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集所收录的十二篇论文议题,就时代而言,涵盖中国历史上政治、社会最为扰攘动荡的六朝、南宋,以及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国鼎革时期。就主题内容而言,作者们乃秉持「融通与新变」的核心理念,诠索古今文献,阐析知识分子身处乱世或时代变迁下之文化风尚、信仰理念、生存处境、正统焦虑、抱负与实践,以及文史着作之会通、变异与影响等。既有微观「点」的深究,亦有宏观「线」与「面」的观照。
论文集以「世变下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化」为研讨主题的缘由,乃冀望凝聚文、史学者之智慧与识见,通过对文献之梳理、绎䌷,深切体认先哲在世变中的抉择、应变与转型,借由「以古为鑑」,激发人文学者之省思与自觉,共同寻求安身立命之道,并建构融通传统与当代的新人文景观。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上最为扰攘动荡的时代,知识分子在世变中的抉择、应变与转型,颇富阅读的乐趣。
作者简介
王次澄
中华民国国家文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英国伦敦维斯特敏斯特大学(Westminster University)中文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暨内亚系(China and Inner Asia Dept.,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目前为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研治六朝文学、宋元诗歌、宋代文人文化及清代外销画。着有《两晋五言诗研究》、《南朝诗研究》、《宋元逸民诗论丛》、《宋遗民诗与诗学》、《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合着)及五十余篇中西文论文。
齐茂吉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当代两岸关系史。着有《毛泽东与彭德怀、林彪的合作与冲突》及相关论文数十篇。
引言/王次澄 i
两汉六朝学风转变中的博学现象/郭永吉 1
谢灵运〈述祖德诗〉发微 —— 兼及晋宋之际陈郡阳夏谢氏子弟的境遇/陈庆元 67
象阙与萧梁政权始建期的正统焦虑 —— 读陆倕〈石阙铭〉/程章灿 99
吾今一死初无憾,愿把孤忠托孟坚:华岳诗作研析/卢庆滨 133
宋末元初的文学语言 —— 晚唐体的走向/内山 精也撰着,朱刚译 179
辨析汪元量之「遗民」身分及其集句词所流露之另类心声/王伟勇 213
陈普〈咏史〉组诗文、史、哲之会通合体 —— 以咏评三国、两晋人物为例/王次澄 253
Alter World: The “Dreamland” of Dong Yue and Late Ming Buddhism/Lynn A. Struve 299
清初遗民文秉之史着与史学/吴振汉 351
关于彭剑南的戏曲《影梅庵》与《香畹楼》/大木 康 385
论晚清民初人情派小说的变异 —— 从「海上」系列小说到《歇浦潮》/吕文翠 4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知识份子 —— 以陈独秀及毛泽东为例/齐茂吉 485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现代史的视角。它让我明白,历史的演进并非单线性的进步,而是在不断的“融通”与“新变”中曲折前进。尤其是在文化层面,作者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革新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拥有着改变历史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思考,以及对知识分子在其中作用的深度反思。读完此书,感觉视野更加开阔,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让我有机会跳出当下的框架,去理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精神困境。书中对不同群体,比如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或是深耕传统学术的学者,他们在面对西学东渐浪潮时的不同反应,进行了生动的对比。这种对比并非为了凸显孰优孰劣,而是为了呈现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也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伟大精神。这本书让我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为我徐徐展开了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画卷。作者并没有聚焦于政治风云或经济变革的宏观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摇摆、思考、行动的知识分子群体。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时代,与陈独秀、胡适、梁启超等一代代思想巨匠一同经历他们的迷茫、探索与抉择。书中对不同时期知识分子思想的演变,从“救亡图存”的急迫,到“启蒙救国”的理想,再到“文化重建”的艰辛,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他们的功过得失,而是力求呈现他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时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们为民族未来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
评分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文学色彩的历史叙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与事件重新鲜活起来。我仿佛亲眼看到了思想的交锋,听到了不同学说的辩论,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激荡。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描绘,如当时的社会氛围、人们的思想潮流、甚至是一些小的轶闻趣事,都为整个叙事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历史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让读者更容易进入书中的情境,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上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对“融通与新变”这个概念的精妙解读。它不仅仅是梳理了历史事件的脉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文化在剧烈社会变动中的“适应性”与“创造性”。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文献考证和生动的个案分析,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又努力在本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新的思想火花。那些关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与融合,读来令人深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某一篇文章的批驳,对某一学派的兴衰的分析,都充满了学理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而非冰冷的史实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