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

移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Adey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未来科技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太空探索
  • 生存
  • 冒险
  • 动作
  • 悬疑
  • 反乌托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移动性,是我们据以生活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关系

  作为一本「概念书」,《移动》以跨学科取向爬梳了环绕「移动性」(mobility)的丰富理论与研究,并点评对该主题有所贡献的重要作者及思想家。不仅追溯「移动性」如何在地理学内部发展成关键概念,更广泛触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都市规划、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相关讨论。本书由四个主题章节构筑而成,分别讨论意义、政治、实作及中介。各章皆内含三款专栏:

  ★「关键概念」专栏
  聚焦于移动性研究里最具影响力或重要性的概念。可充当延伸词汇表,用以解释和萃取出关键术语的意义。诸如「观光客的凝视」(tourist gaze)、「游牧主义」(nomadism)及「弹性公民资格」(flexible citizenship)等。

  ★「个案研究」专栏
  介绍移动性相关的各种研究计画。有些是深刻影响移动性概念的着名个案,有些则是在文献里乏人问津或仍处于边缘地带的原创而独特的案例。包括纽奥良洪灾撤离中的移动政治、南非的仇外心态、印度的机动化,以及行动电话孕育的新社会关系等。

  ★「移动方法」专栏
  展示移动性研究实际使用的一些方法。兼纳质性和计量研究方法,进而呈现移动性所带来的方法论挑战。像是追踪事物(follow-the-thing)的方法、多场址民族志(multi-sited ethnography)、都市旅行(urban tour)的研究取向等。

名人推荐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例子,分别就移动的意义、政治、实践与中介为主题,说明全球化移动如何造成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剧烈改变。行文深入浅出、清楚扼要,是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入门书籍。——黄宗仪,《面对巨变中的东亚景观》作者,台湾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本书提供了知识与概念的万花筒,考察人群与物件的不同移动路径,映现社会关系与权力政治的万般流变。——蓝佩嘉,《跨国灰姑娘》作者,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

  人文地理学的敏锐趣味与深刻严肃,带领读者漫游静止与移动交织而成的意义世界。一场寓言式的生活网络之旅。——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作者,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员

  移动与安定,其实如此暧昧相依。本书综览科技发展、社会变迁、心理感受的关系,解读我们身处的特殊的现在与未来。——苏硕斌,《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作者,台湾大学台文所副教授

  严格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移动,从日常的生活路径、偶发的旅行、以至于迁移他乡。但只有当科技将人与物的移动速度提高到今天这种令人晕昡的程度时,我们才发现,原来移动性在社会运作过程中扮演了至为关键的角色。本书正是开启移动性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颜亮一,《记忆与地景》作者,辅仁大学景观设计系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艾迪(Peter Adey)


  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文化地理学讲师。研究兴趣为移动性、安全、设计与飞航旅行文化的交错。另着有《飞航生活》(Aerial Life)。

译者简介

徐苔玲


  东华大学教育所硕士,台湾大学社会系硕士。

王志弘

  清华大学社会人类所硕士,台湾师范大学翻译所硕士,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博士。现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副教授,编着《文化治理与空间政治》。
 

