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延续作者前一本书《整形日本》对日本文化的探讨。全书分为三大主题:「女人」、「男人」和「消费」。
在「日本」这个大招牌之下,其实包含着不同的字词。透过使用这些流行字眼与概念,让大家能想像自己身处的环境,替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作者探讨的,正是在九十年代后,这类字词在日本社会出现的原因,还有这类想像背后所带出的意义。本书以《命名日本》为题,不光是为好奇的读者,提供消费这些东瀛字眼的部首索引。在日本语境之外看过去的好处是,我们反倒能更清楚地观察由各种字眼所带动的潮流。
读者从目录就能抽出本书探讨日本社会的各种关键词汇:人妻、女子铁道迷、女子高生、主妇、长假、败犬、化妆狂、巨乳、购物狂、腐女子、老头、武士道、足球、寅次郎、霸凌、百货公司、感泪、郊外、文坛、御宅族、M型社会、AV等等。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并不单为追赶潮流。这其实是为读者提供认识日本社会当地语境的新线索,让大家考察日本人在过去二十年,如何透过创作新的词汇与概念去面对社会不安,重新认识自己及他们身处的环境。
透过了解日本社会这些新兴字词与概念,我们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这个群体在面对环境改变的时候,如何不断摸索自己与社会的未来。《命名日本》承继前着的精神,在广泛的普及文化光谱中,找出各种不同有趣的蛛丝马迹,整理出一般香港与台湾读者也能趣味盎然地享受的一众小故事来。
本书特色
汤祯兆=日本文化入境处,香港实力派畅销作家。
本书解析日本人以创作新词汇的方式,面对其社会不安及自身处境。
作者简介
汤祯兆
长期从事写作活动,与趣亦由文学至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范围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文学创作及评论等;写作区域由香港延伸至台湾及广州。同时从事文化教育性工作,讲授日本流行文化及电影欣赏。目前除了写作不缀外,亦曾替出版社策划有关香港文化的书籍。目前为《成报》「七情上面」、《明报》「汤入中路」、《Cup》、《号外》等报章及杂志的专栏作者,亦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的兼任讲师。
作品有:
1. 创作集《变色》,香港:一本出版社,1991年。
2. 日本电影研究《感官世界─游于日本映画》,香港:陈米记,1995年。同书另有台湾万象版,1996年9月出版,篇章微有修订。
3. 书评集《书丛中的冒险》,香港:素叶,1997年。
4. 日剧研究《日剧美味乐园》,香港:文林社,1998年。
5.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俗物图鑑》(又名拜物图鑑),台湾:商周出版社,1999年。
6. 日剧研究续篇《日剧游园地》,香港:文林社,1999年。
7. 日剧研究《日剧最前线》,台湾:商周出版社,2000年。
8.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乱步东洋——日本文化杂踏记》,香港︰指南针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
9. 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2003年。
10. 文化研究《杂踏香港》,香港:青文书屋,2004年。
11. 日本成人电影研究《AV现场》,香港:茶杯,2005年。
12. 日本文化研究《整形日本》,香港:天窗,2006年。同书另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简体字版,2008年1月出版,增补关于「村上春树」的一章。
13. 日本文化研究《命名日本》,香港:天窗,2007年。同书另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简体字版,2009年1月出版。
14. 日本文化旅游《情热四国》,香港:知出版,2008年。
15. 个人自选集《全身文化人》,香港:文化工房,2008年。
16. 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台湾:书林,2008年。
17. 日本电影研究《日本映画惊奇》,中国: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8. 日本文化研究《日本中毒》,香港:天窗,2009年。
序言:卢玮銮(小思)∕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
导言: 张彧暋∕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专攻日本社会史)
一、容易命名的女人
1. 「人妻」的易容术
2. 女子铁道学入门
3. 日本女性的AV下半生
4. 日本中学女生的时代变化
5. 专业主妇的去向
6. 十年《长假》有时尽,濑名小南去无从
7. 败犬的美学
8. 电车厢内的化妆狂
9. 丰乳传说的现代神话
10. 购物女王的浴血人生
11. 腐女子的前世今生
对谈:姊姊妹妹自发功 直到香港的尽头--陈效能 X 汤祯兆
二、男人名字就是苦
1. 老头的夕阳美学
2. 武士道电影的新诠
3. 为何会是足球?
