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期刊(第15期/2012秋)

文化研究期刊(第15期/2012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台湾都市更新受害者联盟

  成立于2010年8月,成员包括直接或间接受都更政策影响居住与工作权的跨社区、跨产权状态「都更受害户」,及在贫富差异加剧、高房价的政策环境中,非直接受害的学生、市民。联盟主张重建具有公共性、包容跨阶级与多元景观、环境友善的都市政策。

任定成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曾受聘史丹福大学北京计画访问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佛光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科学、生命文化资源、科学方法学、公众理解科学。

李丁赞

  清华大学人士院学士班教授。过去一直尝试透过社区营造来建构公民社会。最近则更关心「公民农业」,以及资本主义的转型之议题,尤其对「农业」与「工业」,以及「乡村」与「城市」的关系,特别关注。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是19世纪的医学与生命科学,特别是帝国与现代西方医学的关系,探讨焦点集中在两个相关的主题,一是19世纪英国在中国的医疗活动,再则是英国热带医学的早期历史。

林欣怡

  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同时担任应艺所兼任讲师。研究领域为网路艺术与媒体研究、当代艺术美学评论、视觉文化研究。

纪大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曾发表期刊论文于《中外文学》、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 critique、MCLC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

孙小玉

  现任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研究专长为文学理论、主体论述、失能研究、佛学与心理分析。近期着作"Encountering the Other: Federico Garcia Lorca's New York Life Narrative and his Poet in New York"、"Demystifying the Fantasies of Normalcy: A Foucauldian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abil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女性失能者的解放典范:梅尔斯与梅塞的日常书写〉、〈水岸城市的前世今生:哈玛星与打狗港的城市记忆与未来想像〉等。

康旻杰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都市设计暨计画系博士,曾任教于淡江大学建筑系,现任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研究领域为都市设计、文化地景、艺术介入、聚落保存、市民运动等,着有《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诗与地方之舞》等书。

庄雅仲

  任教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从美国杜克(Duke)大学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着作散见于中英文期刊,包括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 critique、Critique of Anthropology、Social Analysis、《新史学》、《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人类学刊》、《社会理论学报》(香港)和《社会学研究》(中国)等。专书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将在近期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郭力昕

  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陈天嘉

  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传统生命文化资源、行为生态学史、科学与社会。

陈建忠

  现任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台湾文学、两岸文学比较、台港文学比较。着有《书写台湾.台湾书写:赖和的文学与思想研究》、《日据时期台湾作家论:现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被诅咒的文学:战后初期(1945~1949)台湾文学论集》、《台湾小说史论》(与邱贵芬等合着)等。

陈瑞桦

  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助理教授。于2009-2012年间,与林丽云、苏淑芬共同组成工作团队,环绕着吴耀忠进行一系列包含了访调、出版、展览、演讲、座谈的文化研究∕实作计画,名为「寻画」。

黄道明

  中央大学英文系副教授、性∕别研究室成员。着有Queer Politics and Sexual Modernity in Taiwa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中译本《酷儿政治与台湾现代「性」》,远流,2012)。编有《爱滋治理与在地行动》(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2012)。目前从事爱滋文化研究。

黄丽玲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都市再发展政策、亚洲城市比较、市民运动、社区营造、住宅与社会不平等。都市更新相关着作包括:《都市更新与都市统理:台北与香港的比较研究》(2002)、"Against the Monster of Privatisation: Qing-Tien Community's Actions for Urban Livability in Taipei"(2008)、〈更新是门好生意?对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反思〉(2010)、〈台湾の住宅政策と住宅问题-台北市を中心として-〉(2011)。

杨小滨

  生于上海,耶鲁大学博士。现任职于中研院文哲所。着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等,论着《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中国后现代》、《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等。

杨凯麟

  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场域与转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领域研究所教授。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着有《分裂分析福柯》,译有《德勒兹论福柯》、《消失的美学》、《傅柯考》(合译)等。

蒋伯欣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系(所)助理教授(2006-)、《艺术观点ACT》主编(2010-)。专长为台湾美术史、视觉文化、当代艺术评论。近来关注:左翼运动与视觉档案、当代艺术策展与生命政治、东亚前卫艺术与行动主义。

