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就是想像力

空间就是想像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空间设计
  • 室内设计
  • 建筑
  • 艺术
  • 创意
  • 想象力
  • 设计灵感
  • 家居
  • 生活美学
  • 未来空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空间会说话,只要我们学到观察与倾听的能力。
从观察空间、体验空间、解读空间,到参与空间,
邀请大家在空间中冒险,以想像力夺权!

  在看似直白的章节标题里,不但隐藏着庞大的资讯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考量」与「想像量」也同样庞大。每一页的图像与文字逐渐开展出「观察、体验、诠释、参与」空间的议题深度,有些例证让我有恍然大悟之感。……最特别的是书里充满了「游戏性」的段落,从观察到参与的建议,让人读来毫无隔阂,几近沉迷。——吴明益

  我们在熟悉的环境里长大,对生活空间往往习以为常:铁窗、骑楼、铁皮屋、巷弄、摊贩、摩托车、人行道、天桥、地下道、捷运、学校、厕所……。但是,空间「本来」就是这样吗?这样的空间,你满意吗?

  毕恆达的新作《空间就是想像力》,是《空间就是权力》与《空间就是性别》的延伸,共同谱成「空间三部曲」。本书以游戏般的心情,观察、体验、诠释、参与空间,从而让我们生活的空间取得新的意义。

  「观察空间」以环境心理学及日本考现学为师,挑战读者对空间的既有认知,提出观察空间的崭新角度与方法;接着带领读者发掘体验空间的乐趣,诠释空间的社会文化作用力;最后是鼓励你我在空间中冒险,主动改造生活空间!

  在本书中,你会发现10种绘制地图、100种玩都市、N种都市观察的方法。只要发挥想像力,就可以打开双眼、竖起双耳,夺回对空间的诠释权,创造无数种改造空间的可能性!

本书特色

  ◎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吴明益专文推荐

  ◎空间专家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毕恆达继《空间就是权力》、《空间就是性别》之后又一力作!挑战你我对空间的旧有思维,进而夺回我们对空间的诠释权,改造生活的环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毕恆达


  出生于宜兰乡下,成长于台北都会。经历过台湾生活贫穷、思想戒严的年代,也有机会享受现代科技网路的便捷。律己甚严,但渴求多元与自由。欣赏涂鸦的质朴与反叛,但无法忍受广告的无所不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环境心理学、性别与空间、质性研究与论文写作。着有《空间就是权力》、《空间就是性别》、《涂鸦鬼飞踢》、《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空间就是小说  吴明益
【自  序】  让想像力夺权,给生活空间更多乐趣!

第一章     观察空间
020 空间会说话
035 从考现学到路上观察学   
040 空间中的阿拉伯数字 / 空间中的英文字母 / 空间中的脸 /脸的故事 / 海报墙:是斑驳,还是缤纷? / 邮筒的故事 / 无处不在的名人 / 追赶跑跳碰:标志中的男人动作 / 食物变身记
062 公共标志的性别想像
067 博爱座
069 拓图
072 电动旗手

第二章    体验空间
078 空间认知
087 台北市道路地图八问
092 9则声音与空间随想
103 从物品的设计心理学到通用设计准则
111 门与我:你欢迎,还是不欢迎我? / 借位好好玩 / Q比的丛林冒险 / 异次元空间旅行 / 包装内的异想世界
122 玩书架

第三章  诠释空间
132 差异是都市的鲜血:都市美学与社会排除
141 台湾的空间,丑吗?
146慌人荒景
153 10个同志空间密码
164 到处有彩虹
166 世界最长的艺术走廊: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艺术
174开放空间开放了什么?
184电影里10个电梯场景

第四章 参与空间
192 10种玩都市的方法
217 街头行动诗:至少破晓前我们很安全
222 叛民城市之暗黑旅志
233 10种画地图的方法

【附  录】
264 人与环境关系导论作业说明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空间就是小说 吴明益(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


  在我刚开始迷恋野外踏查的年轻岁月,我十分着迷于生物辨识生存空间的方式。一只小巧的环颈鸻靠星辰、磁场、视觉记忆进行漫长的迁徙,鬼鼠与野兔则依靠腺体绘制出的气味地图,在莽莽草原中准确判断路线。鼹鼠在黑暗的地底,透过两个鼻孔分辨不同气味的能力,能迅速找到蚯蚓,蝙蝠则能用超声波来进行回声定位,让牠们不致在高速飞行时撞上复杂的树林或是人类建筑。我当时以为,这些动物有远超过人类的空间辨识能力,我多么渴望拥有那样的能力啊。

