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
如果有,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是一种概念,或是一种实践?
所涉及的问题是局部性的风格,还是全面性的新时期或经济阶段?
有些什么形式?有些什么效用?如何定位?
如何标定后现代主义的来临?
我们真的超越了现代,真的身处(不妨称之为)后工业时代?
一趟惊心动魄的美学历程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吗?你知道后现代社会有什么特征吗?你想知道什么是后现代文化吗?你想知道后现代美学到底是啥名堂吗?处在世纪末焦虑与新世纪憧憬的夹缝中,我们在台湾看到复古成风、本土意识高涨与五花八门的未定论或不可知论,这是民粹冲动,还是有更深一层的文化意涵?
我们该如何在世界文化版图为台湾当前的政治/社会解放效应定位?当今甚嚣尘上的名词,如解构、主/客体、女性主义等,到底是时装风潮一般的流行现象,还是脱胎换骨的前夕一叶知秋?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感到无动于衷,本书可以发微启明;如果无所适从,本书足以醍醐灌顶。
本书多方面含括后现代人文论述的不同领域与面向,范围广被文化体制、意识形态、资讯传播、社会评论、文学与艺术批评等,理论与实践两不偏废,在光怪陆离的后工业社会破冰挺进,论述的方法遍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知识论、拉冈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等。
一卷在手,就近可以了解西方社会的现状与走向。在贺尔.福斯特的编者序言引领之下,从哈伯玛斯检讨现代主义与前卫运动开始,直到萨依德对于知识分子的殷殷寄望。展阅本书无异于从事一趟惊心动魄而步步遐眺的美学历险。目标是:破解政治文化经纬网的千古魔咒。
主编简介
贺尔.福斯特(Hal Foster)
批评家,《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编辑。
译者简介
吕健忠
以翻译西洋经典为志。已出版重要译作包括《西洋文学概论》、《近代西洋文学》、《英国文学史略》、心理治疗故事《爱情刽子手》、柏拉图作品选集《苏格拉底之死》、希腊喜剧《利西翠妲——男人与女人的战争》、希腊悲剧《安蒂冈尼——墓窖里的女人》、《伊底帕斯在科罗纳斯——神话英雄的诞生》、《亚格曼侬——希腊罗马篇》、莎士比亚悲剧《马克白》、奥维德《变形记》、马基维利《论李维罗马史》与《君主论》等。
〈中文版译序〉反美学:翻出后现代美学,在台湾◎吕健忠
〈英文版序〉后现代主义◎贺尔.福斯特(Hal Foster)
1. 尤根.哈伯玛斯 Jurgen Habermas
现代性:一个不完整的方案
2. 肯尼斯.法兰屯 Kenneth Frampton
朝向批判性地区主义:抵制性建筑六大要点
3. 柯瑞格.欧因兹 Craig Owens
异类论述: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
4. 葛瑞格里.阿默 Gregory L.Ulmer
后批评的客体
5. 弗雷德瑞克.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
6. 尚.布希亚 Jean Baudrillard
传播的超脱
7. 爱德华.萨依德 Edward W. Said
世俗批评与批判意识
附录:专有词汇英汉对照
《反美学:后现代论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智力游戏,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精妙的谜题,等待着读者去破解。作者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启发性的论述,引导我们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书中对“虚假性”、“模仿”、“符号”等概念的探讨,让我深刻体会到后现代语境下,现实与表象之间界限的模糊。我开始审视生活中充斥着的各种信息和图像,思考它们是如何被建构,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感知和判断。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死亡美学”的那一部分。它打破了我对美的传统定义,让我看到了生命尽头所蕴含的某种特殊力量和哲学思考。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中“死亡意象”的梳理,揭示了人类面对终极命题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和精神寄托。这并非简单的哀伤或恐惧,而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一种对短暂生命价值的肯定。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陵墓,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也聆听着无数生命留下的回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有时并非来自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是蕴藏在那些深刻、甚至带着一丝沉重的主题之中。它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拥抱那些可能令人不安,却同样具有价值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章节时,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作者的论述是否与我的个人经验相符,或者是否能引发我新的联想。书中对“后现代主体”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新奇。作者没有将“人”简单地视为一个固定的存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不断变化、碎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模拟现实”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被层出不穷的“复制品”所包围,而真实的、原创的事物反而变得越来越稀缺。作者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细致剖析,揭示了当代社会一种深刻的焦虑和迷失。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后现代社会中的缩影。它让我开始反思,在这个充满“影像”的世界里,我如何才能保持清醒,不被虚假的繁荣所迷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审视当下社会状况的深刻框架,也让我开始主动去探索那些可能被掩盖的真实。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初拿到《反美学:后现代论集》时,就被它极具冲击力的书名所吸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打破常规、挑战既定观念的想象。翻开书页,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而毫不留情地剖析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与审美体系。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是美”或者“什么不是美”,而是带领你走进一个迷宫,让你在不断质疑和反思中,重新审视那些曾被奉为圭臬的真理。 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其中对于“挪用”、“拼贴”等后现代艺术手法的深入探讨所震撼。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手法简单地定义为“模仿”或“抄袭”,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解构权力叙事、颠覆原创性神话方面的巨大能量。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艺术作品,在作者的笔下,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逻辑和深刻的批判意义。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展览现场,各种跨界、混搭的艺术形式在我眼前一一展现,而作者则在一旁耐心而犀利地为我解读它们背后隐藏的深意。这是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它挑战了我固有的审美阈值,迫使我去思考,那些“不完美”、“不和谐”甚至“丑陋”的事物,是否也能承载着独特的价值和美学意义。这本书让我对艺术的边界有了更宽广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审美本身就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标准,只有永不停歇的探索。
评分《反美学:后现代论集》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艺术”和“美”的认知。作者并没有试图建立一套新的理论体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后现代思潮的丛林,让我们亲身体验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反常识”观点。书中对“无意义”、“荒诞”等概念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毫无逻辑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尤其被书中对“解构主义”在艺术领域应用的分析所吸引。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艺术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打破既定的结构和意义,来揭示事物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意义”,很多时候并非自然存在,而是人为建构的产物。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关于“真相”的解构派对,每一场分析都像是在拆解一个精美的礼盒,里面露出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空洞或碎片。它让我对艺术的解读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更倾向于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批判力量。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艺术视野,更培养了我一种质疑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让我不再轻易接受那些被普遍认可的“真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严谨刻板,反而充满了某种叛逆和实验精神。作者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时而像一位先锋艺术家在激情洋溢地挥洒创作,时而又如同一个冷静的哲学家在进行深刻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突如其来的比喻和出人意料的论断所吸引,仿佛在跟随作者的思绪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漫游”。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消费文化与审美异化”的章节。它精辟地指出了我们在商品社会中,是如何被不断灌输一种被动的、被设计的“审美”标准,从而失去了自主选择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消费主义,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影响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读到这里,我感到一阵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正站在我的身旁,用犀利的语言点破了我曾未意识到的困境。这本书让我开始警惕那些看似诱人的“潮流”和“时尚”,促使我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审美追求。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现代生活方式的全新视角,也为我提供了一份对抗“审美同质化”的有力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