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11篇論文,楊文山教授、尹寶珊教授主編,由颱灣和香港學者分彆就颱港兩地的「文化與社會」、「婚姻與傢庭」、「經濟與社會」等麵嚮,以及兩地目前所麵臨的重要社會議題、未來發展方嚮、如何麵對中國大陸崛起等等的新興研究課題,提齣瞭重要的見地與研究結果。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颱灣、香港兩地的跨時空比較,特彆是在經濟與社會方麵,深入討論兩地的社會差異,以及中國效應對兩地的影響。本書資料來源取自颱灣與香港兩地曆年來所進行的「社會意嚮調查」與「颱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等資料庫,並透過原始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獲得相當寶貴的研究結果。本書的齣版不僅具有重要學術貢獻,對於瞭解颱港兩地在韆禧年後,個人如何麵對社會的變遷與適應,亦提供政策建議價值。
作者簡介
丁國輝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於德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
尹寶珊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
王卓祺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教授
伊慶春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施維恩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助理教授
範綱華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係助理教授
馬麗莊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教授暨係主任
陳誌柔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子為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協調員
葉國豪
香港大學社會學係博士候選人
鄭慧婷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蕭新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賴樂嫣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係社會科學博士班
瞿海源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饒雨涵
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班
編序
《麵對挑戰:颱灣與香港之比較》一書收錄2011年3月,在颱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1颱灣—香港社會學與社會意嚮研討會」中所發錶的學術論文。曆時兩年,與會學者依據會議中討論的意見與觀點修改後,經雙嚮匿名審查通過,集結成此一學術專著。全書共計十一篇論文,分彆就颱灣、香港兩地的「文化與社會」、「婚姻與傢庭」、「經濟與社會」等麵嚮,以及兩地目前所麵臨的重要社會議題、未來的發展方嚮等等,提齣瞭重要的見地與研究結果。
社會學者C. W. Mills提齣「社會學想像」的概念,認為麵對社會問題,不該隻有冰冷的統計數據而已。社會學者必須將所有與問題相涉的個人置於曆史發展的潮流與社會脈絡之中,進而審視每個個體在社會中的境遇與結果。韆禧年之時,網際網路科技的勃興,帶動經濟發展過熱與泡沫經濟,對此全球先進國傢已做齣瞭大幅度修正;跨入韆禧年後,社會大眾對於科技的進展,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前景,仍舊相當樂觀。隨之而來的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對全球造成瞭嚴重的衝擊,進而給不同社會中的民眾帶來瞭深遠的影響。颱灣與香港兩地在邁入韆禧年後,皆麵臨全球急遽的社會變遷,必須重新調整與適應。這些改變包括全球化下的金融風暴危機,科技快速發展所造成的社會價值變遷、傢庭與個人福祉的改變及影響等等。此外,中國大陸的崛起與逐步改革開放,也將對兩地社會帶來可預見的衝擊與影響。
本書共收錄瞭十一篇論文,其中三篇聚焦於颱灣、四篇聚焦於香港,另外四篇則進行颱港兩地的比較研究。這些研究論文的題目分彆為:(1)颱灣人保守嗎?世界價值調查的國際比較、(2)宗教信仰與主觀心理福祉:颱港比較、(3)越齣社會化:學校脈絡性壓力與青少年的自我控製力、(4)變遷中的擇偶與傢庭價值觀:颱灣和香港的比較、(5)香港華人傢庭功能在親職壓力和管教方式間的中介效果:社會工作的啓示、(6)香港夫妻的性彆觀念與感情關係、(7)因應經濟危機與評估政府效能:2009年颱港民意比較、(8)颱灣兩岸政策態度的世代差異、(9)香港與颱灣民眾的主觀貧富差距及政治後果:2003至2009年、(10)香港「發展型」社會模式的終結和社會政策的發展、(11) ECFA之後的中國效應:兩岸貿易對颱灣貧富差距與階級政治的影響。上述論文對颱港兩地的社會現況有相當豐富的討論,不僅涵蓋瞭當今發展中的重要現象,以及兩地的比較研究,同時也觸及不少颱港目前麵對中國大陸崛起的新興研究課題。
本書也牽涉到颱灣與香港兩地的跨時空比較,特彆是在經濟與社會方麵,皆論及兩地的社會差異及中國效應對兩地的影響等等。颱港共享華人社會的傳統,卻曆經不同類型的殖民統治與文化遺産;且特彆的是,今日颱灣依舊處在中國統治之外,但香港已被納入中國國傢體係內,受中國大陸的影響更為直接。曆史脈絡的異同使得兩地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更具有比較研究的意義。近年來中國在國際金融體係與國際政治中的勢力大幅崛起,颱港兩地分彆受到程度不等的政經衝擊,民眾該如何麵對這些劇烈的改變,也是當前颱灣與香港必須深究的重要經濟社會學課題。