4. 寅次郎的流浪传奇
5. 霸凌的失焦:受害至加害的转化
6. 运动教坏人?:日本青少年的育成误航
7. 杀母悲剧的犯罪脉络
8. 反乌托邦者的选择
9. 寺山修司2006札记
10. 十一月,去看寺山修司
对谈:怎么天生不是女人 熟到陌生--吴俊雄 X 汤祯兆
三、消费男女的文化原像
1. 文坛偶像畅销构造攻略
2. 百货公司城市末日?
3. 郊外病理学的思考
4. 香港与日本在流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
5. 泪之消费:感动市场的思考
6. 《禁室培育》的文化根源
7. 宠物狂的两极化年化:人的动物化世纪?
8. 手电文化的研究新方向
9. M型社会的误读
10. 香港对日本AV的色情想像
11. 社区重建的地缘动力
12. 新新宗教的幻想光环
13. 温泉与日本性
对谈:命名起义 上下而求索--吕大乐 X 汤祯兆
后记
导言
离陆的思想与着陆的思想
(I)为甚么你不需要一本关于日本流行文化的读物
汤祯兆上一本《整形日本》,不知不觉已经整了日本第4版。我想原因很简单,因为不懂日文而仍想稍为认真点去阅读日本的读者,在香港(或许在台湾没有那么糟糕),要是不看汤先生的书,真的没有太多选择。
为甚么呢?
原因可能是我们有太多贩卖日本的专家,他们一天到晚对你说,日本社会是这样的,日本文化又是那样的。而妙在除了一些看似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所谓最新流行资讯外,这类文字与资料,并没有甚么可供我们思想的滋味与营养。很多人以为,走进自己不懂却以为很容易掌握的文化问题,就能随便写写。连日文书也没有多读几本,就能充当日本专家的时代,阅读这类文化趣谈,根本没有任何供人思考的营养—更糟糕的是,直接享受各类日本文化作品,远比阅读这类评论更为有趣。实情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曾在日本住过几年甚或几个月,就能在异地随便书写现时日本现况的介绍和分析。反正用中文书写日本,日本是否真的如此,从来不会有日本人走出来指责。
长期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人,长大了一心去日本寻找东洋俊男美女,追逐最新潮流,体会真实日本,结果焦头烂额。对日本人产生了奇妙的心理情意结,抱着虚弱的心灵回来之后,能贩卖的顶多是日本电视节目与杂志的最新资讯。这样一来对日本以至本地社会,就有更多看不顺眼的地方。一般旅游杂志提供的资料,还能教导游客到适当的地方购物玩乐,可是这种文化评论,读之无味,不但弃之不可惜,亦无循环再造之必要。
可是我们依然在写,你依然在读,《整形日本》印了几版还是在卖。
为甚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打从开始只是自说自话,只看到自己心目中的日本。
我们(包括香港、台湾、中国大陆、亚洲等地、以至全世界的人)想像一个日本出来,然后只会看到自己认识的部分。汤先生自己说,上一册《整形日本》销路好,正因这种写作策略:拉杂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抽象理论、读书心得、最新资讯、个人体会、意见散文。于是乎,不同种类的读者自会选择他们各自看得懂的内容去看,各自拼凑出心目中的日本。
