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曆史唯物論的曆史與誤論

馬/恩曆史唯物論的曆史與誤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馬剋思主義
  • 曆史唯物主義
  • 哲學史
  • 批判
  • 曆史研究
  • 理論
  • 學術
  • 中國哲學
  • 意識形態
  • 社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誰是曆史唯物論的「第一小提琴手」?

  馬剋思與恩格斯是思想上的親密戰友,彼此閤作的時間長達四十年,但過去研究《曆史唯物論》的著作多半隻強調馬剋思的貢獻,好像恩格斯並不存在,或是對此問題沒有任何貢獻。

  本書作者對這種「有馬忘恩」或「重馬輕恩」的現象大為不滿,因此從兩人思想的變化及齣版脈絡,剖析兩人的分彆貢獻與共同貢獻,希望能將「該歸功給馬剋思的歸給馬剋思,恩格斯的歸給恩格斯」。

作者簡介

孫中興

  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著有《令我討厭的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理論旅人之塗爾乾自殺論之霧裏學》、《馬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主要開設課程包括社會學理論、愛情社會學、知識社會學及聖哲社會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寫在開始之前

第一章 脈絡和文本

第二章 馬恩閤體版
第一節 隱藏版的唯物史觀:《德意誌意識形態》
第二節 革命的號角響起:《共産黨宣言》

第三章 馬剋思版
第一節 「半隱藏版的唯物史觀」:〈馬剋思寫給安年科夫的信〉
第二節 公開站在蒲魯東的對立麵:《哲學的貧睏》
第三節 另一篇對工人的演說:《僱傭勞動與資本》
第四節 豐富的四年(1849-1952):四本書、一封信和一篇演講辭
第五節 怎麼看都不像「大綱」的《大綱》
第六節 唯物史觀的最高峰:《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序言〉
第七節 最後的補充:《資本論》第一捲和《哥達綱領批判》

第四章 恩格斯版
第一節 談唯物史觀不能「忘恩」
第二節 《德國農民戰爭》
第三節 《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
第四節 〈卡.馬剋思《資本論》第一捲書評〉
第五節 〈住宅問題〉
第六節 寫給在倫敦的拉甫羅夫的信
第七節 《反杜林論》
第八節 〈卡爾.馬剋思〉
第九節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第十節 《共産黨宣言》〈1883 年德文版序言〉
第十一節 《傢庭、私有製及國傢的起源》
第十二節 《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第十三節 五封信
第十四節 怎樣?忘恩者?

第五章 Q & A 與總整理
第一節 必也正名乎?
第二節 「馬∕恩思想連體嬰」,誰的功勞?
第三節 誰的著作?
第四節 正本清源

圖書序言

寫在開始之前

  過去三年我利用暑假連續寫瞭三本小書,所以好像發展齣一套「一年一書」的模式。這其實是因為找到瞭一套「彆人都不這樣看問題」的模式,所以就我這個「暑假哪兒也不去」〔可是最常被問到就是「暑假不齣國喔?」〕的人就自訂「暑假作業」來自娛一番。外人多半不解我的「寫書之樂」,而我卻以孔子在《論語》〈學而〉開頭的「悅樂君子」自勉,人不知而不慍。

  上一本寫瞭馬剋思的「異化」問題,接下來這本就處理「曆史唯物論」問題。這個問題首先有著不同的名號,不過卻有著大同小異的內涵。

  過去的研究有些已經注意到這個理論的基本要素,但是往往各依作者的主見,從馬剋思的著作文本中隨意抽取排比,然後分析總結。這些研究多半隻強調馬剋思的貢獻 ,好像恩格斯並不存在,或是對此問題沒有任何貢獻。我對這種「有馬忘恩」或「重馬輕恩」的現象大為不滿,希望這一本書能「該歸功給馬剋思的歸給馬剋思,恩格斯的歸給恩格斯」。我相信隻有注重兩人的個彆性以及齣版脈絡,纔可以解決我個人關心的「馬恩異同」的爭論。

  另外,以前的研究多半既不注重文本的全麵性,也不注重其脈絡和主題。所以常見「不在乎思想變化或齣版先後」而隨意排比相關文獻,急於找齣統一的結論。這樣的研究通常都隻選取徵引馬剋思或恩格斯的幾本書或文章斷片,就對馬剋思或恩格斯的曆史唯物論大做文章。這樣的研究往往在引證時隻方便作者列齣馬恩全集或選集的頁碼,而不從文本的脈絡來看,更不留心文本的主題和發錶的脈絡。

  我的研究企圖走齣和前人不同的道路,所以會特彆強調文本的全麵性及其脈絡、主題等;進而探討研究者在詮釋文本時,特彆是內容衝突的文本時,應當考慮文本之間的優位性,而不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瞭既定結論而故意忽略文本的衝突性。

  在開始之前,迴顧一下我對這個主題的認識,多少也可以反映齣我自己所處的時代變遷,以及我的知性成長軌跡。

  我是從高中的三民主義課本初識這個主題。在當時反共的政治意識型態下,課本上反映的當然是「批判錯誤」的反對立場。我自己當時閱讀的一些相關課外書籍也是同樣立場。到瞭大學修習社會學理論,這樣的「三民—馬剋思主義」已經比較鬆綁,但還是透過美國課本認識到一個簡單的近乎所謂「庸俗馬剋思主義」(vulgar Marxism)所透露齣的概念,那時最常受討論的是「異化」問題〔當時都翻成「疏離」,一直到 1980 年代末期我開始教書纔沒人提「疏離」,都改成「異化」〕。

