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从「认同研究」的角度切入「族群研究」和「国族主义」这两个研究领域,对「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这两个重要概念进行探索。「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的形成过程,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意识。本书除了有两章分别讨论「国族」的概念和「社会建构论」的理论之外,在个案研究的选择上则涵盖了客家、台湾原住民以及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三个族群。至于在具体的分析议题上,本书包括了「客家研究文献」(第四章)、学院内「客家研究」的发展过程(第五章)、「生命史」中所呈现的客家认同(第六章)、以「原住民起源」探究国族主义和学术研究的纠葛(第七章)、以及以人口普查当作观察场域来理解「台美人认同」的内涵(第八章)。
本书在理论取向上是以「社会建构论」为基础;在概念化的层次则企图将「认同」的观念重新放回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特别是Erik H. Erikson之「认同形成理论」──的理论传统中来思考;在研究方法的层次,本书则主张「以不同场域来观察某认同在某时间点的内涵和强度」。《族群与国族认同的形成》是本土研究中少见的「认同研究」专书,对台湾的客家研究、族群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贡献。
作者简介
许维德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士,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社会学系哲学博士,现任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暨族群与文化硕士班助理教授。曾任北美洲台湾研究学会(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会长(1998-1999)、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2006-2007)、国立台北大学社会学系兼任助理教授(2006-2007)。研究领域为认同研究、族群关系、国族主义与社会运动。论文发表于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Maxwell Review、Etudes Chinoises、《人类与文化》、《思与言》、《台湾史料研究》、《台湾国际研究季刊》以及《国家发展研究》等刊物。曾获得美国社会学会政治社会学组(The Political Sociology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生最佳论文奖」。本书是作者的第一本专书。
《台湾客家研究丛书》总序 i
孙序∕A型学生、A型老师到A型书 iii
陈序∕那段狂飙的日子 v
谢辞 vii
第一章 「族群认同」与「国族认同」的形成:
「建构论」的观点 1
一、「认同研究」的崛起 1
二、「认同研究」的困境 10
三、以「建构论」理解「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的形成 16
四、本书内容 32
参考书目 42
第二章 何谓「国族」(nation)?:
语汇分析、构成元素和过程化思考 53
一、问题意识 53
二、对「国族」进行研究的困难 55
三、语汇分析:Nation、民族、国家、国民、国族、族国.. 59
四、构成元素 70
五、过程化思考的尝试 87
六、结语 101
参考书目 102
第三章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结构分析:
以「族群是社会建构的」这一陈述为讨论核心 111
一、问题意识:「族群是社会建构的」? 111
二、「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论点 114
三、「族群理论」中的「社会建构论」 118
四、「社会建构论」的结构分析:「社会」建构了「族群」 123
五、被建构物:「族群」 124
六、作为来源的建构力:「社会」 131
七、作为动词的「建构」 138
八、结语:「族群形塑」的动态 141
参考书目 144
第四章 台湾「客家认同」研究成果的评析 151
一、问题意识 151
二、主要资料来源 155
三、「研究主题」分析 159
四、「研究对象」分析 167
五、「研究方法」分析 173
六、结语:未来「客家认同」研究的一些初步想法 178
参考书目 182
第五章 在社会运动与学术研究之间:
从美国「族群研究」的发展看台湾「客家研究」的现状 197
一、问题意识:台湾「客家研究」的现状? 197
二、美国「族群研究」简史 201
三、美国「族群研究」可能的组织形式 205
四、讨论:从美国「族群研究」的发展看台湾「客家研究」
的现状 211
五、结语:莫忘初衷,台湾「客家研究」的目的? 216
参考书目 218
第六章 从「素朴文化认同」到「制度化政治认同」 223
一、问题意识:台湾的「客家认同」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223
二、资料来源与分析 227
三、个案介绍 230
四、「素朴文化认同」性质的「客家认同」 239
五、「制度化政治认同」性质的「客家认同」 249
六、结语 255
参考书目 261
第七章 把台湾「高山族」变成中国「炎黄子孙」:
以台湾原住民起源「西来论」为核心的探索 265
一、导言:「国族起源」的魔力 265
二、台湾原住民起源:「谁」在「什么脉络」透过
「什么方式」提出所谓的「西来论」? 268
三、「西来论」的「前史」:台湾日治时期的「南来论」 272
四、「西来论」在战后的形成与发展 276