蔡庆同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与影像维护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硕博士阶段的专长领域分别为社会运动与文化产业,目前则是专注于视觉社会学的兴趣,研究计画亦多是与纪录片与历史影像相关。

赖雯淑

  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MFA)暨艺术教育博士。曾任美国Angelo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目前为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哲学、科技暨网路美学、跨领域艺术创作实践;兴趣包含艺术电影、造纸与艺术书籍创作。

萧阿勤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专长为文化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研究兴趣为民族主义、集体认同、世代、记忆、叙事、时间、族群等。着有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2000)、《回归现实:台湾一九七○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第二版,2010)、《重构台湾:当代民族主义的文化政治》(2012),与John Makeham主编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2005)

谢世忠

  台北市人,1989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国立台湾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的二十年长期研究理想为以亚洲四个国家之特定原住民∕先住民∕少数民族与其国族-国家统治架构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试图提炼出该区域内的宏观分析模型。四个田野范畴包括:台湾原住民菁英与部落对话场域、中国云南傣泐人的观光变形、寮国北部Tai-Lue族群的全球想像、以及日本北海道爱努族的第四世界运动。

罗婉仪

  从事艺术创作、写作和教学工作。曾于英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览。写作有《一册女书笔记》(香港:新妇女协进会,2003),书写有关艺术文化的《文字.绘画》即将出版(香港:Kubrick,2012)。现任教于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苏哲安(Jon Solomon)

  出生在美国,曾在淡江大学、台北艺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任职,在东亚曾经住过25年以上。目前为法国里昂第三大学中文系与跨文本跨文化研究所专任教授,比较文化硕士班主任。其研究兴趣包括翻译研究、生命政治研究与文化研究等。

译者简介

陈伯旭

  中央大学英美文学系硕士。

陈克伦

  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抱瓶庵》艺事空间展演总监。研究兴趣:台湾剧场(史)与政治-美学实践、文化理论、当代批判思想。合译有《歧义:政治与哲学》(台北:麦田,2011)。

杨成瀚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社会发展与政策组硕士,现就读于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班。目前正从事法国哲学家Jacques Rancière、Fernand Deligny、Gilbert Simondon及Michel Foucault专书及论文的译注及校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文化研究、媒体学、影像美学、哲学场所及其当代转形、生命政治。

薛熙平

  目前就读于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班。译有阿冈本,《例外状态》(麦田,2010);洪席耶,《歧义》(合译,麦田,2011)。研究兴趣为:当代欧陆思想、精神医疗人类学。

关秀惠

  现为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视觉文化、美学政治、台湾美术与艺术批评。来台作品研读会。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辑室报告:无分者与弱势者的位置在何处?…………刘纪蕙
论文
台湾国家爱滋教育之国族身体形构与情感政治:以世界爱滋病日为线索…………黄道明
卡萝的疾病志:失能主体的思辩…………孙小玉
情感的辅具︰弱势,励志,身心障碍叙事…………纪大伟
再现弱势:从《月亮的小孩》到《水蜜桃阿嬷》…………蔡庆同
荒芜的生命、茂盛的影像:论蔡明亮电影的内框与平行主义…………杨凯麟
Gesture.net:零度网络中的精神姿态…………林欣怡、赖雯淑
论坛
是都市更新,还是空间战争?
「是都市更新,还是空间战争?」论坛导言…………王志弘
从公共化到产权化:都更城市沦亡记…………黄丽玲
台北的身世.都更的身分:做为「营建经济」的都市更新政策、私有权与公共之辩…………台湾都市更新受害者联盟
「掠夺」资本城市中的都市保存…………康旻杰
行走台北的形成…………庄雅仲
民主的都更,多元的城市…………李丁赞
寻画──追溯台湾战后现实主义文艺的流变
台湾战后现实主义文化运动的流变:以吴耀忠为线索的考察…………陈瑞桦
何谓「现实」?:试论吴耀忠与台湾绘画的左翼伏流…………蒋伯欣
台湾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过去、现在、未来:由吴耀忠的写实美学出发的对话…………陈建忠
影像介入现实的政治话语能力:检视战后台湾的纪实摄影与纪录片…………郭力昕
人与历史,叙事与现实主义绘画…………萧阿勤
无分之分与知性解放:洪席耶的美学与政治
Jacques Rancière 伉俪访台志记…………杨凯麟
何谓美学?…………Jacques Rancière着,关秀惠译
政治、民主与当前…………Jacques Rancière着,薛熙平译
虚构之政治…………Jacques Rancière着,陈克伦译
影像的政治…………Jacques Rancière着,杨成瀚译
「与洪席耶面对面:洪席耶作品与思想座谈会」纪录…………杨成瀚 整理
田野笔记
「挫败」、「歧视」与「控诉」的永续言说:北海道爱努族人的第四世界参与…………谢世忠
影像书写
《房间》:一些有关绘画痕迹的装置与延伸…………罗婉仪
访谈
每个人都在找他心里的一头鹿──蔡明亮访谈…………杨小滨
书评
在「世界书局」遇上「共存大师」:评侬曦《论思想的交易:书本与书店》…………苏哲安
评介Helen Tilley's  Africa as a Living Laboratory: Empir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1870-1950…………李尚仁
会议报导
从2012年ICSA年会看膜拜团体研究的新动向…………陈天嘉、任定成