奇怪的是,我们会以为自己认识了真正的日本。我们受到十多二十年的强逼填鸭教育,因为习惯,读一本书的时候,只会Underline自己看得明的句子,尝试了解自己早已明白的内容。奇妙的是,我们读一本课外书的目的,其实应该是去读一些自己看不明的内容,这样才能学习新的东西,自我才能改变。
可是我们依然会选择地阅览自己看得明的部分,更会认为这部分才是真正的日本。我们忽略了这个几乎是自欺欺人的游戏本质:我们生活在大量日本流行资讯的年代,充满大量由各类日本专家与媒体过泸及创作关于日本的知识。我们成长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就会选择性地阅读自己看得明的内容。
去新宿走走就会知道。大量香港台湾游客充塞在街道、店舖,但从来不会出现在纪伊国屋书店的三楼或以上楼层。好奇心强一些的游客可能顺道到一楼走一个圈,会看日本杂志的到二楼逛逛,至于三楼或以上的各色日本书本,由于游客都嚷着「我都不懂日文」,而从来不走上去看看。那么,在港台文化背景生活的我们,所体会与认识的日本是多么的有限,不待明言。我们所体会到的日本,跟日本人自己所生产的日本,两者之间有道不可逾愈的墙。
这样一来,为了弥补,我们生产更多的日本专家,为我们提供更多最新日本流行文化资讯,而这些专家与我们这类读者,就更沉醉于自己认识的部分去选择性地阅读,结果强化了更多对日本的无谓与无责任想像,造就了一场伟大的对日精神自渎文化战争。
结果是,为了弥补心理缺憾,我们强化了另外一些想像,譬如对日本侵略战争的道德控诉。政论专家与读者,不断生产与消费日本二战时的恶行知识,强化大家的道德情操。而奇怪的是当今香港与台湾的大部分读者,既没有战争体验,也没有受到甚么国家爱国宣传,反而不断去消费这类分析。日本人也不会阅读用中文写成的道德控诉,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讲这些故事的目的,其实是甚么?
对的,这些都是我们不断在贩卖「日本」这两个字的各种后果。笔者有位背负日本姓氏的老师说,在他教授的大学日本文化概论课上,当学生得知他其实是美国人,而非100%日本人之后,竟在课程检讨的问卷上写上「不是纯正日本人的老师,教的日本大概不够真实」,令老师哭笑不得。这种心态当然可以理解:因为原来连大学教授,都跟旺角熟食中心内平民食店的「沖绳饺子」一样,都是只有名字是日本的─ 顾客当然觉得被骗钱。原因是,叫「日本饺子」、「日本珍珠米」实在太普通了。就如速食店标明是「秋田小町米」的米饭汉堡一样,我们贩卖与消费「日本」的时候要求愈来愈高,于是乎,我们要求更陌生的日本。
二十多年来,一个社会愈是以日本作为招徕,我们愈追求更真实与更精致化的日本。同时,我们先入为主对日本的想像,已经自动为我们选择既定对日本的看法。愈多人在参与这种想像真实日本的游戏,为了追求更真的日本去消费,我们就愈是想像更假的日本。
我们遗漏了一个问题没有问:我们为甚么想知道日本的事情?
(II)为甚么你需要这本解说日本的普及文化读物
那么,这本书有何与别不同的地方,值得你购买呢?
如果这本书的内容你早已知道,那根本不值得你买。去年我曾为上册《整形日本》作评,说:与日本社会与文化有关的大学导修课,我声明不可抄引此书。理由是上日本社会课的大学生,有指定参考书不好好读,随便拿些坊间书本,譬如「日本人的性格」、「日本大不同」一类东西,来填塞学期报告。上几个月拿功课来看,我发觉情况更坏,因为他们连坊间书本也不翻了。
理由呢?