图书目录

推荐序/陈惠敏
序言
谢志

第一章 导论
.导言
.无所不在的移动性
.研究取向
.移动的关系性
.结语

第二章 意义
.导言
.有意义的移动性
.移动性的形象和隐喻
.结语

第三章 政治
.导言
.移动性的政治
.移动性的纠葛
.移动的政治
.结语

第四章 实作
.导言
.操作移动性
.实作、操演与不止于再现的移动性
.观看、感知、移动:移动实作的范例
.动作与情绪:情感和移动性的感受
.结语

第五章 中介
.导言
.中介的移动社会:汽车移动性与飞航移动性
.扩散
.居间中介
.扩大
.结语

第六章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追赶跑跳碰,推翻停移动/陈惠敏(台湾大学社会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策谋「一场」(这「单位」很难界定,启终无法明确,可被计算的仅是可数量度的「成本」)「移动」,常得搭配诸多的想法和事先准备——预备好时间、银两,仔细考虑移动所需耗的各项成本,包括心情的余裕,以调整成最接近设想的终极版。最后再自问一次:有必要吗?确认后方才展开,事后回味检讨哪些细节的安排不足。移动从不仅止于脑内活动,身体所在的劳动是必备的,无论是自己来或是用货币兑换购买。情感上的动员也是缺不得的,之前之后,期待或落空。我们可以设想一场公务行程,可以设想一场家族旅行,可以设想一场规划缜密的「流浪」,甚而一场日复一日的重复移动,不论如何寻常或特殊,一经动员,即已展开。

  移动本身就具有种魔力,尽力摆脱现实、向「上」的实践,暗示着力图离开现有的滞固/桎梏状态。就算是重复的移动(同样的路径,去到同样的地方,但肯定也都会有那么些许的不同,如火车误点、如一场大雨、如遇见一个人),也都能透露出忍受重复的美德之光。

  彼得.艾迪(Peter Adey)这本《移动》(Mobility)是本博雅之作,小自原子,大至全球尺度,从漫游者一路谈到空间政治,不只是人,也包括食物、物件等的移动,作者援引多路的理论线索,游刃有余。本书作者来自地理学门,但却不限于此,全书旁征博引、令人目眩神迷,读来过瘾。打个比方吧,如果说我们把作者当成是位厨师,那么艾迪并不是用了什么奇怪罕见的食材,发明了一道新菜餚,或是专注钻研出一道古早味的经典作法,而是他广列出各种可资利用的食材及作法,然后写出一套使用手册(而非照着煮的食谱),告诉我们有哪些可能的搭配方式(所以也不是照单全收)。因此,与其说,艾迪带给我们什么崭新而深刻的思想贡献,或一套扎实的研究或论理发现,倒不如说,这本使用手册可以刺激活络我们的思维,鼓动我们的身体,试着一起做。

  本书最有贡献的企图,可能就在意使「移动」(mobility)成为够分量的分析概念(或作者所说的观念),含括其特征是什么、丰富歧异的分析能量何在。就如同作者自述,「移动性是一种跟世界产生关联、参与,并在分析上理解世界的方式。」(xviii)做为读者,对于书中某些情节是特别有感的;同时做为社会人类学从业者,也会有些不太满足的地方,在此仅列举一二。

  首先,作者提到移动所需的情感动员——感动(move)、受到感动(moved),这点作者的观察敏锐,也能替某些战争发动、旅游、冲突等议题提出重要补充,是另外一个较少被提及或被概念化处理的视角。然而,贯穿全书核心的,在我看来搭配移动的,依然是劳动和技术(含计数),这显然是现代性的特征。当然,我非常欣赏作者从「现代性」的大题纠葛下,绕出一条饶富趣味的路径,得以「跟世界产生关联」、「在分析上理解世界」。然而,劳动本就是现代性的基本道德价值之一,劳动不仅是移动的搭配,甚而可说是驱动!不管移动的过程有多么地轻松自在愉快或紧张,显得余裕或侷促皆然。技术亦然。空间的移动所欲突破的是平面之间的线性关系,「垂直的」移动才改变了空间的视野可能。摩天大楼没有电梯,就不可能存在。这是技术上的突破,当然也是思维上的颠倒。「固着与移动,是互为共舞共振的存在着」这类说词,才能感应了解。

  再者,缺了点味的,就是「时间」及其可能造成的质变。说得微小些,在经验感受上及经验感受对下一次移动的意义,甚而随时动员征召过往的经验感受,也经常会发挥效果。说得气魄点,时间造成的质变,对行动和行动者都会产生影响,或许当下不见得可以确认、辨识出来,却影响深远。至于时间对于积累、社会变迁等的重要性,就更无须多说了。