  後來到美國念研究所,「社會學理論」課堂第一周近乎五百頁的閱讀資料中,就隻有馬剋思的東西,讀得我七葷八素,完全不知作者所雲。雖然在美國讀書已經不需要政治上的批判,卻還是因為語文程度和背景知識太差,而完全迷失方嚮。迴國教書之後,每年都要教馬剋思和恩格斯;這時馬剋思和恩格斯的東西已經不再是政治上「敵人或同誌」的二選一選項。我將這個章節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教馬剋思,一部分教恩格斯,剩下的部分則教馬恩閤著的東西。經過多年的積沙成塔式閱讀,我終於讀齣一點心得。更加慶幸的是,當時負笈紐約時在二手書店買瞭許多相關書籍,塵封多年,這次終於可以派上用場。真可以說是「買書韆日用在一時」。

  我關心的不是馬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是否正確,我關心的是要從什麼角度來瞭解兩人分彆的貢獻和共同的貢獻。我也關心在詮釋這些貢獻時要注意到文本的全麵性和其性質,以及研究者決定的「詮釋位階」。我關心的是用不同方式去詮釋馬剋思和恩格斯,而不是改變世界。不過,運氣好的話,或許可以改變詮釋馬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世界。就這個和著名的《關於費爾巴哈》第十一條相左的立場而言,我絕對稱不上是一個「馬剋思主義者」,當然也不是「恩格斯主義者」,我隻是個對研究馬剋思和恩格斯有點不一樣看法的人而已。可是,馬剋思(2004:13)引用過但丁的話:「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罷!」。如果就此點而言,我又好像是個「馬剋思主義者」。但是,「是馬非馬」都不是重點吧!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對內容有些擔憂,擔心它會過於理論化,難以消化。然而,作者的敘述方式卻齣乎我的意料。他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引導讀者進入曆史唯物論的世界。書中在解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時,並沒有枯燥地引用理論,而是通過對古代農民生活、手工業者的勞作以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的細緻描繪,展現瞭經濟生活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甚至情感世界。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解方式,讓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哲學概念。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異化”現象的分析,作者通過對勞動者在生産過程中的感受,以及其最終産品與自身分離的描繪,淋灕盡緻地展現瞭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物的化和物的人的化的現象。這種具象化的描寫,讓“異化”不再是一個抽象的詞匯,而是成為瞭一個可以感同身受的現實。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唯物論並非僅僅是曆史學傢的專利,而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學術功底深厚,對馬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曆史唯物論的梳理可謂鞭闢入裏。書中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從古希臘哲學萌芽,到啓濛運動的社會契約論,再到黑格爾的辯證法,層層遞進,將曆史唯物論的思想淵源和邏輯發展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前人的觀點,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孕育,又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互作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階級鬥爭”這一核心概念時,並沒有止步於概念本身,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階級結構的演變,以及階級鬥爭在推動社會變革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這種曆史的縱深感和理論的嚴謹性,讓我對曆史唯物論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於“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辯證分析,也讓我認識到,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性作用,並非是簡單粗暴的單嚮影響,而是在復雜互動中得以實現的。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曆史唯物論的全新窗口,讓我對其有瞭更為係統和全麵的認識,相信在未來的閱讀和思考中,這本書將成為我重要的參考。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對曆史進程的宏大敘事感。作者在梳理曆史唯物論的發展脈絡時,展現瞭其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他並非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地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文明”的論述所吸引。作者將不同文明的興衰,置於生産力發展、社會結構演變以及思想文化變遷的宏觀框架下進行考察,展現瞭文明之間相互藉鑒、相互碰撞的動態過程。他對“科技革命”的分析,也讓我認識到,技術進步並非是純粹的客觀力量,而是與社會關係、政治製度以及文化價值緊密相連。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我不再將曆史看作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充滿瞭內在的聯係和邏輯。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宏大的曆史圖景,與深刻的哲學思考融為一體,為讀者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曆史的方式。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與其說是知識的灌輸,不如說是思想的啓迪。作者以一種極其審慎的態度,挑戰瞭許多關於曆史唯物論的傳統解讀,甚至是一些被奉為圭臬的“定論”。他並不迴避那些復雜的、常常被忽略的細節,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國傢”起源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階級壓迫的工具,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在社會分工、私有財産齣現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麵的多重功能。這種 nuanced 的視角,讓我不再將國傢簡單地妖魔化,而是認識到其在曆史發展中的復雜性。同樣,書中對“意識形態”的分析,也極具啓發性。作者認為意識形態並非是純粹的虛假,而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成為連接個體與社會、個體與曆史的橋梁。這種跳齣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讓我對許多曾經習以為常的概念産生瞭新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鼓勵讀者獨立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它提供瞭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去審視那些曾經被固化瞭的觀念。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冒險。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善於運用類比和隱喻,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形象化,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我記得書中在探討“曆史必然性”時,用瞭“河流的奔湧”來比喻,形象地展現瞭曆史發展的不可逆轉性,但同時也強調瞭河流中細微的漩渦和分支,象徵著個體能動性和偶然性對曆史進程的影響。這種細膩的比喻,讓我對“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係有瞭全新的體會。此外,作者在分析“革命”問題時,也展現瞭其深刻的洞察力。他並未將革命簡單視為暴力衝突,而是將其視為社會矛盾積纍到一定程度,舊的生産關係無法適應新的生産力發展,從而引發的深刻的社會轉型。他對革命的“階段性”和“復雜性”的強調,也讓我認識到,曆史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復。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曆史唯物論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鮮活的、不斷發展的思想體係,它能夠為我們理解當下和預見未來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