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日本国学,就无法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更遑论了解日本人
日本国学产生的历史和背景漫长且复杂,
为了对日本国学的形成、发展、特点及其影响,有较为清晰的把握,
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小林
以汉字、名实观、朱子学、疑古思潮等作为观察对象,
多元检视日本国学思想的要素,
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全面理解日本国学之内在精神结构的可能。
本书作者王小林以「从汉才到和魂」作为日本国学思想之形成与发展的研究、观察视角,分别从不同议题、现象与学说主张来考察日本国学思想的发展流变。
《从汉才到和魂:日本国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从「汉字」与「言灵」;「名」与「言」,探讨了汉字与「和魂」、「国语(日语)」之关系,以及名、言与「实事」、「体魂」之间的演绎诠释,如何神圣化日语同时强化日本之神国意识。第三、四、五章则以朱子学为江户儒学之代表,将之视为日本国学之对照学问,阐述了日本国学之文论、宇宙观与不可测度之神。第六章则从江户儒者富永仲基之「加上说」与顾颉刚之层累说之间的关联,爬梳了中日两国之「中国学」背后的日本国学之成份。最后一章的第七章,则阐明了决定近代日本资本主义的「职分」、「世间」这两个精神关键概念,其宗教理论根据其实来自近世日本之国学家。
如上所述,《从汉才到和魂:日本国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汉字、名实观、朱子学、疑古思潮作为「汉才」与「和魂」比较的观察对象,多元检视了日本国学思想的形成要素,本书所涉及之议题内容,提供了读者数个面向以思考形构日本国学之要素有何?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全面理解日本国学之内在精神结构的可能。
作者简介
王小林
1999年获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古典文学,特别是上代(奈良时代)文学与中国文学及宗教思想的比较研究。近年亦着力研究儒学的日本化与日本国学的各种问题。着有《日本古代文献的汉籍受容□关□□研究》(日本和泉书院.研究丛书420),另有多种相关论文在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学术刊物和学术机构发表出版。
序章
第一章 汉字与「言灵」:日本传统汉字论中的「执拗低音」
1. 什么是「执拗低音」
2. 汉字与「言灵」
3. 汉字与「和魂」
4. 「古言」与「和魂」
5. 汉字与「国语」
6. 结语
第二章 「名」与「言」:中日语言哲学的演绎及启示
1. 前言
2. 「名」与「实」
3. 「言」与「事」
4. 「名」与「体」
5. 「言」与「魂」
6. 结语
第三章 从朱子学到「古道论」:近代日本国学文论的形成及其影响
1. 「政治性」与「非政治性」:围绕中日文学的偏见
2. 江户学者的朱子学阐释与「古道论」的产生
3. 「古道论」与山崎闇斋的神儒混合说
4. 「古道论」与近代日本的反智识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5. 走出「日本文化特殊论」的误区
第四章 日本近世国学宇宙观的形成及其影响
1. 序言
2. 国学宇宙观与西方天文学的关系
3. 日本古代宇宙观中的自我定位
4. 从「神佛习合」到「神儒习合」
5. 国学宇宙观的确立及其意义
6. 结语
第五章 日本近世国学宇宙观与宋学的关系
1. 序言
2. 「三大考争论」的焦点
3. 《三大考》的表述与《朱子语类》
4. 「理」与「神」的对立
5. 「理」与「神」的结合
6. 《三大考》与「中国论」
7. 结语
第六章 「加上说」与「层累说」:中国学背后的日本国学
1. 《中国上古史》与「加上说」
2. 「加上说」的形成背景与近代日本学术思潮
3. 「加上说」与「层累说」的关系
4. 关于「层累说」形成之几个疑问
5. 结语
第七章 国学与日本资本主义精神
1. 序言
2. 有关日本资本主义精神起源的不同论点
3. 「职分」「世间」与日本资本主义精神研究的关系
4. 「职分」「世间」的宗教性与禁欲倾向
5. 「职分」「世间」与日本资本主义精神的基本特征
6.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从汉才到和魂:日本国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个书名,对我来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日本思想史深邃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日本文化中那种“外来吸收,本土创新”的能力感到惊叹,而“汉才”与“和魂”的对比,正是我渴望深入理解的切入点。“汉才”,在我看来,不单单是指中国汉代的学术思想,更可以泛指东亚大陆,特别是中国,所提供的丰富知识体系和文化养分。而“和魂”,则指向日本民族在吸收、消化外来思想后,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认同。我猜想,这本书的重点可能在于梳理“汉才”在日本如何落地生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思想界所扮演的角色。是直接照搬,还是经过改造、重塑?“国学思想”这个关键词,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一些历史现象,而是要深入探讨日本思想家是如何在“汉才”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自身国情的学术体系。这本书是否会重点关注一些关键的思想转型期?例如,日本如何在早期大量引入中国典籍,又如何在近代面临西方思想冲击时,重新审视并定义自己的“和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论据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汉才”与“和魂”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日本民族精神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强化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从汉才到和魂》点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研究方向,我个人对“和魂”的内涵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在我的理解中,“和魂”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本精神,它更像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塑造、被定义、被赋予意义的复杂集合体。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它会探讨日本文化如何在外来思想(以“汉才”代指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后来可能包括的西方思想)的影响下,进行内化、吸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特质。