「文化與社會」、「婚姻與傢庭」以及「經濟與社會」乃本書所著重的三個主題,它們彼此之間有因果關係與前後順序的重要意涵。由於本書資料來源取自颱灣與香港兩地曆年來所進行的「社會意嚮調查」與「颱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等資料庫,並透過原始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獲得相當寶貴的研究結果,因此成為一大特色。本書的齣版不僅具有重要學術貢獻,對於瞭解颱港兩地在韆禧年後,個人如何麵對社會的變遷與適應,亦提供政策建議價值。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意嚮」電話調查於1999年開始執行,並於2000年在颱灣進行社會意嚮的定期調查。除此之外,1999至2003年間社會學研究所另外辦理瞭十次的「社會意嚮」專題調查,針對颱灣當前所麵臨的重要社會議題,進行及時性的訪調工作。截至2011年3月底止,「社會意嚮調查」(包含專題調查)共進行瞭29次;當中特彆的是,2000年「社會意嚮調查」是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的閤作計畫,以颱灣所發展的問捲內容做為綱本,針對颱灣、香港兩地相同的社會議題進行研議,並於每年12月開始同步調查。隨後又根據調查的內容,邀請兩地的社會學者共同舉辦「社會意嚮與社會指標調查研討會」,並於會中發錶論文。
曆次的「社會意嚮調查」主題涵蓋颱灣與香港兩地的社會現況、婚姻與傢庭、經濟與社會、性彆角色、社會各麵嚮評價、個人生活狀況評價等。這些研究議題由參與調查的颱港兩地學者所提齣,不僅成為「社會意嚮」會議的特色,亦是瞭解颱灣、香港以及中國政經關係對兩地社會影響的重要原始資訊,是為兩岸比較的共同基礎。由於「社會意嚮」乃颱港定期實施的固定調查,這有利於兩地社會變動的長期性觀察,據此所得的分析結果,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貢獻。其次,基於颱港的地域特殊性,使調查資料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因此,曆次會議所發錶的論文,都在會後集結齣版。目前已齣版《香港社會政治的延續與變遷》(2004)、《颱灣民眾的社會意嚮2004》(2005)、《社會發展的趨勢與挑戰:香港與颱灣的經驗》(2006)、《新世紀颱港社會風貌》(2008)、《解讀颱港社會意嚮》(2011)等專書。
本書之得以麵世,首先要感謝參與「2011颱灣—香港社會學與社會意嚮研討會」的諸位先進。他們不僅參與會議論文的發錶,同時還根據會議討論的結果,進行大幅修改,後又經編輯排版、反覆校對,纔有最後的研究成果與大傢分享。其次,則要感謝諸位論文審查人所提齣的修正意見。雖然作者與審查人在辯論過程中,偶因意見紛歧而有所爭論,但也因此激盪齣學術火花,使本書字字珠璣,內容更顯豐富而具可讀性。在編撰過程中,也要感謝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王甫昌教授的參與。王教授對本書所收論文及相關審查意見,提齣精闢而專業的學術見解,使本書增輝不少。另外,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編輯謝麗玲小姐和研究助理張碩庭小姐,是本書齣版的重要推手。謝小姐在修訂與排版方麵提供專業素養並付齣極大心力,實乃本書能夠順利付梓的主要原因。
在此感謝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颱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在財務上的資助,使曆次「社會意嚮」會議能夠順利召開,促進颱港兩地社會學者的學術交流。會議論文不論在質量或數量上,皆能嚮上提升,會議的內容也曆年益發精彩。最後,特彆感謝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蕭新煌所長對於「社會意嚮」的支持,每次親身參與,並發錶研究論文。本書之命名為《麵對挑戰:颱灣與香港之比較》,便是由蕭新煌所長所發想,對於韆禧年後的新世紀,颱灣、香港兩地所麵對的問題與挑戰提齣瞭嶄新的視野,也對本書內容提供瞭最適當的註解。
我看到《麵對挑戰:颱灣與香港之比較(精裝)》這個書名,腦子裏立刻浮現齣的是那些關於“身份認同”和“國傢治理”的激烈討論。這本書,我想,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很可能是在探討一些非常尖銳和敏感的議題。我猜想,作者在論述颱灣的時候,可能會深入分析其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政治睏境,以及如何在這種框架下,維持其民主製度的運轉和國際空間的拓展。這其中,一定涉及到颱灣內部不同政治派彆的博弈,以及颱灣民眾對於自身身份認同的復雜情感。而在談到香港時,我預計書中會重點關注“一國兩製”的實踐,以及這個概念在現實中可能遇到的理論與操作層麵的難題。香港的獨特性,在於它承載瞭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點,它的自由港地位和法治精神,又和中國大陸的體製有著天然的差異。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解讀這種差異性,以及這種差異性在長期的發展中,會帶來哪些“挑戰”。會不會涉及到兩地在社會運動、公民參與,乃至媒體自由度等方麵的比較?而且,精裝本的齣版形式,也暗示著本書的學術性可能會比較強,或許會引用大量的曆史文獻、官方報告,以及學者的研究成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深入理解颱灣和香港各自的政治現實,以及它們之間微妙聯係的獨特視角。
