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羁鸟恋旧林,他乡非故乡──海外「唐风」现踪 王端正
推荐序:风动──于《唐风绸缪》出版前 王志宏
楔子:文化下南洋
香港──迁徙承袭 撰文/黄子珊 摄影/黄世泽
澳门──海角世遗 撰文/黄子珊 摄影/黄世泽
马来西亚──华源新根 撰文/黄子珊 摄影/黄世泽
新加坡──新旧对话 撰文/黄子珊 摄影/黄世泽
越南──根固枝疏 撰文/潘美玲 摄影/刘子正
缅甸──暗室微光 撰文/黄子珊 摄影/刘子正
印尼──等待破茧 撰文/黄子珊 摄影/黄世泽
泰国──相容并蓄 撰文/黄子珊 摄影/刘子正
菲律宾──荣辱与共 撰文/黄子珊 摄影/刘子正
妈姐──宿命与抗逆 撰文/黄子珊 摄影/黄世泽
推荐序
羁鸟恋旧林,他乡非故乡──海外「唐风」现踪
中国历史上出现几个盛世,最让人津津乐道并且影响深远的,莫过于「大汉天威」与「大唐盛世」。
「大汉天威」是指汉朝无论文治武功都威震一时,让当时的西域诸国望风披靡,开启了中西文化大规模的接触与交流,强化了国家认同与民族意识的高张,大汉民族一词变成足以自豪的族群。
如果说「大汉天威」是以武功威震四方,那么「大唐盛世」就是以商贸与人文光耀群伦。提起唐朝,大家都会联想到「贞观之治」。没错,「贞观之治」是大唐盛世的巅峰代表,当时不论文治武功都盛极一时,尤其是大唐的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经贸往来,民生富裕,社会文明,先进建设,堪称当时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的重镇,所以大唐威名四处远播,中西文化交流更趋频繁,世界各国对大唐文化无不趋之若鹜。于是各国使节争相来朝,商人、文人、传教士、政客、学生、冒险家纷至沓来,唐朝严然成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艺术与工艺中心,唐风成为各国竞仿的主流,唐民成为备受尊敬的族群,「唐人」一词不迳而走,变成了华人的代名词,而邻近各国,也都以「唐化」为指标,做为政治革新的诉求。
例如,日本大化年间,正值大唐贞观盛世,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越洋而来,而日本孝德天皇一切典章制度都取法唐朝,进行政治改革,史称大化革新。也由于有了大化革新,赋予了日本一股新的生命力,日本国也因此面目一新。
大唐盛世的威名不仅当时风光一时,即使在以后的千余年间,华人仍然以「唐人」自居,华人的古老传统文化与风格,则以「唐风」称之。中国历史自汉唐以来,历经朝代兴亡与交替,天灾、人祸,战乱频传,中国人四处迁徙与流窜,其中亦有不少人飘洋过海,避乱异邦,也有不少人翻山越岭进入异域。每一次的战乱,就有一次的大迁徙;每一次大迁徙,就有一次的大融合,于是日久就把他乡变故乡。但所谓「身在异邦,心在汉」,迁居异国的华人在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上都仍然谨守祖训,维持着华人的年风节庆。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与族群的影响力,也是一种不忘本源的恋乡情节,正是这种不忘本的恋乡情节,许多华人的文化传统才得以保留迄今。
所谓「礼失求诸野」中国历经清末民初,世界列强的欺凌,民族自信心荡然无存,不少人开始对中华文化做出无情的质疑与否定,于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人有之;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有之;西方列强不仅打垮了清末政权的腐败,更彻底瓦解了中国人的自傲与自信,许多知识分子不再以中华历史文化为荣,甚至把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视为糟粕,亟思弃之而后快,故「打倒孔家店」的唿声方兴未艾。
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更是变本加厉,大规模的「破四旧」运动,不仅捣毁无数珍贵文物,并企图欲将中华文化从根拔除,这是一次数千年来的文化大浩劫,文革虽然仅仅十年,但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几乎毁于这十年。文化大革命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了,但接踵而来的是中国急于追逐经济的高度成长,以「一切向钱看」的作为,进行所谓的「脱贫致富」建设,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弘扬不仅付之阙如,甚至疯狂地进行所谓的「现代化」,大量抄袭西方大兴土木,中国文化传统与特色,继续在「脱贫致富」,「超英赶美」的政策下被蹂躏、被摧毁,被淹没。如果不是海外华人以「孤臣孽子」的心情,撑起「唐风」大旗,或许现在许多年轻人就会不知中华传统文化为何物了。