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界定和分析“汉才”在日本历史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日本思想界是如何对其进行取舍、改造和创新的。是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的搬运,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的建构?“和魂”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思想的碰撞与融合,甚至可能存在激烈的争论和抵抗。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对“汉才”的解读,以及他们如何试图从中提炼出符合日本国情和民族气质的“和魂”,那就太有价值了。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日本思想界在面对外来文化时,那种既开放又保守,既学习又创新的复杂心态,最终理解“和魂”是如何从一种文化自觉,演变成一种民族精神象征的。
评分读到《从汉才到和魂:日本国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个书名,我immediately想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日本的“国学”究竟是如何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吸收(“汉才”),演变成一种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思想体系(“和魂”)。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日本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解读和运用中国古典文献的。是简单的模仿,还是有深刻的批判性继承?“汉才”在书中是否也包含了广义上的西方文化影响?毕竟,日本近代以来,在学习西方科技和制度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自身的文化认同。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学思想”这四个字,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简单介绍,而是更侧重于日本本土学者如何将这些外来思想融入到其自身的学术体系中,从而发展出独特的“国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汉才”与“和魂”之间的界限与联系的?是否存在一个清晰的转折点,或者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学派、某本著作,或者某位重要的思想家,来展示这一演变过程,那我一定会觉得非常受益。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那种既善于吸收外来,又能够将其内化,最终形成自身独特面貌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有吸引力,“从汉才到和魂”,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思想演变图景。我一直对日本文化中的“和”与“洋”之间的辩证关系感到好奇,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读着书名,我仿佛能想象出作者笔下的内容,应该会追溯日本如何从深受中国文化(这里我暂且理解为“汉才”的广义范畴)影响,一步步在吸收、融合、甚至碰撞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和魂”。这种转变必然充满了曲折和挣扎,我期待书中能细致地描绘出这一过程中的思想家、流派以及关键的历史事件。例如,日本古代对儒家、佛教的接受,以及在接受过程中出现的本土化改造,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再往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又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冲击,如何在保留“和魂”的同时,又要学习“西才”,这其中的张力与智慧,着实令人神往。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何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能够既保留其古老的文化传统,又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大量的文献考据和理论分析,用以支撑其观点,我十分期待能在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全新的认知,填补我对日本文化演进史的知识空白,理解那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日本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从汉才到和魂:日本国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瞬间激发了我对日本文化发展脉络的探索欲。我一直觉得,“汉才”与“和魂”这两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对比和张力。“汉才”让我联想到的是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诸如儒家、道家、佛教、汉字、诗词歌赋等等,这些无疑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魂”则更像是一种内敛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它可能包含了日本的审美情趣、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甚至是独特的哲学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日本是如何在吸收“汉才”的过程中,一步步孕育出、塑造出、凝练出自己的“和魂”。这个过程一定充满了动态的变化,有主动的学习,也有被动的适应,甚至可能有对“汉才”的批判性反思。我猜想,书中会涉及日本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时期,比如奈良时代、平安时代、江户时代,乃至于明治维新以后,这些时期在文化接受和思想发展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如果作者能够通过对具体历史文献、思想家、学派的深入分析,来揭示“汉才”如何被日本化、本土化,最终融入并塑造“和魂”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寻常了。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为何日本的文化能够呈现出如此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