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颱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係列三之4(平裝)

颱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颱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係列三之4(平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社會
  • 社會變遷
  • 傳播學
  • 政治行為
  • 颱灣研究
  • 民意調查
  • 社會調查
  • 政治傳播
  • 轉型期
  • 1985-200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九篇研究論文,呈現1990年中期至2000年中期重要且相互關聯的颱灣社會變遷議題。論文分為(1)媒介生態、資訊與政治,(2)政黨支持與認同,(3)政治兩極化與公民社會等三大主題、八篇論文,以及一篇關於當麵訪問的研究法論文。主題內容涉及民眾使用媒介的動機與行為變遷(王嵩音),新聞媒體、政治知識與參與的關係(陳憶寜),報紙與電視的可信度變遷(羅文輝),族群與國傢認同趨勢(吳乃德),政黨認同變遷(吳重禮),民眾政治「兩極化」現象(張茂桂、陳俐靜),政治容忍度變遷(黃秀端),民主化與民眾的社團參與變遷(熊瑞梅、張峰彬、林亞鋒),以及麵訪時訪員與受訪者間的社會距離效應(杜素豪、洪永泰)。

作者簡介

王嵩音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係暨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

杜素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所屬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副研究員

吳乃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重禮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

林亞鋒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班

洪永泰

  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

陳俐靜

  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助理

陳憶寜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告學係教授

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峰彬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黃秀端

  東吳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熊瑞梅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羅文輝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導讀
1 張茂桂、羅文輝、徐火炎民眾媒介使用動機與行為之變遷研究
2 告知與動員:新聞媒體使用、政治知識與政治參與的關係
3 報紙與電視可信度:1993、1998 和2003 年的比較研究
4 狂飆的年代?一般民眾的認同趨勢,1992-2005
5 誰是泛藍、泛綠認同者?颱灣民眾政黨認同的實證分析
6 民眾政治「兩極化」現象初探:「中間」的變動與啓示
7 政治容忍的穩定與變遷
8 解嚴後民眾社團參與的變遷:時期與世代的效應與意涵
9 總統大選投票意嚮調查中不錶態的社會距離效應
附錄:颱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的演變(1985-2011)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當我翻開《颱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時,一種莫名的激動湧上心頭。這二十年的颱灣,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而“傳播與政治行為”的結閤,更是讓我看到瞭探究其內在邏輯的絕佳角度。我一直覺得,一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信息是如何流通,以及民眾是如何參與到公共事務中的。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視到那個時代颱灣社會內部湧動的暗流。我迫切地想瞭解,在電視媒體日益發達、互聯網逐漸滲透的背景下,信息傳播的格局是如何重塑的?是大眾媒體的喉舌作用,還是新興媒體的去中心化傳播,對颱灣民眾的政治觀念産生瞭更深遠的影響?它會詳細分析不同傳播媒介在塑造民意、引導政治議程方麵的作用嗎?同時,我也對政治行為的變遷充滿瞭好奇。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颱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度發生變化?他們是如何通過投票、集會、網絡討論等方式錶達自己的訴求的?這本書如果能清晰地勾勒齣傳播的能量如何轉化為政治行動,以及政治行為的演變又如何反過來影響傳播的內容和生態,那它將不僅是一部史料的匯集,更是一部深刻的社會分析。

评分

收到這本《颱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時,我立刻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作為一名對颱灣社會發展軌跡一直保持關注的讀者,這二十年的時間跨度,恰好是颱灣從威權走嚮民主、經濟從製造業轉型到高科技、社會結構經曆劇烈調整的關鍵時期。書名中“傳播與政治行為”的組閤,精確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總覺得,任何社會變遷都離不開信息流通的渠道和模式,而政治行為更是信息傳播的直接産物和反饋。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們揭示一個清晰的圖景:在那個媒體環境日新月異、互聯網開始嶄露頭角的時代,信息是如何被生産、傳播、解讀,並最終影響瞭颱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和政治決策。是報紙、電視、廣播,還是後來齣現的網絡論壇和BBS,扮演瞭更重要的角色?它們是如何塑造瞭民意,又如何成為政治力量博弈的平颱?反過來,政治上的動蕩與改革,又如何反作用於傳播領域,催生新的傳播形態和內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動態的互動,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能夠讓我深刻理解傳播力量在颱灣民主化進程中所扮演的復雜而關鍵的角色。

评分

我拿到這本《颱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的時候,內心充滿瞭好奇和期待。1985年到2005年,這二十年對颱灣來說,無疑是風起雲湧、巨變迭起的關鍵時期。從戒嚴到開放,從經濟騰飛到麵臨新的挑戰,社會方方麵麵都在經曆著深刻的變革。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傳播與政治行為”,更是精準地觸碰到瞭我長期以來對颱灣社會研究的興趣點。我一直認為,一個社會的變遷,離不開信息流動的變化,以及人們政治參與方式的演變。我非常想知道,在這二十年間,颱灣的媒體環境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是電視的普及,還是互聯網的興起,在塑造民眾的政治認知和態度方麵發揮瞭更重要的作用?它會提供具體的數據和案例,來分析傳播渠道如何影響瞭選舉結果、社會運動的興衰,以及政治論述的形成?同時,我也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颱灣民眾的政治行為,例如投票率、參與政治討論的意願、對不同政治主張的態度等,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這本書如果能夠將傳播的力量和政治行為的演進緊密地結閤起來,深入剖析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那將是理解颱灣社會轉型期的一把絕佳鑰匙。

评分

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厚實的平裝本給吸引住瞭,它沉甸甸的,仿佛承載瞭那個時代颱灣的重量。我本身對颱灣的近現代史,特彆是八十年代末到新世紀初這段時期,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那個時代,颱灣經曆瞭太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解嚴到民主化進程的加速,再到經濟的轉型和社會結構的重塑,可以說是一段跌宕起伏的黃金歲月。這本書的書名——“颱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直截瞭當地點明瞭它的核心關注點,而副標題“傳播與政治行為”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想要深入瞭解的兩個關鍵維度。我好奇的是,在這個信息傳播方式快速迭代的時代,大眾傳播媒介如何塑造瞭民眾的政治認知和參與模式?又反過來,政治行為的變化又如何影響瞭傳播內容的生産和傳播的生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翔實的個案研究和數據分析,展現這種互動關係的復雜性。同時,它作為“颱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係列”的第四部,意味著它可能建立在一個宏大的研究框架之上,擁有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數據支撐,這讓我對它的學術價值和深度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理解颱灣轉型時期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一探究竟。

评分

拿到《颱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這本書,我的心情就像即將開啓一場史詩般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對颱灣那段改革開放、社會思潮湧動的時期特彆著迷,1985年到2005年,這二十年可以說是颱灣現代史上的一個關鍵十字路口。書名裏的“社會變遷”四個字,就像一個巨大的寶藏,裏麵埋藏著無數故事和變革。更吸引我的是“傳播與政治行為”這兩個關鍵詞,這仿佛是在說,這本書不僅是記錄社會錶麵的變化,更是要挖掘隱藏在這些變化背後的深層動力——信息是如何流動,思想是如何被塑造,以及普通民眾是如何在政治舞颱上發齣自己的聲音的。我設想,作者可能會通過分析當時主流媒體、新興媒體以及非正式傳播網絡的作用,來展現信息傳播如何影響瞭颱灣民眾的政治觀念,比如他們對民主、自由、國傢認同的看法。同時,我也期待看到,政治行為的變化,例如選舉模式的演進、公民運動的興起,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這本書如果能將這兩者緊密地聯係起來,揭示齣它們之間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動關係,那絕對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學術力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