  即使可能有些出于爱计较的不满足,仍然无损于本书的价值和绝妙。作者的巧思和流畅的笔触、动态的诘问铺陈,都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而要为这样一部援引广博、理路很多的作品进行翻译劳动,需字字反覆斟酌考虑之处甚多,最后面世时的行文流畅,译者徐苔玲、王志弘自是功力深厚。此外,我一定要推荐的是本书的编辑概念,最令人眼睛一亮的地方,就在于主文之外的三个专栏——「关键概念」、「个案研究」、「移动方法」,贯穿了概念-经验-实作。这使得阅读本书的经验,不只是被说服的过程或仅是拍案叫绝,而是会撞击到自己曾有过的所有移动经验(包括研究和生活经验),鼓舞读者当起而行。

  这本书的阅读是在移动之间,在工作与工作之间进行着,在东部火车上、在高铁上、甚而在捷运上,这些都一一符合了移动的特质,显得相当活泼流动。透过kindle、笔电、3G上网、纸本,到处可看。容我再度强调,这是一本无须好好端坐阅读的书,要预备的可能是激活的想法、开放的态度,以及尝试的欲望。

  Live house或街头演出,永远搆不上数位记录典藏的精准度和正典化;而口中咀嚼的产地好米来到我们的嘴边时,那股甜味似乎也得透过包装袋上的指引认证才能加以确认。移动,或许正是要打破这些。你必须要到池上看见那一亩田,才懂得吃进去的那口饭的滋味;而你也必须要在现场的忘词走音中,才感应得到声响与音乐的激动。当然,不是人到就好,这一切还是要预作准备的,必须全体动员,倘若抵达现场却依然感觉不到,或到了现场只按图索骥确认无误,这样的肉身移动依然是不动如山的。

  服用本书的方式,无须逐字逐句从头到尾,这可会减损了本书的精彩,建议读者何不以追赶跑跳碰、推翻停移动来接近它,各自产生自己的趣味。

  虽是如此,这篇引荐短文依然还是在桌前,一字一字地敲打键盘生出成文。思想的活络可能在移动间产出,然而,思想与创意的积累,依然得蹲下来,得在藏起来的无言无语状态之中,使情绪及思绪汇聚提升到迸发的那刻,方得创造。在此,诚心邀请各位读者可以开始愉快地服用本书了,也再次老派地提醒各位,注意时间的酝酿发酵。两相搭配,后劲无穷。最后提供一个小建议,在读完之后,停一下吧。或许,加点移动味——「暂停」。将更能体会本书的后劲。



研究取向

  再次重申,本书谈的是移动性。它讨论的是作为当今世界关键成分的移动性,也论及尝试将移动性视为可以研究调查之观念与经验客体的学术研究。因此,本书虽试图理出贯穿所有这类研究的一条路径,但这场辩论拥有自身的移动性——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使得我们的探究更为深远。后续章节中,我们将思考移动性如何几乎总是涉及了移动性发生其中的脉络与空间的转变。就是以这种方式,本书探讨有关移动性的许多观念、概念和研究取向,追溯这些观念、概念和研究取向对它们所穿越的脉络性学科辩论及假设造成的影响。据此,本书除致力发掘更多对于移动性的认识,以及学界处理移动性的方式,也将阐明这些辩论发生所在的特殊脉络,以及对这些脉络的改变。

  虽说如此,但这项探究可能变得永无止尽。我描述过,移动性是我们借以理解多到难以置信的各种过程的根本,所以我们必须问:我们该在哪里停止,在哪儿结束这一切?且让我们考察一下本书研究取向之范围与限制的三项要点。

  首先,我们在后续章节会见到,某些学术研究以极为不同的方式处理移动(movement)和移动性(mobility)。同样,迁移显然与运输大相迳庭,观光也和发动战争泾渭分明。尽管如此,我认为移动性这个观念支持了许多这类概念和研究领域。很显然有个论点会主张,如果我们以此方式处理移动性,将移动性应用于所有事物的话,移动性就变得毫无意义(Adey 2006b)。但是,我认为这个说法没掌握到重点。本书试图使人了解,移动性如何成为前述这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根本概念。借此,本文并非致力于滔滔不绝宣布移动性研究的新领域,而是要描绘出人之所以会重视移动性的时空。更根本的是,本书指出移动性如何像个关键基石观念般运作。移动性是像「空间」、「社会」、「权力」、「城市」、「自然」或「家园」(Castree 2005; Blunt and Dowling 2006; Hubbard 2006)般,根本但有争议的基础概念。从这个角度看来,移动性使得不同研究主题得以从事丰富多产的并置和比较。