  而当我重拾城市漫步乐趣的一段时间后慢慢发现,人类也有这种本然的空间感,只是我们遗忘或忽视了而已。当我们尝到家乡食物的那一刻有归乡之感,听到青春时期的音乐身边景物与色彩似乎也随之改变,我们以嗅觉回忆起情人枕睡在身边的时刻;而总在某个地景消逝之后,我们还是能把脑中的那个空间召唤出来。

  毕恆达教授(与其他作者群,包括他的学生,以及鸿鸿等作家与社会工作者)在这些年,则把这些可能被某些人遗忘的能力,用一句简洁有力的话语表现出来:「空间就是想像力」。

  我与毕恆达教授作品的相遇,最早的是《教授为什么没有告诉我》。我在课堂不只一次分享这本书给学生,在读完后我看到他们心有戚戚的眼神。而毕恆达教授让我最着迷的着作是《涂鸦鬼飞踢》,因为我每回到国外,都会注意街头涂鸦。对我来说那是重要的城市风景,而毕恆达则透过它们诠释出多重的文化议题。后来我因为从事自然书写研究,因而接触环境心理学,真正展现毕恆达教授扎实学术功力,与看似不着痕迹的述说能力的一系列空间书写,就成了我的启发来源。

  从《空间就是权力》、《空间就是性别》,到你手上这本《空间就是想像力》,读毕恆达教授的书不是一本书一本书的感动,而是跨越他所有着作的互文。在看似直白的章节标题里,不但隐藏着庞大的资讯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考量」与「想像量」也同样庞大。每一页的图像与文字逐渐开展出「观察、体验、诠释、参与」空间的议题深度,有些例证让我有恍然大悟之感,比方说书里提到天桥的设计事实上是将行人的权利让渡给汽车;有时则让人引发思辨,比方说城市土地如何从生活空间被权力转移给财团炒作;当然,还有中产阶级美学的城市空间如何拒绝游民,如何进行无言的社会排除。

  最特别的是书里充满了「游戏性」的段落,从观察到参与的建议,让人读来毫无隔阂,几近沉迷。这是一本会让你在漫步、生活、疲惫于你认为百无聊赖的空间里时,重新发现想像力的书。

  书从讨论空间感始,复以十种绘制地图的方法收尾,我想这是因为环境心理学和「地图学」无法分开的缘故。也让我不禁想起和德国小说家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在国际书展同台的情景。她在那本美丽之书《寂寞岛屿:50座我从未也永远不会踏上的岛屿》提到:「地图学实在应该归纳至诗歌体裁类,而地图集本身就是美丽的文学作品。地图集最早的名称是『世界剧场』(Theatrum Orbis Terrarum),用这个词来指涉地图实在是再恰当也不过了。」我问她为什么要写一本自己永远也不会踏上的岛屿的书?她说因为那些岛屿所带来的探险故事、童话想像曾经改变过她的人生,写一遍彷彿也像真的走过一趟。

  英国作家赛门‧加菲尔(Simon Garfield)的《地图的历史》(On the Map)开篇就以当时五亿脸书使用者所形成的网络来说明,地图甚至可以呈现人际关系,而不只是河流、海岸或政治边界。书中加菲尔以博识扎实又具有想像力的笔法,写出了各式各样不可思议的地图的故事,而我最喜欢的是末章的「绘制大脑图」。作者提到认知神经科学家在研究厉害的计程车司机后发现,他们拥有较大的「右海马回后缘」,这是他们能记住复杂的城市地图,而且能在顾客一说出目的地的时候,很快地在脑中出现行车路线的重要原因。这既是空间感的天赋,也是后天的锻练,以至于他们右海马回后缘的发展,超过不会开车的爱因斯坦大脑。

  我们都可能拥有别人没有的空间天赋,它甚至可能影响了我们的人生。科学家认为人类拥有杰出的「视觉心象」(visual imagery),我们常常跳过视网膜讯号处理过程,在脑中产生一个如真的想像空间。我们的记忆储存的视觉资讯,会重新组合与再制,呈现出我们的深层认知。也就是,你所见的空间就是你自身。

  我发现这和小说作者的主要工作十分相似,观察、认识、体验、诠释,最后创造出一个读者能参与的空间,一个空间的成立,永远都有「邀请」的意味。

  我珍重地推荐这本书给读者,还有一个原因是,作者们展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让我们失望的空间是可以改变的。此刻我们正在失去提供我们想像力的生活空间,从三莺部落、相思寮、乃至于此刻正在消失进行式中的蟾蜍山聚落,与基隆八十年历史的港西码头二号与三号仓库拆除事件,不都是我们可以即刻参与关心、挽救的空间?而新北投车站在漂泊了26年后返家的事件,或许也是一个启示。

  空间就像小说,可以在我们的意志下改变它们的结局,创造它们的意义,最后反过来,改变我们自己和阅读者的人生。空间就是我们自身,也是人类文明自身。挽救空间,也就挽救了想像力的居所。

自序

让想像力夺权,给生活空间更多乐趣!