随着「中国崛起」的声浪,世界各国再度聚焦于华人文化的过往、现在与未来,不仅许多国家兴起了学习华文的热潮,亦有不少人积极地想一窥中华文化的底蕴。要不是海外华人聚居地让所谓的「唐风」一息尚存,恐怕不少的华人生活方式与年节习俗都要成为绝响,后人欲寻传统「唐风」,恐怕只有要在古籍的字里行间凭空想像了。正因不少华人传统文化根留海外,我们才有机会将活生生的「唐风」再现。虽然在异族他邦,族群与文化的融合不能倖免,许多中华传统遗风固然已添加了少许的异乡风味,但不管如何,华人传统文化的精萃大致没有变形走样,这已足够我们庆幸的了。
为了探访海外华人身在异乡,心却致力于华人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经典》杂志团队再度发挥过人的企划力与执行力,用耐心与毅力,从香港、澳门出发,追访远徙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群聚处,让我们了解他们如何在适应、融入生根繁衍的过程中,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袭着民族的自觉与文化传统延续的执着;如何在排华逆境中为中华文化留下丝缕命脉
《经典》编採团队的足迹,除了香港、澳门,他们遍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缅甸、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国,探访了信仰中心的庙宇,族群凝聚的宗祠,乡亲情感交谊的会馆,华人群居地的唐人街;拜访了耆老,畅谈鲜为人知的佚事;访问了文史工作者,张扬了他们为保存华人文化做出的贡献;深入华人群居处,闲谈华人生活方式的点点滴滴;参与了华人年节的庆祝活动,在锣鼓声中,同感华人的传统与喜庆。当然,採访团队也对华人如何保持传统技艺、古乐、戏曲与棋琴书画作出努力。至于各国华人在生活方式与饮食仍然坚持保留传统习惯也都作了深入的采风与纪录,他们将採访的成果撰写成系列专题,以【唐风绸缪】为题在《经典》杂志连载。由于文字深入浅出,篇篇旁征博引,甚获好评,不仅荣获第三十七届金鼎奖最佳专题报导奖,也荣获第十六届两岸新闻报导奖平面新闻摄影奖,这些得来不易的高度荣誉与肯定,证诸《经典》同仁的卓越表现与用心,确实是实至名归了。
现在《经典》杂志将丰硕的採访成果编辑成册,书名仍然沿用《唐风绸缪》。这本书的价值,诚如金鼎奖得奖时评审委员给予的评语:「在完整深入的走访,流畅的文字之余,展现外乡华人欲缝合原乡失忆的文化缺口处,是最引人入胜的情节。」没错,这是关心中华文化的人不可不读的一本书,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缅怀、可以探究、可以思索,更可以为海外华人,在保留传统文化所做的精彩贡献给予惊叹与喝采。好书自古不寂寞,特为之序。
经典杂志发行人 王端正
推荐序
风动──于《唐风绸缪》出版前
三十余年前,我大学时代的同学就分为台湾同学与侨生。那时侨生主要来自韩国、港、澳,以及新、马与印尼,更早期的还有缅甸与越南等。而彼时的台湾仍是威权统治时代,出国对大部份人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着班上部份同学能在不同国度穿梭来去,好生令人羡慕。而顶着侨生身份的同学,实在与你我无差,仅是谈话时因口音而露了馅,另外中文不顶好,也是通则。
实际上,因为华裔而称为侨生,这是一个错误──在当时应该仅有韩国的华人才是真正的华侨,因为他们通常都拿着中华民国的护照。诸如港、澳华人,若不是英国籍就是葡萄牙籍,而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则统为马籍与新籍。所以侨生的身分应是当时政府自欺欺人的说法,这就不在所要讨论的范围了。
彼时他们来台湾读书,学历基本上是不受当地官方承认的。而趋使他们远渡重洋来台求学的动机为何?是不是来自家庭、乡里的传统认定等等问题,也因为第一次与一批「外国人」长期接触与互动,这些有着部份相同又有明显差异因素的同学,也让我在大学生涯多了许多的乐趣。
二十余年前开始海外採访工作,足迹几乎遍及亚洲各国,过去十年来更随着《经典》的大型跨国展览行程或是採访计画,每每在东南亚间或是故事採撷或是演说的密集旅次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温馨。虽是身处异国、异语与异文化之环境下,但每趟旅次间总有一些熟悉之点,这些熟悉点可能是脸孔与肤色,更可能是一栋熟悉的庙宇型式,间或出现的中文招牌,那些有着特殊腔调的方言……这些熟悉又不熟悉的感觉,令人好奇而着迷地想一探究竟。
数百年来,无数先民纷纷远离了熟稔的环境,冒险远渡重洋,在不同国度,不同统治者,不同语言,不同宗教间,经历了生存的困难,成家的艰辛,也遭受排挤甚或打压。但从家园带来,无论是有形或是无形的,从饮食到文字到信仰,竟能被蓄意呵护与传承着,这无非是一种近乎信仰般的执着胶着。如果称为华人文化,又失之狭隘。他们均自称是唐山客(唐衫)。这个「唐山」,与着我们的「唐山(衫)公」源自同脉。但不同的是这股由大陆沿海吹向东南亚的唐风数百年至今仍是绸缪紧密。
上个世纪八○年代末期,我初访中国。说是祖先的原乡,但二十年间的到处踩踏,除了语言,除了肤色,除了雄伟山川,除了宏丽宫殿,竟然找寻不到那种在台湾或是东南亚俯拾皆是的熟悉之感,也许因为政治上的遽变作为,竟将数千年来的细致传承一律连根刨除。想寻唐风,早已人去楼空了!
