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论述.传媒

香港.论述.传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就香港研究方向而言,由「港式文化研究」,到「文化政治」,再而「香港文化生活」,渐渐由香港文化与社会的大叙述,转向社会变迁的细节。到最近,有感社会代际转变,是时候引入创新思维,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收录了不同学者对此重要转变的新近研究。这些研究好让我们有一大发现:昔日的「香港故事」虽然正在失效,却没有被大众常识中新建的「常规」完全取代,因而整体局面总是内藏大量新旧张力和变数。就此,这些研究又提供了两大线索。第一,香港的政治权力格局的重构和媒体运作条件的改变,使得任何对大众事务的观点和方案都必需面对众声喧哗的洗礼。第二,这些观点和方案,尽管看起来是为特定力量服务,甚或由特定力量激发出来,往往是颇为混杂含煳,自相矛盾,甚至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颠覆性。

作者简介

张少强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及质性社会研究中心总监

梁启智

  明尼苏达大学地理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领袖培育课程副主任

陈嘉铭

  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兼职讲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序:香港文化与社会研讨会的第一个十年  马杰伟 吴俊雄 吕大乐
导言:范式转移 张少强 梁启智 陈嘉铭

I 支配与多元
踢中中港政治连系--冷战、足球政治与香港社会 吕大乐
历史文化再造--中区警署建筑群 谷淑美
迎接香港普及文化的部落时代 马杰伟 吴俊雄 邓键一
社区建设八大支柱 金佩玮

II CEPA与电影
开放与局限:中港得拍影片的过去与今天 陈嘉铭
论电影《叶问》中华人民族主义 张少强 罗永生
论电影《叶问》中的殖民香港故事 张少强 罗永生

III 媒体与社会
建构媒体范例--香港塌树事故的新闻论述 陈智杰
高铁争议中的边缘化和融合想像 梁启智
大众传媒与社会运动的前世今生 梁丽娟
初探香港「社运社会」--分析香港社会集体抗争行动的形态和发展 李立峰 陈韬文

图书序言

编者序

香港文化与社会研讨会的第一个十年∕马杰伟、吴俊雄、吕大乐

  2002年,我们三人开始联系了十多个研究本土议题的朋友,经过讨论,决定于翌年举办第一届香港文化与社会研讨会。之后隔年办了第二、第三届,并且先后于2006、2009、2011年出版了三册论文集。参与研讨会的人数亦由第一届的百多人,增长到第三届的三百多人。

  这十年的合作是愉快的经验。我们以中文写作来发表自己的本土研究的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没有甚么特别,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却是现时大学体制内很难展开的事情。参与者彼此之间的组织尽管松散,但我们本.兴趣参与,都乐于隔几年相聚,认真讨论切身的议题和交流研究成果。在这种无制度包袱的状态下,大家默默工作,相互支持,使多年来各人投入的本土研究,得以延续。

  就研究方向而言,由「港式文化研究」,到「文化政治」,再而「香港文化生活」,渐渐由香港文化与社会的大.述,转向社会变迁的细节,对研究运用的实证材料,要求更加严格。到最近,我们三人有感社会代际转变,是时候引入创新思维,于是邀请了张少强、梁启智、陈嘉铭接办第四届会议。当然我们仍然全力参与,但由他们牵头,相信提问焦点和分析取向定能更为紧贴社会变迁。本论文集是他们努力的成果。读者对照一下2006年出版的第一册,以及你们手中的这一本,应可看到新议题、新方法的引进。期望香港文化与社会研讨会,在未来一段长时间,继续维系本土学者,为本土研究总结经验、发掘新知。

  本书研究承蒙香港树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南中国研究计划赞助,谨此致谢。

导言

范式转移∕张少强、梁启智、陈嘉铭

  香港向来都以单向线性的历史叙事(narrative)来讲述自身的诞生过程,按照「渔村成为亚洲世界城市」,或「荒岛变做资本主义天堂」,这样的演进大纲来编纂「香港故事」。这个「香港故事」亦长期在港人的自我认同之中起.重大作用,为港人扣连彼此之间的历史连续,个体之上的共同背景,以至寻求发展的未来方向(Ngo,1999)。这个「香港故事」甚至有颇长时间,使得社会大众深感作为「香港人」的优越,且对香港本土充满自豪和乐观。在1997年之前,英国殖民者就利用了这个「香港故事」来促进其统治具有「霸权」(hegemony)或译作「统识」的力量,既把西方殖民主义之中的「文明使命」透过这个冷战时期的「香港故事」化为深入民心的「常识」(common sense),亦令社会大众认同,或难以挑战,一直包含在这个「香港故事」之中许多有利统治的权力论述。这是何故末代英人港督彭定康作告别演说之时,能向世界如此总结英国的殖民主义功德,并终在港人心中留下未完权威:

  英国的施政即将终结,我相信我们有资格这样的说:对于这里,我国的贡献就是提供了可保香港人跃升的台板。法治精神,廉洁及轻度干预的政府,自由社会的价值,代议政治及民主问责的开展。这是一个华人城市,一个非常赋有英国特色的华人城市。没有一块曾被支配的领土,在留落下来之时,比这里更为繁荣。……我绝不怀疑,只要香港人继续抱持这些他们重视的价值,香港之星将继续升腾。(Ho, ed. 1997: 104-105)