在香港、台湾,关于日本的资讯实在太多了。报纸的、杂志的、电视的、网上的、朋辈的。每天香港报纸娱乐版,例必有连日本人也不知道是谁的日本明星之水着照片与绯闻消息,而评论版就不难找到可能连外交部也觉得烦厌的日本政治评论。香港的各类旅游、饮食、购物、潮流装扮杂志,内容紧贴日本不在话下,甚至连日本也难以得知的情报,在香港与台湾却俯拾皆是。电视节目或明或暗的整形日本,其实我怀疑类似的饮食或者旅游杂志的表达手法与形式,根本就是在八、九十年代抄自日本的。从八十年代A-Club杂志的读者,投诉香港电视台随意增减日本卡通的主题曲,到控诉本地剧集偷用动画的背景音乐作为配乐─ 无论自觉或不自觉,我们已经完全生活在日本的影响之下。年轻一代根本不需要任何参考书,就能堆填一份充满资料,而缺乏灵魂的关于日本社会功课来。理由是,他们本身,就是一本日本普及文化的参考书,不假外求。
既然人人能当日本专家,何苦再继续整形日本?
这是因为我们想像日本,同理,日本人也能想像自己、命名日本。因为日本,原本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读者或许听过以全球化一类的概念去谈类似文化现象的方法。这些论调,其实假设了日本文化是一种既成的传统或者价值,能输出外地让各国消费。可是,如果打从开始文化就是各种想像的产物,会随时代而变化,那就根本不存在任何固定与不变的日本文化在全世界流动。我们喜欢吃的日式牛肉饭,在明治维新以前就不存在,因为那时候除了没有日本人吃牛肉,连日本人的概念也未有。所谓的日本料理,根本就是对应「洋食」而应运而生的概念。现代意义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并不存在。因此,我们所消费的,不是甚么固有的日本文化,而只是「日本」这个字而已。日本人所生产的,也就是「日本」这个招牌了。不同的人群再因应自己的时代需要,把各色各类的想像内容,贴到这些招牌之下。
在这个大招牌之下,包含着更多不同的字词。透过使用这些流行字眼与概念,让大家能想像自己身处的环境,替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最终,人们还能面对转变,依然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叫日本的共同体之中,成为日本人。我们的目的,正是分析不同的人群如何使用这些字词,认知与感受他们如何安身立命。
作者所探讨的,正是在九十年代后,这类字词在日本社会出现的原因,还有这类想像背后所带出的意义。本书以《命名日本》为题,不光是为好奇的读者,提供消费这些东瀛字眼的部首索引。在日本语境之外看过去的好处是,我们反倒能更清楚地观察由各种字眼所带动的潮流。用中文书写与分析日本,不代表我们对日本有任何影响,但起码令我们在阅读日本人用自己语言所书写的作品,能比他们更加敏感。一般读者可能不谙日文,而就算懂,如上所述,困在各地语境的读者,依然会按照自己对日本的理解而有所选取,未必能直接理解当地各类人群所认同的架构。作者曾说,他所做的,莫过于替外地的读者群,大量地阅读我们平常不会主动拿上手的日文书籍,做翻译与整合的工作。
读者从目录就能抽出本书探讨日本社会的各种关键词汇:人妻、女子铁道迷、女子高生、主妇、悠长假期、落水狗、化妆狂、巨乳、购物狂、腐女子、老头、武士道、足球、寅次郎、欺凌、百货公司、感泪、郊外、文坛、御宅族、M型社会、AV等等。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并不单为追赶潮流。这其实是为读者提供认识日本社会当地语境的新线索,让大家考察日本人在过去二十年,如何透过创作新的词汇与概念去面对社会不安,重新认识自己及他们身处的环境。
透过了解日本社会这些新兴字词与概念,我们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这个群体在面对环境改变的时候,如何不断摸索自己与社会的未来。《命名日本》承继前着的精神,在广泛的普及文化光谱中,找出各种不同有趣的蛛丝马迹,整理出一般香港与台湾读者也能趣味盎然地享受的一众小故事来。
