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的民族誌學不隻引導讀者收集及梳理民族誌龐大的資料,也討論目前研究民族誌學最新的科技。然而從根本上,民族誌學不隻是方法學,對作者來說,民族誌學就是生活的方式。
本版新增:
■以網際網路、資料庫、遠距視訊會議等最新的資訊技術,進行民族誌學研究。
■研究案例的相關圖片。
作者簡介
David M. Fetterman
任職Fetterman and Associates董事兼執行長,為全球客戶及社群進行民族誌學與評鑑工作,包含美國教育部、阿肯色州及加州、各種本地計畫和跨國計畫。他也提供工作坊與技術協助訓練。Fetterman 曾任史丹佛大學醫學部評鑑主任,教育學院職涯發展部與校友公關部評鑑主任、政策分析與評估計畫主任,美國評鑑學會閤作評鑑部、參與評鑑部、彰權益能評鑑部副主席。
Fetterman著有《民族誌學》(Ethnography: Step-by-Step, Sage, 2009)、《彰權益能評鑑原理》(Foundations of Empowerment Evaluation, Sage, 2000);與Abraham Wandesman閤編《彰權益能評鑑:實務原則》(Empowerment Evaluation: Principles in Practice, Guilford, 2004);與Shakeh Kaftarian、Abraham Wandesman閤編《彰權益能評鑑:自我評估與當責》(Empowerment Evaluation: Knowledge and Tools for Self-Assessment & Accountability, Sage, 1996)
譯者簡介
賴文福
颱北醫學大學醫學院 副院長
颱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及醫學科學研究所 教授
颱北醫學大學國際奈米生醫研究中心 主任
作者除自身醫學研究之外,亦專研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跨領域研究。在美國哈佛大學期間,曾習於人類學大師張光直院士,也曾受李亦園院士及陳中民教授指導,對民族誌學研究有深厚的基礎理論,並專注於經典翻譯,詮釋人類學相關領域經典作品,亦鑽研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跨領域研究。著有醫療保健研究法,地區醫院求醫行為分析等。
推薦序 民族誌學是一門生動的學問 鬍俊弘
推薦序 開創民族誌學研究新境界 閻雲
譯序
原序
緻謝
關於作者
第一步:總論
緒論
問題
基礎或應用
理論
研究設計:田野調查
形式分析
民族誌
本書概要
有節奏地行走:人類學的概念
文化
整體觀
脈絡化
內在觀點及多重現實
外在觀點
無主觀判斷的方嚮
文化間和文化內的多樣性
結構和功能
象徵和儀式
微觀和巨觀研究
操作主義
荒野指引:方法和技巧
田野調查
選擇和取樣
入門守則
參與觀察
訪談
清單和錶格
問捲
投射技巧
其他引齣反應的方法
非介入性的方法
加速前進:民族誌的工具
筆和紙
數位錄音器材
個人數位助理
GPS導航工具
筆記型電腦
桌上型電腦
資料庫軟體
相機
數位攝影機
電影與數位錄影
網際網路
走齣資料森林:分析
思考
多方驗證
模式
關鍵事件
地圖
流程圖
組織架構圖
矩陣
內容分析
統計
具體化
記錄奇蹟:寫作
研究計畫
田野記錄
速記、象徵和記憶術
重建
田野記錄的組織
備忘錄
研究期中的報告
研究期末的報告、論文和書本
深度描寫和逐字的引用話語
民族誌的現在時態
民族誌學傢的存在
民族誌的報告
文學作品
校訂和編輯
走過荒漠:倫理
民族誌學傢所扮演的角色
學院派民族誌與應用民族誌
學院派民族誌學傢
應用民族誌學傢
研究的生命週期
初發期及胎兒期照護:問題
懷孕期與齣生:計畫
催生:機構評議委員會(IRBs)
幼兒期:田野前的準備
青少年及成年期:田野調查
退休和最後的儀式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推薦序一
民族誌學是一門生動的學問
陣雨後的颱北,格外清新,賴文福教授來電告知《民族誌學》第三版新書即將齣版,請我寫序。這是一位我非常敬佩的學者,再接再厲的跨領域新版書,乃欣然寫幾個字為新書補白。
還記得1990年,我辭卸史丹福大學教職,返颱參加北醫復興建設工作,認識瞭賴文福博士:
1.一位紮實成就的牙醫學臨床醫師。
2.先後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訓練和研究。
3.生醫領域的研究主題是如今高度熱門的「膠原蛋白」。
有幸邀請他到颱北醫學院(2000年改名颱北醫學大學)擔任專任教職。賴教授的生涯裏程確是多元多采、豐富壯闊。和夫人俞冰清女士攜手創辦瞭颱北愛樂交響樂團,耕耘超過二十餘載,令人敬嘆!1990年代,我們誌同道閤一起在北醫發展「醫學人文」,在醫學院發展人文科學是篳路藍縷的工作。他的遠見和視野發揮瞭可觀動力,搭起社會科學與醫學研究的橋梁,先後齣版瞭五本書,為北醫大在醫學社會科學奠定瞭橋頭堡。
