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社会变迁1985~2005:传播与政治行为,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系列三之4(平装)

台湾的社会变迁1985~2005:传播与政治行为,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系列三之4(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社会
  • 社会变迁
  • 传播学
  • 政治行为
  • 台湾研究
  • 民意调查
  • 社会调查
  • 政治传播
  • 转型期
  • 1985-200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九篇研究论文,呈现1990年中期至2000年中期重要且相互关联的台湾社会变迁议题。论文分为(1)媒介生态、资讯与政治,(2)政党支持与认同,(3)政治两极化与公民社会等三大主题、八篇论文,以及一篇关于当面访问的研究法论文。主题内容涉及民众使用媒介的动机与行为变迁(王嵩音),新闻媒体、政治知识与参与的关系(陈忆宁),报纸与电视的可信度变迁(罗文辉),族群与国家认同趋势(吴乃德),政党认同变迁(吴重礼),民众政治「两极化」现象(张茂桂、陈俐静),政治容忍度变迁(黄秀端),民主化与民众的社团参与变迁(熊瑞梅、张峰彬、林亚锋),以及面访时访员与受访者间的社会距离效应(杜素豪、洪永泰)。

作者简介

王嵩音

  国立中正大学传播系暨电讯传播研究所教授

杜素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所属调查研究专题中心副研究员

吴乃德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重礼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

林亚锋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班

洪永泰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陈俐静

  中央研究院调查研究专题中心研究助理

陈忆宁

  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教授

张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峰彬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黄秀端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熊瑞梅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罗文辉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导读
1 张茂桂、罗文辉、徐火炎民众媒介使用动机与行为之变迁研究
2 告知与动员:新闻媒体使用、政治知识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3 报纸与电视可信度:1993、1998 和2003 年的比较研究
4 狂飙的年代?一般民众的认同趋势,1992-2005
5 谁是泛蓝、泛绿认同者?台湾民众政党认同的实证分析
6 民众政治「两极化」现象初探:「中间」的变动与启示
7 政治容忍的稳定与变迁
8 解严后民众社团参与的变迁:时期与世代的效应与意涵
9 总统大选投票意向调查中不表态的社会距离效应
附录: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画的演变(1985-2011)
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台湾的社会变迁1985~2005:传播与政治行为》时,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作为一名对台湾社会发展轨迹一直保持关注的读者,这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恰好是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经济从制造业转型到高科技、社会结构经历剧烈调整的关键时期。书名中“传播与政治行为”的组合,精确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总觉得,任何社会变迁都离不开信息流通的渠道和模式,而政治行为更是信息传播的直接产物和反馈。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揭示一个清晰的图景:在那个媒体环境日新月异、互联网开始崭露头角的时代,信息是如何被生产、传播、解读,并最终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是报纸、电视、广播,还是后来出现的网络论坛和BBS,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民意,又如何成为政治力量博弈的平台?反过来,政治上的动荡与改革,又如何反作用于传播领域,催生新的传播形态和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动态的互动,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能够让我深刻理解传播力量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

评分

当我翻开《台湾的社会变迁1985~2005:传播与政治行为》时,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这二十年的台湾,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传播与政治行为”的结合,更是让我看到了探究其内在逻辑的绝佳角度。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信息是如何流通,以及民众是如何参与到公共事务中的。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视到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内部涌动的暗流。我迫切地想了解,在电视媒体日益发达、互联网逐渐渗透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格局是如何重塑的?是大众媒体的喉舌作用,还是新兴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对台湾民众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它会详细分析不同传播媒介在塑造民意、引导政治议程方面的作用吗?同时,我也对政治行为的变迁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台湾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发生变化?他们是如何通过投票、集会、网络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的?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传播的能量如何转化为政治行动,以及政治行为的演变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传播的内容和生态,那它将不仅是一部史料的汇集,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分析。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厚实的平装本给吸引住了,它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那个时代台湾的重量。我本身对台湾的近现代史,特别是八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这段时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台湾经历了太多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严到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再到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重塑,可以说是一段跌宕起伏的黄金岁月。这本书的书名——“台湾的社会变迁1985~2005”,直截了当地点明了它的核心关注点,而副标题“传播与政治行为”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两个关键维度。我好奇的是,在这个信息传播方式快速迭代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塑造了民众的政治认知和参与模式?又反过来,政治行为的变化又如何影响了传播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的生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翔实的个案研究和数据分析,展现这种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同时,它作为“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系列”的第四部,意味着它可能建立在一个宏大的研究框架之上,拥有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数据支撑,这让我对它的学术价值和深度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台湾转型时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

我拿到这本《台湾的社会变迁1985~2005:传播与政治行为》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1985年到2005年,这二十年对台湾来说,无疑是风起云涌、巨变迭起的关键时期。从戒严到开放,从经济腾飞到面临新的挑战,社会方方面面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这本书的副标题“传播与政治行为”,更是精准地触碰到了我长期以来对台湾社会研究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变迁,离不开信息流动的变化,以及人们政治参与方式的演变。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二十年间,台湾的媒体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电视的普及,还是互联网的兴起,在塑造民众的政治认知和态度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会提供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传播渠道如何影响了选举结果、社会运动的兴衰,以及政治论述的形成?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台湾民众的政治行为,例如投票率、参与政治讨论的意愿、对不同政治主张的态度等,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这本书如果能够将传播的力量和政治行为的演进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那将是理解台湾社会转型期的一把绝佳钥匙。

评分

拿到《台湾的社会变迁1985~2005:传播与政治行为》这本书,我的心情就像即将开启一场史诗般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台湾那段改革开放、社会思潮涌动的时期特别着迷,1985年到2005年,这二十年可以说是台湾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十字路口。书名里的“社会变迁”四个字,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埋藏着无数故事和变革。更吸引我的是“传播与政治行为”这两个关键词,这仿佛是在说,这本书不仅是记录社会表面的变化,更是要挖掘隐藏在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动力——信息是如何流动,思想是如何被塑造,以及普通民众是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我设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分析当时主流媒体、新兴媒体以及非正式传播网络的作用,来展现信息传播如何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政治观念,比如他们对民主、自由、国家认同的看法。同时,我也期待看到,政治行为的变化,例如选举模式的演进、公民运动的兴起,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揭示出它们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动关系,那绝对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学术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