本书介绍的这类关键词,在九十年代至今于日本消费与使用的同时,读者仍须留意这些字词与概念,其实是在不同年代发明的。虽然有这几年新造的(譬如M型社会、腐女子),与在九十年代不安境况下诞生的关键词(譬如悠长假期),但也有在高度经济成长下(譬如购物狂与欺凌),以至大正时代所产生的字词(譬如主妇、郊外与百货公司)。考究这些概念在甚么年代与社会背景下产生,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能够给我们一个系谱,为明日本现代社会是如何成立的。
当局者迷,日本文坛本身并未注意到他们自身如何制作、贩卖与消费这些字词,更何况日本的出版业与作者群,正是不断生产这类概念去为当代日本社会整形。事实上,作者在《文坛偶像畅销构造攻略》一文中,也触及九十年代初日本出版业的泡沫问题。纵使大量水准参差的作者与出版商胡乱出版,各类书本很多时候也能卖个满堂红。可是,随之出现的日本经济泡沫爆破,出版业继而凋落,加上九十年代打后的经济与社会困境,正正刺激了出版社、学者、作家、传媒与读者群,售卖与消费不同的当代社会与文化分析书籍,试图为自己的不明朗的未来摸索一个可能的新方向。社会整体的不安,令日本读者与作者更急切需要某些关键词,去掌握这个变动与不安的时代。
在日本九十年代的出版与社会背景下,我们当能了解世界各地对日本普及文化的追捧,终究是因为这些作品,其实有令人共鸣与感动的质素,而这些令人心动的普及文化作品,其实正是日本社会不安的反映。困境令人思考,各种文艺作品与为社会把脉的书籍,正好是不幸时代的象征。
不同类型的人群,透过这类概念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感觉与感情,包括欢喜、无奈、希望、挫折、苦痛与乐趣。我们的目的还是了解人本身,如何被困在这个社会—也就是自己—所制作的各种概念与神话之中,又如何尝试替自己多找些可能性。
事实上,这本书绝对有好的理由去问关于日本的情况。透过理解他者如何面对改变中的环境而安身立命,至少为我们提供一种知性的刺激去为自己的境况想像。
人会对外在的世界与文化向往,而日本恰如香港与台湾两地的月亮,对照自身社会的文化卫星。令人徘徊的日本,是我们对他者的神往,令人能脱离自己生活的种种限制。这是一种离陆的思想,一种心灵的开发。
可是,一旦种种虚妄层层叠叠,造就了各种心灵扭曲与消费洪流,导致了不同人群之间的痴心妄想、妒忌与猜疑。这是一种失控的思想,一种心灵的闭塞。
我们至今(包括文化界、学术界这类生产虚伪知识的元兇)还未看到问题的本质:我们为甚么问关于日本的事情?日本人又是如何想像日本与自己出来的?
作者说过:「所以凡事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在乎我们想去认识哪一面的日本─而不是在想像日本。」《命名日本》尝试面对这些问题。这本书,提供一种思想离陆的想像与心灵开发的期许。
2007年9月于CR本社
题目名称借自见田宗介《现代日本的感觉与思想》(1995讲谈社学术文库)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
如果我跟汤先生有任何共同点的话,那是虽然我俩都不大愿意承认我们是甚么日本专家,但我有信心保证,我跟汤先生所贩卖的所谓「日本知识」都是有背后的经验支持:书本、生活、各类文化产品的感动和经过脑袋处理的思想产物。是为本书的良心品质的保证。
张彧暋∕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专攻日本社会史)
序言
读《命名日本》
看到香港少男少女狂迷日本漫画、动画、电视片集、日剧、流行曲,目睹女孩子扮起lolita通街走、听到人说电车男他也把电车男挂在口边的青年声音,我常常思索,他们真的懂得日本次文化的深层含意有多少?
