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11篇论文,杨文山教授、尹宝珊教授主编,由台湾和香港学者分别就台港两地的「文化与社会」、「婚姻与家庭」、「经济与社会」等面向,以及两地目前所面临的重要社会议题、未来发展方向、如何面对中国大陆崛起等等的新兴研究课题,提出了重要的见地与研究结果。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台湾、香港两地的跨时空比较,特别是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深入讨论两地的社会差异,以及中国效应对两地的影响。本书资料来源取自台湾与香港两地历年来所进行的「社会意向调查」与「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等资料库,并透过原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获得相当宝贵的研究结果。本书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学术贡献,对于了解台港两地在千禧年后,个人如何面对社会的变迁与适应,亦提供政策建议价值。
作者简介
丁国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于德林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助理
尹宝珊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统筹员
王卓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伊庆春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研究员
施维恩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范纲华
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马丽庄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暨系主任
陈志柔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子为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协调员
叶国豪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
郑慧婷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萧新煌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
赖乐嫣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社会科学博士班
瞿海源
中央研究院 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饶雨涵
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博士班
编序
《面对挑战:台湾与香港之比较》一书收录2011年3月,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2011台湾—香港社会学与社会意向研讨会」中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历时两年,与会学者依据会议中讨论的意见与观点修改后,经双向匿名审查通过,集结成此一学术专着。全书共计十一篇论文,分别就台湾、香港两地的「文化与社会」、「婚姻与家庭」、「经济与社会」等面向,以及两地目前所面临的重要社会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提出了重要的见地与研究结果。
社会学者C. W. Mills提出「社会学想像」的概念,认为面对社会问题,不该只有冰冷的统计数据而已。社会学者必须将所有与问题相涉的个人置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与社会脉络之中,进而审视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境遇与结果。千禧年之时,网际网路科技的勃兴,带动经济发展过热与泡沫经济,对此全球先进国家已做出了大幅度修正;跨入千禧年后,社会大众对于科技的进展,尤其是网际网路的前景,仍旧相当乐观。随之而来的金融风暴与欧债危机,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进而给不同社会中的民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台湾与香港两地在迈入千禧年后,皆面临全球急遽的社会变迁,必须重新调整与适应。这些改变包括全球化下的金融风暴危机,科技快速发展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变迁、家庭与个人福祉的改变及影响等等。此外,中国大陆的崛起与逐步改革开放,也将对两地社会带来可预见的冲击与影响。
本书共收录了十一篇论文,其中三篇聚焦于台湾、四篇聚焦于香港,另外四篇则进行台港两地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论文的题目分别为:(1)台湾人保守吗?世界价值调查的国际比较、(2)宗教信仰与主观心理福祉:台港比较、(3)越出社会化:学校脉络性压力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4)变迁中的择偶与家庭价值观:台湾和香港的比较、(5)香港华人家庭功能在亲职压力和管教方式间的中介效果:社会工作的启示、(6)香港夫妻的性别观念与感情关系、(7)因应经济危机与评估政府效能:2009年台港民意比较、(8)台湾两岸政策态度的世代差异、(9)香港与台湾民众的主观贫富差距及政治后果:2003至2009年、(10)香港「发展型」社会模式的终结和社会政策的发展、(11) ECFA之后的中国效应:两岸贸易对台湾贫富差距与阶级政治的影响。上述论文对台港两地的社会现况有相当丰富的讨论,不仅涵盖了当今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以及两地的比较研究,同时也触及不少台港目前面对中国大陆崛起的新兴研究课题。
本书也牵涉到台湾与香港两地的跨时空比较,特别是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皆论及两地的社会差异及中国效应对两地的影响等等。台港共享华人社会的传统,却历经不同类型的殖民统治与文化遗产;且特别的是,今日台湾依旧处在中国统治之外,但香港已被纳入中国国家体系内,受中国大陆的影响更为直接。历史脉络的异同使得两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更具有比较研究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政治中的势力大幅崛起,台港两地分别受到程度不等的政经冲击,民众该如何面对这些剧烈的改变,也是当前台湾与香港必须深究的重要经济社会学课题。
「文化与社会」、「婚姻与家庭」以及「经济与社会」乃本书所着重的三个主题,它们彼此之间有因果关系与前后顺序的重要意涵。由于本书资料来源取自台湾与香港两地历年来所进行的「社会意向调查」与「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等资料库,并透过原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获得相当宝贵的研究结果,因此成为一大特色。本书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学术贡献,对于了解台港两地在千禧年后,个人如何面对社会的变迁与适应,亦提供政策建议价值。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意向」电话调查于1999年开始执行,并于2000年在台湾进行社会意向的定期调查。除此之外,1999至2003年间社会学研究所另外办理了十次的「社会意向」专题调查,针对台湾当前所面临的重要社会议题,进行及时性的访调工作。截至2011年3月底止,「社会意向调查」(包含专题调查)共进行了29次;当中特别的是,2000年「社会意向调查」是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的合作计画,以台湾所发展的问卷内容做为纲本,针对台湾、香港两地相同的社会议题进行研议,并于每年12月开始同步调查。随后又根据调查的内容,邀请两地的社会学者共同举办「社会意向与社会指标调查研讨会」,并于会中发表论文。
历次的「社会意向调查」主题涵盖台湾与香港两地的社会现况、婚姻与家庭、经济与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各面向评价、个人生活状况评价等。这些研究议题由参与调查的台港两地学者所提出,不仅成为「社会意向」会议的特色,亦是了解台湾、香港以及中国政经关系对两地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始资讯,是为两岸比较的共同基础。由于「社会意向」乃台港定期实施的固定调查,这有利于两地社会变动的长期性观察,据此所得的分析结果,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其次,基于台港的地域特殊性,使调查资料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因此,历次会议所发表的论文,都在会后集结出版。目前已出版《香港社会政治的延续与变迁》(2004)、《台湾民众的社会意向2004》(2005)、《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香港与台湾的经验》(2006)、《新世纪台港社会风貌》(2008)、《解读台港社会意向》(2011)等专书。