  第二,本书的出版归类于「地理学关键概念」丛书。可以想见,本书论述范围将自我限缩在所谓空间或地理移动性内。本书假定移动性涉及某物横跨、凌越和穿过空间的移置(displacement)。地理移动性无疑牵涉了社会移动性;本书通篇就是探讨移动性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特质。然而,本书的要旨是,我们仍将移动性视为一种空间移置,无论是物质、电子或潜在的移置(Canzler et al. 2008)。

  第三,由此观点看,我们很可能倾向于停顿在地理学者分析的终点,但是地理学者止于何处,而另一门学科始于何处,却很难察知。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地理学这类学科的优点就是学科边界未受管制,事实上也不该管。我们可以探寻其他领域的影响力和专业知识;各种讨论和争辩来回穿透了许多学科分界。因此,虽然本书源于地理学观点,但它更可能是个展望。本书试图将地理学视为起点,而非终点。地理学构成了一扇我们得以往外观望的窗户,这虽然框限了我们凝视的宽度和孔径,却无法约束观看的深度。

  本书布局

  本书分成四大章,分别讨论移动性的特定议题。尽管每一章都可以深入钻研,但阅读时不应将各章视为孑然独立。

  某一章可能主要探讨其标题所示的主题,但不表示这些主题之间互不相干。相反,各主题完全相关且彼此依赖。以这种方式将主题划入各章,我们得以依序聚焦于移动性的特定面向。因此,你有十足的理由问道,「嗯,意义政治(politics of meanings)肯定是有的,但中介移动性(mediated mobilities)又是如何操作的呢?」将移动性的各个面向区隔开来,并非各章目的。事实上,要主张移动性几乎总是有意义、具政治性、经过实作并有所中介,是轻易之举。每一章讨论的主题和议题,都会与其他章的案例和主题相互交错。我疏于指明这些关联的地方,您也能察觉它们的相关。

  本书的章节组织如下:

  第二章:意义

  这一章讨论移动性,以及针对移动性的研究和理解,如何受到特殊意识形态及论述意义的支持,而不侷限于学术界和真实社会世界之间的任何边界。本章追溯一条穿越早期移动性研究取向的路径,始于地缘政治的理论化,经过抛弃意义的1970年代空间科学,直抵后来比较重视经验、象征意义和论述的取向。借由考察人们经常赖以生存的移动性之基础比喻、隐喻和意义(Lakoff and Johnson 1980),本章比较和对照了各种移动性研究如何处理和看待意义,这些研究如何总是受到不同意义和旨趣沾染,这些意义又如何同移动与固着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对比。这些辩论里的关键人物,像是巴黎漫游者(flâneur)和游牧者(the nomad),也将有所讨论。

  第三章:政治

  前文提过,移动性往往被赋予意义;其实,是这些意义使得它们被对待的方式有所不同。第三章勾勒政治和移动性的关系。本章探讨各种将移动性政治同意识形态、权力关系、政治论争和暴力关连起来的研究,援引各种个案研究实例来处理移动性政治(politics of mobility)的复杂向度。本章首先铺陈这种移动性政治的几个方面,展现了意识形态、参与和公众等面向,以及建构移动性政治的差异,详细讨论玛西和王爱华等人针对移动性的重要理论化工作。随后,我通过各种案例,包括:移动性公民权;控制及管理移动性的措施;移动性的安全化,以及失能学术研究中的移动性近用与包容不平等,来检视这些议题。这章的后半部,将详述移动性如何由争议和政治暴力构成,梳理出战争移动性,以及罢工和抗议的移动性。