没关系,孩子玩玩罢了,不必认真!有人说我一讲到日本,就嫌严肃过了头。也许是。那已经是四十年前的心结了。
1968年,左舜生老师约我跟他一同去日本,去看看明治维新百年纪念,了解这个中国死敌与强邻,有些甚么「作动」。我没有去,因为工作时间不容许自由闲荡,也因为穷。我只好留在香港努力读许多有关日本的书,可是,能读到的都是很硬的材料,好像总钻不进日本人的社会和大和民族的心灵。
1973年,我终于到了左舜生老师口中「可怕、可爱、可恨」的日本。不过,我选「错」了地方。京都一年,我一头栽进了古典优雅、洛阳唐风的和式生活,脚步随着川端康成《古都》的四季游移,我心目皆忙于遥接古风的文化品味中,竟全然体察不到「可怕可恨」,也远离现代日本的形体活动,更遑论社会文化观照了。
一年过后,我赤贫如洗,回到香港。尽管一年中,我学不到左老师想我学的东西,但日本人的执着与认真从事,无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里的研究风气,或巴士司机珍而重之戴上一尘不染白手套才开车的态度,都令我难以忘怀。
但说到底,一年日本生活,我并不因此认识日本这个国家。
往后的日子,东洋风几乎不择方向吹袭香江,中日关系也日益频繁而张弛互动,我们不能不好好解读大和民族。日本流行文化正盛,社会问题复杂变化也大,这该是最理想的解读切入点,可惜,我都不懂得。
九十年代初,汤祯兆告诉我他要去东京读书。我说很好!
先岔开一笔说说,我在中文系任教二十多年,发现有些中文程度很好,创作力强的学生,其实并不适宜读中文系,汤祯兆是其中一个。他观察力分析力都很强,课堂上,总有自己的看法,通常他一讲,道理通透,有时也非一般人能接受。我手头藏有他当年一篇文稿《某天,又一个大学生自杀了— 给林奕华》,开头一句是「自杀是一种创作」,内里文字挥洒不羁,思想另类,这种学生,中文系的规行矩步,如何缚得住?我不知道他到东京去学甚么,但,在东京,现代日本全貌当可鉅细靡遗,对灵活的浪游者来说,自有一番参透。所以,我说很好。
1992年年底,他回到香港,从他写的文章中,我慢慢读到他一年日本的观察与感受,半工半读的生涯,把他的目光磨得更锐利。
《俗物图鑑》、《乱步东洋》、《AV现场》,他深化理解当代日本的某些层面,只是他讲的那些文化,我不大感兴趣。(汤祯兆还以为我不会看《AV现场》,他实在小看了我!)直到《整形日本》出版,我才以学习的态度去细读了。「汤祯兆对日本流行文化追得贴,看得透,最要紧是把问题大而化之,小而中的。理论不是没有,却处处渗在实例中。」读后我写下了以上的看法。
一天,汤祯兆打电话来,他的《命名日本》要出版了,问我可不可以写篇序,我没有犹疑,答应了。
从书稿中,可见他选定了一些日本社会比较值得探讨的论题:两性处境、教育体系变化衍生的问题、消费文化的模式衍化等等。我不是寻求甚么文化研究理论根据,但书中所载的观察,校正了无数我对当今日本的认知。
三十多年来,日本已抵抗不住各种变异风浪,起了变化。例如老化银发族的遭遇与《恍惚的人》原来早有一段距离。我一直十分佩服的日本国民教育,近十多年也无法稳持了,青少年问题困扰着日本,且看政府如何重新起步改造国民质素。只有「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这一项,是历史宿命,看来甚么女权主义,仍起不了作用,日本女性多大胆婚前性爱、狂购物化妆,到头来还是回家当「人妻」,受尽委屈,这与我三十年前所见并无不同。
《命名日本》,与《整形日本》配套可成解读日本的手边书。左舜生老师以经验学问教导我认识日本的可怕可恨,汤祯兆以新知识与分析引导我从新角度观察今天的日本,那已经不再是爱恨的缠绕,而是知己知彼的进程。
卢玮銮(小思)∕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 2007年9月29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