  在1997年后,中国虽然夺回香港主权,还以「一国两制」之名直接沿用英式殖民体制来建立香港特区政府,可是在特区政府之下的(后)殖民统治却无力延续这个「香港故事」,令香港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内在凝聚力。好像在港英时期,对应这个「香港故事」而见流行的「繁荣安定」论,已在特区政府成立之初,由于经济急剧衰退一度换来教人颓丧的「经济低迷」说。下及2007年之时,曾荫权虽在施政报告中尝试高举「黄金十年」的讲法来重振这个「香港故事」(香港特区政府,2007: 页36),可是不足一年即被由美国迷债危机所触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所淹没(香港特区政府,2008: 页3, 5–6)。

  特区政府的自身表现,更是早在董建华年代之时,已再无身段可如同前港英政府那般,摆出这个「香港故事」来自诩可为香港提供「良好管治」(good government) (Ku,2003)。纵使曾荫权年代之时,再无好像禽流感或SARS 那样的严重乱子,或 2003年首次七一大游行那样接近崩溃的权力危机,但民怨依然笼罩全城,不同的示威抗议照样涌现街头,民主政制和民生政策的发展亦见大失人心。最后,曾荫权本人更由于爆出贪腐丑闻而令特区政府的道德诚信近乎彻底破产。这就进一步使长期在港人共识之中视为应有的香港素质,即今天所讲的「核心价值」,好像繁荣,发展,民主,法治,自由,公义,公平,公开,透明,廉洁等,都如骨牌那般接连塌下。故此,后九七香港已因昔日的「香港故事」无法延续,从认知到实践层面都失掉了可以有效统整局面的论述结构和领导轴心。

  随着昔日的「香港故事」难以再讲下去,据此而有的权力秩序又在流逝,后九七香港的自我构成显然正在呈现根本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以集体认同来说,在新媒体冲击之下,社会大众,特别是年青一代,早已远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透过《狮子山下》那般的剧集来替现(represent)他们的「香港故事」。他们反而能在好像facebook的网络世界,直接陈述自己的「香港故事」,或连为群组来讲述属于自己圈子的「香港故事」。这就使得大量大众的多重声音,包括当中的议题,论述,观点和情感等,都有大量公开发表空间,因而增加了大众内部的自我扣连,知情能力,言论自主,以及意识号召。引申所至,这亦促成民间社会涌现愈来愈多横向的连线,各式各样的公开唿吁,由下而上的权力挑战,甚或各类大小不一的论述攻势及公民抗争。结果,就连主流媒体都要大举发展网络业务来巩固它们的营运,并与线上世界保持互动来吸纳网民这个市场。政府也要现身这个线上世界,开设网站和网志来渗进其中,并于其中进行官方干预及政治宣传,试图拉拢网民这个群体。

  现在的香港所以特别纷乱,一切都好像只有折腾而无进路,各方都在受挫但还在纠缠,正是在于这场范式转移确已带来多元多角多方力量的迅速崛起,并好让这些力量成为不可回避的蓬勃主体,也有齐来争持竞逐的动员能力。可是,我们同时需要清楚的是,现时的香港亦非再无纵向的支配,更不是没有当权者与民众之间结构性的并不对等及势力上的强弱悬殊。相反,主流媒体还是拥有大批受众,对于资讯发放,大众认知和舆论方向,仍具重大主导作用。特区政府亦都继续把持最终决策权力,官方政策包括相关的立场,言论和判断,始终属于整体焦点,以及影响整体发展的关键。要是新媒体本身也是后工业资本主义的运作组件,它的诞生从不意味资产阶级的整体优势已被拉倒而再无唯利是图的金权政治。北京中央更是无改维持香港「繁荣安定」的调子,在所谓「高度自治」以外,对香港进行自上而下的权力支配,要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做一个「经济城市」。

  我们并非单纯地认为「香港故事」正从简单变为复杂。香港从来不只得单一故事,今昔之别也不在于故事面向的增加而是在于「香港故事」中一直存在的多面向特质已变得难以回避。正如众多其他香港研究都已指出,有关香港身份认同的议论往往把「香港人」简化为单一群体,无视他们在阶级、性别和族裔等各方面的不同处境(Faure,2003;Pun & Yee,2003; Ku & Pun,2004)。事实上,这亦只是在1997年前,在盛世亢奋的氛围之下,香港的书写乃可如此轻易地忽略内部的杂异,无视好像因工厂北移而失业的车衣女工,一直陆续来港的内地移民,生活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以至在港出生的踞喀兵及其他南亚后裔。结果,整个社会都普遍地以一个所谓的经典「香港故事」来理解香港,并以此简明但脱节的「香港故事」来迎接原不可知的未来。可是,当孕育这个经典「香港故事」的时空不再,香港所处的权力格局就不得不随之而变更,原有单向线性的历史叙事也不得不随之调整。

  本文集的主要贡献在于收录了不同学者对此重要转变的新近研究。这些研究好让我们有一大发现:昔日的「香港故事」虽然正在失效,却没有被大众常识中新建的「常规」完全取代,因而整体局面总是内藏大量新旧张力和变数。就此,这些研究又提供了两大线索,好让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后九七香港的自我构成如何呈现根本的范式转移。第一,香港的政治权力格局的重构(尤其是新兴政治力量的冒起)和媒体运作条件的改(尤其是新媒体的日益重要),使得任何对大众事务的观点和方案都必须面对众声喧哗的洗礼。第二,这些观点和方案,尽管看起来是为特定力量服务,甚或由特定力量激发出来,往往是颇为混杂含煳,自相矛盾,甚至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颠覆性。这些研究亦在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题材,相互对照和补充,并可分为以下三大主题部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