本书之得以面世,首先要感谢参与「2011台湾—香港社会学与社会意向研讨会」的诸位先进。他们不仅参与会议论文的发表,同时还根据会议讨论的结果,进行大幅修改,后又经编辑排版、反覆校对,才有最后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其次,则要感谢诸位论文审查人所提出的修正意见。虽然作者与审查人在辩论过程中,偶因意见纷歧而有所争论,但也因此激盪出学术火花,使本书字字珠玑,内容更显丰富而具可读性。在编撰过程中,也要感谢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王甫昌教授的参与。王教授对本书所收论文及相关审查意见,提出精辟而专业的学术见解,使本书增辉不少。另外,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编辑谢丽玲小姐和研究助理张硕庭小姐,是本书出版的重要推手。谢小姐在修订与排版方面提供专业素养并付出极大心力,实乃本书能够顺利付梓的主要原因。
在此感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在财务上的资助,使历次「社会意向」会议能够顺利召开,促进台港两地社会学者的学术交流。会议论文不论在质量或数量上,皆能向上提升,会议的内容也历年益发精彩。最后,特别感谢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萧新煌所长对于「社会意向」的支持,每次亲身参与,并发表研究论文。本书之命名为《面对挑战:台湾与香港之比较》,便是由萧新煌所长所发想,对于千禧年后的新世纪,台湾、香港两地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崭新的视野,也对本书内容提供了最适当的註解。
读完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我已经隐约感受到作者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在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以及文化背景下,台湾和香港的民众是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内部社会矛盾的。序言中反复出现的“韧性”这个词,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无论是来自国际社会还是地缘政治的博弈,又或者内部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阵痛,它究竟该如何保持自身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台湾的民主实践,虽然一路磕磕绊绊,但其社会参与度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否为其面对挑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支撑?而香港,在经历了一系列巨变之后,其“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治理模式又将走向何方?作者似乎有意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试图在更复杂的语境下,呈现这两个地区在“挑战”面前所展现出的不同应对策略和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我个人认为,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对于理解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寻求最佳解决方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拿起《面对挑战:台湾与香港之比较》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主题所吸引。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探讨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地区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我一直关注着这两个地方的社会变迁,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比较视角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各自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让我对接下来的叙述充满了好奇。我尤其想知道,作者会如何界定“挑战”的内涵?是经济上的竞争与转型?是政治上的稳定与改革?抑或是文化上的传承与创新?又或者是这些因素的复杂交织?我很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分析,描绘出台湾和香港在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所经历的独特历程,以及它们在应对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内部社会矛盾时,所展现出的不同策略和智慧。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跨越意识形态的、基于事实的深度解读,那我将不虚此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面对挑战”这四个字,却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今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台湾和香港这两个紧密相连却又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地区,究竟面临着怎样具体的“挑战”?是经济转型的压力?是政治格局的变动?还是社会思潮的碰撞?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对“挑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台湾和香港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所带来的不同后果。比如,台湾在追求经济独立和政治自主的过程中,是否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发展模式?而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劣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本书的比较视角,能否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在相似的外部环境下,不同的选择会导向怎样的不同未来,从而为我们自身的决策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从书名来看,《面对挑战:台湾与香港之比较》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我个人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在避免过度政治化的前提下,进行这场严肃的比较分析的。毕竟,涉及到两岸关系和香港的政治现状,很容易陷入情绪化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客观、更加注重实证的视角,去审视台湾和香港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法治建设、文化认同等方面所面临的具体挑战,以及它们各自的应对方式和成效。例如,在经济领域,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而台湾在科技产业方面的发展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社会层面,两地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和未来预期又有哪些差异?作者是否能够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为我们揭示这些表象之下更深层次的动因和趋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更加理性深入的洞察。
评分刚拿到这本《面对挑战:台湾与香港之比较》,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人,总觉得这两个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在各自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回归中国之后,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挑战与机遇。书的装帧也很朴实,平装本更适合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在通勤或者午休的短暂时光里,也能汲取一些深刻的见解。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从宏观的角度梳理这两个地区的历史脉络,又会在微观层面剖析哪些具体的社会议题。毕竟,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和香港近年来经历的社会变迁,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它们之间的比较,无疑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更广阔的视角。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而是希望能够深入探究,挖掘出一些深层的逻辑和趋势。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颠覆性的认知,也希望能为自己理解当下复杂多变的局势,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丰富的现实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