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学(第三版)

民族志学(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族志学
  • 人类学
  • 文化研究
  • 田野调查
  • 质性研究
  • 社会文化
  • 研究方法
  • 文化理论
  • 民俗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三版的民族志学不只引导读者收集及梳理民族志庞大的资料,也讨论目前研究民族志学最新的科技。然而从根本上,民族志学不只是方法学,对作者来说,民族志学就是生活的方式。

  本版新增:
  ■以网际网路、资料库、远距视讯会议等最新的资讯技术,进行民族志学研究。
  ■研究案例的相关图片。

作者简介

David M. Fetterman

  任职Fetterman and Associates董事兼执行长,为全球客户及社群进行民族志学与评鑑工作,包含美国教育部、阿肯色州及加州、各种本地计画和跨国计画。他也提供工作坊与技术协助训练。Fetterman 曾任史丹佛大学医学部评鑑主任,教育学院职涯发展部与校友公关部评鑑主任、政策分析与评估计画主任,美国评鑑学会合作评鑑部、参与评鑑部、彰权益能评鑑部副主席。

  Fetterman着有《民族志学》(Ethnography: Step-by-Step, Sage, 2009)、《彰权益能评鑑原理》(Foundations of Empowerment Evaluation, Sage, 2000);与Abraham Wandesman合编《彰权益能评鑑:实务原则》(Empowerment Evaluation: Principles in Practice, Guilford, 2004);与Shakeh Kaftarian、Abraham Wandesman合编《彰权益能评鑑:自我评估与当责》(Empowerment Evaluation: Knowledge and Tools for Self-Assessment & Accountability, Sage, 1996)

译者简介

赖文福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院  副院长
  台北医学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及医学科学研究所  教授
  台北医学大学国际奈米生医研究中心  主任

  作者除自身医学研究之外,亦专研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跨领域研究。在美国哈佛大学期间,曾习于人类学大师张光直院士,也曾受李亦园院士及陈中民教授指导,对民族志学研究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并专注于经典翻译,诠释人类学相关领域经典作品,亦钻研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跨领域研究。着有医疗保健研究法,地区医院求医行为分析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民族志学是一门生动的学问 胡俊弘
推荐序 开创民族志学研究新境界 阎云
译序
原序
致谢
关于作者

第一步:总论
绪论
问题
基础或应用
理论
研究设计:田野调查
形式分析
民族志
本书概要

有节奏地行走:人类学的概念
文化
整体观
脉络化
内在观点及多重现实
外在观点
无主观判断的方向
文化间和文化内的多样性
结构和功能
象征和仪式
微观和巨观研究
操作主义

荒野指引:方法和技巧
田野调查
选择和取样
入门守则
参与观察
访谈
清单和表格
问卷
投射技巧
其他引出反应的方法
非介入性的方法

加速前进:民族志的工具
笔和纸
数位录音器材
个人数位助理
GPS导航工具
笔记型电脑
桌上型电脑
资料库软体
相机
数位摄影机
电影与数位录影
网际网路

走出资料森林:分析
思考
多方验证
模式
关键事件
地图
流程图
组织架构图
矩阵
内容分析
统计
具体化

记录奇蹟:写作
研究计画
田野记录
速记、象征和记忆术
重建
田野记录的组织
备忘录
研究期中的报告
研究期末的报告、论文和书本
深度描写和逐字的引用话语
民族志的现在时态
民族志学家的存在
民族志的报告
文学作品
校订和编辑

走过荒漠:伦理
民族志学家所扮演的角色
学院派民族志与应用民族志
学院派民族志学家
应用民族志学家
研究的生命週期
初发期及胎儿期照护:问题
怀孕期与出生:计画
催生:机构评议委员会(IRBs)
幼儿期:田野前的准备
青少年及成年期:田野调查
退休和最后的仪式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民族志学是一门生动的学问

  阵雨后的台北,格外清新,赖文福教授来电告知《民族志学》第三版新书即将出版,请我写序。这是一位我非常敬佩的学者,再接再厉的跨领域新版书,乃欣然写几个字为新书补白。

  还记得1990年,我辞卸史丹福大学教职,返台参加北医复兴建设工作,认识了赖文福博士:

  1.一位扎实成就的牙医学临床医师。
  2.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训练和研究。
  3.生医领域的研究主题是如今高度热门的「胶原蛋白」。

  有幸邀请他到台北医学院(2000年改名台北医学大学)担任专任教职。赖教授的生涯里程确是多元多采、丰富壮阔。和夫人俞冰清女士携手创办了台北爱乐交响乐团,耕耘超过二十余载,令人敬叹!1990年代,我们志同道合一起在北医发展「医学人文」,在医学院发展人文科学是筚路蓝缕的工作。他的远见和视野发挥了可观动力,搭起社会科学与医学研究的桥梁,先后出版了五本书,为北医大在医学社会科学奠定了桥头堡。

  民族志学是一门生动的学问,赖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民族志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如今引进史丹福大学David M. Fetterman的Ethnography: Step by Step一书的精粹,一系列的观念与方法,包括选择与抽样、参与观摩、各种访谈技巧、如何制定问题、生活史及深度自传性访谈等等。深入浅出引导学习,是一本最有效率的工具书。再者,Fetterman博士的研究在史大以及与医学相关的课题有丰富的成果,是医学人文极佳的实践。医学人文的研究在北医已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动,期盼赖教授这本新书再度激发热情,欣欣向荣。