图书序言

编辑室的话

无分者与弱势者的位置在何处?
Where is the Place for the Placeless and the Weak?

  本期论文与论坛以不同方式提出的核心关切问题是:无法出现的无分者与弱势者的位置在何处?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如何内在地设立了划分弱势者的区隔线?无论是爱滋症患者、同性恋者、失能者、身心障碍者、白化症者、无房产者、无法介入公共议题者、被历史遗忘者,这些不被计算也不被看到的弱势者是如何在文化论述中被强迫性的正常状态所排除?日常生活中的经济交换模式之外,情感经济如何也发生于话语、图像、再现形式以及各种延展的影像中?完成了什么样的交换模式?无法进入交换关系的无分者的位置在何处?不受限于情感经济交换模式的艺术作品,又是什么样的作品?我们要如何寻找并且思考这些持续以不同型态被遮蔽的无分者与弱势者?

  黄道明在〈台湾国家爱滋教育之国族身体形构与情感政治:以世界爱滋病日为线索〉一文中透过美国国家爱滋教育的对照,讨论台湾以「爱」与「关怀」为包装的爱滋教育的问题。黄道明指出,台湾国家爱滋教育的各种仪式性活动,例如点灯、放水灯、爱滋被单等,表面上教导民众关怀爱滋患者,实际上不仅强调保护自己、远离爱滋,更援用了热带医学以及流行病学的思维,强化健康身体的想像以及正规的「性导向」,并且以带有种族以及优势阶级的修辞定位,暗示了同性恋身体是充满危险的「性热带区」。爱滋教育的「爱」与「关怀」的修辞成为公共空间的检查机制,使得主体在人道体制与性威权之下朝向这些正常的定位自我导向,而将感染者躯体以及可能的「带原者」一律「排除于未来的国族想像」。这种以保护安全为起点的治理逻辑,其实存在于各个领域,如何意识到并且质疑这种隐藏的排除逻辑,是这篇论文所提出的挑战。

  不健康的身体被排除于正常领域之外而失去能力与权利,正是孙小玉在〈卡萝的疾病志:失能主体的思辩〉中所讨论的问题。孙小玉强调失能议题更属于文化产物,而应该在人文领域广泛分析。相对于一般研究仅将芙烈达卡萝(Frida Kahlo)放置于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脉络,孙小玉透过卡萝的画作、日记、传记与访谈等疾病书写的研究,探讨的是文化论述如何投射负面特质,而将失能者丑化与隔离,以及作为失能者的卡萝如何以生命质问「能者意识型态」,如何以脆弱主体辩证性地构成超人主体,而在艺术领域、墨西哥民族运动以及共产主义政治立场也都提出了重要贡献。