  我们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长大,对于许多日常生活空间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当然。我们习惯于客厅的电视、阳台的铁窗、骑楼里的摊贩、排排坐的教室、都市里的天桥与地下道。但是我们的生活空间,「本来」就该这样吗?《空间就是想像力》期望经由各种空间论述、方法与演练实例,提昇读者对生活环境有敏锐的观察与反省能力。从体会观察空间的乐趣、解读空间中的社会文化作用力,进而能主动地参与空间的经营与改造。

  《空间就是想像力》可以说是《空间就是权力》以及《空间就是性别》的续篇(或者可以说是「前传」),共同谱成「空间三部曲」。不过三本书也适合分开独立阅读。相较之下,《空间就是权力》强调人与空间关系的理论与研究,《空间就是想像力》则聚焦于方法与实作。

  写作此书的构想源自于我在台湾大学大学部教授的「人与环境关系导论」课程。讲授的主题从如何看、物的意义、物的设计心理学、空间认知与地图、性别与空间、音乐/电影与空间、都市冒险,到灾害空间、全球化空间。诚如我在《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一书封面上所写:「研究不只是对于外在现象的了解,它其实反映了我们的先前理解;亦即不是在白纸上加了一些图案而已,它让我们反省我们原来是这样看世界的」。上课也是如此。例如空间认知的单元,我问学生:「桃园机场和板桥那个纬度比较高?」给了正确答案之后,会说明我们的错误认知是基于欧基里德偏误(把曲线视为直线)以及上位尺度偏误(因为桃园县在新北市南方,所以误以为机场在板桥的南边)。我也用「玩13点」游戏的方法,问学生,美国和非洲的面积那个比较大?美国加上中国呢?正确答案是,美国+中国+西/北欧+印度+阿根廷加总起来的面积都比非洲还小(请上网搜寻Africa in Perspective)。此时,同学通常会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说理智上知道,但就是不愿意相信这是客观的事实。想想台北市议会前的地界地图(见页?)、房地产广告、Google Map,甚至台大学生用杜鹃花瓣排成的地图,图像如此一致,让我们长期因为熟悉而乐于接受,以为这个图像是坚定不移的事实。我提醒同学,我们不只是学习了新知,更重要的是要反省为什么我们以前不觉得非洲的面积有那么大?这样的地理知识是怎么建构起来的?是如何受到麦卡托投影地图的影响?学习因此不是外在的,而是与自己对话。

  本书分为四个部份,从观察、体验、诠释到参与空间。第一章「观察空间」首先介绍日本的考现学与路上观察学,以及观察空间线索的诸多方法。读者可以试着观察捷运上乘客手握拉环有哪些手势?(身体语言)计算一下高铁车厢内分别有几个人在看书、聊天、睡觉,或玩手机?(是否手机已经取代了书籍?)看看体育课班上同学所穿的球鞋,除了Nike、Adidas、Puma等大品牌之外,其他品牌各有几双?(我们可以从品牌中逃脱吗?)脚踏车专用道的标志,有几种长相?这是怎么回事?也可以自选一个主题,拍十张照片,例如条纹或者都市中的祕密花园。

  第二章「体验空间」进一步带入不同的身体与心理经验。〈空间认知〉讲述人如何在空间中定位,并掌握都市空间的结构,再延伸至地址编排与地图绘制。而由于我们平日过度依赖视觉来观察空间,因此特别讨论人们如何透过声音来感知空间、聆听都市中的各种声音,并推介世界各地的音景(soundscape)调查与研究。

  第三章「诠释空间」在于理解特定空间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背后有哪些权力关系运作?〈差异是都市的鲜血〉一文说明现代空间设计如何从考量功能、财务,再到为了免于恐惧而设计。从都市空间安排到建筑物设计,而以公共座椅达到高峰,莫不以排除(不受欢迎的)他者为目的。于是弧形与隔板成为座椅设计形式的主流。然后我分别以同志与电梯为主题,说明在仍存有污名的情况下,同志如何认识彼此,以及同志空间的象征意义;而电影如何再现电梯这个陌生人不得不彼此分享的公共空间。

