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曆史唯物論的曆史與誤論

馬/恩曆史唯物論的曆史與誤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誰是曆史唯物論的「第一小提琴手」?

  馬剋思與恩格斯是思想上的親密戰友,彼此閤作的時間長達四十年,但過去研究《曆史唯物論》的著作多半隻強調馬剋思的貢獻,好像恩格斯並不存在,或是對此問題沒有任何貢獻。

  本書作者對這種「有馬忘恩」或「重馬輕恩」的現象大為不滿,因此從兩人思想的變化及齣版脈絡,剖析兩人的分彆貢獻與共同貢獻,希望能將「該歸功給馬剋思的歸給馬剋思,恩格斯的歸給恩格斯」。

作者簡介

孫中興

  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著有《令我討厭的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理論旅人之塗爾乾自殺論之霧裏學》、《馬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主要開設課程包括社會學理論、愛情社會學、知識社會學及聖哲社會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寫在開始之前

第一章 脈絡和文本

第二章 馬恩閤體版
第一節 隱藏版的唯物史觀:《德意誌意識形態》
第二節 革命的號角響起:《共産黨宣言》

第三章 馬剋思版
第一節 「半隱藏版的唯物史觀」:〈馬剋思寫給安年科夫的信〉
第二節 公開站在蒲魯東的對立麵:《哲學的貧睏》
第三節 另一篇對工人的演說:《僱傭勞動與資本》
第四節 豐富的四年(1849-1952):四本書、一封信和一篇演講辭
第五節 怎麼看都不像「大綱」的《大綱》
第六節 唯物史觀的最高峰:《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序言〉
第七節 最後的補充:《資本論》第一捲和《哥達綱領批判》

第四章 恩格斯版
第一節 談唯物史觀不能「忘恩」
第二節 《德國農民戰爭》
第三節 《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
第四節 〈卡.馬剋思《資本論》第一捲書評〉
第五節 〈住宅問題〉
第六節 寫給在倫敦的拉甫羅夫的信
第七節 《反杜林論》
第八節 〈卡爾.馬剋思〉
第九節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第十節 《共産黨宣言》〈1883 年德文版序言〉
第十一節 《傢庭、私有製及國傢的起源》
第十二節 《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第十三節 五封信
第十四節 怎樣?忘恩者?

第五章 Q & A 與總整理
第一節 必也正名乎?
第二節 「馬∕恩思想連體嬰」,誰的功勞?
第三節 誰的著作?
第四節 正本清源

圖書序言

寫在開始之前

  過去三年我利用暑假連續寫瞭三本小書,所以好像發展齣一套「一年一書」的模式。這其實是因為找到瞭一套「彆人都不這樣看問題」的模式,所以就我這個「暑假哪兒也不去」〔可是最常被問到就是「暑假不齣國喔?」〕的人就自訂「暑假作業」來自娛一番。外人多半不解我的「寫書之樂」,而我卻以孔子在《論語》〈學而〉開頭的「悅樂君子」自勉,人不知而不慍。

  上一本寫瞭馬剋思的「異化」問題,接下來這本就處理「曆史唯物論」問題。這個問題首先有著不同的名號,不過卻有著大同小異的內涵。

  過去的研究有些已經注意到這個理論的基本要素,但是往往各依作者的主見,從馬剋思的著作文本中隨意抽取排比,然後分析總結。這些研究多半隻強調馬剋思的貢獻 ,好像恩格斯並不存在,或是對此問題沒有任何貢獻。我對這種「有馬忘恩」或「重馬輕恩」的現象大為不滿,希望這一本書能「該歸功給馬剋思的歸給馬剋思,恩格斯的歸給恩格斯」。我相信隻有注重兩人的個彆性以及齣版脈絡,纔可以解決我個人關心的「馬恩異同」的爭論。

  另外,以前的研究多半既不注重文本的全麵性,也不注重其脈絡和主題。所以常見「不在乎思想變化或齣版先後」而隨意排比相關文獻,急於找齣統一的結論。這樣的研究通常都隻選取徵引馬剋思或恩格斯的幾本書或文章斷片,就對馬剋思或恩格斯的曆史唯物論大做文章。這樣的研究往往在引證時隻方便作者列齣馬恩全集或選集的頁碼,而不從文本的脈絡來看,更不留心文本的主題和發錶的脈絡。

  我的研究企圖走齣和前人不同的道路,所以會特彆強調文本的全麵性及其脈絡、主題等;進而探討研究者在詮釋文本時,特彆是內容衝突的文本時,應當考慮文本之間的優位性,而不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瞭既定結論而故意忽略文本的衝突性。

  在開始之前,迴顧一下我對這個主題的認識,多少也可以反映齣我自己所處的時代變遷,以及我的知性成長軌跡。

  我是從高中的三民主義課本初識這個主題。在當時反共的政治意識型態下,課本上反映的當然是「批判錯誤」的反對立場。我自己當時閱讀的一些相關課外書籍也是同樣立場。到瞭大學修習社會學理論,這樣的「三民—馬剋思主義」已經比較鬆綁,但還是透過美國課本認識到一個簡單的近乎所謂「庸俗馬剋思主義」(vulgar Marxism)所透露齣的概念,那時最常受討論的是「異化」問題〔當時都翻成「疏離」,一直到 1980 年代末期我開始教書纔沒人提「疏離」,都改成「異化」〕。

  後來到美國念研究所,「社會學理論」課堂第一周近乎五百頁的閱讀資料中,就隻有馬剋思的東西,讀得我七葷八素,完全不知作者所雲。雖然在美國讀書已經不需要政治上的批判,卻還是因為語文程度和背景知識太差,而完全迷失方嚮。迴國教書之後,每年都要教馬剋思和恩格斯;這時馬剋思和恩格斯的東西已經不再是政治上「敵人或同誌」的二選一選項。我將這個章節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教馬剋思,一部分教恩格斯,剩下的部分則教馬恩閤著的東西。經過多年的積沙成塔式閱讀,我終於讀齣一點心得。更加慶幸的是,當時負笈紐約時在二手書店買瞭許多相關書籍,塵封多年,這次終於可以派上用場。真可以說是「買書韆日用在一時」。

  我關心的不是馬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是否正確,我關心的是要從什麼角度來瞭解兩人分彆的貢獻和共同的貢獻。我也關心在詮釋這些貢獻時要注意到文本的全麵性和其性質,以及研究者決定的「詮釋位階」。我關心的是用不同方式去詮釋馬剋思和恩格斯,而不是改變世界。不過,運氣好的話,或許可以改變詮釋馬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世界。就這個和著名的《關於費爾巴哈》第十一條相左的立場而言,我絕對稱不上是一個「馬剋思主義者」,當然也不是「恩格斯主義者」,我隻是個對研究馬剋思和恩格斯有點不一樣看法的人而已。可是,馬剋思(2004:13)引用過但丁的話:「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罷!」。如果就此點而言,我又好像是個「馬剋思主義者」。但是,「是馬非馬」都不是重點吧!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