  纪大伟的〈情感的辅具︰弱势,励志,身心障碍叙事〉同样检视身心健全以及异性恋的「正常」论述如何以强迫性的机制,将任何不属于正常范畴者视为异类。如同身心障碍者行动时所需要依靠的「辅具」,身心障碍者的叙事成为促使主流叙事得以方便进行的「辅具」。纪大伟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是否可以为励志性文本翻案:如果身心障碍作为叙事战场的主角,那么叙事所编织出来的辅具便是「励志性」的激励作用,或是情感劳动下创造出来的利润。纪大伟透过郑丰喜的自传《汪洋中的一条船》(1974)、杏林子的《杏林小记》(1979)、《生之颂》(1981)、《北极第一家》(1980),以及几米绘本《地下铁》(2001)盲女故事及其舞台与电影改编版本,讨论励志性因素是否参与了党国结构的情感经济,带动了什么模式的情感劳动以及利润,揭露了什么样的情感共同体。「如果励志性不存在,身心障碍叙事将会如何?如果身心障碍叙事像人体一样,励志性像是『常人』必备的器官,那么身心障碍叙事的运作将会受限,还是反而更灵活?情感经济将会启动甚么样的抒困机制?」为励志性文本辩护的同时,纪大伟是否不自觉地陷入了「常人」之正常器官论述的逻辑?几米绘本《地下铁》及其改编版本看起来缺少励志性,情感经济的纾困机制反而借由身心障碍的差异性而召唤出身体差异所对立的励志性。或许,「励志性」不在于激励淬鍊心志,而在于其激发的内在生命能量。

  蔡庆同的〈再现弱势:以《月亮的小孩》与《水蜜桃阿嬷》为例〉透过吴乙峰的《月亮的小孩》(1990)以及杨力洲的《水蜜桃阿嬷》(2007)所探讨的问题,正好凸显了弱势者如何被再现,如何在台湾的文化论述中被建构,以及90年代与两千年对照的不同情感经济模式。蔡庆同提出的问题是:弱势者在公共媒体的再现如何可能促成大众对于自身的无知与压迫性共犯结构的自觉,转而对弱势者尊重与理解;但是,一旦弱势者成为叙事中可供交换的利润与筹码,是否其所营造的感动会被商品化,被国家机器与资本部门挪用而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是浪漫化而局限于美学形式?

  那么,生命的残缺或是荒芜,要以什么形式来展现呢?杨凯麟的〈荒芜的生命、茂盛的影像:论蔡明亮电影的内框与平行主义〉,巧妙地描绘了不同的经济学:影像情感经济。杨凯麟透过仔细的分析指出蔡明亮电影以「框-影像」所呈现的荒芜生命──迟滞的镜头、掏空的情节、抹除的对白──反而激发了影像复数维度的茂盛扩延与相互增强。影像与生命的关系,不再是正向一对一的衔接指认,而是无限的平行延展与交织缠绕。

  这些交织缠绕与茂盛扩延的影像,在数位化的网络空间中,又是如何被呈现呢?林欣怡与赖雯淑的〈Gesture.net:零度网络中的精神姿态〉便试图进行网络空间重复动作以及第三项之生成动能的探讨。人类社会之交错网络、叙事以及影像之重叠增生、思维情感细微而地方性的繁复轨迹,是否如同网络空间位元符号的无穷尽流窜?是否能够在空间陈列、路径系统、节点转折之间,进行逐步的精确描绘?无论如何繁复精确,网络空间的非人向度,使得人为的正常边界与异类区隔无法发生,也不具有情感劳动之交换条件。数位化之动态模式或许正好可以作为人类世界对于正常与异常、主流与弱势之持续划分的极端对照;但是,数位世界既无情感经济版图之框限与争夺,是否也使得族群建构与层级区隔的社会脉络与历史过程无迹可寻?

  *  *  *

  本期呈现了三个极有特色的论坛,以不同方式唿应了几篇论文关于弱势、无分者、无法出现者的位置等问题:

  2012年3月28日台北市政府于2012年依据《都市更新条例》,拆除台北市士林区文林苑都更基地,引发轩然大波,也尖锐化地呈现对此事件激烈辩论的不同立场。编委王志弘与李丁赞共同规划了「是都市更新,还是空间战争?」论坛,邀请黄丽玲、康旻杰、庄雅仲、李丁赞与都市更新受害者联盟,分别撰文探讨都市更新所牵涉的不同层面的问题。正如这些作者所指出,都市更新原本立意在于配合都市型态以及人口分布之改变,进行都市空间的重新规划,以便提供低收入户公共住宅,或是调整公共空间。但是非常弔诡的是,在都市更新计画推动的过程中,都市发展不再是市民的公共议题,而成为财产所有人的产权议题;此外,国营事业的民营化,国有闲置空间的活化与再利用,却带来了财团进入公共空间的分配,使得城市成为了「私营城市」,而造成更为激化的阶级不公(黄丽玲);台湾超低比例的社会住宅显示了房地产的过度开发,城市空间被商品化与观光化,都市保存难以为继(康旻杰)。因此,这个论坛凸显的问题便是,谁享有城市权(right to the city)?不断被边缘化的无房产者要如何进场(黄丽玲)?如何区分「产业政策」与「居住政策」,如何考虑老人与异质身体的需要(都市更新受害者联盟)?是否可以同时考虑社会住宅与永续环境,同性恋族群重塑都市社会空间(康旻杰),或是可以「行走」的社区环境(庄雅仲)?