民族誌學是一門生動的學問,賴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長期緻力於民族誌學研究的基礎理論,如今引進史丹福大學David M. Fetterman的Ethnography: Step by Step一書的精粹,一係列的觀念與方法,包括選擇與抽樣、參與觀摩、各種訪談技巧、如何製定問題、生活史及深度自傳性訪談等等。深入淺齣引導學習,是一本最有效率的工具書。再者,Fetterman博士的研究在史大以及與醫學相關的課題有豐富的成果,是醫學人文極佳的實踐。醫學人文的研究在北醫已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動,期盼賴教授這本新書再度激發熱情,欣欣嚮榮。
颱北醫學大學
拇山綠杏講座教授
鬍俊弘
2013年5月
推薦序二
開創民族誌學研究新境界
民族誌學不僅是方法研究,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一門引人入勝而具生命力的學問。概括來說,民族誌是一種描述群體或文化的藝術與科學,極富挑戰性。
民族誌學傢必須要在各種文化的荒漠中漫遊,試著學習從各式各樣的人們眼中去看這個世界。但是,民族誌學的研究者必須在五花八門的文化領域中,辨識並找齣閤適的問題,並且熟悉在這個範疇中使用理論、概念、方法、技術和適當的設備,纔能達成目的,完成研究工作。換言之,民族誌學傢必須盡可能分析他們的數據,寫齣他們發現的事實,並以清晰且讓人信服的方式加以記載敘述,公諸於世。由於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由美國David M.Fetterman博士撰成的Ethnography: Step by Step一書,對新進要鑽研民族誌的新手,提供完整研究係統與方法,以深入淺齣方式引導學習者順利踏進這個文化領域,它是一本民族誌學的最佳工具書。
為瞭讓國人一窺民族誌學的堂奧,颱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所、臨床醫學研究所的賴文福教授,特彆將這本書譯成中文,呈現給讀者,將可作為民族誌學者進行研究的參考指南,極具意義。
賴文福教授負笈哈佛大學師事張光直院士,也曾受李亦園院士及陳中民教授指導鼓勵,對民族誌有深入而紮實的基礎,再加上其臨床及醫學人文領域理論及實務背景,使民族誌學與醫學互相密切結閤,開創學術嶄新的領域,值本書第三版問世,故為序推薦之。
颱北醫學大學校長
閻雲
2013年5月
譯序
譯者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接受專科醫師訓練時,受到李亦園院士及陳中民教授的鼓勵開始研讀民族誌;後來在哈佛大學做研究時受到張光直院士的指導,嘗試以民族誌研究法來進行醫療行為研究;發現不同的詮釋方法對不同領域的研究有對比與補強的效用。受到鬍前校長發展醫學人文的用心所感召,開始以紮根理論及民族誌研究法來做醫學人文研究。
本書的作者Fetterman以田野調查為核心,發展齣一係列的觀念與方法,諸如選擇與抽樣、參與觀察、各種訪談的方式與技巧、如何製訂問題、生活史及深度自傳性的訪談等等,同時介紹資料分析與撰寫報告的基本技巧,全文寫來敘述生動、有趣且富哲理,同時又一步步清晰地介紹,是一本簡要的民族誌工具書。
「第三版」不僅增加瞭許多圖片及實際的民族誌案例,也加入瞭數位影像資訊與網路科技,不僅用於蒐集資料,更有利於分析及撰寫發錶。本書不僅提供初學者一窺民族誌學的堂奧,也可作為民族誌學傢進行研究的指南。內容雖繁復,但有條不紊且生動有趣;如同品茗香而醇,反覆閱讀越陳越香。
颱北醫學大學
醫學院副院長
臨床醫學研究所及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
賴文福
2013年4月於颱北拇指山下
原序
身為超過三十年的實用人類學者,我慣常將人類學觀點應用於實務難題。此背景始終影響著我對民族誌學(ethnography)的論點,此偏見也幫助我將大量的民族誌學議題劃分為少數精要。民族誌學不僅僅是森林一日遊,也是穿越復雜的社會互動世界,一趟饒富野心的旅程。
本書代錶旅程中的眾多道路之一。主旨是為瞭讓其他研究者能好好享受旅程且到達目的地。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入門書。這是一本給實踐民族誌學傢(practicing ethnographer)的參考書。像是本遊記,它辨識與討論每個專業或潛在民族誌學傢都會碰到的主要地標。令人覺得諷刺的是,在民族誌學中,要抵達目的地常常意味著走錯路,踏入死鬍同或繞遠路,有時甚至完全迷路。我希望本書能為入門者提供有用的嚮導,為教師提供工具,而為有經驗的民族誌學傢提供些許輕鬆的復習材料。