我们所熟悉与传承的一切早已消失在彼岸的时空中。
于是突然发现串连在东南亚诸国的华裔社会,却反倒是唐风吹拂过之粒粒珍珠。当一个个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作家与歌手不停在台湾的文坛与歌坛崭露头角,再借由台湾的平台而延续到中国大陆去发光。于是探讨早期的唐风移入到逆境中的坚持传统,反而是一味求新求变的新时代,值得去省思与追寻出其中的要素为何。
于是我们启动【唐风绸谬】专题,遍访东南亚七国与港澳两地,进入华裔社区,去勾勒出那些曾是老祖宗代代遗留的精华,那些源自原乡的信仰,那些庙会,那些仪式,寻觅那些踰越了海彊与国界的共同符号。
在全球化的社会中,区域的地方特色反而是大家亟力保存而可以衍伸为软实力的另一个基础工程。但是思索构成台湾文化力的本质时,我们往往会因着岛屿的封闭而流于当局者迷的困境,或不是夜郎自大,就是外国月亮较圆的两极。《唐风绸缪》这本专书,即是我们放眼那股文化力是如何在异国逆势滋生传承,而来反省与重新认识我们现有为何?可将之视为是一种探寻,一种礼失求诸野的反思,又可视为一种大格局的拼图。未尝不能以台湾为一主体,由我们去拾穗经营出曾经的唐山氛围!
经典杂志总编辑 王志宏
初读《唐风绸缪》,便被这书名深深吸引。“唐风”二字,如同穿越时空的长卷,立刻勾勒出盛唐那恢弘壮丽的画卷,空气中仿佛弥漫着长安的繁华与诗意;而“绸缪”二字,则赋予了它一种缱绻缠绵的情感,暗示着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历史羁绊。掩卷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意蕴,更像是一缕轻柔的丝线,将我与那个遥远的时代紧密相连。我仿佛能听到宫阙中回荡的歌舞,闻到御花园里飘散的焚香,看到市井街头熙攘的人群,甚至能感受到士子们在科举路上的踌躇满志,女子们在闺房中的低吟浅唱。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眷恋,一种对古老文明脉络的细致梳理。这本书仿佛是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惊喜,新的理解,让我对那个辉煌的年代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大唐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背后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共同织就了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感受,更像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惊喜旅程。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沉闷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从第一页开始,就被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将一个个历史碎片,一段段被遗忘的传说,以一种诗意而富有张力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的过程,就如同在迷雾中摸索,时而拨云见日,时而又被新的谜团所吸引。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摹,那种细腻到近乎触手可及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例如,书中对某个宫廷宴会的描写,不仅仅是食物的堆砌,更是通过对乐舞、酒器、以及宾客神态的细致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权力格局。又比如,对某个边塞将领的描绘,不是简单的英雄事迹罗列,而是通过他与部下、与家人之间的一些细节互动,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形象。这种“留白”式的叙述,反而激起了我更多的联想和思考,让我忍不住去想象那些未曾言说的故事,去追寻那些历史深处的脉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所揭示的文化传承的复杂性与韧性。我们常常认为,现代文明的冲击会让许多传统逐渐消失,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更加 nuanced 的视角,展现了文化在“移留”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适应与变异。它不是简单地将传统视为静态的存在,而是将其置于流动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我看到了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时代,同一文化元素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又是如何被重新解读和演绎的。书中有对一些古老节庆的描写,我发现它们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融入了新的习俗和观念,但这并没有削弱其生命力,反而使其更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这种“活着的传统”,比那些被束之高阁的“文物”更加动人。它让我思考,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固守原貌,还是允许其在传承中有所创新?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空间,让我对“文化传承”这一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部分充满好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的传统。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式的文化史,而是更侧重于“拾缀移留”,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文化印记,一点点地收集起来,精心整理。我读到了关于古代服饰的考究,那些锦绣华服背后蕴含的礼仪制度和审美变迁;我了解到古人对某种植物的独特运用,它不仅是食材,更是药材,甚至是某种仪式中的重要象征;我还惊叹于一些古老技艺的精妙,它们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又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怎样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遗产并非只有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存在于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歌谣、甚至是一句古老的谚语之中。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充满耐心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挖掘着这些宝贵的“非物质”财富,并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阅读此书,犹如置身于一片星光璀璨的夜空,每一颗星星都代表着一段尘封的往事,或是一段被遗忘的记忆。作者的叙事,没有惊涛骇浪,却有着一股不动声色的力量,悄无声息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仿佛是一位智者,用一种平和而深邃的目光,审视着历史长河中的细微之处。我特别欣赏他那种“移留”的视角,不去刻意强调某个朝代的伟大,而是专注于那些被时代洪流淹没的涓涓细流。可能是某个失传的乐曲,可能是一段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可能是一种早已消失的器物,亦可能是一种被遗忘的生活方式。作者用他的笔,将这些碎片重新连接,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过去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智慧与无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遗产,并非总是光芒万丈,更多时候,它藏匿于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等待着被发现,被珍视,被重新赋予意义。它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一种对生命与历史的深沉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