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历史唯物论的「第一小提琴手」?
马克思与恩格斯是思想上的亲密战友,彼此合作的时间长达四十年,但过去研究《历史唯物论》的着作多半只强调马克思的贡献,好像恩格斯并不存在,或是对此问题没有任何贡献。
本书作者对这种「有马忘恩」或「重马轻恩」的现象大为不满,因此从两人思想的变化及出版脉络,剖析两人的分别贡献与共同贡献,希望能将「该归功给马克思的归给马克思,恩格斯的归给恩格斯」。
作者简介
孙中兴
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着有《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理论旅人之涂尔干自杀论之雾里学》、《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异话》。主要开设课程包括社会学理论、爱情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及圣哲社会学。
写在开始之前
第一章 脉络和文本
第二章 马恩合体版
第一节 隐藏版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节 革命的号角响起:《共产党宣言》
第三章 马克思版
第一节 「半隐藏版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写给安年科夫的信〉
第二节 公开站在蒲鲁东的对立面:《哲学的贫困》
第三节 另一篇对工人的演说:《僱佣劳动与资本》
第四节 丰富的四年(1849-1952):四本书、一封信和一篇演讲辞
第五节 怎么看都不像「大纲」的《大纲》
第六节 唯物史观的最高峰:《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
第七节 最后的补充:《资本论》第一卷和《哥达纲领批判》
第四章 恩格斯版
第一节 谈唯物史观不能「忘恩」
第二节 《德国农民战争》
第三节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第四节 〈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
第五节 〈住宅问题〉
第六节 写给在伦敦的拉甫罗夫的信
第七节 《反杜林论》
第八节 〈卡尔.马克思〉
第九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十节 《共产党宣言》〈1883 年德文版序言〉
第十一节 《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
第十二节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十三节 五封信
第十四节 怎样?忘恩者?
第五章 Q & A 与总整理
第一节 必也正名乎?
第二节 「马∕恩思想连体婴」,谁的功劳?
第三节 谁的着作?
第四节 正本清源
写在开始之前
过去三年我利用暑假连续写了三本小书,所以好像发展出一套「一年一书」的模式。这其实是因为找到了一套「别人都不这样看问题」的模式,所以就我这个「暑假哪儿也不去」〔可是最常被问到就是「暑假不出国喔?」〕的人就自订「暑假作业」来自娱一番。外人多半不解我的「写书之乐」,而我却以孔子在《论语》〈学而〉开头的「悦乐君子」自勉,人不知而不愠。
上一本写了马克思的「异化」问题,接下来这本就处理「历史唯物论」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有着不同的名号,不过却有着大同小异的内涵。
过去的研究有些已经注意到这个理论的基本要素,但是往往各依作者的主见,从马克思的着作文本中随意抽取排比,然后分析总结。这些研究多半只强调马克思的贡献 ,好像恩格斯并不存在,或是对此问题没有任何贡献。我对这种「有马忘恩」或「重马轻恩」的现象大为不满,希望这一本书能「该归功给马克思的归给马克思,恩格斯的归给恩格斯」。我相信只有注重两人的个别性以及出版脉络,才可以解决我个人关心的「马恩异同」的争论。
另外,以前的研究多半既不注重文本的全面性,也不注重其脉络和主题。所以常见「不在乎思想变化或出版先后」而随意排比相关文献,急于找出统一的结论。这样的研究通常都只选取征引马克思或恩格斯的几本书或文章断片,就对马克思或恩格斯的历史唯物论大做文章。这样的研究往往在引证时只方便作者列出马恩全集或选集的页码,而不从文本的脉络来看,更不留心文本的主题和发表的脉络。
我的研究企图走出和前人不同的道路,所以会特别强调文本的全面性及其脉络、主题等;进而探讨研究者在诠释文本时,特别是内容冲突的文本时,应当考虑文本之间的优位性,而不能一视同仁,甚至为了既定结论而故意忽略文本的冲突性。
在开始之前,回顾一下我对这个主题的认识,多少也可以反映出我自己所处的时代变迁,以及我的知性成长轨迹。
我是从高中的三民主义课本初识这个主题。在当时反共的政治意识型态下,课本上反映的当然是「批判错误」的反对立场。我自己当时阅读的一些相关课外书籍也是同样立场。到了大学修习社会学理论,这样的「三民—马克思主义」已经比较松绑,但还是透过美国课本认识到一个简单的近乎所谓「庸俗马克思主义」(vulgar Marxism)所透露出的概念,那时最常受讨论的是「异化」问题〔当时都翻成「疏离」,一直到 1980 年代末期我开始教书才没人提「疏离」,都改成「异化」〕。
后来到美国念研究所,「社会学理论」课堂第一周近乎五百页的阅读资料中,就只有马克思的东西,读得我七荤八素,完全不知作者所云。虽然在美国读书已经不需要政治上的批判,却还是因为语文程度和背景知识太差,而完全迷失方向。回国教书之后,每年都要教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东西已经不再是政治上「敌人或同志」的二选一选项。我将这个章节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教马克思,一部分教恩格斯,剩下的部分则教马恩合着的东西。经过多年的积沙成塔式阅读,我终于读出一点心得。更加庆幸的是,当时负笈纽约时在二手书店买了许多相关书籍,尘封多年,这次终于可以派上用场。真可以说是「买书千日用在一时」。
我关心的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是否正确,我关心的是要从什么角度来了解两人分别的贡献和共同的贡献。我也关心在诠释这些贡献时要注意到文本的全面性和其性质,以及研究者决定的「诠释位阶」。我关心的是用不同方式去诠释马克思和恩格斯,而不是改变世界。不过,运气好的话,或许可以改变诠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世界。就这个和着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第十一条相左的立场而言,我绝对称不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也不是「恩格斯主义者」,我只是个对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点不一样看法的人而已。可是,马克思(2004:13)引用过但丁的话:「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如果就此点而言,我又好像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是马非马」都不是重点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