与结构、日常生活、文化社会学,这样的基础受用至今。我能不畏惧西方,甚而逐渐站在本地基础上挪用并编排西方,都是叶老师走在我们这一世代前面,先一步铺排出来的基础。

  我的博士指导教授是叶启政与谢国雄,硕士指导教授则是李丁赞与谢国雄。九○年代中期刚离开社会运动场域时,我就担任谢国雄老师的研究助理,跟他一起跑田野,以准师徒制方式做中学,在台北县(今新北市)劳工局劳工申诉中心担任辅佐人,同时蒐集劳动研究的田野素材。准备挑选社区田野个案时,也是谢国雄走在前面,先行以坪林茶乡进行民族志个案研究,尝试再拓展社会人类学社区研究的视野。随后,带着考察「基本分类范畴」与「社会构成原则」的社会学关怀,我来到黑珍珠之乡。

  李丁赞教授一直关心公共性、公共行动的议题,我也长期分享这些关怀。李丁赞很早就注意到「细节、绵密」等生活世界行动方式的特质,在他自己的研究中,在他担任指导教授或口考委员的过程中,不断提醒捕捉社会质地的重要起手式。李丁赞与他的同事也以新竹金山面社区为个案,发表了「讲道理与搏感情」关于公共领域修辞模式的重要着作。本书第一版之时,李丁赞就给了本书一篇万余字的长序〈社造,一种生命工程〉,为社造行动与黑珍珠个案研究做出理论定位。这一次增订版,编辑建议将这一篇序文改为全书总结的跋文,唿应我自己三篇附录的理论性思考。

  一路走来,从直接介入社会运动、直接参与社造行动的参与式观察学徒,到晚近逐渐标定出应该从个案研究走回原初关怀,再次逼问台湾社会的质地是什么、台湾社会的变动能量是什么,甚而是,以台湾社会为个案,尝试提问社会是什么、社会的动与静原由何在等等,我是享受在许多个案参与观察后的沈淀回甘时刻了。除了由衷感谢三位社会学先行者之外,我还要用力的谢谢社运的朋友们,谢谢屏东公共社团、在地村落以及仍在二次社造的朋友们。当年能在青春的尾巴之际深度融入并省思台湾地方社会,从黑珍珠之乡的考察分析进而参悟社会学的种种,我需深深的礼敬上天、礼敬大地、礼敬人群。在天地人周流转动之际,社区动了起来,我也动了起来。

图书试读

第三章 看不见的技术:莲雾变成黑珍珠

台湾的 WTO 元年已然来到,二○○二年之后,农政单位判定台湾多数温带水果将遭受严重冲击,独独几项热带果树反而有走向国际市场的契机,屏东的莲雾就是其中最被看好的果品。

莲雾并不是台湾原生种的热带果树,它是如何在小农体制的台湾社会里得到新生,变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黑珍珠」果品呢?其中牵涉到哪些技术的创新?这些技术的创新渊源于何方,而技术创新的社会条件又是如何?更为根本的则是,莲雾栽种,真的是「有技术」的一项人类实作吗?像这样与实作者身心状态紧密关连的农业栽培「技术」,有什么独特的意涵呢?

其实,剥除某些来自于社会条件的遮掩效应之后,我们将看到,早在工业刚起步的年代里,台湾社会就已同时在孕育着许多技艺精湛「师傅级」的农民。莲雾变成黑珍珠的故事,一部绵延二、三十年的技术发展史,让我们看到莲雾如何从一九六○年代中期起,经由品种确立、创新命名、以及许多栽培技术的创新改良,进而影响既存的形象与市场的供销;而所有技术的发展过程,都跟生活在乡民社会关系与文化氛围底下,创新力量十足的行动者——果农息息相关。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借由常民对技术相关词汇的价值阶序安排,尝试说明技术的有无与高低是由「比较」而来的,但像这样的农业栽培技术仍有其特性,包括「铭刻在身体」与「整体性」,以及前二者为前提所衍生的「不易复制性」与「扩散递减性」。以这些特性为基础,我们也进一步分析了排除社会条件的遮掩效应之后,何以仍说栽培技术是「看不见」的技术。同时,对于农民实作的「经验」、「技术」与农学专家的「实验」、「理论」之间,本章也尝试分析这两种知识性质的异同与关系,以及这两类行动者特殊的角色互动方式。

谁发明了黑珍珠?

林边黑珍珠与屏东莲雾的名号,让当代台湾社会的人们,一想到莲雾就想到阳光骄艳的南台湾;莲雾与南台湾,像鱼离不开水那样,深深锁扣我们的印象。根据农政单位历年的统计,一九八七年全国莲雾栽种面积达到历史高点一万余公顷时,其中将近九成的比例就是在屏东。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