  第四章:实作

  本章处理一个问题:移动性的描述或再现,有何未竟事项?本章援用实作(practice)、操演(performance)及非再现(non-representation)等观念,探讨移动性是如何实际操作,而可能脱离了再现性描述、分析和解释的限制。我们首先检视针对身体之实作和移动的理论化,视其为习惯和无意识操作的惯例。本章探讨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现象学,以及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着述和操演理论家的学术研究。经过这些讨论,本章继续探讨视觉以外的,移动性的触觉和多重感官向度,如何构成纷繁多样的移动经验和过程。案例涵盖了跑步、骑车及舞蹈等耗用体力的实作。本章最后一部分处理深受忽略的问题,即涉及感受(feelings)和情绪(emotions)的移动性。这个小节聚焦于情绪和感情(the affective),探究感受和集体情绪的重要性,它们经由移动性而一起即刻迸现。个案研究包括了夜店空间、群众社会学,以及军事演习。

  第五章:中介

  移动性如何几乎总是需要承载?移动性如何几乎总是负载了某些东西?第五章考察各种中介(mediation)过程中的移动性角色,来处理上述问题。本章探究移动性往往在运送其他移动性,或本身被运送的意义上,发挥了中介作用。事实上,有人主张,随着人、非人和事物彼此相伴游历,并运送至不同地方的情况日渐频繁,中介很可能成为最强有力的移动性特质。本章的焦点在于,中介特性如何构成并维系为数众多而迥异的社交性、关系和事件。在危殆不安的年代,疾病传播这类移动性中介是关键事例,一如其他物体和事物的非法移动。本章检视,人为了确保经由移动中介实作而蒙受感染、或其他不安全或有危险的移动性安全无虞,採取了哪些行动。就其他例子而言,中介的移动性可能意味了,不同地方经由像飞机和电报这类压缩时空之中介科技移动性而聚拢在一起。另一方面,中介或许意味了经由移动性的缓冲和隔离,「介入」空间和人群「之间」,所导致的关系疏远。

  第六章:结论

  结论总结了本书论及的主要观念、个案研究和方法,将它们联系起来。

  各章都区分出各种主题的小标,每章结尾也特别登载了好几个专栏。本书有三款不同专栏,「关键概念」专栏、「个案研究」专栏,以及「移动方法」专栏。这些命名应该够浅白了,不过还是容我简述一下它们的功能:「关键概念」专栏将详尽聚焦于某个特定观念或概念。这些专栏里的各种观念,都是我和专业领域认定,移动性研究里最具影响力或重要性的概念。专栏会专注于这些概念,但同时将它们联系上构思出这些概念的形象、个人及专业领域。这些专栏也会充当延伸词汇表,用以解释和萃取出关键术语的意义。这些专栏涵盖的主题众多,包括「观光客的凝视」(tourist gaze)、「游牧主义」(nomadism)与「弹性公民资格」(flexible citizenship)。

  「个案研究」专栏则有点不同。这些专栏示范了与移动性研究相关的各种研究计画。有些专栏介绍深刻影响我们的移动性概念的着名案例。其他专栏则引介多样、原创而独特的案例,它们或许在文献里乏人问津,或仍处于边缘地带。这么做的用意在于,这些专栏将展示目前该领域的某些最佳研究,同时向学生示范移动性研究可以怎么作。但愿个案研究专栏能激发出可能的学位论文主题和研究计画想法。

  最后,「移动方法」专栏展示出移动性研究实际做出来的一些方法。这一点格外重要,因为移动性研究的方法论议题相对缺乏讨论(Watts and Urry 2008)。借由说明研究者在该领域所能运用的方法论工具,这些专栏描绘出对于移动性的关注,可能需要有新颖、陈旧、不同或修正过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方法的採纳可能依其效用或适切性而异,根据探索的是何时(像是移动性的考古学研究)、哪里,当然还包括什么样的移动性。学生应该採用对他们的移动性研究有帮助的千变万化方法论研究取向。每个专栏都以「实用」指南,提出了总结和忠告。

  每个专栏都可以找到进阶阅读的参考文献,它们包括专栏所引述作者的着作,以及没有纳入专栏、却是相关主题值得一读的推荐材料。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