  正如王志弘所指出,都市更新是台湾空间转型引爆的冲突点之一,海岸、农地、山林、水域等议题也都需要更为批判性的介入。李丁赞更进一步提议,都市更新议题可以提供居民透过「社造」的民主过程更为积极地介入都市更新的可能性空间。这个民主过程可以促成城市转型,甚至以自觉的组织,以邻里为基础,展开生产、销售、消费的有机关系,从而抵制全球竞争体系下垄断性的销售网络。都市空间的抵制都市化,社区空间与社区意识重构,便是这个论坛所彰显的重要议题。

  「寻画──追溯台湾战后现实主义文艺的流变」论坛是清华大学社会所陈瑞桦规划的,这个论坛是配合清华大学艺文中心的展览「寻画──现实主义画家吴耀忠」纪念画展,于2012年5月7日在清华大学人社院所举办的,由蒋伯欣、陈建忠、郭力昕、萧阿勤分别提出关于现实主义文艺的论点。「寻画」是一项有意思的文艺实作研究,由林丽云、陈瑞桦与苏淑芬三人小组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的。寻画小组在2009-2011年间四处探访寻索,找出了画家吴耀忠(1938-1987)生前一百三十余幅散置四处的画作,探索艺术家与如何以一幅又一幅的书刊封面插画,描绘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进而寻找台湾战后曾经存在的现实主义与左翼精神。论坛作者提出了不同面向的问题:如何面对殖民时期艺术教育养成而被置入特定流派的前辈艺术家?如何讨论其形式语言的隐喻性格以及现实对象的理想化?如何思考时代政局转型之下艺术家的自我定位?如何重新为1970年代绘画中的群众定位?怎样的创作才是具有政治性以及影像叙事能力的现实回应?如何重新理解70年代外交挫败造成的集体性创伤经验?──这些被历史所遗忘但却却显得更为尖锐的问题,都使得这个「寻画」论坛更具意义。

  「无分之分与知性解放:洪席耶的美学与政治」记录了2009年11月法国当代哲学家洪席耶的访台。当年的活动是由目前在北艺大艺术跨域所的杨凯麟与黄建宏所策划,分别在中山哲学所、交大社文所、北艺跨域所以及中研院文哲所举办了四场讲座以及一场论坛。交大社文所博士班学生关秀惠、薛熙平、陈克伦与杨成瀚翻译了这四场讲座与论坛,算是一次知性交流事件的存档。洪席耶多次讲座中一再强调平等原则的根本预设,以及感性共享机制的美学断裂。只有从支配我们知觉形式与知识生产的感性分配的同一性中脱离,恢复主体时间的多重性与不同位置,才可能使「无分之分」得以出现:这是根本的民主,也是知性的解放。洪席耶对于「无分者」的关注、对于知性解放以及平等原则的强调,以及对于政治与美学的重新思考,以各种面向唿应了本期论文与论坛所提出的种种问题。

  *  *  *

  本期也刊登了谢世忠探讨北海道爱努族人第四世界参与的田野笔记,罗婉仪在纸上作画而进行的装置艺术与影像思考,杨小滨的蔡明亮专访,苏哲安评论侬曦《论思想的交易:书本与书店》,以及李尚仁评论HelenTilley的Africa as a Living Laboratory: Empir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of Scientific Knowledge, 1870-1950「非洲作为帝国科学实验室」的两篇书评,陈天嘉与任定成所提供的2012 ICSA年会看膜拜团体研究的会议报导。

  论坛、田野笔记、影像书写、专访、书评与会议报导,都让我们更为直接地探触当前亟待思考而仍在变化中的议题。我们持续欢迎这些不同面向的稿件。

刘纪蕙
2012年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