台北医学大学
拇山绿杏讲座教授
胡俊弘
2013年5月

推荐序二

开创民族志学研究新境界

  民族志学不仅是方法研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门引人入胜而具生命力的学问。概括来说,民族志是一种描述群体或文化的艺术与科学,极富挑战性。

  民族志学家必须要在各种文化的荒漠中漫游,试着学习从各式各样的人们眼中去看这个世界。但是,民族志学的研究者必须在五花八门的文化领域中,辨识并找出合适的问题,并且熟悉在这个范畴中使用理论、概念、方法、技术和适当的设备,才能达成目的,完成研究工作。换言之,民族志学家必须尽可能分析他们的数据,写出他们发现的事实,并以清晰且让人信服的方式加以记载叙述,公诸于世。由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由美国David M.Fetterman博士撰成的Ethnography: Step by Step一书,对新进要钻研民族志的新手,提供完整研究系统与方法,以深入浅出方式引导学习者顺利踏进这个文化领域,它是一本民族志学的最佳工具书。

  为了让国人一窥民族志学的堂奥,台北医学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的赖文福教授,特别将这本书译成中文,呈现给读者,将可作为民族志学者进行研究的参考指南,极具意义。

  赖文福教授负笈哈佛大学师事张光直院士,也曾受李亦园院士及陈中民教授指导鼓励,对民族志有深入而扎实的基础,再加上其临床及医学人文领域理论及实务背景,使民族志学与医学互相密切结合,开创学术崭新的领域,值本书第三版问世,故为序推荐之。

台北医学大学校长
阎云
2013年5月

译序

  译者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接受专科医师训练时,受到李亦园院士及陈中民教授的鼓励开始研读民族志;后来在哈佛大学做研究时受到张光直院士的指导,尝试以民族志研究法来进行医疗行为研究;发现不同的诠释方法对不同领域的研究有对比与补强的效用。受到胡前校长发展医学人文的用心所感召,开始以扎根理论及民族志研究法来做医学人文研究。

  本书的作者Fetterman以田野调查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的观念与方法,诸如选择与抽样、参与观察、各种访谈的方式与技巧、如何制订问题、生活史及深度自传性的访谈等等,同时介绍资料分析与撰写报告的基本技巧,全文写来叙述生动、有趣且富哲理,同时又一步步清晰地介绍,是一本简要的民族志工具书。

  「第三版」不仅增加了许多图片及实际的民族志案例,也加入了数位影像资讯与网路科技,不仅用于蒐集资料,更有利于分析及撰写发表。本书不仅提供初学者一窥民族志学的堂奥,也可作为民族志学家进行研究的指南。内容虽繁复,但有条不紊且生动有趣;如同品茗香而醇,反覆阅读越陈越香。

台北医学大学
医学院副院长
临床医学研究所及医学科学研究所教授
赖文福
2013年4月于台北拇指山下

原序

  身为超过三十年的实用人类学者,我惯常将人类学观点应用于实务难题。此背景始终影响着我对民族志学(ethnography)的论点,此偏见也帮助我将大量的民族志学议题划分为少数精要。民族志学不仅仅是森林一日游,也是穿越复杂的社会互动世界,一趟饶富野心的旅程。

  本书代表旅程中的众多道路之一。主旨是为了让其他研究者能好好享受旅程且到达目的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入门书。这是一本给实践民族志学家(practicing ethnographer)的参考书。像是本游记,它辨识与讨论每个专业或潜在民族志学家都会碰到的主要地标。令人觉得讽刺的是,在民族志学中,要抵达目的地常常意味着走错路,踏入死胡同或绕远路,有时甚至完全迷路。我希望本书能为入门者提供有用的向导,为教师提供工具,而为有经验的民族志学家提供些许轻松的复习材料。

  此改版往前迈向了一个巨大的边境──网际网路。对于民族志学家来说,网路是有力的资源之一。本版透析运用网际网路的多种方式,包括管理线上问卷,建立网页式共用编排文件,架设协作式网站,视讯会议,以及如何存取线上期刊及相关材料。网路工具对当今的民族志学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网路虽强而有力,却仅仅是人类工具(human instrument)的延伸。只有以价值及观念引领时才具备作用。我一生使用民族志观点及工具,致力于民族志研究以及日常生活。忆及多年前在表妹的婚礼上,我对姨妈解释我的工作,具体说来,在民族志及民族志评鑑领域,我自认属于方法论者(methodologist)。她的反应回想起来并不意外:「所以你不再是犹太人了吗?」我澄清解释,表明我对宗教信仰及文化的坚定投入,并且对于引起误解感到抱歉。然而,从内在观点(emic perspective)到非主观判断的方向(nonjudgmental orientation)等等方法论的考量,与我的思考方式从来密不可分,因此我当时的回答,其实反映了我对专业的自我定位(Fetterman, 2004b)。

  于生活中奉行尊重与诚实的价值观是显而可见的,但或许文化的力量,脉络化(contextuallization)、多方验证(triangulation)等观念较难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文化诠释,征集主位或内部观点(insider’s perspective),这些观点有助于我理解沟通错误(miscommunications)及非适应行为(maladaptive behavior),亦帮助我发展解决实务问题的替代方式。民族志学不仅是方法研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