此改版往前邁嚮瞭一個巨大的邊境──網際網路。對於民族誌學傢來說,網路是有力的資源之一。本版透析運用網際網路的多種方式,包括管理綫上問捲,建立網頁式共用編排文件,架設協作式網站,視訊會議,以及如何存取綫上期刊及相關材料。網路工具對當今的民族誌學傢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網路雖強而有力,卻僅僅是人類工具(human instrument)的延伸。隻有以價值及觀念引領時纔具備作用。我一生使用民族誌觀點及工具,緻力於民族誌研究以及日常生活。憶及多年前在錶妹的婚禮上,我對姨媽解釋我的工作,具體說來,在民族誌及民族誌評鑑領域,我自認屬於方法論者(methodologist)。她的反應迴想起來並不意外:「所以你不再是猶太人瞭嗎?」我澄清解釋,錶明我對宗教信仰及文化的堅定投入,並且對於引起誤解感到抱歉。然而,從內在觀點(emic perspective)到非主觀判斷的方嚮(nonjudgmental orientation)等等方法論的考量,與我的思考方式從來密不可分,因此我當時的迴答,其實反映瞭我對專業的自我定位(Fetterman, 2004b)。
於生活中奉行尊重與誠實的價值觀是顯而可見的,但或許文化的力量,脈絡化(contextuallization)、多方驗證(triangulation)等觀念較難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文化詮釋,徵集主位或內部觀點(insider’s perspective),這些觀點有助於我理解溝通錯誤(miscommunications)及非適應行為(maladaptive behavior),亦幫助我發展解決實務問題的替代方式。民族誌學不僅是方法研究,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本《民族誌學(第三版)》簡直是一次令人興奮的學術冒險!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它紮實的理論根基和鮮活的案例所吸引。作者以一種既嚴謹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帶領我們深入探究瞭人類學研究的核心方法論。書中對田野調查的細緻描繪,仿佛把我帶到瞭那些遙遠而神秘的文化現場,讓我親身感受到瞭觀察、訪談、參與式觀察等方法的精髓。特彆是關於如何處理研究中的倫理睏境,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敘事來呈現復雜的文化圖景,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穿插的那些經典民族誌研究的案例分析,它們不僅是理論的生動注腳,更是引發我獨立思考的火花。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研究經曆,反思過去做得不足的地方,也為未來開展研究提供瞭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耐心而循循善誘地指導我如何成為一名更優秀的民族誌研究者。對於任何對理解人類文化多樣性抱有濃厚興趣,或者正在進行人類學、社會學相關研究的學者和學生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寶藏。它所提供的知識體係,不僅在學術上具有高度價值,在實際操作層麵也極具指導意義,讓我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能夠將抽象的理論概念,通過生動有趣的敘述和鮮活的田野案例,轉化為易於理解和實踐的知識。我原本以為民族誌學是一門枯燥的學術理論,但《民族誌學(第三版)》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充滿人情味,仿佛在與讀者進行一場麵對麵的交流。書中關於如何與研究對象建立信任關係,如何捕捉那些難以言說的文化細節,以及如何避免研究中的文化帝國主義傾嚮等內容的討論,都極具啓發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反思性”的強調,作者反復提醒我們要審視自身的背景和偏見如何影響研究,這是一種非常負責任的學術態度。通過閱讀這些案例,我開始意識到,民族誌研究不僅僅是觀察和記錄,更是一種與被研究者共同協商意義的過程。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思考瞭“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入門的絕佳選擇;對於有一定研究基礎的人來說,它也能提供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發,幫助我們反思和精進自己的研究實踐。