五、徘徊不去的幽灵:中国学者近20年所倡议的「西来论」 298
六、结语 302
参考书目 308
第八章 从「台美人草根运动」到「台美人认同」的落实:
美国1980年人口普查的个案研究 319
一、问题意识 319
二、文献回顾:「美国台湾移民」的既存研究 328
三、人口普查、族群运动与国族/族群认同的建构 336
四、美国台湾移民简史 350
五、1970年代的时代氛围 353
六、1970年代的台美人草根运动 361
七、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及其回响 369
八、结语 370
参考书目 384
第九章 结论:三个族群的「认同」形成与建构 399
一、台湾的「认同政治」脉络 399
二、战后初期:「台湾原住民」的个案 400
三、1970年代:「台美人」的个案 402
四、后解严时期:「台湾客家」的个案 405
五、结语:未竟的研究事业 409
参考书目 417
索引 421
孙序
A型学生、A型老师到A型书∕孙中兴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我当学生22年,一直觉得,从学生的立场来看,老师有三型:一种是让学生怀念感恩的A型;一种是让学生咬牙切齿的B型,有些人认为这一型的老师最可怕,可是我不以为然。我认为最可怕的是第三种,我称为C型的老师,那就是教过你,你却完全没有印象。
自己当了老师以后,常常提醒自己,纵使当不成A型老师,也千万别被当成B型,特别是别被当成C型老师。不过,这种评断真的不是我能掌控的。
后来当老师的时间终于超过了当学生的时间,我开始想:从老师的立场来看,是否学生也可依据上面的原则来区分成三型呢?A型的学生当然有;C型似乎更多。而我自认为没有B型的学生,可是在教学多年后,竟然前后收到过毕业多年的同学来信,希望我原谅他们过去无知懵懂对我可能造成的误会或伤害。这让我好生尴尬。因为我真的完全没有这种被误会或被伤害的记忆,难道是我开始失忆,还是怎样?到今天我都无解。
最近接到许维德的来电,说到要出书的事情。他是我的A型学生,而好像我也是他的A型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笃信「一日为师终身服务」的我,当然答应他的任何要求。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写序的缘起。
更早的缘起在当初。
彼时我刚回国教书时,许维德以大学部学生的身分上过我开的研究所的「知识社会学」。当时其他研究所学生大概都是和我写硕士论文的(现在也都在大学教书或研究单位任职),所以他们的学期报告最后就是他们的论文的初稿。而当时大学生的许维德,写了一篇有关族群认同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我竟然在教学这么多年后还有深刻的印象。这个题目完全不是我的专长,可是许维德在其中的某些论点和举证我都还有清晰的美好记忆。不仅许维德啧啧称奇,我也开始觉得自己毕竟还是没有老到走进失忆的地步而庆幸。也许这就是我们互评为A型的因果吧!
这次许维德将他的论文集结出书,因为当初修我的课是这一切的起点,所以请我写个序。我因为不是这方面的专长,所以只能写些看来琐碎的话。因为我相信许维德一路走来对他的研究都是这么一个热情不减的人。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像我当初一样,从他书中字里行间的论点和举证印象深刻。这样的话,书也是有三型的。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做学问和做人是一致的。在这个时代,这更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信念。就以此和许维德,以及各位读者,共勉。
陈序
那段狂飙的日子∕陈东升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维德打电话给我,要我替他出版的大作写序。虽然族群研究不是我的专长,但是我认识维德已经有22年,这么长久时间所建立的革命情感,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维德在台大社会系唸书的时候,我刚从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回来任教,没有什么教书经验,但是非常幸运碰到许多优秀的大学部和硕士班学生。他们无论是在课业的学习和社会议题的参与都有优异的表现,我从他们身上获得许多的启发,也因为他们的支持,我才顺利的度过新手教师艰困的时期。
1990年代解严,但是台湾社会仍然有许多的议题需要面对,当时年轻学生和公民团体积极推动社会改革,而社会运动是必要的手段。维德对台湾社会有着无比的热情,自然就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运动, 我们常常在街头见面。只是在运动之外,他是台湾研究社的主要成员,有系统的阅读有关探讨台湾问题的重要着作,而我受邀担任这个社团的指导老师,因此和维德、以及其他的同学有频繁的学术交流, 透过这样的机会,我看到维德对学术研究的执着。我想,维德后来选择继续攻读社会学博士,跟他的社会运动和社团参与经验有很密切的关系。
《族群与国族认同的形成:台湾客家、原住民与台美人的研究》是维德集结他从博士论文到回台之后的认同研究代表作品,表现出他对于一个研究主题的深刻耕耘和持续累积的能力。这本书从扎实的理论回顾和反思出发,奠定严谨学理分析基础,接着再借由客家族群、原住民与台美人的比较分析,发展出他自己的认同政治理论,是相当有创见的作品。对于台湾族群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会有显着的贡献。经过10年以上的努力,完成这本厚重的作品,实在令人敬佩。我也期待维德继续发挥他深刻细腻的研究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出版更多的学术成果,可以更广泛和各地社会学学术社群分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