  第四章「参与空间」则希望读者在观察、体验与诠释空间之后,更可以起而行,主动来改造我们的生活空间。首先可以从绘制地图着手,用地图来揭露各种资源分配在地域上的不平等(如二氧化碳排放、同性婚姻合法国家等),进而利用地图来改善日常生活(如无障碍空间地图、性别友善厕所地图)。然后,介绍世界各地不同的「玩」空间的方法,翻转规划设计师对于都市空间的界定,让生活充满乐趣,并反省身体与空间的亲密关系。

  《空间就是想像力》适合从小学生到社会人士阅读,希望读者从文本以及作业实例中得到灵感与启发,自行发想议题,实地观察演练。即使不是专业建筑师或都市规划师,但每个人都可以有观察、解读、改变空间的能力与热情。让想像力夺权,给予我们每日生活空间更多乐趣、更富人性。

  教学相长是教书人最大的享受与回馈,感谢十几年来曾经修习与旁听「人与环境关系导论」课程的学生,你们高水准的作业给我莫大的启发。由于篇幅限制,加上有些毕业生已经失去联络,或者古早的照片画质不足无法印刷,因此只能挑选其中几个作业放在书中与读者分享,刺激读者的想像力(谢谢修课学生冠宏、道沄、芸竹、莞之、玉霖、思妤、帛延、诗韵)。我自己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也乘机假想自己是修课学生,写了几题作业。感谢作家鸿鸿、艺术家邱国峻慨然应允将其作品转给本书使用,好友王志弘分享了其课程「叛民城市」的研究成果,以及育诚、喀飞、小向、毓嘉、岳明、小豪、佩吟、嘉俊、盈志、嫈凯、稚玺、地球王等友人一同帮忙写作业。出书前,我在脸书上征求书名票选以及书中诸多议题的照片,得到许多好友的支持与回应,铭感在心,就不一一在此列名。心灵工坊的总编辑桂花促成了空间三部曲的成形,编辑过程中心宜、子钦、乃贤、文龙大力帮忙,一併感谢。学者作家吴明益以其一贯博学、认真而深情的笔调,为此书撰写一篇深具启发的推荐序,让人感动。

  请随着书页开展,让想像力飞驰。游走城市时,留意都市空间中的文字(如字型与招牌、标志的性别意涵)、边缘族群会在哪些空间出现(如游民、举牌人、算命仙、街头艺人);尽量使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尽量想像不同的身体会有何不同的空间经验;台湾的空间真的丑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就从画一张有自己观点的地图开始吧!

图书试读

空间认知
 
两个小朋友进入大楼前,在入口察看大楼的平面图,图上有红点标示着「你在此地」。他们搭电梯上楼拐个弯后,在另一张平面图上察看自己所在位置,图上又有红点标示「你在此地」。小朋友看了,吓出一身冷汗:「我们走来走去,他们怎么一直知道我们在哪里?」
 
人们究竟是如何在空间中标定自己所在位置,从而能够选择正确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呢?早期的白老鼠走迷津的心理学实验,认为身体会对于号志、声、光等刺激做一连串的反应,而成功地到达目的地的经验,会增强此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当时有些白老鼠会不按规矩走迷津路径,甚至尝试翻墙。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老鼠不听话,将它放回迷津中,却没有深究翻墙的原因,错失了推进认知理论的契机。等到托尔曼(Tolman)之后,才发现白老鼠学习寻找食物所在位置,并非机械式地对环境刺激给予直接反应,而是在牠走过之后,对迷津通路产生整体的概念,亦即获得一个认知图。这个概念后来被应用到人身上,认为个人会将日常生活空间环境中各现象的相关位置与其属性有关的资讯,加以撷取、密码化、储藏、回忆及译解。认知图则为此等资讯所转换成的、具体化可供个人辨识、理解及参考用的心理图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都市意象,即我们对都市空间的认知图。由于传统的空间规划师只关心都市的物质与历史面向,而忽略使用者的经验,凯文‧林区(Kevin Lynch)以美国的波士顿、泽西市、洛杉矶为研究场所,要求受访者画下他们所知道的都市、描绘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路线、说明都市中他们认为最有趣与动人的元素。从这些资料中,林区归纳出都市意象的五个元素:(1)通道(paths):交通走廊,例如街道、人行道。(2)边界(edges):限制或包被的界线,它通常是线性的,但不是通道,例如河岸或围墙。铁道对某些人而言是通道,对其他人则可能是边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