评分我必須說,《民族誌學(第三版)》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沒有止步於對民族誌基本概念的梳理,而是大膽地將研究的觸角伸嚮瞭當代社會變革的諸多前沿領域。書中對數字時代下民族誌方法的創新性應用,比如網絡民族誌、虛擬社區研究等,讓我大開眼界。作者對這些新興研究範式的探討,既有理論上的深刻剖析,也有實際操作上的可行性建議,這對於我目前關注的數字文化傳播研究非常有啓發。而且,書中對於跨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及其對民族誌研究提齣的新挑戰,也進行瞭深入的討論。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他者”視角與“自身”偏見之間的張力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這種對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關係的深刻反思,對於任何想要進行嚴謹跨文化研究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民族誌研究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不再僅僅是將它視為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理解世界、理解人性的獨特視角和哲學。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民族誌學在當代社會研究中無限的可能性,也激發瞭我探索更多未知領域的勇氣。
评分坦白講,我一直認為民族誌學離我的專業領域有些遙遠,直到我接觸到《民族誌學(第三版)》。這本書以一種非常“落地”的方式,將民族誌學的研究方法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各種社會現象聯係起來。作者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語言,而是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如何通過細緻的觀察和深入的訪談,去理解人們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結構。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文化衝擊”和“跨文化適應”的章節所吸引,這些內容對於我理解跨國閤作和國際商務中的人際交往非常有幫助。它讓我意識到,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差異,都可能在實際交流中産生巨大的影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民族誌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他人,也更清晰地認識自己。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旅行,拓展瞭我的視野,也提升瞭我的人文素養。對於任何希望提升自己對社會和人性的理解深度的人來說,這本書都值得細細品讀。
评分《民族誌學(第三版)》在理論的更新和視野的拓展上,無疑走在瞭同類書籍的前沿。它不僅僅是對經典理論的復述,更是積極迴應瞭時代發展的挑戰,為民族誌學注入瞭新的活力。作者對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視角在民族誌研究中的應用進行瞭詳盡的論述,這對於我理解研究中的權力關係和話語建構至關重要。書中對於“地方性知識”和“全球化語境”下民族誌研究的平衡探討,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我們,在關注微觀的田野世界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宏觀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力量對當地文化的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研究取嚮,正是當前復雜社會研究所迫切需要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不同研究流派的包容和對話,它展示瞭民族誌學作為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其內部的多元性和生命力。這本書就像一座知識的寶庫,每一次翻閱都能發掘齣新的寶藏,每一次思考都能産生新的靈感。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當代社會變遷中人類文化演進的學者來說,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優質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