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陕北「骥村」村民长达15年的田野访谈,结合其他史志资料的记载,重新讲述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等「大历史」下的普通村民的个人、家庭、社区的生活史及其演变,并由此考察和解释农民与国家、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的复杂动态关系,由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理解共产主义文明的过程和逻辑。
本书的理论架构鲜明,全书论述紧贴底层社会研究理论和斯科特(James Scott)关于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理论这两条思路进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与第一人称的引述编排,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着作中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郭于华
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农民工权益保护、社会公正和公民社会建设等问题。着有《倾听底层:我们如何讲述苦难》、《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仪式与社会变迁》(主编)等作品。
坦白说,最初拿到这本书,我并未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关于某个偏远乡村的流水账。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自己低估了它的价值。“骥村”的故事,以及作者试图剖析的“一种文明的逻辑”,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村庄的范畴。作者的叙事带有强烈的现场感,仿佛我亲眼目睹了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亲耳听到了那些悲欢离合的声音。他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完美的宏大理论,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讲述”中,提炼出一种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生活本身,来自无数个“受苦人”在艰辛岁月中摸索出的生存法则。我被这种脚踏实地的叙事所打动,它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渺小与伟大,看到了他们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芒。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文明”,是否总是在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骥村”的经验,是否也提供了一种值得我们借鉴的参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触动。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朴实无华的文字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而又鲜活的世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像许多历史学家那样堆砌枯燥的数据和事件,而是将自己完全沉浸在“骥村”的集体记忆中。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片段,都带着浓厚的人情味和时代印记。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老人们在冬日暖阳下的低语,看到妇女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孩子们在巷道里追逐嬉戏的欢声笑语。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村庄的过去,更是在唤醒一种被遗忘的情感,一种对土地、对家园、对集体生活的深切眷恋。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力令人惊叹,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在他的笔下却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折射出普通人生活的智慧与韧性。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节庆、习俗的描写,它们不仅仅是仪式,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维系社群情感的纽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文明”的定义,它并非总是宏大叙事,也可以是扎根于泥土,生长于人心的细微之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其内蕴的“精神力量”。作者通过“受苦人的讲述”,构建了一个关于“骥村”的历史图景,而在这幅图景之下,则隐匿着一种深刻的“文明的逻辑”。这种逻辑,并非是某种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由无数个体经验所塑造而成的生命形态。它关于如何在苦难中保持尊严,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生机。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强大的韧性,看到了面对命运不公时的抗争,看到了集体意识在维系社群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的叙事语言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直击人心。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受苦人”在诉说时,内心的起伏与挣扎。这本书并非只是记录过去,它更是在传递一种力量,一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源自于土地和人民的原始生命力。它让我看到了“文明”的多样性,看到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同样具有价值的生命智慧。
评分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相当独特,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经历”一段历史。作者以一种近乎口述的姿态,将“骥村”的过去娓娓道来,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方式,他既关注了每一个“受苦人”的独立个体经历,又清晰地展现了这些经历如何汇聚成一种集体的叙事,一种共同的命运。那些关于牺牲、关于坚守、关于传承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也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事物,它只是忠实地记录,诚恳地讲述,将一个村庄的真实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伟大,看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苦难中寻找尊严。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记忆。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原以为会是一部冷冰冰的史料汇编,但很快我便被其内在的温度所融化。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过“骥村”漫长的岁月,勾勒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叙事逻辑。这种逻辑并非来自于历史的宏大框架,而是源自于村民们在苦难与变迁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意识和行为模式。它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一种适应环境的智慧,一种在困境中寻求平衡与秩序的内在驱动力。书中那些关于生产、生活、互助的故事,无不体现着这种逻辑的微妙之处。例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村民们是如何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又是如何通过一套不成文的规矩来维系和谐。我被这种“一种文明的逻辑”深深吸引,它挑战了我以往对文明发展线性进程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根植于具体土壤,与自然、与社群紧密相连的生命智慧。这本书不是在告诉你“应该”如何,而是在展示“如何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理解生活的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