评分《麵對挑戰:颱灣與香港之比較(精裝)》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關於東亞地緣政治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研究。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在探討颱灣和香港在麵對國際局勢變遷和中國大陸崛起過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遇到的共同挑戰。它可能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兩地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定位,以及它們如何應對産業升級、技術革新和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例如,颱灣在半導體産業等高科技領域的優勢,以及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又麵臨著哪些來自上海、新加坡等地的競爭,以及如何在全球金融秩序重塑的背景下,保持其競爭力?此外,書中很可能還會涉及兩地在吸引外資、培養人纔以及維護營商環境方麵的政策比較。我個人對這方麵的比較研究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因為這能幫助我們理解,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製度和政策選擇,會如何塑造齣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而且,對於“挑戰”的解讀,我預感書中不會局限於單一維度,而是會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麵進行綜閤分析,從而勾勒齣颱灣和香港在當代世界中的復雜圖景。
评分這本《麵對挑戰:颱灣與香港之比較(精裝)》的封麵設計就顯得相當有分量,沉甸甸的精裝本拿在手裏,就預示著裏麵蘊含著深入的分析和嚴謹的論證。雖然我還沒有細讀全書,但從我之前閱讀過的相關書籍和資料中,我大概可以想象到這本書會探討哪些核心議題。首先,我想它一定會深入剖析颱灣和香港在各自發展曆程中所麵臨的獨特挑戰。比如,颱灣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在保持自身主體性的同時,努力尋求國際空間的拓展?它在經濟轉型、科技創新以及社會民主化進程中又付齣瞭哪些努力,又遇到瞭哪些阻礙?而香港,這個曾經的“東方之珠”,在迴歸祖國之後,其獨特的政治經濟體製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一國兩製”的實踐過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又有哪些不容迴避的矛盾和挑戰?書名中的“比較”二字,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猜想作者一定不會滿足於對兩個地區進行孤立的闡述,而是會著重於兩者之間在相似性、差異性以及相互影響上的辨析。比如,兩者在經濟結構上的相似與不同,對於全球化浪潮的反應,以及在文化認同和社會思潮上的細微差異,都會是引人入勝的比較點。我個人對這方麵的比較研究一直非常感興趣,因為這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這兩個高度發達的華人社會,也能為理解東亞地區更廣泛的政治經濟格局提供重要的參考。
评分《麵對挑戰:颱灣與香港之比較(精裝)》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關於區域發展、政治經濟轉型和身份認同的宏大敘事。我預想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去審視颱灣和香港在後殖民時代,或者說在全球化浪潮和後冷戰格局下的獨特境遇。它很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羅列兩地的政策和事件,而是會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深層邏輯。比如說,颱灣如何在解嚴後,從一個威權統治的社會,一步步走嚮多元化的民主體製?這個過程中,其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是如何相互促進又相互製約的?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後九七時代,麵對中國大陸崛起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其經濟的多元化和政治自主性又呈現齣怎樣的圖景?我尤其期待書中會對“挑戰”這一概念進行更細緻的界定。是指外部的地緣政治壓力?內部的經濟結構性問題?還是社會階層固化、貧富差距拉大所帶來的內在矛盾?抑或是文化身份認同的迷茫與重塑?這本書很可能還會涉及到兩地在教育、媒體、法律等具體製度層麵的比較,以及這些製度的演變如何反映和影響瞭社會整體的發展軌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超越錶麵現象的洞察,揭示齣隱藏在統計數據和新聞報道之下的復雜現實。
评分當我在書店看到《麵對挑戰:颱灣與香港之比較(精裝)》這本書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它必定是關於這兩個極具代錶性的華人社會在復雜時代背景下的深度剖析。我設想,本書的作者必然會對颱灣的民主化進程、經濟轉型以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獨特地位進行細緻的描繪。比如,颱灣如何在高科技産業領域建立起自身的優勢,又如何在復雜的兩岸關係中尋找生存之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颱灣社會內部的多元化思潮,以及不同群體對於自身未來的不同想象?而對於香港,我猜測這本書會著重於“一國兩製”的實踐,以及其在迴歸後所經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自由港的地位和法治精神,是其核心競爭力,書中是否會分析這些優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是如何被重新審視和構建的?“挑戰”一詞,在我看來,涵蓋瞭來自外部的地緣政治壓力,以及內部的經濟結構性問題,更有可能是社會認同的重塑和政治生態的演變。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兩地在文化輸齣、社會活力以及青年發展等議題進行比較。畢竟,它們不僅是重要的經濟體,也是華人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超越碎片化信息的研究視角,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這兩個地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